《大明天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天启-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辽民来后就开始进行垦荒,因为官家说得很清楚,三年免赋税,但牲口农具种子口粮这些都必有在三年内还完,只是没有利息而已。

    辽民陆续地到来,那些家里没有人参加近卫军的还是照样发给各种物资,只是只有一年免赋税,这让很多辽民来打听,看能不能让自己家的小子去参军。

    得到的答复是冬天会招兵,不过是民兵,在当地训练,训练一段时间后表现优异的直接入选近卫军。

第132章 沈有容() 
等到九月时,所有的十三山辽民都已经在迁安安置好了,大部分辽民已经把自家分到的荒地开垦出来了,种子播了下去,这时就可以开始修房子了。

    而皇家建筑队已经完成了王恭厂的修建,全部移师到迁安。他们首先在河边修建了砖瓦厂,造出来的砖瓦先赊给辽民们造房子,并有大量的木匠在山上伐木,也一并赊给辽民。然后开始指导辽民建房。这个过程中辽民们都只需要自己出人工就行了,赊销的物品也是在三年内还清即可。

    砖瓦厂在河边取土后,也等于是将河岸清理了出来,建筑队开始修筑河堤。河堤是用土夯实,然后在河岸外坡用石头护坡。每隔一里在河堤上修一个涵洞,与路旁边的水渠相通,比河面略高,可以在需要水的时候放水进垸或者用水车打水,而在涨水的时候可以关闭。

    这里前期的所有投入都是从内帑中拿出来的,朱由校要把迁安建成农业示范基地,要从这里得到经验的再推广到其它地方,所以不惜成本,反正现在抄家的钱足够多。

    毕自肃每天忙得团团转,但看到一片荒地渐渐地变成阡陌纵横,炊烟袅袅的村落,心里却是很满足的。而这时太监们则带来了小鸡和小鸭小鹅,每家每样都发了十只,而且言明明年每只家禽只需要还三只蛋就行了,而且还询问是否有人要小猪,也可以提供,明年还五十斤肉就行了。

    毕自肃很是好奇,问李四清道:“这个时节如何会有小鸡小鸭呢?”

    李四清笑笑道:“圣上告诉我们一种孵化家禽的方法,即使是寒冬腊月也可以孵化出小鸡小鸭,圣上说,养鸡鸭可以使能量流向什么,忘记了,反正意思是说养鸡鸭有好处。”

    毕自肃道:“既然有这样的好办法,为什么不告诉各地农户呢?”

    李四清笑笑道:“白讲的法子没人听的,上次在延安府试过的,圣上说是大家的接受能力不够的问题,慢慢来,最后都可以的。”

    毕自肃没有再说,他听说现在太监一有什么问题总喜欢做什么实验,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好象有些道理,且让他们做吧,自己先把这里的事管好就行了。

    李四清又说道:“钦差大人,我们还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制定门牌号码,这事做完后,河堤和道理应该都用水泥修好了,到时我们就会将所有的账目移交给你们,我们下一步要去登莱了。”

    毕自肃其实还有些怀念这些太监们,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己只需要不停地签字同意就行了。不过他也知道,地方不可能用太监来管理,皇帝目标甚大,太监是帮助皇帝找到治理的方法的。

    而自己在这里只怕还会有一段时间,因为皇帝要在迁安开铁矿厂。

    天启二年六月底,杨光皋带着满桂前往皮岛。他们从天津出海,来到登莱,拜见了巡抚袁可立后,即去总兵府拜见沈有容。

    沈有容六十五岁,是大明著名的水军将领,曾经参加过抗倭救台,抗荷兰人救澎湖,抗日本幕府军救台,三次保住台湾,现任登莱总兵。

    此前沈有容上书诉辽民不得渡海事,将陶朗先拉下了台后,又出动十多艘海船,将逃到各处岛屿的辽民接到登莱,到现在为止,已经有近四万人。

    杨光皋见到沈有容,立即下跪叩头。沈有容大惊,就要闪开,满桂从后面一把抱住他道:”皇上请将军不要躲。“

    沈有容毕竟年老,满桂抱住他后竟然一时挣脱不开,眼睁睁地看着杨光皋叩了三个响头。满桂这才放开他道:”得罪了,圣命难违。“然后跪下又是三个响头。

    沈有容先上前将杨光皋扶起,又退后将满桂扶起,连声说道:”这是为何,这是为何?“

    杨光皋起身后,向沈有容拱手作揖道:”先是圣上托我给沈总兵带来的礼,这才是光皋自己的礼。“

    沈有容更是诧异,杨光皋道:”圣上听说沈总兵的事迹后,要光皋替他给沈总兵叩头三下,以谢沈总兵存台湾,保澎湖,济辽民,谦益所为,亦是圣上吩咐的。“

    沈有容听到这里,泪水已经流在了脸上,他一把跪下,对着京师的方向连叩了几个响头,声带哽咽地说道:”皇上,微臣能得皇上如此看重,便是立时死了,也是心甘情愿呀。“

    杨光皋扶起沈有容道:”圣上对沈老将军赞不绝口,要光皋捎话,请沈老将军保重身体,多为国发掘水军将才,今后我大明不但要剿灭建奴,还要扬威异域,这些都要水军才行呀。“

    沈有容这时倒是想起了一件事,前不久他遇到了登州卫指挥佥事戚祚国,他是戚继光的长子,他们兄弟四人编纂了戚少保年谱耆编,但年谱完成后,戚祚国等无力将其刊行,当时沈有容慷慨解囊,助他们让此书得以面世。四兄弟大为感激。

    而这四人都武艺精湛,象老三戚昌国就是武举出身,且都有文才,象老四戚报国就是廪生(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老五戚兴国也是秀才,这样文武双全而且又家学渊源的人可不好找,要不要把他们拉入水军呢?

    于是他试探着把这四兄弟的情况说了一下,流露出想招他们入水军的意思。杨光皋大喜道:”既然是戚帅之子,自然是没有问题,圣上对戚帅也是推崇备至,如果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乐见其成的。光皋知道沈将军是担心他们原来的职司问题,我立即写信报告圣上,很快就会有回音的。“

    沈有容自是大喜,杨光皋又道:”光皋此来,还有些许小事要麻烦沈将军,我等将住镇江而去,而沿途航线等情况不明,所以还请沈将军帮忙。“

    沈有容道:”军中倒是有些海图,这样吧,我将海图复一份交于你等,再命人做向导,带你们前往如何?“

第133章 东江清兵() 
杨光皋喜道:”固所愿也,未敢请尔。“

    杨光皋很快把信写好了,让人送往京师。沈有容派了四子沈寿岳给他们带路。沈寿岳三十多岁,面容沉稳,登上了杨光皋他们的船后,只见船上装满了一个个大箱子,他有些好奇地问满桂道:“满镇抚,这里面是什么呀?粮食不用装在木箱子里吧。”

    满桂笑道:“粮食在另一艘船上,这里装的是给毛总兵的武器。”

    沈寿岳再也沉稳不了了,说道:“终于要升毛副将为总兵了吗?”

    满桂羡慕地说道:“是呀,毛副将带一百九十七人出海,克复镇江,收回六堡,保两千里海疆平安,大丈夫当如是也。”

    沈寿岳连连点头,觉得这话实在是说得太对了。自己什么时候也能象毛总兵一样建功立业,而不是象现在一样在老爹严厉的目光下战战兢兢呢?

    两艘船几天之后就来到了皮岛,毛文龙大张旗鼓迎接天使。杨光皋叫道:“毛文龙接旨。”毛文龙带着手下一起跪倒在地。

    杨光皋道:“皇帝诏曰:加副总兵毛文龙署都督佥事平辽总兵官,开镇东江。钦此。”

    毛文龙叫道:“谢主隆恩,臣领旨。”起身接过圣旨,小心收好,交给后面的毛承祚。

    然后上前请杨光皋等人进大堂述话。进得屋来,杨光皋不由得大为感叹,房屋中只有一个长条桌,几把旧椅子,他情真意切地道:“毛将军辛苦了。”

    毛文龙哈哈一笑道:“打败建奴了,就有好日子过了。钦差请上坐。”两人推让了一番,然后一起坐在桌前。

    杨光皋道:“今日东江开镇,圣上说,军镇就应该有个军镇的样子,原先滞留于东江的辽民,均应送入登莱,清理东江兵额,由登莱全额供应军饷,不知毛总兵意下如何呀。”

    毛文龙道:“臣谢过皇上关心,我东江镇现有兵三万,其余民众五万有余,请钦差明查。”

    杨光皋笑道:“臣受皇上重托,清理东江兵额,明日即将往东江各处,请毛总兵命各地先行清理,以免闹出什么误会就不好了。”

    毛文龙倒是神色如常,可他手下的一些人脸色就不大好看了,杨光皋也不理会,继续说道:“本钦差带来米粮一船,请毛总兵派人运下,听闻东江镇清苦,先让大家吃几顿饱饭再说吧。”

    钦差刚走,陈继盛道:”将辽民全部带走,那谁来给我们种地,军队吃什么?“

    其他众将却不作声,圣旨讲的是全额发放军饷,所以军队吃什么这不是个问题,其实陈继盛的意思是谁来挖参,谁来与朝鲜交易,这一块虽然主要是用来改善东江兵的吃饭问题,但大家还是多多少少有些好处的。

    毛文龙叹了口气道:”当兵吃饷,天经地义,军队自然有粮饷,你担心些什么,早日灭掉建奴,多立些功劳,自然都在里面了。以后不要讲这些话了,都散了吧。“说罢摆了摆手,黯然地向房内走去。

    在毛文龙安置的钦差住处,满桂说道:“同知大人,属下觉得毛总兵只怕有些不愿意我们来清理兵额。”

    杨光皋叹了一口气道:“圣上说过,不要太高看了官员们的节操,人皆有私心,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只要他能够大的方面不错就行了。”

    满桂反驳道:“属下就没有私心,圣上说如何属下就一定如何。”

    杨光皋笑骂道:“你也有私心,你想建功立业,流芳千古。”

    满桂道:“圣上说过,私心到这个样子就不是私心了,这才是最大的公心。”

    杨光皋不想和他争,于是说道:“好,我知道满镇抚确实一心为公,行了吧。毛总兵在此地经商当然主要是补贴军用,但谁知道他有没有私藏一部分,就算现在没有,以后谁能知道他会不会这么做。圣上说过,要从源头就给人不能犯错的可能性,这样才是治病救人的道理,明天打起精神,好好看一下东江兵的情况。

    第二天杨光皋开始清理皮岛的兵额,他的方法很简单,在海边划出一大片空地,皮岛的东江兵分成两个部分从两个入口进入这个空地,入口处他和满桂一人守一个,各带着近卫军中的几名手下,看到不符合要求的就不让进空地,进去一个就记一个数,这样忙了大半天后,空地上才站了近四千人,大部分都没有着甲,兵器也大多简陋。

    杨光皋问旁边的陈继盛道:”陈副将,可还有皮岛兵没有验?“

    陈继盛满心的不高兴,却不敢在脸上表现出来,说道:”钦差大人,人是已经验完了,可是挡在外面的也是我们东江的兵呀。“

    没有进入空地的东江兵大约有七八千人,这些人都没有着甲,手里拿的武器已经不能用简陋来形容,因为都是些木棒甚至扫帚。杨光皋道:”甲没有倒是可以说,但武器至少要是铁的吧,难道用木棒去打建奴?“

    陈继盛不服气地回道:”当日在铁山,在宽甸,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拿着木棒石头,不一样把建奴打退了,只要人多,什么武器都不拿也能打退建奴。“

    杨光皋笑了笑道:”这里面身体强壮的倒可以在发给武器后成为战兵,但陈副将你也看到,大多数人都面黄肌瘦,这样可如何打建奴呢?“

    陈继盛道:“面黄肌瘦是因为没有吃饱饭,吃得几天饱饭就好了。”

    杨光皋道:“一直不是都给你们发了饷银吗?为什么饭都吃不上?”

    陈继盛低着头,却不再说话,这时毛文龙笑了笑道:“朝廷是发了饷银,但那是战兵的,其他的家属也是从这里拿钱吃饭的,所以总量不够,请钦差明查。”

    杨光皋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圣上才要将辽民均迁入内地,此地止留战兵,如光皋所见,东江本部可算四千战兵,毛总兵以为如何?”

    毛文龙点头答应,然后几天,杨光皋和满桂在宽甸等各地转了一圈,清理出战兵连皮岛一共是九千人,还有三千是朝廷命令支援的水兵,共计一万二千人。

第134章 搞定东江() 
几天后,沈有容派了水营的兵船来到皮岛,将各地清理出来的辽民运回登莱,而杨光皋则将带来的武器装备交付给毛文龙,一共是三千支带刺刀的燧发火铳,三千副盔甲,另有枪,刀,盾等共三千件,应该足够东江所有战兵换装了。东江众将看着这崭新的新式火铳,拿在手里摆弄,一时都是爱不释手,很快就一个个向毛文龙争着要。

    杨光皋等毛文龙他们分赃完毕后,笑道:“这种新式火铳的使用和保养方法专门有一个小册子说明的,一定要按这上面的方法反复练习使用。毛总兵,东江兵可是近卫军以外第一个装置这种武器的部队,圣上说,东江要牵制建奴,所以要用最好的装备。”

    毛文龙自然又是谢恩不已,杨光皋又说道:“每支火铳只能使用一百次,因为定装火药这个东西保存不易,所以我们会定期把火药送来东江。”

    毛文龙手下有了一万二千人,而其中三千人都有近卫军的装备,虽然三千水兵的陆战能力是不用指望的,但有九千精锐,自然是没有不满意的道理。

    杨光皋一直到所有辽民都送走后,才和满桂准备回去。回去之前,他对毛文龙说道:“毛总兵,如以后再有辽民逃来,还要烦请一并送回登莱,所耗粮米,袁公会按照运回辽民数目给付于东江的。”

    毛文龙也是个心事灵便的人,见杨光皋这样说,却也明白了几分,于是说道:“不如由登莱在东江派驻一名官员,专门管理辽民西运之事,并兼管米粮接收,钦差觉得如何?”

    毛文龙属于登莱管辖,朝廷所发内帑及米粮虽然不多,但过登莱时都是有折扣的,一般都只发实际的七成,称之为“漂没”,即是水运损失。毛文龙深苦于此,也曾上书登莱巡抚抗议,但这事并不是巡抚说一声就能解决的问题,牵涉颇多,如果能让登莱的官员在东江这边接收,到时自己只管要上面发下的数目,那么漂没虽然还是会有,但至少不会有三成那么多了。

    杨光皋惊异地说道:“总兵不是一直不喜监军的吗?怎么会让登莱派人来此?”

    这话毛文龙就不大好回答了,他是不喜文臣管他,但他明明是说要派官员管理辽民西运的事,同时接收登莱的米粮,怎么在钦差口中就变成了监军,但自己总不能说登莱的官员来了只能管民政吧,现在辽民全部西渡,屯田的事明显是不能再继续了,那登莱的官员管什么民政呢?他如果说想要跟着验证首级甚至要随军出征,自己还真的没有任何理由拒绝他。

    他正寻思要如何回答,杨光皋又开口道:“光皋明白了,不过不要派登莱官员来此,我会上奏皇上,就从京里派一名官员来做监军,顺便监督登莱的军饷发放,总兵觉得如何?”

    毛文龙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大嘴巴,本来想让登莱少折扣一点,结果请来了一个监军,他嘴里发苦,只好退而求其次,强笑道:“请钦差上奏皇上,毛文龙请皇上为东江镇派一监军,以便验证我东江军功。”

    杨光皋想了半晌道:“光皋明白了,回去会把毛总兵忠于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