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一名侍郎道:“陛下,现在我们不是已经开始发行一元的纸币了吗?大家对纸币都很认可。臣不明白,为什么要发行债券,然后将利息给那些商人,却不直接多印一些纸币呢?”
朱由校笑着说道:“这话可真的不容易和你讲清楚。你只需要知道,宝钞为什么最后发行不下去了,其中最大的原因便是无限制地发钞所造成的。纸币之事,我们一定要慢慢地发行,前期一定要贮存多少银币,就发行多少纸币,保证任何人只要想换银币都随时可以换,让纸币的信誉建立起来。绝对不能够没钱就想用多发纸币,这样最后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朱由校也不明白后世的银行发行纸币是怎么做的,他只想着先让纸币把银币和铜币换出流通市场,然后再慢慢地把银和铜变成单纯的金属。不过他也明白这是一个很长期的事,也许一百年都不一定能够完成。便是他不急,只要先有了这个概念,以后发展起来自然可以领先于其他国家。据他所知,欧洲出现纸币应该还要几十年。他最终的目标是把纸币变成不可兑换货币,而在这之前,必须要建立政府的权威和信誉,所以纸币绝对不能滥发。
朝会过后,很快由户部和农业部联合组建的移民指导局便制定出了大明朝的大明移民细则,详细规定了移民的各项注意事项,而其中的移民一年后可以选择回原籍的规定让很多移民都放下了心来。而就近安置相同地方移民的规定更是使得大家对移民的抵触心理降低了很多。不过强制移民的措施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可是既然规定都出来了,移民指导局可不管你满意不满意,只要是平均土地数目较低的地方,都会有强制移民的名额,移民后要达到规定的平均土地数,成为了考核官府的一个硬性指标。
有些官员很不满意,便想要为民请命,结果呈上去的奏折被皇帝直接发给移民指导局,然后移民指导局直接驳回,连理由都懒得给一个。而当两个梗着脖子不愿意配合移民指导局的县令被吏部直接一撸到底后,其他的官员明白了朝廷推行这一政策的坚定意志,顿时纷纷转向,倒是再也没有没眼色的人来和移民指导局叫板了。
而魏忠贤在被罚俸后,知耻而后勇,在东厂里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平民生活调查局的部门,专门将各地的物价,人们的平均收入,最低收入什么的都统计了起来,然后进行情报分析,一些看起来不大正常的数据被单独罗列出来,每个月制成一张表,呈递给皇帝。皇帝命令将这张表发在内部的报纸上,以供五品以上的官员参考。
第608章 第三百四十五 强制移民()
大明国内一时因为移民之事而很是热闹,到处都有不想离开贫穷的家乡而嚎哭的汉子和妇人,有御史上书称之为生离凄凉更甚于死别。皇帝看过御史的奏折后,微微一笑道:“归档吧,先让朕受些骂吧,一年以后见分晓。”
王体乾迟疑半晌道:“圣上,这些御史不狠狠地处理几个吗?不如廷杖伺候,他们本来就喜欢求廷杖。”
朱由校笑道:“为什么要处理他们,御史本来就应该风闻奏事,再说他们说的又没错,这些被强制移民的人是哭得很凄惨。不要想着让天下人都一样的想法,一样的说法,也许一时的强制是有效果的,但是绝对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所以绝对不能压制不同的声音,尤其是这种为了朝廷好,也是为了百姓好的声音。”
王体乾又道:“圣上,他们这样做,固然是为了百姓好,但是对朝廷不利呀。”
朱由校奇道:“为什么对朝廷会不利?为百姓好便是为朝廷好,这一点是无庸置疑。御史为平民鸣不平,便就是对朝廷好,虽然一时朝廷有些下不了台,但这是我们强迫别人移民所必须承担的后果。虽然我们知道这样移民是最好,但民众不知道呀,御史将下面的真实情况反映上来,我们应该鼓励,而不是廷杖。传旨下去,给上书的御史每人赏十元,不过这强制移民之事继续进行。”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御史不断地上书,皇帝不停地赏赐上书的御史,却完全没有改弦更张的意思。强制移民的力度不但没有减弱,反而随着移民指导局业务越来越熟而加强了。
有许多山区的民众,被整村整村地强制性移民。移民指导局的官吏先问询你是想去南方还是北方,并且将南方与北方的优点和缺点如实地告诉他们,让他们选择。在他们选好后,便直接护送到移民点。虽然说是护送,其实是由锦衣卫和地方军队一步不离地跟着,一直到了移民点后才将给他们自由。茫茫大海或者遥遥几千里的路程,即使你有心逃回也没有办法。
而有些试图用逃跑的办法来避开移民命运的人,锦衣卫直接发了海捕文书,并且在抓到后直接押送到移民点,各地巡捕房见到面生的人,便叫来仔细盘查,一般逃得个几天,便只能束手就擒。
御史上书所用的词越来越厉害,连民怨沸腾都用上了,可是依旧象石沉大海一般,根本没个回响。哦,回响还是有的,皇帝会赏你十元钱,而宣旨的太监会传皇帝口谕:“辛苦了。”
这让御史们摸不着头和脑,而这时的督察院督御史是李邦华,御史们便去找上司解惑。李邦华笑道:“这意思还不明白吗?你们把真实的情况反映上去,陛下很高兴,所以奖赏你们呀。”
御史们问道:“可是我们上奏后陛下并没有改变强制移民的政策呀?”
李邦华笑道:“你们可曾看到移民生活艰苦,或者被虐待被欺骗吗?”
御史们道:“这个倒确实没有,但是强迫别人背井离乡,其悲声响于旷野,这样还不足以让陛下改变这种害民之策吗?”
李邦华道:“我只知道,移民们在路上过的日子都比他们在家乡更好,更不用说到了移民之地以后。只要看到这一点,那我们就知道这移民政策没有多大问题。至于伤心故地之事,不就是一年时间吗?只要你移民后觉得不满意,一年后便可以回来,有什么好伤心的。你们把注意力多放在地方官员是否有欺瞒,虐待,克扣移民钱粮之事上,移民悲伤与否,并不需要关注太多,一年而已。”
御史们又问道:“那皇上又是赏赐我们又是根本不管我们说的话,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李邦华大笑道:“这意思太过明显了,那就是让我们讲话,鼓励我们讲话。移民之事已经经过内阁及各部研究,现在的移民措施都是按照大明移民细则来实行的。在这种情况下陛下没有训斥御史,便是要传递一个意思:御史要敢作事,御史要敢讲话。诸君,陛下的鼓励呀,什么时候我们御史受到过皇上这样的鼓励,大明开国以来,多少言官死于廷杖,我们心里都清楚。所以现在是言官最好的时代,我们身为御史,应该要记住御史的责任,诸君,我们一起努力吧。”
众御史在老大这里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果然爆发出了更大的热情,既然移民的悲伤已经不能让皇帝陛下改变主意了,那就让移民工作进行得更有序,更合理一些吧。果然,在不久以后,便有三名小吏因为在移民时收取好处被御史揪了出来,法院在审定后将他们发配到了劳改营,等待他们的是十年的劳动改造,以及以后再也不能担任公职的决定。
可能是害怕北方的寒冷,大部分的南方移民都选择了移民到棉兰、渤泥和北大年等地。而北方移民则惧怕南方的酷热,基本上都选择了北海以北的新占领区。移民基本都是生活困苦的人,所以他们来到移民点后,发现比起家乡来说,这里的地更平,这里的物产更丰饶,这里的房子更是远胜过家乡的破茅屋。而早就准备好了的农具,衣被,牲畜和粮食在他们一到达时便发了下来,移民点的官吏带着他们看了自己分到的田地界址后,便不再理他们。
发下来的粮食足够他们吃到收获季节,也只能吃到那时候,所以他们除了开田播种,也不再有别的选择。不管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的移民,都迅速地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
移民的就近安置其实在以前的移民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只是当时移民的人数不多,不容易找到来自同一个地方的老乡。而现在大规模的移民以后,一个村甚至几个附近村的人分在一起,天天听着乡音,和熟悉的老乡隔着田垄打招呼,偶尔在一起用带来的不多的银钱在农业合作社买上几瓶酒,几个人喝上两杯,这日子比起在家中,似乎还更有意思。
第609章 化龙城()
当然,这描述的是南方移民的幸福生活,北方的移民如果来的季节合适的话,也是迅速开始抢着把种子播下去,然后开始打理田地的一切。但有些人来到移民点时,农时已过,便只能加紧砍柴,为冬季的来到准备好足够的取暖之物。
而这时候,当地的官吏便带着钢铁厂,煤矿和水泥厂的人来招收临时的矿工。听了矿工一日可以挣到的钱以后,很多人立即表示,自己愿意成为一名矿工,为大明的铁路和公路的建设出一份力。
在这寒冷的季节,在地下挖矿并不会太冷,再加上伙食开得极好,每餐都有肉,然后晚餐每人还可以分到一两酒。而在住的地方都有炕,烧得热气很足,吃好住好还有钱拿,需要付出的不过是一些力气,力气这东西,只要吃得好,用完了第二天自然还会有的。
有了这些新来的移民,各个厂矿已经把开春所需要的物资准备得差不多了。这里什么都好,就是寒冷实在受不了,人倒还好,穿上了羽绒服,皮手套,脸上都带着棉布做的护脸,只露出两个孔出气,而脚上是双层的鞋子,里面是毛皮,外面是橡胶。但是土地是硬梆梆的,铁镐敲下去只有一个白印,根本就没办法在地面上干活。
辽东来的士兵对这种土壤较为熟悉,因为大兴安岭那里就有。而研究院地理科的学生在长白山等地进行过长期考察,已经了解了这种土壤的一些特征。但是,现在只有等待天气变暖,并没有其它的办法来在冻土中开工修路。
京北铁路(原京小铁路)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是繁忙不已,大量的粮食,衣被,弹药武器,农具被运到北海,然后用其它的运输工具分散到各个移民点和驻军区。而北海的大树用钢锯伐倒后,去掉枝丫,被运回了内地,成为制造大船的材料。
天启十五年三月,从北海到双河城的铁路线已经勘探完成,天气刚刚转暖,修建工作便开始了。铁路部在移民中大肆招收临时工,给了很高的工钱:一天两百文,使得很多移民都草草把种子撒下去后,便将田地里的活交给家小,来挣这份工钱。
充足的人力资源,早就准备好了的枕木和铁轨,使得铁路的修筑工作进行的分外顺利。在这一千多里的铁路上一共设置了五个车站,基本上是两百里一个站。而移民本来就是按照铁路和车站来安置的,铁路部将整条铁路分成六段,分别施工,这使得速度加快了很多。铁道部的计划是在天启十五年将这一段铁路修成,那么到明年,明军的后勤运送能力就会增加一千多里了。
双河城现在驻扎了两个师,除了有三千人守在城中以外,其他的士兵都组成了一个个小队,开始完成天启十五年的作战任务。
天启十四年,双河城的明军扫荡了双城河以北和以西一千多里地的区域,共杀死罗刹人约六千多人,俘虏四千多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哥萨克雇佣兵,还有少量的商人。而且明军在这过程中自己的粮食消耗极少,基本上可以做到以战养战。自己的伤亡共有一千多人,其中战死六百多人,受伤六百多人。
罗刹人大多是商人队伍,战斗力说不上强,如果遇到人数较多的罗刹军队,便纠集几支小分队一起攻击,在武器的优势下,明军尝到了很大的甜头,所以刚一开春,薛伯陵和孙抚民便亲自带队,以不到五百人的小分队开始扫荡更北边和西边,一是要抢粮食抢金银,一是要消灭进入这一区域的任何罗刹人。
至于在这一区域生活的蒙古人或者瓦刺人,明军都尽量先行招降,让他们加入明军。也许是因为肤色的相同,也许是因为明军武器的威力,招降过程进行得很顺利。明军也只是要求他们在以后看到罗刹人后与明军联系,并不有其它的要求,这使得受到哥萨克人欺压的鞑靼人理所当然地选择与明军合作。
在这过程中,也曾经有一个鞑靼部落阳奉阴违,诱使一个明军小分队落入了罗刹人的埋伏圈中。结果明军小分队在付出八十多条生命后,击溃了罗刹人的包围,反过来将那个鞑靼部落里面上至老人,下至小孩全部杀死,一个不留,然后将首级堆成京观,将一些观望的鞑靼人吓得再也不敢有别的想法。
已经恢复了师长身份的孙抚民以托木斯克为依托,派出了二十支小分队向各个方向搜索。他自己带的小分队向南,在一个叫做鄂毕的小城堡附近与罗刹人相遇,经过激战后,明军击败了罗刹人,将鄂毕城夺了下来。再往南便是准噶尔人的领土了,向西便是哈萨克汗国,这样在名义上,大明的领土已经连成了一片。
而曹变蛟这时也从哈萨克汗国开始向北进军,来到了哈萨克汗国边境。他打探到明军的信息后,便派信使来到了鄂毕城。孙抚民大喜之下,便让信使去见曹文诏,并且邀请曹变蛟先来到鄂毕西南一百多里地的比克城驻扎,与鄂毕形成犄角之势。
曹文诏接到曹变蛟的信后,便命令他以比克城为基地,继续向西北方向攻击遇到的所有罗刹人,一直打到阿克莫拉,然后驻扎在这里等候明军的大部队。
阿克莫拉便是后世的阿斯塔纳,但这时候并不是哈萨克汗国所有,而只是一个伊希姆河边的小村子。明军的小分队已经到过这个地方,认为这里是一个很适宜居住的地方,能够容纳大量的移民,这时候并没有多少土著在此居住,应该借这个机会占下来。
曹变蛟依言向着阿克莫拉进军,驱逐和招降了这里的蒙古人后,便开始在此地建立一个城堡。而这时候曹文诏的战报终于来到了京城。朱由校仔细看了战报和随着战报一起来的地图后,便将此城命名为化龙城。
第610章 建设化龙城()
这是朱由校以前说过的,要用占领将领的姓名来命名新占领的土地,这化龙城便是第一个。消息传出后,明军将领在羡慕之余,更是动心不已,如果以后一座城命名为宗灵城?抚民城?伯陵城?那千秋万代大家都会知道,是谁夺下了这个地方,是谁建设了这个城堡。
而曹文诏其实心里是不大愿意的,因为曹变蛟年纪太小,虽然在和哈萨克汗国的战争中有很大功劳,但化龙城这个名字,寄托了皇帝陛下多少的希冀。如果以后曹变蛟遇到败绩,那可是大家攻讦的好靶子呀。
所以他将此命名诏书先压在自己手中,然后向皇帝上奏,将自己的顾虑详细地写了出来。朱由校看后笑了笑,便另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到了北海军区。
曹文诏接到信后打开一看,只有一行字:“他日之过不掩今日之功。”他愣了半晌,对着京城方向磕了几个头,便让人将命名诏书送到化龙城,并把皇帝写给自己的信也一并附上。
曹变蛟接到诏书后,喜极而泣,在看过叔叔送来的皇帝的私信后,更是激动非凡。这可比所谓的丹书铁券要厉害得多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