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接到张荩臣的消息后,陕西组织了大量的运输工具,将移民和他们简单的行李及粮食迅速地运到了甘州,按照先前的安排,一户户移民很方便快捷地找到了自己的田地,而且还有军队为他们建造的简单的房屋,暂时的安身之地便已经有了,又有力畜农具,所以一安顿下来他们便投入了抢农时的播种之中。
而洪承畴在西安等地开始发卖甘州城内的房屋和商铺,只要是汉人,都可以买得到,当然,价格可能比较高,但是对于一直以来都是经商要道的甘州来说,再怎么高的价格都会有人买,大家都明白甘州连接西域和内地,还可以辐射到藏区,康区和瓦刺地区,以后的经商潜力是极大的。
所以三个月后,甘州城里大部分的房屋和店铺已经卖了出去,甘州城里各族的商人川流不息,从京城而来的玻璃镜和肥皂,香烟和火柴竟然超过了丝绸的交易额,通过甘州向着西边流去。
而甘州税务局也很快就建立起来,经商交税是每个正规的商人都必须履行的义务,这几年来已经成为大明商人的共识。并不是因为大明商人高风亮节,而是被税务署每年抓到偷税的商户后处罚的力度吓住了。一经发现偷税漏税的,罚没偷税额的十倍,而且三年不准经商。十倍税额倒也不算多,但这三年不准经商可以对着商铺来的,换人没有作用的,这对于已经深刻认识到商铺的广告效应的大明商人来说,简直是无法忍受的一件事。
回回留在甘州城内的清真寺张荩臣倒是没有捣毁,但回回们已经住在城外,再进城来做礼拜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于是回回们便开始在城外建设新的清真寺。新来的甘州知府黄汝良发布露布,要求所有的宗教设施的建设必须得到甘州府衙门的批准。
回回们怒了,便派人去见黄汝良,提出为什么建设清真寺竟然需要府衙的批准?黄汝良道:“修建清真寺是太祖定下的方略,但我大明官府需要进行管理,对于佛寺道观都是一样的。朝廷发布了宗教设施管理办法,甘州偏远,可能你们还不知道吧。”
回回们看着黄汝良发给他们的报纸,上面登载着宗教设施管理办法,发现果然如黄汝良所说,所有的宗教设施建设都需要得到朝廷的准许,而看日期,也是几个月以前的,这才相信不是针对回回的谎话。
既然朝廷已经有了规定,回回们的怒火便熄灭了。便有带头的人说道:“知府大人,我们要修建清真寺,请大人批准吧。”
黄汝良道:“这个当然是要批准的,但是有件事先要说清楚,所有的宗教设施都不得阻挠其他人的正常行为。佛寺外也是可以吃狗肉的,所以清真寺外也是可以吃猪肉的。”
回回们互相看了看,然后领头的一人说道:“寺外吃什么我们不能强迫,但寺内是不可以的。”
黄汝良笑道:“寺内只有你们***可以进去,在里面有不合古兰经的规矩的,你们尽可乱棒打出,只要不伤他性命,我们官府是不会怪你们的。”
在前世朱由校看到某些喜欢闹事的宗教,经常纠集教徒打砸汉人的商店,抢夺汉人的生意,赶走汉人商铺,而汉人却无可奈何。有人认为是因为汉人没有血性,胡人有血性什么的,这些说法朱由校是不相信的。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便是政府的监管无力,助长了某些宗教的嚣张气焰。大明是一个各民族平等的国家,任何民族都不可能骑在大明的主体民族汉族之上,所以前世那种汉人受欺压的事件在大明他是绝对不会允许发生的。而在许多方面,只有汉人或者汉化得比较彻底的异族人才能够有一些优先权,比如甘州这种居于边地的城市,各族人都可以做生意,但只有汉人能居住在甘州城中,至少在甘州被大明牢牢控制住之前就只能这样。
不过现在的回回们(注意,这与后世的回族是完全不同的)并没有后世的某些宗教教徒那么嚣张,特别是在甘州被明军占领后,他们很会看眼色地收起了自己以前对汉人的跋扈,变得很守规矩了起来。现在黄汝良承认在清真寺内他们可以按照***教的规矩管理,他们已经觉得很不错了。
黄汝良又说道:“你们的清真寺最好是建立在你们聚居的地方,不要造在大路边,不能影响其他不信教的人的生活,这一点应该很容易做到。而且朝廷很快会颁布宗教管理办法,每个人都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所以绝对不能强迫别人信教,这事我先和你们说下,不要到时出了事就不好了。”
回回领头的人问道:“嫁到回回中的汉人妇女可以让她们信教吧。”
黄汝良笑道:“太祖规定回回不能族内通婚,这么多年了,这规矩你们也破坏得差不多了,特别在这边陲之地。所以朝廷已经修改了大明律,准许你们自相嫁娶。如果有汉人与回回通婚的,必须按其自身意愿,不得强迫。”
朱元璋在大明律中规定:凡蒙古、色目人,听与中国人(指汉族人)为婚姻,务要两相情愿,不许本类自相嫁娶。违者,杖八十,男女入官为奴。其中国人不愿与回回、钦察为婚姻者,听从本类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这条规定是为了使蒙古,色目人汉化,本意是极好的,但是他忽视了***教的教规。结果不但没有使回回汉化,反而使大量的汉人***化了。
第570章 安甘公路和肃王()
在狂热的宗教信仰之下,汉族一直以来引以为荣的同化能力根本没有施展的余地,不但没有同化回回,反而被回回同化了。这件事已经引起了朝廷有识之士的注意,徐光启就曾经和朱由校就这事进行过交流。
在徐光启看来,宗教是有它积极的作用的,无论是在构建国民的伦理道德方面,还是在劝人向善方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明的宗教政策算是很宽松的,虽然道教被定为国教,但朝廷并没有对人们的宗教信仰有任何限制,你想信佛教,或者是天主教,那都没有问题,象徐光启便是天主教徒,并没有任何人觉得首辅信了天主教就会如何如何。
但不管是朱由校还是徐光启,都觉得宗教自由是非常重要的。宗教自由是指你有信某种教的自由,而更重要的是你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象和尚道士都可以还俗,这种行为虽然可能会受到一些人的非议,但至少不管是道观佛寺还是官府,都不会阻止你还俗,而且有些还俗的行为还会受到很多人的赞赏。
回回却不同,他们是不能改信别教或者变成不信教的,他们把原本信教的变得不信教称之为叛教便可见其态度。这一点让朱由校很不满意,有些事情你觉得很好,比如你喜欢吃牛肉,你向世人宣扬,希望大家都喜欢吃牛肉,那没有问题。但是因为你觉得牛肉好吃,别人不吃牛肉偏要吃猪肉,你就觉得这不行,应该大家都来吃牛肉,甚至强迫大家一起来吃牛肉,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所以朝廷便制定了宗教设施管理办法,这是第一步,将所有的宗教设施置于大明官府的管理之下,后面还有宗教管理办法,规定所有人都有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官府和其他人都不得干涉其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这对于道教和佛教,其实并没有强调的必要,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但对于天主教和回回们来说,便有些问题了。所以上次朱由校和金尼阁商量在大明传教问题时,便特意强调,不希望听到天主教徒称呼其他不信教的人为异教徒,在大明宗教绝对不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对于大明人来说,信教与弃教都应该有充分的自由。他可不希望在大明出现十字军东征之类的事情。
金尼阁当然爽快地答应了这个条件,总之就是上帝的归上帝,皇帝的归皇帝,两者负责的领域不同。但是对于回回们来说,这就有些难度了,朱由校想到后世那些****的国家,心里下了决心,无论如何,不能让大明变成那样。
所以朝廷修改了大明律,将色目人不得自相嫁娶的这一条去掉,反正在边地这一律令也基本上没人遵守了。这样至少可以减少汉人被色目化的情况,不至于让回回越来越多。
黄汝良来后,张荩臣便将民事交付出去,自己专心练兵和侦查。甘州周围有着瓦刺人,蒙古人,回回与藏人,而地域之争中掺杂着复杂的宗教之争,必须要小心谨慎才行。
现在大明对于甘州的重心并没有放在军事征服上,所以张荩臣只需要先了解当地的各种势力分布,然后不让其它势力攻下甘州即可。
朝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道路的修建上,从西安到兰州的道路经过朝廷和多任肃王的努力,现在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朝廷只需要将道路拓宽,再打上水泥就行了。但兰州到甘州的道路却是个大工程,虽然有五万多俘虏每天忙着修路,但终究工程太大,而且皇帝要求修公路的同时也要把铁路的地基打好,这就进一步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张荩臣估计,公路在一年内倒是可以修得差不多,但铁路只怕要五年左右才能修好。
在这个过程中,肃王朱识鋐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位与皇帝差不多大的王爷是在天启元年袭位的,他平日爱民如子,在兰州的威信较高。他从来不主动干涉当地的军政事宜,但当地的官府和卫所军官都很尊敬他。朱由校让徐光启给他写了一封信,阐述了修筑道路对于兰州,对于整个陕西的重要性。
朱识鋐对于皇帝不是下旨而是让首辅写信给他这件事非常感动,他接信以后,便利用他的威信,在兰州发动了大量的民工,以满足朝廷对人工的需求。而且他让王府管家带头在永登县承包了一座山,建设了一座水泥厂,一座石灰厂。还在河边建设了一座大型的沙石厂。打消了兰州的各个商家对于开办水泥厂和石灰厂的疑虑,使得公路修建过程中的水泥石灰和泥沙的供应压力大大减轻。
朱由校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赏赐了他十辆自行车,两箱香皂,两箱玻璃镜,并将兰州的高等学堂命名为肃王学堂,以表扬他所做的贡献。
而在报纸上专门刊登了一篇介绍肃王的文章,从第一代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讲起,再到当代肃王为了朝廷的交通事业,亲自召集民工,开办水泥厂和泥沙厂,使得兰州的公路建设得以顺利进行。高度赞扬了历代肃王对朝廷忠心耿耿,爱民如子,并称之为各地藩王的表率。
这篇报道给其它各个藩王敲响了一记警钟,皇帝需要的是听话的藩王,是能够帮助朝廷的藩王,象肃王一样为朝廷效力,而不是紧守着自己的封地作威作福,才是皇帝希望看到的藩王样子。
这对于其他的藩王的触动很快就体现了出来,以福王带头,其他藩王都在自己的领地里召集了一些无业游民,将他们一古脑地送到了甘州,以充实当地的基建队伍,安甘公路的修建人力有了充足的保证。
第571章 全军动员()
因为固始汗受损太严重,必须回去舔舐伤口,所以甘州这里风平浪静,而哈萨克汗国那里则是战火纷飞。曹变蛟和巴图尔紧密配合,一个负责远攻,一个负责近战,将哈萨克汗国打得节节败退。铁克利已经被打下,联军一路前行,逼近了哈萨克汗国的首都阿拉木图。
在攻打铁克利时,巴图尔见识到了明军攻城的厉害。几炮轰过之后,铁克利的城门便被炸了个稀烂,大军直接冲进去,而这时哈萨克汗国的军队还没有反应过来。
这让巴图尔更加确信自己与明军联盟的正确性,准噶尔部虽然是瓦刺一部,按说也应该算是大明的藩属,但巴图尔却看到了直接归顺大明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就可以摆脱固始汗的统治,而成为大明治下的大准噶尔部。上面有两个主子和只有一个主子,想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种情况吧。
于是巴图尔便暗地里和曹变蛟说起了直接投靠大明的意思,曹变蛟虽然勇猛,却不是个楞头青。他曾经得叔叔提点过,明白西北的基本局势,听巴图尔一说,便知道这对于大明是个好事,便不管自己做不做得了主,先大包大揽了下来,在他想来,这样的好事皇帝绝对不可能不愿意,到时说不定自己还能再立一功。
曹变蛟派人送信去京城,将巴图尔的意思原原本本地报告给皇帝,朱由校笑道:“曹变蛟倒是不错,竟然知道分化瓦刺人,有政治嗅觉的军人不多,曹变蛟算是一个。”
孙传庭笑道:“其实曹文诏将军也是不错,他们曹家重视教育,子孙们都在私塾里学过几年的,不是为了考科举,而是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道理。”
卢象升道:“读书是为了明理,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只是将学问当成了当官的敲门砖,目的达到后便弃如敝履,这样可真算得上本末倒置。”
朱由校道:“科举制度有利有弊,但总的来说利大于弊,特别是我们用学堂来补充以后,科举制度是我们选人用人的基础,这个必须坚持下去。如果有一天回到九品中正制,那就是华夏民族的灾难了。”
卢象升道:“应该不可能了,官员们都是通过科举或者学堂而成为官员的,他们天然便会维护这样的制度。只要陛下不改弦更张,这科举制度当会继续下去。”
孙传庭道:“这准噶尔部请求归附之事,只怕要从长计议,先要顾忌到固始汗的想法才行。”
孙承宗斥道:“这时可由不得他了,与察哈尔一战后,他损失严重,如果敢说三道四,那就乘机灭掉他。”
朱由校暗暗咋舌,看不出现在孙承宗已经变成了这样的孙承宗了,动不动便想要灭掉固始汗,将瓦刺彻底征服。
徐光启道:“我们正要对付罗刹,还在和哈萨克汗国争胜,这时对付瓦刺有胜算吗?”
朱由校又想,这个信教的首辅怎么也这样好战了,首先考虑的不是应该不应该对付瓦刺,而是有没有胜算。不过这样的首辅和次辅,正合我意呀。
孙承宗瞪着孙传庭道:“孙阁部,你看有没有胜算呀。”
孙传庭闻言一怔,连忙道:“自从陛下开始将近卫军打造成全火器军后,我大明未尝一败。而今大明军队人员充足,而且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武器不断在进步,现在的火铳比之当初之时,射速射程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而火炮的威力更是大得非常,所以即使同时面对三个甚至更多敌人都没有问题。”
孙承宗道:“中原之地,苦于北方游牧之民久矣。如今我们武力占优,那就要将他们打得永远臣服,不敢再起异心。现在国内粮食充足,可以支撑起多场战争,那就打吧,固始汗不服,那就打得他服,把铁路修到了瓦刺后,我们再也不需要担心北方的侵袭了。如此时机,不可辜负。”
徐光启道:“陛下,此时正时大明气盛之时,消灭北方威胁正当其时,如今蒙古已经屈服,固始汗与蒙古各部的臣服不同,类似于联盟关系,这不是我们所求的。而且如果打败固始汗,乌思藏宣慰司和朵甘思宣慰司也会成为大明真正的疆土,而不再是有名无实的宣慰司。”
卢象升道:“此战之后,大明疆土可以倍增,而且叶尔羌国和吐鲁番国便在我大明包围之下,可不战而下,西北之地可以平矣。既然蒙古各部已经内附,那么内喀尔喀,外喀尔喀,察哈尔,科尔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