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86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1862- 第2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知道北京城东西南北落脚都是有名头的。北京内城有九个城门。可按方位还是有东西南北四个城区。这也是北京俗称“四九城”的由来。明清不同时期,各个城区的居民各有特色,也互有变化。但到了晚清,到了刘暹入主北京的前脚儿,北京城里是有“东富西贵、南贱北贫”的俚语在传说的。

    “京师有谚云:‘东富西贵’。盖贵人多住西城,而仓库皆在东城。”

    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准确。事实上的“东富”不仅指北京的粮仓多在东城,还指这里当时多有巨商大贾和殷实之家居住。居民是很富有的。而西城的宣武门内外以及西四等处,有许多王府,住的多为清朝的显贵,因之称“西贵”。

    南贱北贫是说南城多为劳动人民和杂耍艺人。这些人被视为下贱之人,所以有‘南贱’之说。而北城,因交通不够发达,影响了商业的繁荣,另外,晚清满清财政紧张。多有发不出旗响,或是发的不够的情况出现,八旗中人,家道中落。日渐贫寒。因此是说‘北贫’。

    如今改朝换代,北京城里的八旗子弟被一扫而空。这些旗人子弟的住宅最初是出租给来京的百姓,很多来北京闯荡的生意人。本钱不是多么雄厚,但好歹手里有俩银子。看不起南城,挤不进东城。住不仅西城,只要来北城。所以这俩年北京城居民阶层结构改变最大的就是北城。这里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居民是于新人,属于当今北京城绝对的中产阶级!

    但就算是如此,对于那处工地规模浩大的架势,无数的京城百姓也满怀好奇。

    北城就算这两年变了不少,也不可能比得上城东和城西。这么大的架势,下这么大的本钱,轻轻松松就能在城东购入一套豪宅,甚至挤进城西也不是不可能。

    满清王公贵胄的宅邸,除了一部分封存,为将来刘氏皇室做准备,还有一部分赐给了朝中的重臣大将,被摆到明面上发卖的宅邸也是不少的。

    城北如此大的投入,放到城西至少能卖一栋一品大员的府邸,或是贝勒、贝子府。

    “倒是是谁家的老爷在城北新盖宅子?”

    “莫不是要在城北盖一家酒楼?”

    “听说是洋人的商馆……”

    “洋人不都是窝到东交民巷吗?我看是朝廷的新衙门。你看还有军爷守着呢。”

    随着大楼的一层层拔高,京城百姓议论的内容也在慢慢改变。直到最后‘真情’给暴漏,瞬间中国第四家私人银行——华兴银行的名头就在北京城所有人的口中响亮。打的好一手广告。

    山东、河南、河北三地的商人联手组建的这中国第四家私人银行,资本30亿华元,其中大秦财团占10%,无棣张氏占5%。

    不是白占白拿,那是投进去真金白银的。整个张家都给给掏空了。连张妙彤都让人转去了2000万华元的私房钱。

    刘暹也不介意!

    因为这家银行的筹建是被北京的证券交易所给刺激出来得。背景深厚,有出现在中国经济迅猛提升的阶段,绝对的有赚无赔。进一步加强了张氏的实力,说不定还能促进张氏家族重心转变的速度。

    当一切尘埃落定,建筑公司以两班倒的‘诚意’,四个月内将大楼建好,并在随后的一个月中将一楼、二楼进行的装潢,三楼进行了简易布置,让华兴银行在五月初一这个几个月前挑好的日子里如期开张。

    时间进入四月中旬,华兴银行开始大规模的在报纸上打宣传。上到《大公报》这种在整个中华文化圈里都有深重影响力的大报,下到北京、开封、济南、天津的城市小报上,华兴银行的广告是连篇累牍。

    后来有人计算,光是广告费用,华兴银行的花费就不下四五百万华元。

    而开业当天盛大的表演也吸引来了不知道多少京城百姓前来围观。而让老百姓们觉得有趣的是,来参加揭牌仪式的不仅有手执权柄的官老爷,富贾一方的缙绅老爷,还有红头发蓝眼睛的外国洋人,甚至连阁老阎敬铭都亲自到场祝贺。

    广场上依旧是锣鼓喧天,底下老百姓们的窃窃私语声却丝毫不比这锣鼓声逊色。虽然这两年新鲜事见多了。银行在普通百姓眼中也不觉得神秘了,但还是有很老实巴交的平民百姓更愿意将钱封进罐子里埋到自家的后院去。因为他们相信把钱交给‘土地公’保管总比交给官府保管要可靠得多。而私人银行在老百姓们的印象中就等同于过去的钱庄银号加当铺加高利贷,那形象也就是一个‘奸商’。因此面对这个即将成立的华兴银行,在场普通百姓大多只抱着看热闹的态度。

    真正关注的还是那些小有资本的商贾、中产阶级,和继续资金扩大产业规模的商人。

    而从目前来说,这些个‘银行家们’似乎并不在乎那些零散的小客户。在不少银行股东们看来,那些泥腿子存不存钱影响都不大。因为他们这些人底蕴、人脉丰厚,光是他们手中的那些大客户就足以让银行过的有滋有味了。让那些在华的外资银行瞧得眼红不已。

    自从中国银行业发展以来,外国的在华银行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最显著的就是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为首的英资银行,满清中央和地方在两家银行的诸多借款成了死帐,东山席家被铲平也让英资银行在华的影响力大减。

    更何况进入上海的发展建设银行对国内贷款、存储等利息和服务比之渣打、汇丰等外资银行都要好的多,尤其是发展建设银行的总办胡雪岩在东南商场上名声鼎盛,发展建设银行背后又有朝廷在撑腰,至少诸多政府款项就从发展建设银行走过,尤其是随着而来的上海城区扩建工程,真心是有太多太多的便利给发展建设银行提供了。

    外资银行在华与中资银行、私人银行竞争,先天条件就大大的不行。

    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金钱的利益从来不是时刻排在第一位的。必要时候,金钱在权利面前屁都不是。

    晋商的隆盛银行开业,坐落在天津,就已经给在华的外资银行又一次重击了。现在华兴银行又成立了。算上华夏央行和建设银行,以及继续筹备中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在华外资银行如果不改变原先的规矩和态度,他们最终的命运很快就会被注定的。

    京津商贾巨子云集于此,大秦官员也随处可见,手持葡萄酒的西班牙商务代表候迪亚哥德以一副酸溜溜的口吻开口道:“唐先生,祝贺你成为华兴银行的行长。”

    唐先生者,唐廷枢也。

    轮船招商局被刘暹收入囊中以后,再把唐廷枢、徐润等人困在这里就显得浪费了。

    这两人在完成了轮船招商局的改组以后,又联手筹办的交通银行,徐润成为了交通银行的一把手。而后唐廷枢受刘暹名组建平安保险公司,如果去年平安保险公司没有爆出内部员工勾结市井奸商联手诈骗的事情,唐廷枢还依旧是中国的第一家保险业巨头。可惜事情闹得影响太大,更总要的是那‘内部员工’是他族侄,他只能从平安保险辞职。

    还好,华兴银行正在筹建当中,正好聘请唐廷枢这个在国内商界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做着银行首任总办的位置。

    如此幸运,刚黯然离开平安保险,没沉寂俩月,转眼就又入手华兴银行,这那里是栽了,简直是一山更比一山高么。也难怪迪亚哥德说话酸溜溜的了。(未完待续……)

第五百四十八章 列强的地位是打出来的!() 
30亿华元的资金,换成英镑也有六七百万之多,在工业、地产、制造等等行业当中,如此资本都当是一头巨鳄。但是放在金融,华兴银行绝对是小字辈的。

    可是洋人们怎会不知道华兴银行背后真真的靠山是谁?那是中国的政府和皇室。

    在中国这个权本位社会,政府和皇室都想要做好的事情,会有办不成的可能吗?

    30亿华元,再过几年可能就是50亿、60亿了,甚至100亿了!

    河南是将来中国的交通枢纽,并且有不俗的矿产资源。山东的发展不需多说,河北的发展有京津来带动,三省东面靠近安徽,西面临近汉中,发展前景真心的很强大。

    华兴银行只需要从中稳扎稳打的步步发展,将来就是一方巨头。

    尤其是一个月后就将开业的北京证券交易所,那富裕和便利的不仅仅是华兴银行一家,交通、隆盛乃至华夏央行,都会从中获得无法想像的丰厚利润的。

    华兴银行的广场上汇集了几千上万人,没人发现一辆不起眼的马车来了又走了。车厢里刘暹闭目安坐。银行在民间的口碑似乎依旧有待培养啊……

    ……

    更早华兴银行开业前的一个月——四月,石达开彻底退让出了滇西南,进入了缅甸和泰国交界地区,也就是原时空的金三角。

    石达开只带走了二十万出头的追随者,剩余的三四十万太平军一部分是云贵本地人,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少数民族。这些人或被秦军收编,或是一律迁往内地。云南政府和西南军区是不可能把这些定时炸弹放回原地的。接下来的三十万汉人也是被秦军吸纳了一部分精华。组建部队或是加入警察,剩余的全部打散。分散到各地与当地人杂居。

    至此,刘暹是完全统一了中华大地。非常幸运的钻了俄国人一个空子,让贪婪的北极熊没力量趁火打劫,不管是新疆还是外蒙,亦或是东北,全都一寸土地没有丢下。

    同样是这一个月,兰芳成立特别行政区,级别等同省部级,但当地的政治结构完全不同于内地。主要官员是本地提拔。只需要遵守一下‘异地任职’就可以了。

    正如看似沉默的海面底下总是暗潮汹涌一样。刘暹起兵的时机抓的太好了,让老毛子完全腾不出手来。以至于让他这一路走来在外人看来是那么的顺顺利利。但实际上偌大国家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的事端,就是那隐藏在海面下的暗潮,无时无刻不再拖拽着刘暹的后腿,阻扰着他的前进。只不过秦军的积累充足,让刘暹在暗潮汹涌当中依旧能够坚定不移的向目标走进。谁都预测不了明天迎接自己的究竟是凶恶、阴险,还是灿烂、阳光。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在刘暹的旗帜下,至少都可以知道自己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是接受,还是要躲避。

    吴炳麟就是一个面对未知命运坦然后退的人。

    他是吴棠的大侄,成都在败。吴棠和成都将军魁玉谋求逃亡青海,继而去新疆。结果吴棠在途中病死。

    吴炳麟是吴棠大哥吴检的长子,长久跟随吴棠征战。但才能略输,截止到秦军入川。他也才升到了知府了。

    同时还坐上知府位置的还有吴炳麟的二弟吴炳仁,他是临清知府。吴棠曾经做过漕运总督。又是慈禧身前的大红人,安排侄子做个肥缺有什么不可?

    两兄弟的父亲吴检是因家贫弃学,看清了,是因家贫弃学,那吴棠本人可没有弃学。那时候吴检以磨面粉养家。吴棠乡试、省试都由吴检陪同,拉一小驴让吴棠骑,另一驴驼面粉换盘缠。每到一旅店,店主都以为吴检是吴棠的仆人,后来见同寝同食,方知道二人为兄弟。

    并且吴棠长子早亡,死的时候还不到十八岁。二子、三子在吴棠发迹的时候还年幼,吴棠把吴炳麟、吴炳仁两兄弟当亲儿子看待,可惜整个吴家后代没有长进的。

    吴炳麟、吴炳仁有吴棠这颗大粗腿来抱,快四十岁了,才是个知府。他二儿子吴炳祥,是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人,同治庚午(1870年)科举人,却一直没能再进一步。

    吴棠病死之后,随在他身边的吴炳麟直接投降,只望能安生安葬一下吴棠。

    但吴家的‘罪孽’不会因为一个吴炳麟的投降就全部打消了的。而且吴炳麟也好,吴炳仁也罢,骨头都还挺硬,对厚待吴家的满清保持着忠诚,被审判他们的法院毫不客气的划入了前朝遗孽当中,家族的将来也跟着是全完蛋了。

    吴炳麟、吴炳仁没有步入官场的两个兄弟还好,还能守在老家。但吴棠的两个儿子和吴炳麟、吴炳仁两家就大米开花,各自被发配东西南北了。

    四家人,一家去蒙古,一家去东北,一家去西北,还有一家去兰芳。总之他们今生再相见的可能性是不大了。但比起吴炳经这个一样跟随吴棠的族兄来,四家人的下场已经好多了。后者直接殁在了阵中,连遗骸都没找到。

    吴炳麟一家就是去东北的。

    其长子吴增倬,已经成年娶亲,生育有一儿一女。

    三年中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让吴增倬跟他老子一样面对东北变得很坦然。他今生一定要扬眉吐气,待日后让老爹得赦免,一家人转回老家。

    就跟吴炳麟赤果果的要死忠满清一样,吴增倬也是红果果的要效忠今朝。如果不是家中的地位大落,吴炳麟的左腿因伤留下了后遗症,走起路来有些坡,吴炳麟非狠狠教训一下自己这儿子不可!

    比起小桥流水,曲转悠扬的江南来,对于吴增倬这样心怀豪气的男儿来说,关东大平原一望无际的原野,色彩斑斓的群山,别有一番风景,更加让他心情舒畅。远离家乡的怅然被关外的大气冲刷去,辽东雄壮的风景让他深深的被吸引住。有景抒情,这是一种振奋的激昂在他内心澎湃。

    东北也有军队,吴家属于‘罪户’,直接参军是不能的,但可以加入民兵,更一步加入联防队。

    吴增倬不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泥腿子,吴家这两年虽然困迫了,但报纸还是买得起的。那《大公报》等报纸上已经不止一次提起要收复前清时期割让出去的土地了。并且说随着蒙古、东北和西北的移民争夺,北面的邻居必然会感受到威胁,中俄两国在边界上必然会有纠纷发生,矛头是直指东北对面的老毛子。

    在吴增倬看来,这一个振兴吴家的难得好机会。

    中国坚持了两年的人口大迁移,数以百万的人口被迁徙到了东北、西北和北面的边疆,自然的当今朝廷在东北、西北和内蒙的统治就越发稳固。

    《大公报》说的很有道理。中国在边地的统治稳固了,俄国人就会感觉到压力了,两边在将来少不了要发生冲突。

    不然朝廷怎么会不停的在扩充军队?

    而且对外公布的整编野战部队是越来越多。

    虽然也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朝廷的这种做法就是威慑、震慑。为的是就对外显示军事上的强大,以达到‘和平’的目的。不然朝廷就会隐藏实力了,以达到出其不意效果。

    对此,吴增倬嗤之以鼻。

    列强的地位是打出来的!

    早在刘暹对法首战的时候,《大公报》就开始宣传这个思想。待到去年更赤果果的喊出了‘列强的地位是打出来的!’的这句话。文章中宣扬着‘强国的诞生是踏着另一个强国的尸体站起来的’,举国上下都引发了一阵潮涌的。

    并且去年年末,中英之间诸多条约的达成,直接提高了中国人的心气和自尊。就连吴炳麟这个忠清派都忍不住喝了几杯,大感开怀。所以打到一个列强,踏着那个列强倒下的尸体成为当今世界真正地强国,已经是国人公开的一个信念了。

    《大公报》的报到让举国信念的矛头直指俄国人。威慑、震慑以达和平,这是何等荒谬的见解啊。

    ……

    zn海皇宫里。

    王璐莹拿着手下压着的实木盒子递给了母亲王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