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楼探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楼探险-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分类

  本教大体上可分两种:

  1、原始苯教

  “本教”并非和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教理同时产生,大概在石器时代,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出生之前,藏地和中亚的地方就已经盛行着各种各样的原始信仰,那就是被统称为原始本教的多神崇拜,这个时期被藏地学者称为“多苯时期”或“笃苯时期”。有:“龙苯”、“赞苯”、“祭苯”、“占卜苯”、“招财苯”、“魔苯”、“沐浴苯”等三十多种原始苯教,原始苯教的巫师们为民众禳解灾祸,祛除病邪,拥有众多的信徒。这证明“苯教”一词其含义涵盖范围非常广,原始苯教和流传于中亚、东北亚、美洲印第安部落的“萨满教”以及云南地区纳西族所信奉的“东巴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巴教应该属于一种原始苯教,但东巴教以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为祖师,可能其受到了雍仲本教的“因四乘”教法的影响,关于“因四乘”下文中有详细论述)。

  2、雍仲本教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在改革原始苯教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教法并创建了新的宗教,使苯教得以统一。这个新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而有别于原始苯教,一般学术上把辛绕弥沃创立的雍仲苯教也称作苯教,雍仲本教的教法又分两种:

  旧苯:又称“古苯”,源自于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古老的传承,它严格保持着纯正的雍仲传统,有其独特的大圆满传承体系。欧美某些学者认为:古苯是一种罕为人知的中亚古老佛教的存在形式。当然,这种说法不被藏地一些拥有正统思想的学者认同。

  新苯:是雍仲本教后期和印度佛教(主要是和宁玛派)互相影响和交融而形成的新派传统,新苯的塑像风格和修行方法融入了一些印度佛教的元素。

  一些藏地的佛教学者将新苯称为“白苯”或“觉本”,将古苯称为“黑苯”或“恰苯”,其实这是在西藏特殊政治和宗教背景中形成的一种歧视的称呼。现存苯教主要的家族传承或寺系传承如:辛、祝、叙、美乌、芭、琼等,有的虽然也融合了一些新苯教法,但他们着重传承的还是纯净的古苯教法。当然,也有一些苯教寺院是把新苯和古苯混在一起修持的。

  “卍”雍仲,这个古老的符号有“永恒不变”、“善妙”、“吉祥”之意,在古老的雍仲苯教传统中,雍仲就是不坏的象征,而在今天的苯教这个符号有着与密宗里“金刚”相同的含义。“卍”雍仲这个符号象征着集中的能量。“卍”是藏地十分常见的吉祥物。“卍”常与“卐”(右旋万字)和“十字金刚杵”一起出现在藏传佛教僧侣法坐下面的唐卡图案中。

  “卍”不仅仅存在于西藏和象雄地区,也存在与其他地方的文明中。参照印度文化,这个左旋雍仲的符号可能来自古老的巴利语字母中的“阿”字。同样的在象雄语也如此,左旋的雍仲符号也与其字母中的“阿”字非常相似,比如这个雍仲的符号也在古希腊的花瓶纹饰中存在、另外在意大利Paestum的博物馆的一件文物上也有这样的符号, 因此,很难轻易地下结论,说某些事物属于一个特定的文化。

  “苯”这一个字,是藏文,从象雄文“吉”,意译过来的,简单地说就是“念”和“读”的意义,就像念经读书。“苯”有许多释义,“苯”有八大类别,即有为苯、无为苯、轮回苯、涅盘苯、道谛苯、法处苯、所知苯和福德苯。苯与在汉传佛教里所谓的“法”、古印度梵文中的“达磨”(音译)、象雄文中的“吉”(音译)、藏传佛教经典中的“秋”(音译)等意义基本相同。

  总而言之、它涵盖了有寂含有的万事万物,如在苯教的《般若智慧经》中就有云:“轮回苯与涅盘苯、有寂诸苯为空性。”万事万物都可以叫“本”。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创立的雍仲本教与原始的本教的区别还在于:当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从象雄来蕃地传教时,他已经有系统的理论和相应的教规,而这时原始苯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宗教。

  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并没有直接废除原始本教,而是善巧地吸收原始苯教并对其进行大量改革。比如原始本教中包括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超度、梦兆、招财、招福、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仪轨,直到现在仍然被藏地的一些村民以防止来自人和动物的疾病,或者用于带来日常生活中的利益。以上世间法被雍仲本教列为“因四乘”(又称斯巴苯),幸饶弥沃如来佛祖还融入了他自己创立的教法“果四乘”和“无上乘”共为“九乘次第”。

  另外,原始本教中杀牲血祭等劣习遭到了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反对,他采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种彩线花盘的形式来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杀生祭祀的动物并取得了成功:叫做“堆”或“耶”,这就是朵玛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朵玛和酥油花不仅被本教徒而且被佛教徒广泛用来做供品并成为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虽然杀生祭祀的劣习至今在藏区及其周边还存在,但这并非辛饶的教理所允许的。因此,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改革不仅减少了当时藏地大量杀生祭祀的劣习,还对西藏后期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和有益的影响。

  雍仲恰辛

  本教的主要标志为“雍仲恰辛〃,它由两个“卍”连接在一起组成。这个金制雍仲钤记,表示“苯”无变无灭,象征证得雍仲之藏及具十八文义。”据苯教《雍仲业尽》一书记载:“从太古斯巴传来的恰辛,由通晓十八藏之辛绕,常持不离身、旋绕诸宗之上,能使雍仲本教立胜幢,常断邪见疑惑皆威慑。

  “雍仲恰辛”的字面释义为:“雍”表示胜义无生;“仲”表示世俗无灭;“恰”表示降灭邪见;“辛”表示引入解脱,恰辛两端6的雍仲符号,象征显密两宗,居中的连接处的两朵莲花包象征无上大圆满。早在印度佛教传入藏地以前雍仲本教的经文中就有对此法义的多种解释,因此说“本教为了对抗印度佛教而采用与“卐”相反的“卍”作为标志”的这一说法是不客观的。

   
 苗族风情 '本章字数:1962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20 22:59:49。0'
  1苗族

  湘西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的摆手舞、起秋节、吊脚楼、西兰卡普,苗家的芦笙、木鼓舞驰名遐迩,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蜡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蓐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真意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干饴、如沐春风。再来看看土家族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吊脚楼属于木结构,四周都有设计独特的楼角垂吊,刷桐油,省工省料,美观大方,成为湘西一景。

  2服饰

  苗族服饰,绚丽多彩,富有浓郁的民放特色。古时,男女都是“色彩斑纹布”,上身穿花衣,着百褶裙,头发,包赫色头帕,穿船形双鼻绣花鞋,佩戴银饰。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子逐渐以裤代裙,裤管短而宽,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胸前、袖口和裤筒,滚边绣花,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皆系满襟,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短马褂,下不著,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

  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 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3房屋特色

  吊脚楼为湘西各族人民一种传统建筑形成,又称〃吊楼子〃。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也有成90℃直角形。吊脚楼外设走廊,二面称〃转角楼〃,三面称〃走马楼〃。栏杆多花格, 县柱称〃吊瓜〃'或为六陵、八棱,或雕成球形、金瓜形。柱、防还雕有龙风、喜鹊、花卉等。民间吊脚楼上多为闺房,卧室或织锦、打花之处,底层为谷仓、柴房,也有底层下临溪流,泉水叮咚,别有情趣。山寨吊脚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中,富有大自然风光美。湘西州部分镇临河民居也建有吊脚楼,如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龙山洗车河等,历来都引起中外旅游者极大兴趣。

  4节日

  苗族节日

  节日有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土家族节日

  节日有春节、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阳。

  5忌讳

  苗族忌讳

  苗族禁忌:“四月八”这天,各家不得役牛;参加送亲的人们一路上要小心行走,千万别把腿脚扭伤,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人死入葬后一个月内,家里人不能婚嫁,也不能唱歌或吹芦笙;有的地方过年节不许杀狗,更不许吃狗肉;禁止在寨子周围挖土,禁止砍伐寨子附近的古树;同辈男女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最忌“姐夫”、“妹夫”之称:

  土家族忌讳

  其内容大体可分为: 忌言。节日、喜庆、出门和行船等禁说不吉利的话。忌行。腊月二十九,妇女不准做针线活,不准洗衣,避免与人吵架。过年吃饭不准泡汤,免遭来年大水,冲垮田坎;三十晚上不准吃年粑粑,吃了会长疮;三十不准吃豆渣和菜豆腐,禁止挑水,免来年遭水旱灾;

  6饮食介绍

  酸萝卜

  凤凰的醋萝卜经过人工特殊加工,味道清爽可口回味无穷。

  吉首德夯桃花虾

  桃花虾是吉首德夯苗寨的特产,湘西各地均无,似乎独一无二于天下,有滋阴壮阳之功效,是到德夯必食之佳品。

  凤凰姜糖

  姜糖特产的成型,源于凤凰民间治风寒感冒的一种小配方。人吃五谷杂粮,终年操心劳作,偶遇风寒,难免会生出病痛。对于这种小疾,凤凰人一般不求助于医,他们自己解救自己,切几片姜拌以红糖在瓦钵里煎煮,到了一定火候,就着热汤服下,盖上棉被,发出一身大汗,便感一身轻快,体复如初。

  冬笋炒腊肉

  冬笋炒腊肉冬笋是山里土生的,腊肉是山里人家亲们请尽量将聊天的时间用在码字上,不要闲聊浪费时间!自制的,不须加过多佐料,原本有独特的香。

  7特有风俗

  猴儿鼓舞

  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表演的动作有〃戏舞〃、〃听鼓〃、倒爬树〃、〃狮子滚〃、〃双加官〃、〃抢鼓〃等。表演时动作灵巧,急而不乱。〃表演时人数不拘,可多可少/但女子不打猴儿鼓舞。

  挡箭牌

  在湘西各地很多分岔路口,均可以看到一种叫挡箭牌的石碑。挡箭牌是功德碑之一种,目的为家人祈福,,同时也为在岔路口迷失方向的路人指明上下左右所去的地方。

  茅谷斯

  土家族有着古老,璀璨的民族民间文化,“茅谷斯”舞便是其中一颗明珠。茅谷斯,是土族在小摆手歌舞活动中穿插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原始戏剧活动,也叫毛猎舞,被中外来宾称誉为“千年不老茅谷斯”。

   
 湘西赶尸 '本章字数:3220 最新更新时间:2013…11…29 00:50:07。0'
   著名苗族作家沈从文在他的一篇文章里写道:“经过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说起赶尸的起源,民间有书记载道:相传几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蚩尤率带兵在黄河边与敌对阵撕杀,直至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后方撤退,士兵们把伤兵都抬走后,阿普蚩尤对身边的阿普军师说:“我们不能丢下战死在这里的弟兄不管,你用点法术让这些好弟兄回归故里如何?”阿普军管说:“好吧。你我改换一下装扮,你拿‘符节’在前面引路,我在后面督催。”

  于是阿普军师装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样,站在战死的弟兄们的尸首中间,在一阵默念咒语、祷告神灵后,对着那些尸体大声呼喊:“死难之弟兄们,此处非尔安身毙命之所,尔今枉死实堪悲悼。故乡父母依闾企望,娇妻幼子盼尔回乡。尔魄尔魂勿须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尸体一下子全都站了起来,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节”后面规规矩矩向南走。敌人的追兵来了,阿普蚩尤和阿普军师连手作法引来“五更大雾”,将敌人困在迷魂阵里……。因是阿普军师所“司”(实施、操作意)之法术让大家脱的险,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于阿普老司最后所用的御敌之实乃“雾术”,而“雾” 笔画太多难写,于是改写成一个“巫”字取而代之。其实,这巫字也是个象形文字:上面一横代表天或者雾,下边一横则代表地,而中间的那一竖就表示“符节”了;竖的两边各有一个人字,右边那个代表阿普蚩尤,左边那个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两个人联合起来才能作巫术。

  这不由让人想起上古时期;黄帝大战 蚩尤的场景。那是一场浩大而惨烈的人神混战。双方;能动用的力量都用上了;蚩尤兄弟个个天生神力;铜头铁额;并能驱使种种猛兽及毒虫;灵鬼。而黄帝一方以风伯雨师为先锋;役使天地神鬼。(道教正一法坛符篆中至今还保留了雨字为符头);最可怕的是轩辕氏居然请求异域的僵尸变成的旱魃助阵,旱魃相貌狰狞可怕,碧绿睛瞳生在头顶上,秀发全是一条一条的小蛇,身上长满白毛,所到之处,连一滴雨都不会有,往往一连大旱三年,赤地千里,万物干渴而死。此外众所周知的指南车亦是为对负蚩尤的大雾而发明了。虽然蚩尤战败;黄帝统一了中原。但相信一些秘法;异术在民间却相对保留下来了。或许湘西赶尸术即是其中一脉承传。

  赶尸的条件

  据有关文献记载,湘西赶尸有“三赶,三不赶”之说。

  凡被砍头的(须将其身首缝合在一起)、受绞刑的、站笼站死的这三种可以赶。理由是,他们都是被迫死的,死得不服气,既思念家乡又惦念亲人,可用法术将其魂魄勾来,以符咒镇于各自尸体之内,再用法术驱赶他们爬山越岭,甚至上船过水地返回故里。

  凡病死的、投河吊颈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烧肢体不全的这三种不能赶。其中病死的;其本人已享尽天年;其魂魄已被无常鬼勾至阎罗王去,法术自然不能把他们的魂魄从鬼门关那里唤回来;而投河吊颈者的魂魄是“被替代”的缠去了,而且他们有可能正在交接,若把新魂魄招来,旧亡魂无以替代岂不影响旧魂灵的投生?在冥罚中其实阎罗王对于不珍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