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远处岸边忙碌的身影,张静江一脸深思之色,曾几何时,他不就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自己的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吗?
他听着吕龙的话,看着这位呼风唤雨的人物,让他无奈的是,中G怎么会出现他这种人物,看着他一路走来,所有的手段就一个字:硬,但是他知道吕龙有这样的实力,他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的中G,他是唯一能够替代蒋J石的强人。
第一百四十九章 灾民(六)
张静江曾经不但在经济上支持革命,而且还资助革命者创办革命报刊,宣传革命思想,1906年6月创办《新世纪》周刊,积极宣传无政府主义即为一例。
他被世人称为“革命圣人”,在中央党内地位很高,但是与蒋J石的关系最近五六年之中却每况愈下。
双方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双方对建国之后在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张静江认为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按照孙Z山的建国方略,把被革命破坏的生产重新建设起来,使国家变得富强,以成为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被欺的局面。
而蒋J石则想一心一意“剿…共”,进而武力“统一全国”,确立自己在全国的统治地位。蒋J石的内战政策,使经济建设缺乏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对于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而言,无疑是个不利的因素。况且以蒋J石为核心的“四大家族”的崛起对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也存排挤之意。
因为虽然张静江的建设委员会已经按照计划成立,但是,国民政府并没有按时为其拨付建设的经费,仅仅在其成立的时候,一次拨付10万元了事,直到建设委员会裁撤。
由于张静江与蒋J石两人在“剿…共”和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张静江于1929年3月中央党三大上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三十年代中后期渐渐地离开了中央政治的核心。
自然其所管辖下的建设委员会也随着其权力的下降而在国民政府中的地位逐渐变得微弱,以至于在后来仅仅管理属于自己的几个附属企业,如淮南矿路局、首都电厂、戚墅堰电厂等。虽然名义上还管理着全国的电力工业,可是也只是发发电厂的营业执照而已,别的也就没有什么建设事业可言。
如果历史的轨迹没有因为吕龙的出现而发生改变的话,历史上的张静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
而且具吕龙所知,当年蒋J石还未发迹之时,张静江对蒋J石曾一度提携,不但对其的政治前途多方提携,对其婚姻大事也颇为关心。最为值得一提的是,蒋J石和陈洁如之间的婚姻,张静江可谓关怀备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该婚姻之“合”乃张静江所为,“离”亦是张静江所劝。当然张静江为其婚姻的劝说“合”“离”的苦心也是为了其盟弟蒋J石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
对待这样一个人生仕途起伏跌宕、且内心怀着极大抱负的人来说,吕龙没有因为他是中央党资深革命者,而疏远他,而是予以重用,高居上海市副市长一职,而且多方照顾,比如此番随同吕龙一起的高官,几乎全是吕龙的铁杆支持者,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吕龙的事业越来越大,他们的身份和地位,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可是对于张静江在吕龙面前的表现,在四周有心者眼中,却是乏善可陈,甚至说有些不识好歹,大家眼中的张静江似乎有些自视清高了。
清高,这两个字在如今的官场上,尤其是在上海兴华党把持的市政府里,早就被扔进了黄浦江,随波葬送进了太平洋海底。
兴华党施行的高…薪…养…廉,监管制度非常至严格,可是像张静江这样职位的高官,一月的工资在一千二百多美金左右,差不多近三千银元,而且只要是上海市政府官员,政府给予高档住宅,提供专用汽车,给予子女亲人的医疗学习各方面帮助,可以说兴华党的官,乃是一群独立于大众的特权阶级。
这样算算,只要管制达到了并不是很高的级别,就能一次性拿到政府给予的补助,方方面面加起来,近十万银元之多。
在如今的上海,十万银元绝对是一笔巨款,在上海市场上,土豆每斤0。1元(银元),猪肉0。4元,排骨0。3元,牛肉0。8元,蔬菜0。1…0。2元,粮食如大米0。05元一斤,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茶叶1斤0。23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白糖1斤0。096元。
房租价格:上海的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10块钱;住客栈,每一铺位3角5至6角;纱厂宿舍,月租2到5元不等,两层楼可住10人,自来水由厂方提供,有的还供电,带家眷者,两家分租一层,费用不过1元多;最好的宿舍,为砖瓦结构,铺地板,长宽500立方尺,容积5000立方尺,有厨房、路灯和下水道,月租6至9元;此外,工人也可租地,结庐而住,半亩地年租金200元,21户人家分摊,平均下来每户每月8毛钱,当然,环境极差。
因此在黄石这些人看来,兴华党施行的高…薪…养…廉,政府官员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清高一说,而且他感觉,自命清高的人,往往是为了窃取更大的利益时刻准备着。
“吕先生忧国忧民,乃是我辈的榜样,先生的大国观念,更是发人深省,可是中G积贫积弱了近一个世纪,你不觉得,一旦和英法美这些老牌帝国争雄起来,是得不偿失吗?”张静江似乎对吕龙的话不置可否,但是他也没有直接说吕龙不自量力,而是提醒道。
而吕龙一直都在看着岸边码头上的繁忙之景,此刻闻言,却是一笑,内心却在思量着张静江这个人的观点,因为他感觉,像张静江的这种观点,在中G的精英层中,绝对代表着大多数人的这种想法。
这一瞬间,吕龙感觉到,这些一直以来将自己的国家定位在弱国的层次,而吕龙看来,在这个时代,弱国代表的则是狗尾乞怜,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主宰。
而且让吕龙感触最深的则是,这样一群人代表着中G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层次,未来会给他的强势崛起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让他更深刻的意识到,他对像张静江这些人的重用,需要一定的尺度,意味的放任自流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没有了勇往直前的冲劲,更没有舍我其谁的气魄,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吕龙的势力一定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之一,到了那个时候,也许中G依然很贫弱,但是地位绝对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中G一旦参与角逐世界的政治舞台,像张静江这样的一些人物,他们似乎无法胜任。
“世界因我而变,因此这个时代注定了不会平静,而我的敌人,也许就是那两三个。”
吕龙笑了笑,内心如此想到,却没再对张静江多说什么,他突然意识到,这些人和他不是一路人,彼此的思想上,也许永远也不会得到统一,既然如此,吕龙又何必在这些人的身上多花废心思呢。
“也许我能改变这个世界,能够影响世界未来的走向,但是却不能改变每一个坚定革命者的意志。”吕龙看着对岸那些忙碌的人流,此刻她们挥汗如雨,此刻她们为暂时的得到而满足,此刻她们为活下去而奋斗着,这一切是如此纯朴简单,在得到和付出之间,没有一丝的杂质参杂其中。
“也许我要改变的并不是中G的上层精英人物,而是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劳苦大众,因为和那些上层精英比较起来,这些平凡而普通的国民,他们才是构筑国家和民族的基石,而且更容易改变。”
吕龙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眼神出奇的明亮,就像是黑夜之中的星星一样,在那黑夜之中释放出光辉。
“英法美这些国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一点儿上,无论是普通的国民,还是国家的统治者,前者是因为见识不足,后者则是知道而不愿意去改变和努力,静江先生,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我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美国的教育,也许你对这个不甚了解,但是黄老板是从美国发家的,他可是个美国通,在此的众位,没有一个人能和他比,烦请黄老板将中美之间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吕龙对张静江笑了笑,却对旁边的黄石说道。
“先生高抬我了,不过先生的这句话可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国家之兴旺与否,教育是关键,在17世纪至独立前,美国教育以宗教教育为主;独立后至南北战争,美国各地广泛开展公立学校运动;在南北战争至今,教育地方分权严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美国一直在下功夫发展教育,现在美国一个州的大学,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规模上,就算是咱们国内五六家大学加起来,也很难和人家比,学生数量,教授、老师的数量,相差很大。”黄石向大家说道。
而吕龙看了一眼黄石,见大家对此无多少关注,心里不由有些失望,不过他也知道,这些人在国内更多关注的还是政治,教育虽然他们也觉得很重要,但是真正能下定决心关注教育事业的则很少。
于是吕龙说道:“美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宗教教育、公立学校运动、教育地方分权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美国及民众都以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站在世界的角度,从美国人民与国家的切身利益出发,以人的综合发展为目标,设计和推行详细的改革方案和行动计划,形成了美国所独有的人才聚集和培养模式,成功地支撑着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
第一百五十章 灾民(七)
对于这个时期中G教育,吕龙在感叹的同时,不得不拍手称赞,可以说民国至今,中G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这一点儿是谁也不能抹去的。
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吕龙曾经听闻这样一个趣闻,民国时期有军阀曾经颁发过命令:县政府的房子比学校修得好,县长就地正…法!
比如说教育法规。中华民国成立后,孙Z山立即强调在中G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Z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
“听闻这位先生的话,似乎对中G的教育抱着非常大的意见,但是我觉得,先生最好了解一下民国当今的情况,以国内的状况,依然能够兴办教育事业,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举措,我不觉得美国教育就比中G教育好。”
吕龙惊讶的看着近处的这位姑娘,她看上去不过二十年华,似乎不经意间闯入了这个圈子,又不经意间听到了吕龙的话。
此时这个姑娘神情似乎有些紧张,尤其是当她发现眼前这些人的身份不同寻常,而且大家似乎都很诧异的看着她,这让她感到一阵压力。
“呵呵,你说的很对,中G教育并不比美国教育差,而且我也有理由相信这一点儿,据我了解,中G教育经费这一项,《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地方政府能有这样的举措,实乃国之大兴,至此一点儿,就不能说中G教育比美国差,这位姑娘的话提醒了我,一切结论都需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想当然的去下结论,不过这位姑娘你看着很面生啊,我似乎从来没有见过你吧?”
吕龙一边看着那个女孩,一边向众人说着,这份数据他知道的一清二楚,不过对于其真实度,他一直保留意见,毕竟中G官场上,上面的政策方针虽然很好,可是下面的人怎么去落实,就会出现许多不可预料的变数。
而对于这个大胆的女孩子,吕龙则是奇怪她的身份,虽然与会者很多,但是这些人的身份和相貌,吕龙几乎都见过。
对于自己的记忆力,吕龙相当自信,几乎是他见过的人和相貌,或则是读到的文字,他都能一字不落的记在脑子里。
女孩长的十分漂亮,身材高挑,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披在肩上,身上穿着一套当今上海十分流行的女士套着,尤其是穿着高跟鞋和黑色的丝袜,给人一种朝气和青春靓丽无边的感觉。
“我是这里主人邀请来的客人,可不是溜进来的。”女孩忙说道。
“哦,我记起来了,你是唐颖的那位同学吧,前几天我听她提起过你们,你父亲张洛文教授最近在上海生活的还好吧?”吕龙想起来这女孩是谁了,尤其是她父亲的名气很大,还是一个真正的大教育家。
“你认识我父亲,我叫张文,刚才是我失礼了,因为心急失言,还请你原谅。”
女孩的家教似乎很好,经过起初的慌乱之后,镇静了下来,为之前自己的唐突而道歉,而且出言落落大方,让人感觉很真诚。
“原来是张洛文的千金,怪不得有如此镇定之风,你放心,这位吕先生是个非常大度之人,怎会和你为难,你父亲是什么时候去上海的?”张静江之前还对这女孩十分好奇,冒昧的打搅别人的谈话,不仅不礼貌,而且还有偷听之嫌,尤其是吕龙还在场,若是被情报部黄义的爪牙看见了,不知道有多少人要遭殃。
但一听这女孩竟然是张洛文之女,在吃惊的同时,不由开始袒护起来,说起来他和张洛文不仅同姓,而且两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非常要好朋友,张洛文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所以很有名气。
“你是?”张文看着这位语气之中透漏着浓浓关切之意的绅士,从他的身上,张文感觉到一股关切之意。
“呵呵,忘记告诉你了,我叫张静江,和你父亲当年可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些年忙于政事,郁郁不得意啊,倒是把很多老朋友都忘记了,你父亲在上海吗?”张静江似有感慨的说道,语气之中却少了一些淡漠,多了几分热切。
“啊”,张文吃了一惊,没想到眼前这位竟是闻名中外的张静江,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父曾经十分自豪的夸奖这位,她可是经常听见对方的事迹。
“静江先生竟然和张教授是好友,说起来张教授和张小姐算是我们请到上海的,呵呵,静江先生别急,我们可没用什么强制手段,而是张教授通过灾民申请一途,被工作人员招来的。”吕龙说道。
“这位先生说的不错,我和我父亲的确是申报应聘东海大学的职位才去上海的,今年长江两岸洪灾不断,而且地方军阀混战,强征暴敛,民不聊生,大批的灾民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走一路吃一路,吃光了一处,再到下一处,地方政府根本无法管制,尤其是我听说军队赶着灾民向东来,许多人失去联系,我和我父亲,还有很多同事都流落进了灾民的队伍,身上的钱财都花尽了,坐车坐船无钱,没办法,只能充当起了灾民。”张文说道。
“此番灾民的数目太恐怖了,从未想过能形成如此之大的灾民潮,怕是国民政府的中央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