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之崛起-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瀛州是以一个脱离世俗四百余年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所以不独尊儒术,不分士农工商也让人觉得十分合理,这也给王绪能够摆脱儒家对政治的影响有不少帮助。不是说儒家不好,只是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的百家争鸣,而不是一家独大。
比如现在,王绪就在不断提升工匠和商人的地位,就像欧洲文艺复兴后的那种,就算是海盗也能当官加爵。这个世界不能根据从事的工作而给人分三六九等,每一个工作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扯远了,新土地政策出现后,在辽东和乐浪两地引起了十分巨大的反响,底下民众都是高兴万分。而那些大地主虽然有些抵触,但是还是低头了。王绪给了他们折中的办法,这些大地主都是大家族,他们可以把土地分给那些旁系子弟,不用全部交出来。
王绪也不怕这些人反抗,他不介意杀一些人立威。可惜辽东的豪强地主们被公孙度杀了一批,剩下的这些都比较胆小,生怕王绪拿他们开刀,都乖乖的把多余的土地交了出来。
有了这个土地政策帮忙,王绪算是勉强收服了辽东民众的心,把公孙度的影响力消除了不少。毕竟公孙度是辽东本地人,在当地威望很高,王绪以强龙之势压地头蛇,要是没点手段,很可能惹出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距离城池不远的土地已经经行了新的划分,只是雪已经开始堆积了,太远的地方重新丈量划分土地是不可能了,只有等开春雪化后再开始全部分配新的土地。
不过新的土地政策在瀛州以及真番临屯这几个地方反响并不大,第一个这些地方的人本来就感激王绪给他们土地耕种,对瀛州的忠诚度已经很高了;第二个就是这些地方参军的人不少,家里土地已经很多了。
当然没有人会嫌弃自己家的土地多,新政策一出,军中不少士卒都扳起手指头算自己又多了几亩地,不少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
“幼安,你去吗?”邴原看着手上的帖子,辽东太守太史慈设宴招待,皱着眉头,然后又看了看自己的好友。他知道自己好友的性情,这个宴席估计是不会去了。
管宁把帖子扔在一边,看都没有去看,只是专注的读着一卷书籍,听到邴原的问话才抬起头:“浪费时间,不如多读几卷书。”
邴原点点头,他对管宁的回答毫不奇怪,不过又感慨了一句:“瀛州这土地之策却是不错,已经有不少民众得了土地。瀛州虽然偏远,不过王绪此人也多有贤名传出。”
“蔡大家之徒,有机会真想见见。”管宁不是因为王绪州牧的身份而想见他,纯粹是学术上的好奇。
随后两人把太史慈设宴一事完全抛在了一边,都专心研读书籍去了。
管宁、邴原还有王烈等人的拒绝没有出乎太史慈的意料,此时辽东已经下了好几场大雪,不过瀛州运来的粮草衣物和以前公孙度囤积的,也不会让人缺衣少食。
让太史慈邀请管宁这些人是李儒出的主意,因为太史慈并不太擅长治政,所以得到辽东后就让李儒留下来帮忙打理一些事物。
李儒知道王绪对人才的渴望,到了辽东后也有派人去打听,听闻管宁等人的名声后就向太史慈提出了建议。不过锦衣卫对这三人的资料也收集得很快,得知了这三人的性格和曾经拒绝出仕后,太史慈也就没有对他们拒绝自己而生气了。
管宁,北海人氏,和平原的华歆,同县的邴原号称为一龙。而割席断交一说便是从管宁和华歆之间来的。管宁是三国时期的名士,因为战乱躲避辽东,公孙度好其名,多次拜访送礼,希望他能出仕,不过都被管宁拒绝。
后来管宁回归中原,临走时把公孙度父子送的礼物全部如数奉还,可谓是高风亮节。管宁这一生都专研治学,从来没有出仕过。
邴原,也是北海人氏,上一世还跟太史慈有过一些交道,只可惜这一世两人完全没有交情。邴原也是名士,上一世任魏国的五官将长史,出征东吴时病死途中。
王烈,平原人氏,也是名士,从未出仕。
这三人都因为战乱避祸辽东,原本传出瀛州要攻击辽东的事情,三人都曾打算再次避祸他处。谁知辽东败得如此之快,战争根本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于是三人又安定了下来。
三人不来,太史慈也没有时间再去拜访,他准备回瀛州了。辽东的事情太史慈全部托付给李儒,军事上也有华雄、管亥几人顾着,太史慈也算放心。
和太史慈同行的还有赵云,两人都两年没有回瀛州过年了。太史慈的妻子一年前生了个儿子,老夫人一直唠叨着想见见。王绪不忍老夫人伤心,于是发了好几道书信让太史慈回来。此时辽东基本安定了,太史慈离开两三个月也没事。
赵云回来是因为赵雨强烈要求的,理由是赵云都奔三了还没结婚,赵雨作为赵云唯一的亲人,急着给自己找一个嫂子。
王绪对这个理由也很赞同,赵云也老大不小了,该成家了。王绪不仅仅在瀛州帮赵云物色了几个,还拜托程昱在平州物色了几家人。
做为王绪手下的大将,统领着唯一的骑兵部队,给赵云找的女子家庭可不能差了,不然配不上赵云的身份。




第九十五章 小侄儿太史亨
当北国冰封千里的时候,瀛州依旧气候温暖,除了偶尔那淅沥沥的冬雨带来的寒冷会让人想起原来已经是冬天了。
跟往常一样,回返瀛州的船只派出了一艘快船先行通报了太史慈等人将要到达的消息,王绪得到后立刻骑马去临海县迎接,赵雨也跟着跑了过去。
船队终于在码头停靠,太史慈和赵云相继走了下来,两人脸色红润,似乎并没有被这长途旅行带来什么不适。
王绪看着太史慈走过来,笑着喊了一声:“大哥。”
太史慈也看着王绪,想到了几年前,那时候的王绪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孩,却野心勃勃的想要在中原扎根。几年过去了,兄弟俩合作,打下了比瀛州大不少的疆土,以后会如何呢,太史慈不知道,但是他相信瀛州肯定会越来越强大。
“二弟。”很多话要说,不过汇成一句话就是这么一个称呼,代表了一切。
赵雨就有些不顾形象了,飞扑到赵云身边,虽说没有嚎啕大哭,但也流下了不少眼泪。王绪看向赵云,少了当时出山那种稚嫩,脸上坚毅还带着一点沧桑,貌似是北方风沙太大给吹出来的。
码头这里当然不是叙话的地方,把太史慈的妻儿送上马车,然后让人给太史慈牵来一匹马,几人在护卫的保护下往绪安城行去。船上别的人当然不可能让王绪去迎接,等王绪离开后,他们个自找方法回家探亲。
一路上王绪逗了逗自己的小侄子,结果那小子一声:“叔叔”喊得王绪心花怒放,直接从腰间取了块玉佩送给了这可爱的小侄子。太史慈的儿子被取名叫太史亨,跟上一世历史上记载的名字一模一样。
不过王绪却很难确定这小子就是历史上那小子,因为太史慈的历史已经被王绪弄得面目全非。
回到绪安城,太史慈没有先回自己的府邸,而是跟着王绪到了州牧府,因为老夫人还住在这里。得到消息的州牧府,早就是人头涌动,够身份的都坐到了大堂等待迎接太史慈的回来。
“母亲,孩儿不孝!”走进大堂,看着高坐首位的老夫人,太史慈直接跪倒在地,他妻子也抱着太史亨跟着跪了下去。
“我的儿,快快起来,把我的孙儿抱过来,让我仔细看看。”老夫人看着自己儿子一家人,也是老泪纵横。自己小孙子出生一年多才能见到,儿子更是两年多不见,老夫人也是思念得紧。
只是老夫人知道自己儿子和自己的义子一起在为一个巨大的目标拼搏,所以她只是在背后默默的为他们祈祷,没有丝毫的抱怨。
“亨儿,叫奶奶。”太史慈从自己媳妇手里接过太史亨,报到老夫人面前说到。
太史亨看着眼前的老太太,虽然不太清楚“奶奶”这一词的是什么意思,不过还是听话的叫了一声:“奶奶!”
“哎!好好!”老夫人听到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从身上掏出一副玉坠挂在了自己孙儿的脖子上。
随后又带着太史亨和屋里的人认识了一遍,当然也就蔡琰以及水芸水菲两姐妹。蔡琰见到太史亨这小子欢喜得紧,时不时瞪王绪一眼。王绪笑了笑,走上前去把蔡琰搂在怀里,轻声的在她耳边说到:“等你十八岁那年。”
“哼!”蔡琰一声轻哼,挣脱了王绪的怀抱去逗弄太史亨去了。
原来王绪认为蔡琰太小,不适合怀孕生孩子,每次都是弄在外面。蔡琰又不是什么都不懂,当然会好奇的问王绪为什么,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王绪只得解释了一遍,不过蔡琰对小孩子欢喜得紧,当然不依,只是王绪一直坚持,蔡琰只得作罢。
家宴的时候,太史亨见到了自己的两个小堂妹,也就是王娉和王婷那个小妮子,她们刚学会爬,现在还在呀呀学语中。太史亨从来没见过跟自己一般大小的孩子,也是一阵好奇的逗弄,却不小心把王婷弄得嚎啕大哭,太史亨只得一脸无辜的坐回自己母亲旁边。
太史亨这动作弄得大家是哈哈大笑,给餐桌上又增添了一丝色彩。
饭后王绪带着太史慈到了自己的书房,两人还有很多话要说。
“大哥,辽东如何?”到了书房,王绪让下人送一壶茶过来,然后自己随意找了个位置坐下。
太史慈也随意的坐下,听到王绪的问话后开口说道:“土地政策上民众深受鼓舞,那些大地主虽然颇有微辞,不过他们都被公孙度杀怕了,也怕我们大开杀戒,所以都从了。”
“哦,这还得感谢公孙度了,哈哈。”王绪听后一笑,没想到公孙度还送来这么一个大礼。
“不过辽东最近涌入的流民不少,都是因为幽州和冀州的大战而逃难来的。对于这些人,军师认为还是按照跟本地人同样的土地政策发放土地。”太史慈也笑了一下,然后继续说到。
“文优这样做确实不错,反正辽东也不缺土地。”王绪点点头,其实他知道这些人或许在战乱平息后就会返回家乡,不过如果现在给他们足够的福利说不定还能让这些人留下。
太史慈又说了一些琐事,只是让王绪更加了解辽东。
“大哥,不知道辽东有什么人才?”王绪和太史慈聊了一会,忽然想到了这件事情。
太史慈没有意外,他知道王绪求贤若渴,太史慈想了一会说道:“辽东本身士子不多,但是有不少士子从外地去辽东避祸。公孙度曾经征辟了一些为官治政,我们接手辽东后对这些人做了些考察,有真才实学的都让他们继续留下了。”
“不过这些人都不算什么名士。”太史慈停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辽东有管宁、邴原以及王烈等名士,都不愿出仕,为兄也曾派人邀请,不过都没有成功。”
“管宁、邴原?他们可是和华歆一起号为一龙?”王绪听到这两个名字觉得十分熟悉,立刻开口问到。
太史慈点点头说道:“正是,两人都是北海人,因为躲避黄巾之乱才到辽东的。”这些消息还是李儒告诉他的,他平时对这些名士没那么了解。
王绪想了一会,他是在整理脑袋里关于这三人的资料,当然是来自后世的资料。王绪知道管宁一辈子都没有出仕,王烈也是,这两人王绪也就暂时不报什么幻想了。不过邴原可是出仕了的,王绪不知道该怎么打动这个家伙,不能让他投入曹操的怀抱。
“既然他们都不愿出仕,那就先别打扰他们了。除了这三位还有别人吗?”王绪知道有些事情是强迫不来的,特别是这些名士,更加有傲气和骨气。
“还有一位自称是郑大师的弟子,叫做国渊,听闻郑大师在我瀛州治学,据说之前就跟随送粮草的商船来到了瀛州。”太史慈端起茶喝了一口,讲了这么好一会也有些口干了。
国渊,王绪眉毛挑了一下,他知道这人,确实是名人才,没想到也跑到瀛州来了。商船还有运输船到辽东送完东西后,确实有一些人特别是商人随船到了瀛州,锦衣卫都有对这些人经行调查。王绪知道锦衣卫办事很牢靠,所以也没有亲自去查有哪些人来瀛州,如果不是太史慈今日一说,或许王绪还会错过了。
不过没什么,王绪知道郑玄还有蔡邕这两个活招牌的作用,时间越久肯定能招来更多的名士。至于这个国渊,王绪觉得自己需要去拜访一下郑玄了,从历史上来看,这国渊是个治政的人才,而王绪现在恰恰就是需要治政的人才。
王绪和太史慈又聊了一会辽东四周的异族,不得不说公孙度真的帮王绪扫平了不少。对内杀了不少豪强,减少了内部统治的压力,对外征战,使得四周的扶余和高句丽都元气大伤。说实话,王绪想等一段时间,让公孙度再次出仕,这个人的能力确实很不错。
对于扶余和高句丽,王绪也有自己的打算,这两匹饿狼现在只是在舔舐伤口,如果让他们缓过气来肯定会对辽东以及平州不利。历史上就是如此,高句丽被公孙度打得快要灭国,但是公孙度没有斩草除根,反而几十年后高句丽趁汉人衰弱夺了乐浪等地。
这是王绪不愿意见到的,所以辽东修养一段时间后肯定会再次征战,现在瀛州拥有太多土地了,需要新的奴隶去帮忙耕种。
两人聊到夜深才个自睡去,第二天太史慈就回了自己的府邸,而王绪却是给赵云介绍老婆去了。
王绪给赵云选了不少门当户对的女子,当然王绪都没有提前告诉这些女子的家族,而是让人收集了一些信息给赵云看,只要赵云看对眼了才会派人上门提亲。
赵云知道是自己妹妹要求的,所以也没拒绝,最后挑选了瀛州铁家的一名女子。瀛州铁家,家主是铁真,也就是最初为王绪打造兵甲的大唐族人。
此时大唐族人已经有近十五万人,同姓的人很多,王绪就让他们聚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个的家族,这也是为了不让外人怀疑。而铁家就是瀛州第一大工匠氏族,家主铁真担任的就是瀛州工匠的总头目。还有船业的任家,商业的钱家等等。
王绪在瀛州中部的深山里隐藏了近五万的族人,主要就是负责打造兵甲等等,而大唐族人组成的家族就以自家作坊生产的名义,让这些隐藏族人生产的物品传了出来。
赵云既然决定了,王绪就派人上门提亲,铁家作为大唐族人当然不会不答应,于是赵云的婚事也提上了日程。



第九十六章 唐刀出现
(抱歉,今天更得有些晚,第二更十二点之前一定送到!)
不得不说,王绪觉得赵云的选择是有人提点过的。铁家,虽然是大唐族裔,但身份上却是工匠,按照大汉的算法,只比身份最差的商人好那么一点点。
瀛州一直追求所有职业平等,很多官员还有民众都是外来的,有些不习惯。虽然不敢表现出来,但是或多或少都有些下意识的行为。
赵云选择铁家联姻,第一个是把自己跟瀛州彻底连起来,第二个就有点像是在迎合瀛州的规则,众人平等。
“到底是巧合还是故意的?”王绪看到赵云的选择后,不由得嘀咕了一下,赵云肯定没那么多花花肠子,如果不是别人提点过,那就真是巧合了。
直到后来王绪发现铁家那女子跟赵雨早就认识,还是好朋友后,王绪只得苦笑摇头,他知道自己想多了,这还真是巧合。不得不说赵雨对赵云的影响挺大的,只是这正好也符合王绪的想法。
赵云的婚礼是在过年之后,铁家为了这次婚礼出了不少钱,办得也算宏大,当然场面没有超过王绪的婚礼。拜堂的时候,王绪仔细观察了下赵云的表情,发现他是发自内心的高兴,看来赵云对这个媳妇也很满意。
铁家女子和赵云的婚礼,最高兴的反而是赵雨,总是跑去灌赵云,又或者拉着熟悉的人就开始喝,婚宴开始没多久就喝得酩酊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