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燕太子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燕太子丹-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着,老汉站起身来,往门口走去。
姬丹一听,吃了一惊,急忙上去拦住老汉,躬身作揖道:“老人家教训得是,刚才怠慢老人家,丹在此陪不是了!不知老人家此来何以教我?”
老汉气稍消,说道:“听说太子造了新城,准备将城中土地卖与商家、百姓,不知太子能卖出多少钱银?”
姬丹呆了呆,说道:“大约一百万两白银。”
“老夫有一法,可令太子获百倍之利!”老汉摇头晃脑地说道。
姬丹笑了笑,说道:“百倍之利?一百万白银已经远远超出我的期望了,老人家莫非消遣于我?”
“非也!”老汉神情间毫无开玩笑的意思,说道:“只要太子出资将城中房舍、店铺造好,送与辽东穷苦之民居住,太子便可获得百倍之利!”
“百倍之利!你!”姬丹一听,正要发作,突然又像想到了什么,一时陷入了沉思:“这,这是教我收取民心啊!若果真如此,这果然是百倍之利!”
姬丹穿越来此的前一个朝代(此处为杜撰,书友切莫对号入座!),当时的政府与民争利,违背创国初期太祖“均田地”的诺言。朝廷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地强买强卖,据为己有,搞得民怨沸腾。中央政府不能禁止,因此失去民心。最后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整个朝廷土崩瓦解,引来外族入侵,害人害己。
“我现在做的不就是同样的傻事吗?”姬丹心中想道。
旁边的荀达却没有姬丹的觉悟,听了之后忍不住大怒,骂道:“老不死!你敢在太子面前胡言乱语!是何居心?”
老汉听了荀达的话,举着拐杖将手一拱,神情倨傲地抬起头,理都不理荀达。荀达转向姬丹,说道:“太子,此人语言无状,还请将其乱棍打出!”
姬丹反应过来,说道:“哎!老人家所言不差!荀达难道不记得晋分三家时,晋阳之战的故事了吗?”
昔日晋分三家之前,智、赵、魏、韩四家独大。赵家家主赵鞅委托家臣尹铎全面加强自己的属地晋阳城的建设,作为自己的可靠保障。尹铎采取了变通的办法,少算居民户数,减轻赋税,使晋阳人减轻了负担,并对赵鞅感恩怀德。
赵鞅临死之时,郑重嘱托儿子赵襄子:“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公元前453年,智家家主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共同攻打赵家,赵家最后只剩下晋阳城。赵襄子暗中与韩、魏两家联盟,以水倒灌智伯大军,最后灭了智家。之后,赵、韩、魏三家共分智家土地,各自立国,才有了现在战国七雄中的赵、韩、魏三国。

想起这段故事,姬丹深有感触,上前牵着老汉的手,说道:“智不如知,知不如德!老先生乃是有德之人,还请老先生上坐。”




第六十章 盐业
姬丹将老汉扶到一把椅子上坐下,老汉变得和颜悦色起来,说道:“太子小小年纪,能领悟老夫之意,已非常人可比。若能听从老夫之言,失去的只是那一百万两白银,得到的将是固若金汤之丹城,辽东之民心!如此,实乃我辽东百姓之福,社稷之福!”
“老人家说得没错,还没请教老人家何方人氏,尊姓大名?”姬丹说道。
“老夫世居辽东无虑,姓隗名廉。”
“原来是隗老先生,失敬!丹城若能固若金汤,是我之所愿。但是丹城北有东胡,南无腹地。虽然造得坚固,万一东胡兵来攻,实在令人担心哪!”姬丹面现忧色,说道:“隗老先生既然能献此策,必定深明其中奥义。现有丹城太守一职,尚缺人选。不知隗老先生是否愿意领此职,做丹之尹铎?”
隗彦从椅子上起来,跪下说道:“老臣愿意为太子效力!”
平民可以恃才傲物,有官职在身就不行。刚才隗彦以一介平民来见姬丹,并没有行礼,现在一旦接受了太守之职,那便是姬丹的下属,不得不行礼。
丹城的地理位置对与辽东来说非常重要,太守一职关系整个辽东,非得其人不可守。现在这一职有了着落,姬丹非常高兴,便命人专门摆酒宴庆祝。
不久,一张告示出现在辽东各城池门口。
“公告
镇边大将军、大燕太子有令:丹造新城,非为自己,实为辽东百姓。现在新城将成,特令隗彦为丹城太守。凡辽东之民,只要愿意,可以免费得到城中一间民宅。民宅总数有限,凡是愿意入住的,可至隗太守处,或者各城邑田部吏处登记,等新城建造完毕,便可入住。
大燕国太子、镇边大将军丹!

告示一出,辽东百姓沸腾开了。百姓向来只知道官逼…民反,被上面欺压,突然听到有免费民宅居住,纷纷来到隗彦那里打探情况。
隗彦的临时官寓设在望平,这一日早晨,隗彦的官寓门前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此时隗彦正在里面办公,听到消息,急忙从官寓中出来。
“隗太守,听说新城可以免费入住,不知是否属实?”一位乡绅打扮的中年人问道。
“千真万确!”隗彦说道:“太子以信义为本,为百姓谋福利。愿意入住的人只需到这里来登记一下即可。”说着,隗彦叫来两名主笔吏,摆上笔墨纸砚,当场开始登记了。
“太好了。以前传出谣言说太子要买新城中的地皮,我就想太子富有天下,怎么也钻在钱眼里?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免费入住了。”那中年人说道。
“是啊,我们辽东有这样的太子坐镇,真是百姓之福啊!”另一人说道。
“既然太子对我们仁慈,我们也不能不义啊。”一个刚刚登记完的人说道:“隗太守,不知有什么可以让小民出力的地方吗?”
“哦,这个本太守还真不知道。不过,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去新城督造王廉王大人那里看看。现在入冬在即,要造好,王大人那里说不定还缺民夫。”隗彦说道。
“大伙听我说,”一位身材颇为高大的汉子扯开嗓门说道:“大家有空的都到王大人那里去当民夫,这样大家也能早点入住不是?”
“对,这位大哥说得对。”旁边的人附和道:“我们都去王大人那里帮忙,早点将新城造好!”
……
十月金秋,正是农忙季节。新城只差东面最后一段便能造完,民夫的数量却越来越少,现在每天干活的民夫都不到三千。王廉正愁容满面,突然来了一大群人充当民夫,解决了王廉的一大难题。
接着,持续半个月,这里的民夫数量每天都不下三万之数。很快,不仅城墙修葺完毕,连里面的道路、桥梁,以及主要的郡守府、太守府都已经建成,就等着姬丹入住了。
不过,事情有利也有弊。本来预算好的一百万两白银打了水漂,而且建造速度虽然快了,但是这些民夫还是要付工钱的。
这天,大燕钱庄掌柜王俭哭丧着脸前来求见。王俭虽然是掌柜,但是大燕钱庄是姬丹办的,相当于现在的国有银行,所以王俭其实也是政府官员。
“太子,建造新城耗资巨大。原本预算好的这一百万两白银入账没了,现在大燕钱庄的账目上出现了巨大亏空。”王俭说道:“太子,这缺口太大,万一辽东出现挤兑,后果不堪设想!”
“王俭,不是有辽西的钱银入账吗?”姬丹问道。
“回太子,钱庄虽有辽西的钱银入账,但那是辽西的钱,那边也要付利息。”王俭忧心忡忡,说道:“太子,钱庄做的完全是亏本的买卖啊!长期下去,再多的钱也撑不住!”
“哦,”姬丹沉吟片刻,说道:“你先挪一批辽西的钱过来。”
“是,太子!”王俭叹了口气,说道:“现在也只能如此了。”
姬丹看着王俭的苦瓜脸,说道:“王俭,你不用太担心。其实我们辽东守着一座金山,却不自知啊!”
“太子此话怎讲?”
姬丹没有回答,取出纸砚,写了一个字,递给王俭。
“盐?”王俭一看,苦笑道:“太子,你莫要戏弄臣了。天下谁不知道盐业赚钱,齐国之所以富裕,便是因为他们能造海盐。辽东虽然也靠海,但是,制盐不仅仅是有海水就行。制盐需要的卤水只有齐国莱州湾一带才有啊。”
“王俭王大人,”姬丹笑笑,说道:“我有一法,你不妨差人一试。”
说着,姬丹在图纸上画了起来。姬丹边画边说,整整化了一个多时辰,才对王俭讲明白。王俭将信将疑,带着图纸离开了郡守府。
对于人类,盐几乎跟火一样重要。人体内如果缺盐,就会变得无力,严重的会神经错乱而死。士兵也许可以不吃饭而作战,但是必须吃到足够的盐!
早在春秋齐桓公时期,齐国便富甲天下。齐国之所以富裕,主要就是因为齐国控制了当时的盐业,这也是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主要依仗。




第六十一章 制盐
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齐、越三国都有较长的海岸线,但是只有齐国炼制出了盐来,因为齐国沿海富有一种因海而生而含盐量又远高于海水的矿藏……卤水。
当时齐国制盐的方式被称为淋煎法,除了卤水之外,还用到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和碳酸钠,淋煎法的第一步是利用碳酸根离子与卤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镁和碳酸钙沉淀,得到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即食盐)溶液。
齐国的盐工一般先在粘土层上挖出一深一浅两个联通的坑,然后在浅坑底部与深坑联通的孔上面铺几层细密的稻草或芦苇,再将其压实作为过滤网,网上撒一层草木灰,接着用收集来的浓卤水淋浇草木灰。
这一过程中,氯化镁和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镁、碳酸钙和氯化钠。而碳酸镁和碳酸钙都不易溶于水,就会形成沉淀。
碳酸镁和碳酸钙沉淀立即析出并被过滤网拦下,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则溶解到卤水中并随卤水流入深坑,成了高浓度(估计甚至可能是过饱和)氯化钠溶液。盐工将深坑中的浓卤水舀出,此后对卤水的处理方式分两种:
一种是将卤水集中到大陶罐里熬煮以促使水分大量蒸发,然后让卤水在陶罐中自然冷却(也可以浸入冷水加快冷却)。随着温度的降低,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陶罐的内壁便会生长出一层厚厚的氯化钠结晶;由于卤水中含有未除尽的氯化镁,同时析出的还有少量带苦味的氯化镁水合物,对食盐的口感略有影响。罐中剩余的液体仍然是高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可以掺上一些卤水重新用来淋浇草木灰。
另一种是将卤水倒在宽阔、平底的浅锅中用火煎熬,火候由富有经验的老盐工来控制。没多久,锅底就会析出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同时,在加热过程中,水合氯化镁先是水解成碱式氯化镁和氯化氢气体,并脱掉五个水分子。接着,在氯化氢环境中,碱式氯化镁继续分解成为白色无味的氧化镁和氯化氢气体。
这样制出的食盐不易潮解,口感良好,销路广阔。

虽然燕国和越国都有海岸线,却没有卤水。海水中的食盐含量并不算很高,每公斤海水中平均大约含有27克,而食盐的浓度要达到每公斤海水含265克时(30℃)才会结晶出来,所以燕、越两国制盐工艺的燃料消耗大,效率很低;而且因为缺少齐国盐业淋浇草木灰这道工序,越盐中的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太多,其中的氯化镁极易在潮湿的气候中吸水成为六水合氯化镁晶体,而氯化钙在今天则更是被广泛使用的吸水剂,这两种杂质吸水会导致食盐板结。
所以,燕国和越国虽然也能制盐,却成本高,销路差,无法从制盐中挣钱。
战国七雄中的秦国却不受这个限制,因为秦有丰富的湖盐资源。虽然没有像齐国那么丰富,但是秦国也足以用湖盐来富国强兵。

不过在中国近代,原来的越国一带反而成了最大的盐场,而战国时的那点技术问题也早已解决了。姬丹告诉王俭的制盐方法叫做板晒法,据说是清朝一个叫王金邦的舟山人发明的。
一天,王金邦偶然见盐箩、扁担上的卤水珠子经太阳暴晒结成盐粒,萌发用盐箩(底糊海涂泥)、锅盖等盛卤水让太阳猛晒,结晶成盐的设想。
经过长期的摸索,这种制盐工艺逐步定型为用长约2米、宽1米的杉木板作底,四周钉上4—5厘米见方的木条作“堤”的盐板,并摸索出一套晒制工艺,称为“板晒法”,代替煮法制盐。板晒法工艺主要分摊板、收盐、沥卤三步。
10块盐板为一组,称一幢。开晒时将盐板摊置于四角钉有小木桩的晒场,既平整又通风。板内注卤,经日晒风吹结晶(盐粒),推拢铲入盐箩,沥干卤水,即成盐。一般早晒晚收,遇风雨或浓雾天,盐板收拢时10块一叠,最上面一块反面覆盖(俗称盖板)之,以免其余板内的存卤余盐遭雨(露)水稀释;并用绳索捆扎,防风刮倒损坏。待天晴,复摊板开晒。
此法用力少而见效快,受到远近效仿,很快在舟山盐区全部推行,后又推广至江南各盐区。

不久,辽东最南端沓氐城附近来了一批民夫,穿着统一的服装,由辽东官员亲自带领。数日之后,姬丹接到王俭的捷报,说顺利炼制出了食盐。然后,一队燕国士兵来到沓氐,将这里包围起来,禁止闲人出入。
这天,望平城市场上突然出现一批质量上乘的食盐,而且价格低廉,只有不到原来的一半。不过盐商们并没有多少反应,因为这批食盐很快就销完了。
又过了几天,同样的食盐再次出现,还是同样的价格。接着,这样的食盐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几乎每隔二、三天就有一批。不仅如此,数量也越来越大,除了望平,辽东的其他城池也开始出现。
盐商们坐不住了,四处打听,发现是由一家名为大燕盐行的商家在经营,而这家大燕盐行隶属于大燕钱庄。
这些盐商很多都是从齐国过来的,消息很快传到齐国。辽东一郡的生意说小不小,但是对于齐国这样掌控全天下盐业的大国来说,显然不算什么。所以,一开始消息并没有引起齐国当权者的主意,以为燕国与秦国一样,发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湖盐。
辽东的盐商们没法做生意了,只好退出辽东市场。过了一个月,辽西也开始出现这种价廉高质的食盐,甚至右北平郡、渔阳郡都出现了这种食盐。这下齐国上下都震惊了,齐王立刻派出使者前往燕国。
一种商品想要取得定价权,就必须有垄断地位。现在燕国也大量出产食盐,市场上价格大跌。虽然还是一项利润丰厚的生意,但是已经没有暴利了。
燕国出产就出产吧,偏偏价格又定得这么低,让齐国盐商的利润大大降低,这叫齐国情何以堪?
齐国使者从燕国回来,带给齐王的消息是燕王对此一无所知。燕王说的是大实话,但是在齐王眼里,却分明是在搪塞,暗暗下决心伐燕。




第六十二章 丹城
十月一号,对于姬丹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无论是穿越前的姬丹还是现在的姬丹。这天一大早,姬丹骑着黑旋风,领着郡守府文武官员侍从,满心欢喜来到丹城的南门外。
姬丹停了下来,端详了一会城门和城门上的城楼,却没有进去,而是绕过南门,到了西门。接着,姬丹还是没有进去,再从西门绕到南门,一路往东,走过东南角的大桥,再往北来到东门。到了东门,姬丹一马当先,踏上永定桥。
当年永乐大帝迁都北京,说是要以天子之尊镇守边陲。姬丹如此大费周章,便是要告诉辽东的百姓,现在姬丹以太子之重镇守辽东边境,叫辽东百姓放心过日子!
太守隗彦比姬丹早一步入住丹城,今日隗彦早早得到通知,率领首批入住的城中百姓前来迎接。姬丹一看,数百老弱正在桥那边等他,急忙跑过去,跳下马来。
“隗太守请起!老人家请起!大家起来吧!”姬丹将隗彦扶起,又扶起隗彦身边的另一位老人。
“谢太子!”
中国自古就有尊老的传统,虽然老人既不能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