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兴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兴衰录-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那个乱世里,他不讲基本的道义,反复无常,是个无赖。当然这是在那个时代能生存下去的法则。大明朝的那些官员为了生存,选择了投降。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张献忠并不比那些大明的投降派官员更卑鄙。
  但是同时,他让人不能原谅的是,他喜欢杀人。关于他杀人的事情,各类书上记载的比较多,各有各的说法,眼花缭乱,很多书上记载了张献忠屠四川的事情。
  所以这个事情很有必要讲一讲。
  首先要肯定的一点是,张献忠爱杀人视人命为草芥的事实绝对不容置疑,再把农民军吹得多进步,也掩盖不了这个事实。
  有句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张献忠是这个性格,他有这个倾向。
  他痛恨一切特权阶层,他采取极端的手段报复。在他的愤青思维下,张献忠打到一个地方,把这个地方的官员、藩王以及官绅杀掉,并株连九族。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下,必然是会有很多无辜的老百姓遭殃的。
  在他看来,朱元璋是和尚,所以在他的头脑中,和尚都是享有特权,都是该死的。所以张献忠攻占成都以后,杀掉了2000多和尚。当时还有外国传教士记载了他的罪行。相比后来南明和满清的各类夸张的书籍,我以为没有利益纠葛的外国人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
  张献忠认为读书人读出来就做官,做官就贪污。所以他也比较不尊重读书人。看到以前压迫自己的读书人现在乖乖听自己的使唤,他可以随着自己的喜好决定读书人的命运。对于张献忠这样的变态心理来说,在成都开科取士的时候,因为士子骂了他,他杀掉了一万多名读书人,我以为这个也是可信的。
  此外,按照张献忠的性格,对于一些地方反抗他的人,他是会执行屠杀政策的。所以在四川,对于一些反抗他的地主武装,他不放过,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张献忠屠戮四川,这个是不存在的。清廷所编的史料说张献忠屠杀了600万。
  之所以有这样的声音,是因为有人这样告诉我们,之所以要告诉我们,是因为希望我们这样认为。
  在百花缭乱的历史记载背后,只有两字——利益。
  但凡能争取大明百姓支持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敌人。只为了同一个目的——维护大清利益,稳固大清统治。
  这就是大清朝的权术,种种行为只为了要隐藏自己屠杀四川的罪行。
  大清朝向来是有屠杀传统的,在江南地区,因为没有别的势力,没法转嫁屠杀的事实。即使这样,扬州十日也要到200多年后的辛亥革命才能彻底掀开神秘的面纱。
  对于四川,有个现成的反面——张献忠,张献忠名声向来不好,而且最后张献忠的残余势力抗清是最厉害的。他又得罪过其他所有的势力。所以各方势力都很乐意痛打落水狗,很乐意帮助清政府传播张献忠滥杀的名声。
  我所知道的客观事实就是,1644年,张献忠建立了政权,1646年,张献忠挂掉。
  张献忠身前,既然在四川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然是想经营四川,可一建国就在自己的国家内部开始灭绝性的大屠杀的话,又如何经营他自己的国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张献忠死后,清军花了13年的时间才完全平定四川。假如张献忠真如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疯狂的杀人魔王。四川交通可达的人烟稠密之处,差不多被他杀绝”,那么,几乎没有人烟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已经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何需“劳驾”清兵们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平定?
  民间流传下来的“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在后面加上七个“杀”字的所谓“七杀碑”证明是不存在的。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卸下历史的伪装,我们只看到一个比张献忠恐怖的多的满清鞑虏。
  丑化一个人,需要动机。清廷在稳定了全国之后,继续丑化,更加需要合理的动机。张献忠本人及其残部也早被消灭,即使照实记录、甚至稍有夸张,这个都可以理解。
  但是像清政府这样子夸张的,实在是闻所未闻。
  那麽为什麽还要这样做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得四川“千里无人烟”的真正凶手就是清廷自己。因为这大屠杀的规模太大、死者太多,以至于不得不从湖广一带大批移民到四川,所以无法掩盖,所以就必须把责任推给早已死去了的人,以免其统治下的国人知道真相而影响其政权安定。
  屠杀四川的真正凶手是和四川人民作战了十几年,最后疯狂报复的满清政府!
  不论是“张贼”,还是无辜的平民,一律斩杀。
  “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是1649年满清贴出的公告。
  历史,总归会回归它本来的面目。
  值得玩味的是,关于张献忠的屠杀事情,由于清政府为了搞臭他,编的内容实在太多,后来南明的遗民也很痛恨他, 所以也编了很多内容。
  由于编的人多,大家不可能事先通气,所以记载的内容矛盾太多。矛盾太多,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
  所以即使是当时,也有很多人怀疑。这大概是清廷始料不及的。没办法,有些材料拿出来,有些实在是很侮辱人的智商。
  正所谓过犹不及!
  对于张献忠,我看到了一个没有敬畏心的人,一个掌握了权力之后任意妄为的人,一个痛恨社会的人,一个把自己的痛苦也转嫁给其他千千万万老百姓的人。
  一个在极端的社会选择了一种极端方式寻求生存下去的人。在他的屠刀之下,数十万的无辜者丧命。当然相比张献忠,更可怕的魔鬼是清政府。
  他是在反抗压迫,但是在他反抗压迫的时候,他并不能代表光明,甚至他比大明朝带给百姓更多的灾难。
  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做出了他人生最光彩的选择,联明抗清。
  虽然这个光彩并不能抵消他已经造成的腥风血雨。但是浪子回头,任何时刻都不晚。
  在那个大时代中,我们没有必要继续追究他的原罪。
  他功不抵过,在他的一生中,他造成了千千万万人的悲剧。但是最后他明白了人生的选择和意义。
  他是一个坏人,一个黑帮老大,他最后得到了他该有的结局,死亡。
  但是在临死前,他能够做出最大的补救。所以他并不是十恶不赦。
  历史终将记住他所做的一切。###第27章 洪承畴
  豪格平定四川的同时,多尔衮更头疼的是江南。
  江南,自从西晋迁都到东晋开始,江南的GDP独领风骚将近2000年。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因为政策原因暂时变成了广东。
  四川那个地方,派重兵镇压,实行三光政策,影响不大。
  但是江南这个地方,你不能杀的太厉害,兼并一家公司总要捞点好处。江南就属于明王朝的核心资产,你要把核心资产全部销毁,那你就只能得到一个空壳子。
  剃发令是一定要推行的,如何在剃发的同时安抚住江南,多铎是不能胜任的。
  这个时候多尔衮展示了他另一个独到的地方:会用人。
  他只用了一个人就解决了江南的问题:洪承畴。
  洪承畴,福建南安英都人,曾经明王朝的擎天一柱。如果不是他变节,对他的评价不会在袁崇焕之下。
  洪承畴这个人在投降之前,在明王朝的战绩非常出色。比如李自成在最低潮的时候,只剩下18个人,最后躲到山中,就是拜这位仁兄所赐,如果不是满清入关,崇祯没办法把他调过去防御满清,估计李自成早就得死在洪承畴手上。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几支军队都是以人命名的:戚家军、岳家军。
  洪承畴的军队也有个专门的名称:“洪军”。
  如果你以为这哥们只是个名将,那你就错了,这哥们还是个进士出身。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洪承畴23 岁,参加全省统考(乡试),考了全省第19 名。第二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统考,成绩更好,二甲第17名,全国的。
  这哥们是标准的文武全才。后来在松锦大战中,洪承畴和皇太极对峙了三年,最后被俘。
  洪承畴开始是不想投降的,绝食多日。奈何皇太极的心理学学的太好,特地派范文程去看看洪承畴,顺便观察观察洪承畴是不是真的有宁死不屈的决心。
  范文程到了之后,洪承畴则非常生气,大声骂人,范文程则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洪承畴不是硬汉子,对衣服还这么爱惜,更何况身体呢?)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的专业意见,又是让自己的老婆亲自出马,喂洪承畴吃饭,又是给洪承畴批上自己的衣服。洪承畴同志最后关头没顶住,当了汉奸。
  在洪承畴之前,祖大寿曾经投降过,之后又溜了回去,所以对于洪承畴同志,皇太极是吃一堑长一智。表面上对他恩礼有加,实际上并未放松对他的防范,限制他的人身自由。终皇太极一朝,除了咨询外,也没有给他任何官当。
  由于洪承畴的名声实在是比较大,皇太极主要拿他做广告。
  快来看快来瞧,大明一品大官都投降了,其他人等赶紧投降!
  而等到多尔衮摄政,多尔衮展示了与皇太极不太一样的地方,敢于用投降的汉官。
  就冲这一点,多尔衮能权倾朝野,绝对不是偶然的。这个人的气度超过了他的哥哥皇太极。
  清军入关能实现正确的政策,除了范文程,另外一个智囊就是洪承畴。
  如果不是他们两个的正确建议,按照满清以前的德行,估计比李自成的表现会更差。(所以智囊团实在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清兵进入北京以后,以洪承畴出仕大明时的原职衔任命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内院负责军务,授秘书院大学士。这个官位几乎相当于内阁首辅。
  这个时候多尔衮派洪承畴代替多铎,授予了他“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职位。
  注意这个职位,这个职位创造了历史,是汉人在满清政府的最大的官职,直到200年之后,曾国藩才因为要围剿太平天国,得到与此相似的职位。
  如果说洪承畴在明朝展示了名将的风采,这个时候洪承畴再一次告诉大家,他是进士出身,有安邦定国的能耐。
  他到了江南以后,立刻改变原先多铎对江南的血腥政策,以招抚为主。
  他非常精通现代经济学,懂得一切问题最终都是经济问题,所以他首先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当然这个只是暂时的,所以老百姓有时候不能太天真),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
  鉴于他比较了解人性(毕竟自己也曾经投降过),对于明朝官员,大量招抚举荐。
  大乱之后,需要大治,洪承畴利用他的影响力,以和平方式招抚了江西安慰等地方,尽量避免了江南处处流血冲突的局面。
  当然对于一些“顽固分子”,他是非常无情的。要知道当年他剿灭农民军,就是采取杀光的政策,所以对不太鸟的他的人,他是毫不留情的。
  由于洪承畴寻死没死的了,一转眼成了大清的重臣。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个行为总是要受到别人鄙视的。虽然我很理解。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明有些官还是很敢于讽刺挖苦的。
  加上洪承畴的工作风格,能招抚尽量招抚。于是。。。大多数人是很给洪总督面子的,但是有少部分人——不买洪总督的帐。
  要知道他们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们依然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于是就有了很多以下的事情发生:
  有个叫夏完淳的小朋友,之所以称他是小朋友,是因为他真的年纪不大,就义之时才17岁。
  有的人活的虽然很短暂,不妨碍他名垂青史。这个夏完淳非常历史,5岁就能读四书五经,五岁啊!
  我现在也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7岁能诗文,9岁就出了本书《代乳集》。这个人在文学上的造诣已经不能简单用天才来形容了。
  而且这位小朋友不仅读万里书,还行万里路。这位小朋友受到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的影响下,参加了抗清斗争。后来被抓,由于年纪比较小,洪承畴毕竟不是刽子手,所以有意放他一马。
  “我看你小小年纪,未必会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头归顺大清,我给你官做。”
  夏完淳厉声说:“我听说我朝有个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个豪杰人物,当年松山一战,他以身殉国,震惊中外。我钦佩他的忠烈。我年纪虽然小,但是杀身报国,怎能落在他的后面。”
  这番话把洪承畴说得啼笑皆非,满头是汗。旁边的兵士以为夏完淳真的不认识洪承畴,??提醒他说:“别胡说,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声说:“洪先生为国牺牲,天下人谁不知道。崇祯帝曾经亲自设祭,??满朝官员为他痛哭哀悼。你们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说完,他指着洪承畴骂个不停。
  公元1647年九月,这位年才十七岁的少年英雄在南京西市被害。
  有志不在年高。
  由于经常受到挖苦讽刺,尽管洪总督的心理素质比较好,但是毕竟大节有亏,想必洪总督也很不好受。后来洪总督老爸挂了,洪总督按照制度暂时回乡守制。###第28章 鲁王和隆武政权
  就在洪承畴总督江南,豪格平定四川的时候,南明还有浙江、福建、两广、湖北等大片的领土。
  从军队数量和人口上来讲,南明的势力还是比较强大的。
  而且由于清军连续灭了李自成和弘光政权,对于和清军抱有幻想的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作为南明,革命的方向是满清政府,而不是流寇。
  人这辈子要成功首先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对于国家来讲,正确的目标影响到基本的国策和生死存亡。虽然付出的代价有点大,对南明残部来讲,总算是认清了正确的目标。
  如果你以为南明认清了正确的目标之后,接下来就是建立抗清民族统一战线,那就大错特错了。
  由于东林党在拥护弘光的时候表现出极端的门户之见和两面三刀,以至于阴谋家都盯着皇帝这个位置和“定策之功”。
  所以首先大家不是要抗清,而是要拥立皇帝。
  因为朱元璋传了200多年,姓朱的实在是有点多。由于东林党打破了嫡长子的继承规则,所以这个问题非常难办。
  所以虽然南明的地盘在缩小,但是皇帝反而多了起来。
  下面我们来介绍这两位“皇帝”
  一号选手,朱以海。说起来,这位朱以海的血缘关系实在是远的可以,要追溯关系,得追溯到朱元璋。他是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的这一门,跟崇祯皇帝是九代以前的叔侄关系。
  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要放在我们现在,基本上和陌生人差不多。
  就像如果我姓陈,你也姓陈,我们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我们为了表示亲近,估计套套关系才会说:哎呀我们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啊!
  朱以海和崇祯270年前的确算是一家。
  由于东林党开了个坏头,加上比较亲一点的郡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