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保安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日保安团- 第3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39年底,大本营不得不下令把第108、109、110三个师团调回国,并随后裁撤(历史上也是如此)。又把第33、34师两个师团调到华中,以弥补该区域兵力不足的问题。这样一来,华北日军又恢复了之前十个师团、十个独立混成旅团的编制,与华北五大战区近20个主力军相比,已经没有任何优势。
不过考虑到日军国力尚存,郑卫国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跟日军拼消耗,就没有主动发起反攻,而是继续整训部队,并用零敲牛皮糖的办法给日军放血。
当时华北沦陷区大约有两百多个县(比历史同期少了一半),郑胡子专门训练的四百多个狙击小组,再加上八路和**各部的神枪手就出没在双方的控制线两侧。平均每天都有上百日军被干掉,最多的一天甚至用这种打冷枪的方法杀死五百多名日本士兵。冈村宁次虽然也组织神枪手部队反击,却在冀中更为专业的狙击手伏击下损失惨重。这让华北日军士气更为低落,甚至开始出现主动带枪投诚的现象。这在历史上,直到43年以后才开始出现。
在国际上,随着中国的坚决抵抗,国际形象也大为改观,国际地位也逐渐上升。以往那些把筹码压在日本身上的国际势力(比如犹太复国团体)等纷纷撤资,使得日本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同时,由于日本的快速扩张,也引起了美国的猜忌和不满。特别是日军把手伸进了东南亚,大肆采购橡胶和原油,让美国各大财团都感到非常恼火。应该说日本的视角和美国是截然不同的,美国人只知道商业利益,而日本人更看重土地。
其实在日军侵华之初,日本和美国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日本人获得了大量土地,以及梦寐以求的资源,而美国人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至于这些钱上是否沾的有中国人的血,那不是美国财团考虑的事。
美国一部描写美国最大化工公司和军火公司——杜邦公司的书,就揭露了美国总统胡佛、美**火商对日本侵华的支持。该书写道:“日本军国主义者也从杜邦公司纯粹正规的商业道德观中得益。胡佛总统以同情的态度看待他们(日本)在1931年入侵满洲……他宣称:‘日本方面也有些道理。我们与它的友谊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我们应该友好地考虑日本的处境。’由于自己的政府表现出这种态度,所以杜邦家族在那一年和日本签订了有利可图的协定并不令人惊奇。”
从白糖到面包,从石油到手套,从杜拉铝到发动机,还有废钢铁和石油。美国人什么都卖。而这些都是战略资源,日本正是靠这些东西来侵略中国。
正因为有美国等西方列强的纵容,日本侵华更加放肆,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美国是怎么做的呢?1937年9月14日,美国宣布禁止用美国船只装载武器和军用装备出口。看似很中立公平,但实际上却是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为日本海军掌握中日间海域的制海权,日本船只从美国装载武器和军用装备及其它战略物资时畅通无阻。
而中国即使在美国买到了武器装备,也没法运回来,因为掌握制海权的日本海军已经封锁了中国沿海。所以当时中国只能租用日本不敢检查的船只(比如美国的)来运输抗战急需的物资。但现在美国禁止这样做(只能租用美国船只运输在美国购买的非武器类货物)。等于把中国唯一的希望断绝了。使得日本照样能获得美国武器和军用装备,而中国却难以获得美国武器和军用装备。
美国的这种政策和日本的海上封锁,不仅造成中国武器输入极其困难,也使中国其它物资输入产生困难。在1937年上半年。中国从美国进口1。15亿美元货物。下半年进口额就下降到0。73亿美元。1938年下降得更多。为此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呼吁西方制裁日本和援助中国,来改变实际上日本能输入武器,而中国难以从西方输入武器这一不利状况。可惜洋大人总是靠不住的。常凯申委员长一直到台湾都没弄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1937年11月初,中国代表团要求布鲁塞尔会议做出关于对侵略者实行经济制裁和给予中国援助的决议。
如果当时国际联盟所有会员国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不失为制止侵略者的一种手段。因为日本的原料进口大约四分之三来自英国、美国、中国、荷兰、印度尼西亚、法国、印度支那。日本所需的重要战略原料,如铁砂、铅、锡、锰之类几乎完全依靠从英国、美国,以及荷兰输入。但是,关于制裁的建议却没有得到法、英、美三国的支持。
法国外交部长德耳博在发言中说:“任何强制性的决议都不能从法律上和事实上有效地、圆满地解决中日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活该高卢鸡亡国!)
英国代表团团长和美国代表团团长德维士赶忙附和德耳博的意见。最后,布鲁塞尔会议只通过了宣言式的决议,指出日本在中国的行动违**盛顿九国公约,建议日本停止军事行动,但是没有规定出任何对付侵略者的措施。
可以说,没有欧美列强的纵容和支持,日军在侵华的道路上根本走不了那么远。不过欧美列强帮助日本并不是喜欢日本,也不是仇视中国,而纯粹是为了利益。所以等日本开始把手伸向东南亚时,双方的分歧和矛盾就陡然加大加深了。
东南亚当时虽然是荷兰与英、法的地盘,但美国在那里有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无论是石油,还是天然橡胶,都是当时世界上这些资源最主要供应地(当时中东石油尚未大规模开采),也是美国工业原料的重要产地。
到了1939年底,由于日本的胃口越来越大,美国终于忍无可忍,宣布将结束美日之间的贸易协定,不再向日本出售战略物资。这让日本非常恼火,却无可奈何。
就在这个关口,德国突然闪击波兰。在这个时空里,由于武器的更新换代,德国延迟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发起波兰战役。1940年1月1日凌晨,德国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发起“闪电式进攻”。1月3日,由于之前与波兰签订了同盟协议,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不过英法当时都不想打仗,所以等安静地坐在马其诺防线背后,被世人讥为“静坐的战争”、“奇怪的战争”。英法终于到了为其绥靖政策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仅仅过了五个月,远比历史上更加强大的德军突然掉过头来攻向法国。在这个时空里,德军拥有的是清一色使用柴油机作为动力引擎的高性能坦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火箭、雷达等等大量高科技产品都提前研发出来,或者是较历史同时期大有提高。其它工业水平,在郑胡子的点拨下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像真空炉电渣重融技术就让德国的炼钢水平新增了一个台阶,相对应的火炮等武器的性能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还有像mg42通用机枪、gew43半自动步枪、stg44突击步枪、铁拳无后坐力炮等轻武器的研发时间也大大提前。法兰西战役时已经有小规模装备,虽然还没有达到原产品的水准,但这只是时间问题。
在原本历史中就一败涂地的英法联军自然不是对手,从德国入侵低地三国开始,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迫使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投降。英法残部虽然得以从敦刻尔克大撤退,但是损失至少占了50%以上,远远超过历史同期。
消息传来,举世皆惊!因为在战前,大家都觉得英国、法国、德国都是一个档次的国家,输赢很正常,可是一个月就打残一个,灭亡一个,实在是太恐怖了。
日本政府中的军国主义分子在德国的胜利中,看到了他们向欧洲列强在亚洲殖民地发动进攻的机会。他们迅速与小胡子谈判,并成立了一个新的联盟。在此后的几个月里,日本军国主义份子控制了日本政府,由于新任首相近卫文磨的软弱,实权渐渐由政府转移到了军部手中。陆军部长正是战争狂人、日后的甲级战犯——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上台之后,立即采取行动,强迫法国维希政权允许他们占领北印度支那(也是就现在的越南等国),并要求英国关闭通往中国的滇缅公路。与此同时,还要求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要求苏联停止对中国的援助,并关闭对中国的物资通道。
抗战即将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当然,也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ps:  呵呵,没想到今天会有惊喜,感谢某点和编大,本书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第四百五十八章 空前大战

“杀!杀!杀!”
训练场上热火朝天,一队身穿老百姓服饰的士兵正端着刺刀连续来了三记凶猛地突刺。其实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士兵,而是接受军事训练的民兵。当然,在抗日战场上,不管是军人,还是民兵,都是保家卫国的战士。
场上这些人都是由各村百姓精心挑选出来的,富有正义感和牺牲精神、勇猛顽强,并且在本村颇有威望的年轻人。他们将在这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实战演习和战争体验,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回原村担任民兵连长或者指导员。
根据38年拟定的“一万个民兵连长”计划,这已经是第三十六期了。加上各根据地和军分区培训的,受训的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万人。据八路军总部方面统计,加上最近一批,至少在五万人以上。
“司令员!”
“哦,是老程啊!”
郑卫国正看得入神,程政委突然走了过来,朝训练场上看了看,欣慰地说:“司令员,这一批小伙子的基础很好啊,学习能力也很强。”
这一批学员的文化程度较之以前已经有了明显提高,识字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大部分人都有高小以上文化。而且在培训前就在村民兵连或者县、区的短期培训班训练过,已经有一定的军事素养了。说句不自夸的话,随便拉出去一个都能在**里面当个班长。
“嗯,确实不错!”郑卫国笑着点了点头。说:“这都是你和杨教授的功劳啊!”
程政委忙摆手道:“哎,我没帮上什么忙,杨教授的功劳倒是真的!”
抗战初期,由于日军多次扫荡和围攻,后来更是进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致使根据地大部分学校停课。
杨教授毕竟是知识分子出身,对于教育极为重视。在恢复根据地建设的会议上就提出,要在根据地各县每两个行政村设置一所初级小学(小学一到三年级),每区成立一所高级小学(四到六年级),争取让大部分儿童都能入学学习。
这一计划得到了郑卫国的大力支持。不过敌后办学是很困难的。不仅要防止敌人破坏。还需要大量的经费。在部队急需向苏联购卖武器的情况下,郑卫国下令开源节流,愣是从不宽裕的口袋里挤出了两百万大洋的教育特别费。
到41年春,根据地五十余县共恢复和新办初级小学8745所。高级小学859所。初中17所。高中5所,另外还有2所职业技术学校,入学青少年达到967582人。有22个县的青少年入学率达到99%(绝大部分都只念了一个初小)以上。除了普通的学校教育以外,根据地还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教育。
在抗战前,冀中根据地90%的农民都是文盲(其实这个识字率在当时已经算非常好的了)。为了提高军民的文化水平,冀中行署于1938年冬开展了“冬学运动”,39年的规模更大,各地普通开办民众学校和识字班,动员男女青壮年入校学习。据深县等44个县统计,各县共开办民众学校1504所,识字班9745所,学员总数超过20万人。
1939年10月,冀中行政公署在各县教育科长联席会议上,再次发出开展冬学运动的号召,要求结合冬学开展抗战教育和扫除文盲。为此,各县专门成了冬学委员会。行署专门编印了《大众千字文》和《民众学校战时问题讲授提纲》。
在行署的组织和发动下,人民群众的学习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父亲和儿子、妻子和丈夫、嫂子和小姑并肩上阵、竞赛学习,争到“学习英雄”和“文化战士”的场面。
至于部队的文化教育就抓得更严了。各连队都有文化教员,战士们都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着识字课本。边战斗边学习是抗战军民的真实生活写照。正是这种学习浪潮才让根据地军民的文化水平快速提高,为反“扫荡”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次招收学员的精神面貌就可以看出,根据地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景象。
郑卫国和程政委站在训练场边看了一会儿。程政委突然低声道:“司令员,延安传来消息,苏联和日本可能要议和。”
“嗯,我早就看出来了!”郑卫国微微点了点头。
程政委也跟着默默地点了点头,暗叹一声,说:“唉,要是再给我们一年的发展时间该多好啊!”在他这样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心里一直把解放全人类作为最崇高的理想,把苏联当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而现在作为gc主义运动的领袖苏联竟然要跟最大的敌人之一——日本法西斯媾和,心里的难受和迷茫是可想而知的。
公平地说,在抗战初期苏联对中国的帮助是很大的,也是唯一一个愿意帮助中国的国家。特别是苏联志愿援华航空队,他们没有领中国政府的薪水,却在为中国人民流血牺牲,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管中俄之间的恩冤如何,这些曾在中国的蓝天上与日寇搏斗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苏联援华并不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而是实打实地为了苏联的国家利益。援助中国有利于减轻日本对苏联的威胁,就这么简单。
1941年春,德国侵略苏联的企图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怎么可能为了帮助中国而两面树敌呢?所以苏联与日本媾和是必然的,不管是不是斯大林当权都一样,就跟罗斯福不会为了帮助中国而对日本禁运一样。
对此。郑卫国看得很清楚,也早有准备,见程政委有些沮丧便安慰道:“放心吧,老程。我们不是早有准备了吗,天塌不下来。咱们中国人的事情还得由自己来解决!”
程政委松了一口气,庆幸地说:“幸亏你看得远,要不然我们真要吃大亏了。”又问道:“绥远那边最后一批武器什么时候能到?”
郑卫国略想了一下,说:“还得三、四个月吧!主要是因为绥远边界大雪封山,很多物资都滞留在蒙古境内。”
程政委焦虑地说:“唔,四个月可不行。能不能让他们快一点儿?”
郑卫国面色顿时凝重起来。忙问道:“你们已经得到了准确消息?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1941年4月12日,历史强大的惯性再次将车轮推回原有轨道,日本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同全联盟gc党(布尔什维克)总书记斯大林、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进行会谈,4月12日达成协议。次日正式签订此约。
条约共4条。有效期5年。主要内容是:
双方保证维护两国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相互尊重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保持中立。并同意暂不签订有关北库页岛权利转让的附属议定书。签约同日。双方还发表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便开始减少援华物资输出,直到完全中止。而在此之前滇越铁路已经被日军切断,英国人又一度关闭了滇缅铁路。中国的国际援助几乎断绝,使得国民政府的右翼势力再次抬头,抗战势力进一步分化,这加剧中国抗战的苦难。
而日军方面,北进派已被基本压制,南下派则成了主流。海军事实上已经在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