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枭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枭雄- 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董修武当时就苦笑道:“都说方扶国是军阀,我看这样的军阀,多多益善。”离开之后,董修武晚上与张澜一起吃饭,说起这个事情。张澜颇感震惊,连夜写了稿子,第二天成都一家报纸就给这个事情登出来了。

    就这么一个事情,方大帅的形象似乎又高大了一些,至少在四川是这样。一周之后,尹昌衡派人去重庆拿到了装备和汇票,宣布亲自率第一、二两师赴西康平叛,由胡景伊代理都督一职。尹昌衡跟历史上一样,选择了相信他的老师。历史上的胡景伊,选择的是袁世凯,并成功的对学生进行了取而代之的操作。后尹昌衡去了北京任职,胡景伊任督军。不过,胡景伊在历史上,属于被老袁玩了一把的兴致,后陈宦入川,胡景伊狼狈让位。

    历史,看上去没变化,但是本质变了。

    唐绍仪的临时内阁,最终还是顶着联合自治区的抗议诞生了临时内阁总理唐绍仪大人。

    5月5日,孙、黄在到北京,袁世凯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历史,一点都不开玩的笑的重演了这一幕。

    (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一章

    按照某种理论的说法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其外交政策常常是经济利益的体现。

    实际上,大英帝国的公使朱尔典先生,曾多次计划向白厅建议,大概意思为:方剑雄这个家伙太讨厌了,干掉他算了。有趣的是,这个建想法遭到一个英国商人的劝说,一次又一次的放弃。这个英国商人叫李德立……年来华经商,1900年任卜内门公司东方总号总经理。经营纯碱、染料等化工产品。

    李德立可不是什么中英友好的急先锋,这洋人与顾恒的私交不浅,欧亚集团每年所需的纯碱和染料,对于李德立来说,是绝对不能放弃的生意。此人在华洋商中影响力极大,与上海领事法磊斯、英国驻华公司朱尔典私交甚笃。

    当然,李德立的上蹿下跳,代表的是但是整个中国在华英商的利益。据统计,甲午战争以前各国在华企业580家,英国企业占了354家,并且大部分都分布在长江流域。

    也就是说,英国在华的重大利益,就在长江流域。英国政府一旦对华用兵,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英国商人。说句打脸的话,汉口之战,不断有中**队的炮弹落入英租界,英国人屁都没放一个。一直等到战争结束,才出来唧唧歪歪。

    真实历史上,1912年2月3日。德国驻华公司哈豪森致函德国总理称:英国之势力范围,系集中于扬子江及中国南方一带。当袁世凯十一月中旬来此之时,中国帝室军队虽在汉口、汉阳取得胜利,而英国对于援助北京政府之举,却不就即行放弃。上海英国商人之压迫与深恐商业受损之隐忧,终占优势。哈豪森一针见血的指出:“英国政策乃系由上海方面决定者。”

    以上说明了一个问题的本质,大英帝国的对华政策。在华英国商人起重要作用。

    说穿了,就是利益二字。对于李德立来说,与欧亚集团一年近五百万元的贸易额。不仅在化工行业,欧亚百货每年通过李德立的关系,购进的货物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每次顾恒来上海。李德立都会设宴邀请。这不,刚刚和平,顾恒再到上海,李德立眼巴巴的在码头等着。中国革命几个月下来,生意受损严重啊。仓库里的存货,都堆成山了。这时候谁要跟李德立说去打芜湖吧,李德立能把这人丢井里,再搬块大大的石头丢下去。

    从船上下来的顾恒,看上去有点憔悴。通过头等舱的特别通道下船时,李德立迫不及待的上前致意:“顾。能再次在上海看到你,真是太好了。”

    顾恒对于少东家方剑雄的一句话,如今可以说有着深刻的理解。洋人来华,不过是求利尔。英美之对外政策,往往受其国家商人之影响。这句话。现在可以说再次得到了验证。自革命以来,顾恒多次致电李德立,表示因战争之封锁,所需原料采购不得不中断。

    现如今的欧亚集团在芜湖,有着长江沿岸最大的织布厂、染布厂、日化厂。其产品行销遍布西南西北各省,每月所需之原料众多。

    “李德立先生客气了。”顾恒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拱手致意。上了李德立的马车后,稍稍安坐便打开随身的皮包,摸出一份文件递过去。“这是该月进货清单。”

    就看这个文件的厚度,李德立就已经眼珠子红了。

    上海,江南船坞(江南造船厂前身)。大批德国人出现在这里,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不肯放过。中德合资的江南船坞,现在虽然没有正式对外公布,但是实际拥有所有权的是方大帅。跟方大帅的合作,对于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远的不说,就说眼前十艘五千吨级江轮,四艘大型驱逐舰的订单,就足以让德国伏而铿造船厂兴奋不已。

    当然,这一切利益,都被所谓中德合资所掩盖了。其他国家的商人,还没有领悟这其中所蕴藏的巨大利益时,德国人已经先走一步。据密约为基础,凡事国防军所需之战舰,如江南船坞能自产者,均优先采购。德国人唯一不能理解的是,为啥方大帅对潜艇如此着迷,一再强调必须在两年内,江南船坞具备自主生产出最新型潜艇。

    好吧,这些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中德合资的铁路,安庆至南昌至武昌段,正式开始破土动工了。江西一省有丰富的锰矿、钨矿资源,湖南有大量的锑矿资源,这些都是德意志帝国最为需要的东西。

    随着国内政局的稳定初现端倪,中德、中美之间所签署的一系列合约纷纷开动。北洋政府你还别指手画脚的,现在自治区是高度自治。根本就是独立王国的存在。

    铁路开工的同时,联合自治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基础建设项目,核心内容为两个字:修路!连接长沙和武昌的公路,连接武胜关和汉口的公路。汉口至九江至安庆的公路,安庆到南昌的公路,南昌到武昌的公路。

    这些公路的标准,就是一般的土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平整。想搞沥青路都没这个财力,修路的目的,还是以带动民生发展为目的。劳动力不存在问题,每天给五个铜圆,管两顿粗粮,大把的人愿意去干这个活。

    北京的政客们忙着在未来的政府中占地盘的时候,方剑雄武昌的办公室里,自治区政务委员长汤化龙带来的一个官员求见方大帅。顺便提一句,黎元洪去北京了,按照协定,他当上了副总统。有一种说法,历史上黎元洪是玩不过老袁才被迫进京的。好吧,这个时空,黎元洪有一种逃离的快感。

    汤化龙领着人来到门口的时候,郑权匆匆出现。汤化龙带来的官员,看见郑权便躬身行礼:“郑先生好。”郑权看似很正常的样子招呼道:“是黄文旭啊,安庆干部培训吧第一期,第一名,从荆州回来了?”

    这个时候的汤化龙,只能是捏着鼻子忍着。比起郑权来说,别看位置高一些,实际上郑权可以说是方大帅这个阵营里头,位置最稳固的一位。原因无他,由他主导的干部培训班,三个月一期,大批干部充斥各省。这些年轻干部,可以说是方大帅一系列政策的执行者。这些年轻干部,位置都不算太高,但是都掌握着地方保安部队的力量。

    比如这个黄文旭,就是自治区监督委员会下派到荆州的督导员。同时还兼任荆州保安司令一职,手里握着一千多条枪。虽然都是一些老式的汉阳造,但是靠着这些枪,黄文旭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成功的执行了一个重要的政策,即取缔地方民团,并将其纳入到各地保安部队体系内。发生在荆州的黄仁一案,事后不过十天,作案的四十余人皆被拿下,就是靠着各地民团能够统一指挥的结果。

    因为是方大帅关心的案子,黄文旭回武昌,顺便把涉案的四十余人都押送回来。同时汇报该案的进展。此前,黄文旭已经先一步向郑权做了通报,这才有了郑权匆匆赶到的一幕。这些私下里的动作什么的,方剑雄从来都是当着不知道。郑权、李慕言这些老人,与新崛起的汤化龙为首的一帮官员之间的斗争,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就是了。

    方剑雄在里头听到动静,主动起身出来,三人在门口赶紧停止谈话。

    “来了,进来说话吧,都站在外面干啥?”方剑雄微笑耳语,下一句让郑权有点脖子发梗了。“黄文旭,嗯,干部培训班第一期。”看似很随意的一句,汤化龙听了心里好痛快,郑权则微微面色一凝,脚步都轻了一些。

    “都坐下吧。”方剑雄现在越来越有军阀独裁者的气度了,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意味。当然,从外面看,联合自治区还是一个民主的政府就是了。

    “大帅,黄文旭在荆州干的不错,我特意带他来,向您当面汇报。”汤化龙心情愉快的解释,眼神不时的扫一下郑权。这一位倒是恢复了常态,面带微笑的旁听。稍稍内行的都知道,当前的联合自治区政治力量分为三股。一为孙宝琦为首的外来党,孙老师通过自己的关系,从各省招来诸多故旧,组成了一个自成一派的体系,这个体系属于超然派。第二股,就是郑权、李慕言、韩衍这三位老人,他们是实力派。第三股就是汤化龙为首的政务派,掌握着政务委员会的主要话语权,但是夹在两股力量中间小心做人。

    这种局面的形成,怎么说呢。方大帅也不是故意去引导了,反正就是不经意之间达到的一个平衡,等方大帅反应过来时,局面已经成型。方剑雄也没有去改变的意思就是了,只要能保持下去就不错,每个制衡还行?(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二章民国元帅

    一秒记住【风雨小说网】。44Pq。,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如今方大帅的旗下,应该没人知道方剑雄做为一个穿越者,选择了造反这条路后,一直严重缺乏安全感的心态。荆州的事情,方剑雄之所以重视,跟打小所受的教育有关。曾有某作者大大扬言,辛亥以后的中国,只有两个可能实现快速追赶。第一,耗着吧,等太祖爷横空出世。第二,穿越者降临民国。

    历史进行到这个时间段,有的问题必须面对。或者说,不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国家的根本无解。随着军事不再是重心,方剑雄立刻把注意力转了回来。必须要找到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可是按照历史课本上说的,除了……,只有……,才能救中国。

    应该说,方大帅很不服气这些说法!汤化龙报告说,荆州案子有了新进展,方剑雄擦决定亲自介入该案。试图从该案中,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客气的说,此前方大帅采取的一些以鼓励引导为主的手段来推进减租减息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

    黄文旭看上去有点紧张,实际上他也才二十四岁的一个小伙子。虽然已经有了一儿一女俩孩子。稍稍平静之后,黄文沉稳的思索片刻便道:“大帅,以卑职的经历看,荆州一案,看似简单,实则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这大概就是大帅要推行减租减息政策的来由,民间这等矛盾再不缓解,必然是要出大问题的。”

    方剑雄听他这段话,扭头看看汤化龙,笑道:“汤先生怎么看?”

    汤化龙摇头道:“窃以为此事不可操切,否则内乱不可避免。眼下自治区在搞基础建设,不就是想给百姓多条挣钱的路子么?减租减息。还是要从利益上去引导。乡绅地主。迟早会看到土地收益要远远小于工商收益,自愿将资金转向工商业才是稳妥之道。”

    方剑雄沉吟不语,一手在案上轻轻的敲击。心里却很难平静。不客气的说,汤化龙这种立宪派的领军人物,其基础不正是根植在士绅之上么?所以。指望汤化龙在这个问题上做出积极的反应,明显是不现实的。甚至,整个自治区政务委员会的高层,也不会有人同意方大帅用暴力的手段推行这一政策。那么,回过头来看,把这些人都拿下么?那就更不现实了,没有这些人,自治区的稳定都不能保证,你还谈什么发展?

    “黄文旭。以你之见,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方剑雄再次突然转移目标,年轻的黄文旭可不是什么穿越者。能力虽然也不差。终究没有太深的去想这个问题。

    “大帅,此事卑职还没想好。觉得要觉得这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农民是怎么想的?他们最起码的诉求是什么。”说到这里,黄文旭突然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机会,灵光一闪便道:“大帅,卑职打算花点时间,去农村呆上一段日子……。”

    这时候方剑雄抬手道:“好,这个想法很好,不单单是你一个,所有干部培训班出身的同志,都要下农村去呆上一段时间。农村不稳,整个自治区就会不稳。眼下面临的外部压力巨大,内部绝对不能出一点点乱子。”说着转身对郑权道:“郑先生,你记一下,今后所有干部培训班的学员,毕业前一律要下农村生活一个月,回来要交一份调查报告。今天就谈到这吧,荆州的案子,还是按照自治区新出台的法律走程序。这里我要再强调一点,任何人都不能以权力干涉法律的公正。”

    北京,孙、黄在敬礼了一番盛大的欢迎仪式后,与袁世凯见面,过程应该算是相谈甚欢。袁世凯对这两位,可以说不吝溢美之词,好听的不要钱,堆就就是了。

    据正史记载,二位伟大的革命家,没有看穿袁世凯的虚伪和反动的一面。被袁世凯骗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回来,裁撤民军。再然后,宋教仁遇刺,才有了二次革命。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啊,孙黄不是一度领导中国革命么?不是一度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么?有个问题很让人费解的是,袁世凯称帝被推翻后,影响巨大的革命家,高举护法的旗帜,为何没能像武昌起义之后,枪声一响,全国响应呢?

    闲话不提,孙与袁之会晤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核心思想为将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以修筑铁路入手发展经济,对外开放,引进外资。”

    各位观众没有看错,是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以发展经济。这个提法,不是后来的首创。

    更有趣的是,此前对袁世凯抱有强烈戒心的黄兴,据说在与袁世凯一番会谈后,对袁世凯佩服不已,推崇之极。好吧,大家姑且相信,这就是历史。

    孙、黄在北京期间,同时也是国内政坛变化多端的时期。按照方剑雄这个反动军阀的条件,在帝国主义的逼迫下,临时内阁匆匆诞生,临时国会也匆匆诞生。具体的人物,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只不过原本应该活跃在这个舞台上的汤化龙,现在没有在这个舞台上表演。

    临时内阁总理唐绍仪,拿出一份名单,经由南京搬来北京的临时参议院通过后正式对外公布。外交总长陆徵祥,内务总长赵秉钧,财政总长熊希龄,陆军总长段祺瑞,海军总长刘冠雄,教育总长蔡元培,司法总长王宠惠,农林总长宋教仁,工商总长陈其美,交通总长施肇基。另外提一句,据说有一个小插曲,陆军总长一职,原本选为黄兴,袁世凯不同意,特设参谋总长一职以安排黄兴。呃,这个参谋总长不在内阁致中,按照正史的说法,这是袁世凯的阴谋。所以黄兴拒绝了,不久回了南京,去安排南京民军的裁撤善后。

    不管怎么说,这个临时内阁诞生了,临时参议院也通过了。袁世凯这个大总统呢,也坐稳当了,接下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