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枭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枭雄-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沈钧儒表示了一下异议称:“不如叫武汉大学,沈某觉得今后还可以增加一些文史类的学科,建一所综合大学。”

    这个是小问题了,方剑雄点点头:“好,就叫武汉大学。趁着今天来,我还有些想法,想跟各位教育界的英才交流一二。”

    方剑雄离开教育部的时候,沈钧儒率众相送,原本打算宰一刀,没曾想方大帅纯属自投罗网。走到大门时,方剑雄站住,拿出一张五十万的支票,扶额笑道:“看我这忙的,这是是民间凑集的一点资金,交给秉甫先生了。按照刚才的商议,其中一半用于武汉大学,另外一半,我的想法是建一所中医学校。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华文明之精髓。如何保护中医,发展中医,教育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中医是经验科学,如何办好中医教学,大家一起努力摸索,发扬兴旺这一民族财富。”

    方剑雄的车子已经走远了,沈钧儒还站在原地目送,突然一拍大腿道:“哎,怎么忘了让大帅给新大学提校名?”

    这个愿望,最终也没能达成,因为方大帅拒绝了,自诩:劳资没有到处题词的习惯!更不是什么书法家,胡乱题词怕装13过度被雷劈!最终还是辗转找到了蔡元培先生,请他为新大学题词,这是后话不提。

    武汉大学筹建工作,在12年初紧锣密鼓的开始,同时开始的还有武汉中医学院。(未完待续。感谢关注

正文 第九章“北伐军大捷”

    第九章“北伐军大捷”

    维克多总算是见到了方大帅,天已经都黑了,方剑雄出门转一天才回来。

    见到老板,维克多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方大帅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给面子。辛苦走一趟的维克多,见了面就被训。

    “你不是再三保证,不会因为封锁长江水道而断绝军火运输么?指望你,我早就让北洋军打的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客气,维克多很是惭愧的低头。打击了这货沾沾自喜的气焰之后,方剑雄才一转话头。

    “这一次都送来什么?”其实方剑雄是知道的,明知故问而已。听说这家伙最近在上海混的很滋润,有必要让他清醒一下,免得忘记了一番荣华富贵是怎么来的。

    维克多确实心里不安,不过不是因为偷偷发财,而是因为方大帅最近行情看涨,维克多担心今后的失去老板的信任,这个业务带来的利益受损。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维克多从来不会吝啬装孙。

    “老板,我必须向您检讨,没能在您最困难的时期发挥作用,这是本人的严重失职。”认错态度很端正,方大帅也没有往死里收拾的意思。脸色在渐渐的好转,哼了一声之后。

    维克多这才敢继续汇报工作。话说,眼下方大帅要想换一个代言人,德国各大洋行恐怕能踩破门槛。要不是礼和洋行太牛叉了,背景强大,德国同行早就来挖墙角了,而且锄头挥舞的叫一个勤快。

    “按照您的要求,本次一共从德国到货为两个75炮兵旅的装备,96门山炮和相应的备用炮管。全部都是您的德国兄弟比埃尔所设计的新式莱茵07年75山炮。洋行总部考虑到在英国人封锁长江期间可能给您带来的损失以及您直接从德国一次性付款,决定给以您八点五的折扣。以及每门炮免费附赠两根备用炮管的优惠价。另外还有一批价值约三百万元的机器设备和原料,消费巨大。为此我必须遗憾的告知您,随着磺胺的市场渐渐饱和,您在欧美市场一年的销售利润下降严重,年度利润都被用于这次采购,还差那么一点点。不过,所差的款项,您的兄弟们已经代为付清。”小心翼翼的看着大老板的表情。维克多不敢丝毫大意。他所汇报的倒是真话。这几年各国纷纷引进磺胺的生产专利,已经不是当初那么好挣钱的时候了。

    见老板的面色不豫,维克多赶紧汇报道:“不过最近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汉森医生经过长期的研究,研制出磺胺噻唑,按照他的要求。您将自动获得该专利的一半收益。”

    嗯,这个消息还算不错。方剑雄总算是多云转晴,露出微笑道:“不错。汉森的研究精神可嘉。”

    之所以大量引进这种新式75炮,原因是几次战役打下来,国防军总结的结果。所有火炮中。莱茵07年式75山炮(博福斯)最受欢迎。这种炮拆卸简单,可分为八个部件用马驼载,连汽车都省了。相比之下,大口径的德制火炮,在战斗中发挥的余地很小。或者说是在中国道路状况下。发挥的余地很小。由此,方剑雄在重炮部队的构建上,开始有所转向。同一时期的重炮,似乎日制的大口径火炮更适合中国的道路现状。要命的是,方剑雄上辈子是个德械迷,对小日本的火炮不熟悉,就摆弄过一个92步兵炮的模型,就再也没去关心日制火炮了。

    最后总结的结果,只能是少量装备大口径火炮,至少在先阶段,不打算扩大重炮部队。所以才有了维克多这一次大规模的送货,为了满足方剑雄的需求,礼和洋行甚至将同期到货的12门青岛驻军的货,直接给送武昌来了。可见大客户就是有优势。

    用礼和洋行总部的话说,失去方剑雄这个客户,维克多就不用回来上班了。

    可惜,德国人不知道,方剑雄与美国人已经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一旦合作顺利,三年之后估计就不会从德国进口军火了。这并不是说方剑雄放弃与德国合作,而是改变了一种模式。比如,汉阳枪炮厂,这不就是留给德国人来合作的项目么?还有江西的钨矿,九江至南昌至武汉的铁路,南京到芜湖铁路,都给德国人留着呢。还有就是汉冶萍了,这个企业要是拿不到手,方剑雄就准备使阴招,让盛宣怀开不下去,直接关门大吉了事。跟德国人合作,选择一个更好的地址,兴建一个新的钢铁厂。三年时间,应该够了,一战爆发,不怕没办法把钢铁长生吞下来。

    2月10日,新一轮的忙碌开始了,三省联合自治区政务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总部设在武昌,考虑到不影响政府的工作,方剑雄把司令部给让了出来,搬到城外新建的军营内。

    自治委员会成立当天,即发布五条政令,第一,各省财政预算公开制度。第二,各省政务开支公开制度。第三,各省现有财政收入五成强制用于教育。第四,各省强制执行三五七减租减息,表现优异者,其家族子女优先选送出国留学,报考武汉大学有加分。对抗政策者,根据情节轻重,轻者罚款,重者抄家坐牢。第五,鼓励工商,奖励实业,其中细则颇多,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将减租减息与投资工商联系起来,凡表现优异之士绅,其投资工商所应缴与外资同等待遇。

    本来还想加一条公务员财产公开制度,经孙宝琦等幕僚力劝,暂时作罢。留待以后,否则现在就执行的话,三省官员怕是要集体罢工了。方剑雄原本想着强制推行,仔细一想现在外有临时政府和北洋,清室还没退位呢,别弄的自己先乱起来吧。

    新制度的公开,发布在武汉的大汉报上,随着权力中心的西移武汉,原来的中心安庆一些主要核心部门,也开始西迁。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辐射周边两省的势力范围形成。

    相关的新制度消息传出,博得了三省各界的好评,上海方面的外国媒体,也都纷纷报道了这些新政策的消息。

    闲话不提,同样在这一天,临时政府宣称北伐军在宿迁取得了重大胜利。重创张勋所部,并成功渡过运河。同时,右路军第三师已经逼近铜山县,两军成夹击之势,徐州指日可下。

    事实是,右路军以苏、宁、镇、扬、沪各一个师总兵力约三万人的兵力北上,在宿迁遭遇张勋的一万多人,先头部队小小的接触了一仗,双方投入的兵力不过各两千人左右的规模。打了一天,北伐军没能击败当面之敌,等大军跟上时,张勋的兵连夜跑回徐州了。直接放弃了宿县,一番侦查才晓得,原来是冷遹率部逼近铜山县,打掉了曹村镇一个北洋营。

    张勋倒是想报复冷遹的第三师,无奈冷遹撤的很快,一家伙缩回了安徽境内。这一下张勋就没辙了,他胆子不小,就是不够胆子越过安徽的边界。袁世凯三令五申不得招惹方剑雄倒是小事,关键是张勋吃过方剑雄的亏啊。八千江防营,都是老兵,在南京让方剑雄差点给全端了。要不是跑的快,张勋自己都得搭进去。当初残存的一点骨血,好不容易才拉起一万多人枪来,对外号称是两万。现在让张勋去惹方剑雄这个煞神,必须是脑子坏掉才能赶出来的事情啊。反正方剑雄在曹村镇打的第五镇的兵,张勋又没损失。

    没啥损失的张勋,一看冷遹都摸到了铜山县附近,心里发毛了。别哪天直接摸徐州来了就惨了。也罢,老子打不过就走呗,又不是没跑过。赶紧的一道命令下去,宿迁的丢下县城就逃过运河,临走浮桥还给烧了。北伐军望河兴叹,要求冷遹汇报战况。

    冷遹这边心里纠结的厉害,一个营的北洋军,叫国防军两个营趁夜色给摸了。这打的是什么仗嘛?国防军的战术太缺德了,凌晨三点,两个营悄悄的摸到曹村镇,明哨暗哨都被干掉,一枪不放国防军就进了村。五六十杆冲锋枪开路,手榴弹下雨一样的,随后的第三师,放枪的机会都没捞着,人家就打完收工了。你说这个战报怎么写吧?不能不要脸啊!

    总而言之,北伐军大捷的消息传回南京、上海。临时政府外长伍廷芳,奉命出发,喜滋滋的往美国领事馆而去。

    干啥去呢?再次要求美国政府承认南京临时政府。首先通报了北伐大捷,随后要求承认。

    那意思,我们北伐打赢了哦,现在该承认了吧?

    结果美国人不给面子,当面拒绝承认临时政府。美国人的理由很简单,临时政府不能代表整个中国。私下里,美国政府一直认为,一个完整稳定的中国市场,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更别说,现在美国人已经开始与方剑雄合作,并希望扶持其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怎么会买临时政府的帐?连公务员都发不出薪水,还得靠方剑雄牵线借钱的政府,一门心思还惦记打仗的政府,能给美国人带来鸟的利益?分分钟都可能被芜湖的大军碾平南京,居然还敢北伐?脑子坏掉了么?

    反正美国领事态度很坚决,伍廷芳再次无功而返。(未完待续。感谢关注

正文 第十章詹天佑

    第十章詹天佑

    临时政府还在忙着北伐和要求各国承认的时候,方剑雄的目光已经从军事上稍稍转移向民生发展。倒不是说临时政府就不重视民生,一个靠借钱过日子的政府,有什么能力去顾及民生呢?

    减租减息这个政策,方剑雄交给自治区政务委员会去操作,多少有考验能力的意思。可以预见到,这一政策的推行,必将是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对此,方剑雄决定冷眼旁观,先把目光转向工商业的发展。

    武汉这个位置,在这个时代不枉“通衢”之称。各国洋行在此开分行就一百多家,开办茶叶、面粉、机器、五金等企业数十家。其中茶砖厂和面粉厂是主流。

    洋务运动的时候,张之洞在武汉办了一些企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阳铁厂、汉阳枪炮厂。陆陆续续的又办了一些官办企业,涉及织布、缫丝、纺纱、皮革、毡呢、造纸、印刷、机器等领域。

    官办企业的结果往往都没啥好结果,其中最大的汉阳铁厂至1898年耗资5687000余两,结果后来办不下去,亏的是一塌糊涂。后由盛宣怀接手,改成了商办。盛宣怀是李鸿章的人,张之洞跟李鸿章之间关系可不咋地。一个是清流领袖,一个是北洋魁首。这两人能够在这个事情上发生合作,也算是一段佳话。

    总而言之,跌跌撞撞的,汉阳铁厂保留下来了。不过,汉阳铁厂在日资又预谋的渗透之下,如今已经不能算纯正的民间商办企业了。

    至武昌起义之前,武汉民间资本开办的企业有41家,工人约八千。在这个时期,算是很庞大的一个阶层存在。民间资本开办的企业。最大的苦难在于一方面有来自外资企业的压榨,一方面国内的种种盘剥。生存艰难,且规模都不大。最大的企业工人也就一百来人,比起英美烟草在武汉的企业,女工就有五千人,那真是小的不能再小了。

    重工业只能是自己来,轻工业依靠民间资本,这一招方剑雄在芜湖已经玩的比较成熟了。民间资本企业规模小。往往受制于融资困难。政策上的鼓励和优待。算是给企业减负,这还远远不够。

    一场战争,让宋炜臣的即济水电公司陷入了绝境。尽管事先做了很多预防措施,水厂、电厂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宋之企业,得张之洞关照而兴起。起初自来水无人敢用,传言机器水喝了会烂肚肠。宋乘轿而行。至街上某水管处,接水而饮,遂得推广。

    宋乃武汉著名企业家。武昌起义之后,企业迟迟不能恢复,原因就是缺乏资金。这一日奔走之后。回到家中已经是天黑。管家前来汇报家中之事,称:城外大帅府送来一张帖子,说是请老爷去开什么座谈会。

    方剑雄实际控制武汉之后,宋也有幸成为省议会一员。对于退出的新政策,鼓励工商方面。宋炜臣还是很赞成的。其他的,就只能是冷眼旁观了。眼下对于宋炜臣而言,是从哪弄来资金,尽快回复水厂、电厂之运转。

    破坏简单,重建就难了。这一点历来如此。

    接过帖子,宋炜臣一边往里走一边看,见上面有武汉企业家座谈会一说,多少有点好奇,心道这个方大帅的花样倒是不少。去,是肯定要去一趟的。至于恢复生产一事,实在不行就拿地产去向日商抵押罢。

    历史上宋炜臣多次向日人借款,实属无奈。当时日本人的钱可不好接,一度宋炜臣的企业既济水电公司落如日本人的控制,后来借14年日元贬值的机会,把钱都给换上了,这才算是免于企业被侵占,多年的心血保住。

    接到这个帖子的人很多,张绘初(金龙面粉厂)、周文轩(洪顺机器厂)、黄兰生(汉丰面粉公司)、周秉忠(武昌水电厂)、刘建炎(兆丰机器碾米公司),凌盛禧(允丰榨油厂)等等企业界人士(注:资料上人物太多,就不一一列举)。

    方剑雄让人把帖子发下去之后,没想到自己忘记了一个人。此人在获悉方大帅与美国人合资修铁路的事情后,不顾年迈,拖着病体,趁天黑前出城,找到了方大帅的新司令部。

    站在外观极为简陋的司令部外头,来人很是震惊,方大帅作为当今三省第一人,怎么能住在成为这种简单的军营里头?除了必要的围墙,里头就是一般的红砖瓦房,一排一排的那种,就跟普通兵营是一样。

    因为这个,一直显得有点奇迹败还的来人,情绪缓和了许多。

    方剑雄倒没觉得住这里有什么不好,反倒有了独门独院的空间。一排平房,前面有小院子,竹篱笆围起,很有田园风格的说。

    接到通报的时候,方剑雄的眼珠子有点不太会转了。失声对前来报信的尹维峻大声道:“谁?你说谁?”尹维峻很是不解,翻了翻眼珠子道:“詹天佑啊,粤汉铁路总办。”

    话音刚落,方剑雄已经冲出去了一阵风似的没了影子。尹维峻目瞪口呆的站原地,心道:不至于吧?

    殊不知此刻的方剑雄自杀的心都有了。次奥,老子忘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