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有一句话,本不该说,谁自身的心术不正,就可能用此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人,去揣测他人,心底无私天地宽。”
“皇上,臣说完了。”
温体仁的脸色发白,身体摇晃了一下,他绝不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朱由检看了看孙承宗,慢慢开口了。
“朕看今日的质询很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朕希望诸位爱卿,都要向孙爱卿一样,时时刻刻记挂朝廷的事情,时时刻刻想着我大明的发展,诸位能够团结一致了,何愁百姓不能够丰衣足食,何愁流寇不能够剿灭,何愁不能够收复辽东地域。。。”
温体仁被人扶着走出了文华殿,他的内心一片冰凉,看来自己要知趣了,早点提出来辞呈,免得被皇上撵出了内阁和朝廷,颜面尽失。(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五十二章 推辞未果'
朱由检下定了决心,要跟换内阁首辅了。
可他遇见了难题。
朱由检一直都记得苏天成举过的例子,大明朝廷需要的是能够力挽狂澜的内阁首辅,不是修修补补的内阁首辅,如今的情况是,陕西正在出现一些变化,但内阁对出现的这种变化,很是淡漠,甚至没有基本的态度,朝廷里面,没有谁感兴趣,甚至有人认为,陕西的改革,就是瞎胡闹,反正陕西的地位不重要,就算是彻头彻尾的改了,也没有多大的事情。
若是想着在大明推动改革,最大的困难,要数南方了。
朝廷里面的官员,绝大部分都是南方人,各自在家乡有着不小的势力,而且这些官员,非常注意维护各自在家乡的利益,加上南方的条件不错,和北方比较起来,普遍都富裕一些,这也是陕西进行改革,很多人不关心的主要原因。
北方的条件差一些,例如说陕西,在苏天成去之前,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朝廷好些年都不能够收缴到赋税了,还需要倒贴银子,否则一些官府就无法维持了,这样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谁会去关心的。
不管是陕西的改革,还是江宁县、河南府的变化,都没有能够在朝廷里面,引发太多的注意,这与内阁有着直接的关系。
朱由检明白,想在大明各地推行改革,或者说是做好相关的准备,就必须要制造出来一定的氛围,不说支持改革的官员占上风,但至少需要有这样的一股力量。
文华殿的质询,震撼了朱由检,他感觉到了改革的艰难。孙承宗和苏天成无疑属于改革派,但被人弹劾,甚至说要谋反,如果自己没有态度,不能够坚决的予以支持,大明朝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朱由检的才能不是那么杰出。算不上优秀的帝王,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登基以来,时刻想到的,都是大明朝的发展,都是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这么多年以来,他依靠和相信了很多的大臣,结果往往是失望的。直到崇祯六年以后,情况慢慢出现转机,这一切,都是因为出现了一个苏天成。
出现这样宝贵的转变,朱由检当然想着坚持下去,扩大这种可惜的局面,可惜遇见的压力非同一般,从目前的情况看。推行有些政策,还真的不合适。
但更换内阁首辅。让坚持改革的孙承宗出任内阁首辅,至少能够营造出来很好的氛围,为今后的改革做好准备。
孙承宗已经知道了这层意思,但写来了奏折,力辞出任内阁首辅。
不出任内阁首辅的原因,就是因为年纪大了。
这个理由也算是有些道理。但朱由检认为,这可能不是主要的理由。
孙承宗进入到养心殿之后,朱由检站起身来,走到了孙承宗的对面。
孙承宗连忙准备跪下行礼,朱由检一把拉住了孙承宗。
“孙爱卿。朕多次说过,你年纪大了,就不要行这跪拜礼了,除非是大朝和早朝,其余时候,免去这套礼仪。”
“臣感谢皇上怜惜。”
“坐下说下,今日这养心殿里面,就朕与爱卿二人,朕有些事情,想着奇怪,很想听听爱卿的解释啊。”
“皇上有什么疑惑,尽管询问,臣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主要还是这内阁首辅的问题,朕知道,温爱卿也是很不错的,这些年来,遭受了不少的委屈,朝廷里面,有人骂他,有人恨他,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温爱卿做了不少的事情,也比如要遭遇到有些人的嫉恨,所以,前一段时间,朕还是有些犹豫的,可这一次的质询,朕很是伤心,温爱卿竟然说出来了如此的话语,朕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朕本来是想着,让爱卿多负责内阁的一些事情,看来温爱卿可能是有想法了,所以如此做啊。”
“皇上,臣以为,温大人这些年确实做了不少的事情,维持了朝政的稳定,外面那些风言风语,皇上不必记挂在心上。”
朱由检摇摇头,从御案上面,拿出来一份折子,递给了孙承宗。
“看看这份折子,看看温爱卿都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朕不是说中官不能够和朝廷大臣接触,要断绝这样的接触,也是不大可能的,可如此做事情,朕真的寒心啊。”
孙承宗拿起奏折,仔细看起来。
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发白,想不到温体仁暗地里竟然和曹化淳勾结,这可不是一般的事情了,用大逆不道来形容,都是可以的。
太监本是完全忠心于皇上的,是皇上的奴才,最为忌讳的就是勾结朝中大臣,温体仁是内阁首辅,若是因为朝中的事情,与曹化淳有着什么联系,或者与大太监王承恩有着一些联系,这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这些联系,是能够公开的。
但暗中勾结,对某个大臣不利,这样的事情,皇上知道之后,是深恶痛绝的,虽说这等的事情,层出不穷。
“皇上,臣以为,这等的事情,不是很可信的,温大人身为内阁首辅,已经有六年时间了,若是与中官有勾结,也不会等到现在的,据臣知道,这些年以来,温大人从来没有与中官有过多少的接触,就是牵涉到朝中大事,也是内阁其余的大人前去协调的,若说温大人主动去接触,臣不相信。”
“爱卿说的有道理啊,朕也是不相信的,不过这件事情,确实是真实的,朕没有冤枉温爱卿,至于说温爱卿是不是主动去与曹化淳接触,已经不是很重要了,朕觉得,这段时间,温爱卿想的太多了,以至于做出来这些事情,也算是自作自受吧。”
“皇上,臣在这里为温大人求情,恳请皇上看在温大人多年为朝廷做事情的份上,不要责罚温大人。”
朱由检的脸上,有着萧索的神情。
“朕不会怎么样的,这件事情,令朕想到了很多啊,朝廷之内,这等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朕如此的信任温爱卿,可得到的是什么啊,有什么事情,为什么就不能够和朕开诚布公的说出来啊,总是要在背后使用手段,殊不知这样适得其反吗。”
沉默了一会,朱由检再次开口了。
“朝廷里面不简单啊,朕都知道,可朕要依靠诸位爱卿啊,此等时刻,爱卿莫要抛弃朕啊。”
孙承宗慌得连忙站起来,跪在了朱由检的面前。
“皇上,臣万死不敢有这等的想法,臣一定尽心竭力。”
“爱卿站起来说话吧。”
看着孙承宗站起来之后,朱由检慢悠悠的开口了。
“爱卿力辞内阁首辅职位,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想法啊。”
孙承宗稍微顿了顿。
“皇上,臣确实是有苦衷的,皇上殚精竭虑,想着天下太平,国富民强,臣看在眼里,敢不尽心竭力,不过臣出任内阁次辅之后,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与祖制不是很相符,故而臣以为,自己的形象,恐遭到朝中同僚的质疑,再说了,臣若是出任内阁首辅了,朝中同僚,一定会有些心慌的,以为朝廷会有什么很大的动作了,甚至会牵涉到他们了,臣以为,我大明尚未完全剿灭流寇,后金亦是虎视眈眈,此等的情况下,朝局需要稳定啊,只是这些原因,臣不好直接说出来,故而以年纪为由推辞。”
朱由检愣了一会,好半天没有说话。
一声长叹之后,朱由检开口了。
“爱卿这番话语,出乎了朕的预料啊,爱卿在朝中多年了,以前遭遇了诸多的委屈,朕都是知晓的,可爱卿从未辩白,这次推辞,也是以年龄为原因,宁愿遭受朕的责备,爱卿的一片忠心,苍天可鉴,请受朕一拜。”
朱由检抱拳稽首的时候,孙承宗脸色煞白,身体也摇晃了一下,接受皇上的礼拜,这可不是一般的荣誉了。
孙承宗准备再次跪下的时候,被朱由检拉住了。
“爱卿的一切想法,朕都知道了,朕当初登基,不过弱冠之年,骤然遭遇那么多的事情,也是战战兢兢,这些年过去,朕想明白了,该来的总是要来的,既然如此,还不如早些迎接这些事情,爱卿就不要推辞了,若是陕西的情况,得以彻底的好转,朕就要考虑,在我大明朝各地推行裁撤卫所军队事宜了,朕已经知道,这裁撤卫所军队,并非是简单的裁撤,关乎到民生,需要方方面面的动作,故而这裁撤卫所军队,乃是契机啊。”
孙承宗的喉咙动了一下,最终只是说出来一句话。
“皇上信任,臣唯有已死报效,臣虽然年岁大了,也要老当益壮,尽心尽力。”
“好,爱卿有这样的决心,朕就放心了,朕想着,内阁也需要调整一下了,刘宗周、黄道周、唐世济等人,都是可以进入内阁的,这些年过去,内阁一直都没有什么变化,如今要做不少的事情,这调整也是必须的。”(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五百五十三章 内阁调整'
温体仁一面写着辞呈;一面老泪纵横。
他的年纪也不小了;六十六岁了;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面;六年时间;按说在权力巅峰上面;也足够了;可惜权力这个东西;一旦掌握之后;想要放手;可不是那个容易的事情;温体仁也是凡夫俗子;想着能够做到不能够动为止。
家乡以温体仁为荣;这些年以来;因为他身居内阁首辅;家族子弟占尽风光;纷纷进入朝廷为官;温家俨然成为浙江乌程最大的家族了。
可一旦辞去内阁首辅的职位;谁知道今后会如何。
按说就是不担任内阁首辅了;以前的光环还在;没有谁会刻意为难的;可惜温体仁走错了一步棋;为了保住内阁首辅的职位;无情的攻击了孙承宗;要知道;孙承宗可是准备继任内阁首辅职位的。
温体仁想到了很多的可能xìng;几乎没有什么好的结局;内阁首辅的权势;那是不用说的;稍微动动心思;就可以令人家破人亡;若是孙承宗继任了内阁首辅;想着对自己报复;那自己是无力应付的。
这些年以来;温体仁虽然网罗了不少的门生;但有两件事情;他是没有做的;一是没有结交太监;而且对太监的态度;是很不客气的;二是没有结交中兴学社、东林党以及复社的人;对这些人是敬而远之。
树倒猢狲散;一旦下台了;难说会有谁拼命帮助自己的。
就算是孙承宗不计较这些事情。可那些太监会怎么看;会怎么行动。太监时时刻刻在皇上的身边;冷不丁的说自己的坏话;令皇上震怒了;自己就要大祸临头了。
想到这些事情;温体仁感觉到寒心;可现实摆在面前;他这个内阁首辅;肯定是保不住了。就连朝廷中的文武大臣;也察觉到了。
“老爷;孙大人来拜访了。”
温体仁的手抖动了一下;差点在辞呈上面落下墨点了。
孙承宗来拜访了;这是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的。
“快请;快请孙大人到书房去;我马上就过去。”
温体仁进入书房的时候。孙承宗正在做着喝茶。
“老大人前来拜访;长卿不胜惶恐啊。”
温体仁字长卿;在孙承宗面前这样称呼自己;已经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了;不过这也是在家里;以字来称呼。显得亲热很多的。
“温大人客气了;下官就是来看看的;和大人聊聊。”
“老大人万万不要如此的客气;这是在家里;老大人是先皇的恩师。长卿可不敢在老大人的面前无礼的。”
孙承宗笑了笑;温体仁这样的态度。在他的预料之中。
“今rì老大人来了;长卿求之不得啊;若不是这几天事情很多;长卿就要到老大人的府邸拜访了;长卿在文华殿诋毁老大人;下来之后;深感羞愧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请老大人不要放在心上啊。”
“大人不要这样说;若是我还记着文华殿的事情;也就不会到府上来了;我今rì来;还真的是有些事情;想着和大人详细说说的;朝廷里面的事情不少啊;远未到安宁的时候;大人乃是内阁首辅;掌握了诸多的情况;我回到朝廷的时间不长;诸多的情况;也不是很熟悉;想着找到大人;专门请教一番的。”
温体仁脸上的笑容很苦;孙承宗这番话的意思;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就是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内阁首辅这个位置了;继任者就是孙承宗。
“不敢不敢;这几年在内阁;没有做好什么事情;尽是一些杂事缠身;长卿也想着;能够做出来一番成绩;可惜天不遂人愿;不过我大明这些年;总算是安安稳稳的过来了;每每想到这些;长卿聊以自慰。”
“大人可不要这么说;这样的心情;我是理解的;我曾经在辽东四年时间;没有什么大的战事;后金几乎没有发动什么进攻;朝廷中有人认为;我也不过如此;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永光曾经说过一句话;兵家有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啊;大人主政朝局这么多年;一直都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波动;这就是了不起的功劳了;若是朝廷诸位同僚不能够看到;那岂不是笑话了。”
“长卿可不敢与老大人比较啊;长卿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是按照皇上的要求;尽心竭力做事情罢了;至于说做的好坏如何;自己都感觉到羞愧啊。”
温体仁如此的谦虚;还是第一次;虽说温体仁一直都是比较低调的;但也不至于如此的自责;况且能够做到大明朝内阁首辅的;绝非常人。
有了这样的开头;两人的对话融洽了很多。
温体仁有着自身的认识;孙承宗到府邸来拜访;是有着很深的意味的;皇上一定与孙承宗有过交谈了;内阁首辅的职位;非孙承宗莫属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孙承宗到自己的府邸来;肯定是皇上同意的;也就是说;皇上对自己还是有着一些正面看法的。
此外;孙承宗到府邸来了;其实也是表态;那就是自己不用担心;遭受到诸多的暗算了;依照孙承宗的资历和威望;想来不至于做这等无聊的事情。
一个多时辰之后;孙承宗准备告辞了。
温体仁一直送到了府门口。
临走的时候;孙承宗突然说出来几句话。
“大人;你我都有着一种想法;那就是能够安度晚年;我是多次体验到了;数次离开朝廷;回到家乡了;想着能够安度晚年了;可惜身不由己;若是大人能够有这等的福气;我是羡慕不已啊;我已经七十五岁了;早就该歇息了啊。”
送走了孙承宗;温体仁的情绪很快好了。
再次提笔写辞呈的时候;也顺畅很多了;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就写好了辞呈;他的内心安稳下来了;自己回到家乡之后;完全能够安度晚年;不用有多少担心了;至于说着权势;挽留不住了;索xìng看开一些。
崇祯十年六月;朝廷再次传出来令人震动的消息。
内阁首辅温体仁;因为身体的原因;辞去职务;皇上几次挽留;考虑到温体仁过于cāo劳政务;身体确有不适;准予辞去内阁首辅职位。
温体仁辞去内阁首辅职位;内阁次辅孙承宗;自热而然成为了内阁首辅。
这还不算是最为轰动的事情。
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贺逢圣;内阁宰辅、文渊阁大学士黄仕俊;两人同时辞去所担任的职务;刘宗周官拜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参赞机务;唐世济以左都御使敕封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参赞机务。
黄道周敕封左都御史。
这也就是说;孙承宗出任内阁首辅;唐世济和刘宗周悉数进入了内阁;黄道周成为了都察院的最高领导;成为与六部尚书齐名的官员了。
这个任命;释放出来的信号;非同一般。
孙承宗出任内阁首辅;这在大家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