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政客- 第1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些大量囤积土地的士绅大户;必然在今后慢慢发展的过冲;明白自己的做法;已经是剑指他们的切身利益了。
牵一发动全身;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南直隶的读书人;在厩做官的人;太多了;他们一直都是拼命维护自身的利益;已经形成了一个集团;最为突出的就是东林党和复社。这些所谓的清流;骨子里是不关心老百姓的;北方遭遇了那么大的灾害;以至于流民四起;流寇肆掠;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让南方的士绅富户;接济一下北方的灾民;让南方拥有的大量财富;稍微接济一下北方;更为可笑的是;北方遭灾了;赋税依旧不少;个别的地方;假装免除一下赋税;其实人家都颗粒无收了;没有饭吃了;你免除赋税;有个狗屁的作用。
他们嘴上说着什么慎独;什么树立崇高的道德思想准则;实际上;他们关心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江南的那么多士绅大户、商贾富户;根本就没有承担什么赋税;每年收入的白银;数以千万计;富可敌国了;可惜这些都是自家的;朝廷是不能够动一分一毫的。
就算是要亡国了;他们照样不会掏出来银子;那些所谓的清流;摇身一变;为新的王朝服务了;照样是享受荣华富贵。
这种情况;必须做出来改变;不管需要多长的时间。
“粮食收购的事宜;不用讨论了;按照目前的价格收购;不能够因为粮食丰收了;价格就大幅度的下滑;此外;县衙要尽可能的多收购粮食;做好储备;这次下去督促秋收事宜的官吏;还要注意看看;下面是不是有遭受灾害的脓;年初曾经进行过统计的;这次下去;一定要落实这件事情;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官吏一定要亲自去看;受灾的脓;以及无法维持生计的脓;必须要弄清楚;若是出现饿死人的情况了;里长、甲首要问罪;负责那个地方秋收事宜的官吏;更是要责罚的。”
众人都是一凌;这就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了;不准饿死人;估计还没有哪个县衙;敢于做出来这样的保证的;不过江宁县的条件很好了;这样的保证;还是应该要做到的。
“大人;下官想到了另外的事情啊。”
“渠大人想到了什么;尽管说出来。”
“县衙的官吏;可以保证江宁县的百姓;丰衣足食;至少不饿死一人;如果有困难的脓;适当予以救济;可若是其他地方的脓受灾了;也到江宁县来了;这等的情况;如何的处置啊。”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就是南直隶的各府州县;发展都是很不平衡的;靠近南边的苏州府、松江府、淮安府、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等等地方;都是众所周知的富庶之地;可靠近北边的凤阳府、庐州府、安庆府等地方;就要差很多了;这些地方的农民;一样是很辛苦的;忙碌一年;可能是吃不上饭。
当然;整个南直隶的情况;总体来说;还是强于北方的;至少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民;农民暂时还是稳定的。
可江宁县的崛起;已经在南直隶引发波动了;不说其他的;就说来到江宁县做事情的其他地方的农民;人数就不少了;刚开始的时候;苏天成是开了绿灯的;县衙不过问;也不检查外来脓的路引;可因为人口上面的压力;县衙不得不制定土政策;商贾翻修房屋的时候;首先要照顾本地的脓;外来的脓太多了;江宁县也没有办法消化。
如今;江宁县的富庶;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不说其他的;看看市舶司的忙碌;看看每天运到江宁县的货物;常常是堆积如山;不要两天的功夫;又全部运到了上元县和江宁县各地;就可以知道;这里的消费力;是多么的惊人。
而且在市舶司下苦力的农民;绝大部分;都是外来的脓;以佃户居多;他们常常是带着全家人过来了;在码头能够得到的收入;远远大于在田地里面忙碌的收入了;他们凭什么不过来做事情。
说的直白一些;也就是江宁县的粮食丰收了;不可能阻止有些外地的农民;到这里来讨生活;如果说遇见这些百姓了;官府该怎么处理。
苏天成稍微沉吟了一下;反问渠清泽了。
“渠大人;你认为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的处置啊。”
“大人;下官以为;仅仅是南直隶的脓;问题不是太大;他们在江宁县;能够暂时找到事情做;短时间之内;就能够摆脱没有粮食吃的困境;可若是北方的流民;也蜂拥而来了;江宁县是无法承受的;收购再多的粮食;也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说;下官的建议;江宁营还是要加强守卫的;不能够让北方的流民;涌进江宁县。”
渠清泽刚刚说完;卢天明也开口了。
“大人;下官觉得;渠大人说的是有道理的;若是北方的流民;涌到了江宁县;县衙是无法承担的;再多的粮食;也于事无补;县衙必须要预防北方的流民;进入了江宁县;至于说南直隶的脓;恐怕没有办法拒绝;下官已经知道了;好些府州县都开出来了路引;甚至是鼓励脓到江宁县来;他们的这种做法;下官是有星议的;凭什么到江宁县来啊。”
苏平阳也赞成这样的意见。
苏天成有些痛苦的点头;这样的问题;他的确没有办法;关键是江宁县无法承担;这是朝廷需要做的事情;苏天成刚刚知道了;朱由检又在焦虑了;北方的好些地方;还是遭受了灾害;好多的农民;没有饭吃;估计朱由检也在想;这些脓;若总是要朝廷救济;这样下去;也不是事情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二百四十四章 专访贫困户'

    秋收开始了;苏天成也不可能老是呆在县衙里面的;刘仲基意见和孙传庭商议过了;孙传庭很是赞同;让江宁营的将士分批次的参加秋收;特别是那些租种官田的军士家属;都是眼巴巴的看着;期盼着军士能够回家帮忙的。
再说了;这样的安排;具有人文关怀的xìng质;军士内心是感激的;也更加愿意效忠江宁营;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至于说组织新进入江宁营的军士;参加秋收的事情;孙传庭也没有反对;这些军士;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就算是以前是朝廷军士的;也多是屯军;对地里的蓬;是非常熟悉的;他们进入江宁营之后;衣食无忧;每天就是训练;适当的去参加一下劳动;也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的。
江宁营的消耗;无疑是巨大的;九千多的将士;还有五千多的战马;仅仅是粮草;都不简单了;维持如此巨大的开销;是很吃力的;孙传庭也惊叹江宁县的富裕了;县衙能够独力维持江宁营的运转;真的是不简单了。
问题也是存在的;江宁营将士的俸禄太高了;已经引发了一些小的波动;这是后话了。
一直呆在县衙后院的朱审馨;这个时候;提出来要求了;得知苏天成要到乡下去检查秋收的情况;她也要求跟着去看看。
苏天成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上次聊天的时候;苏天成叫朱审馨自己出去看看。在南厩里面走走看看;散散心。但朱审馨依旧没有出去;她确实害怕遭受到弹劾;害怕给苏天成找麻烦;这让苏天成非常的感动;不管朱审馨是不是接受了不一般的教诲;但人家是自己的老婆了;为自己考虑;宁可自身受委屈。也不愿意增加一丝的麻烦;这份情义;自己就需要好好珍惜。
准备是很简单的;苏天成本来打算;雇佣一辆马车;朱审馨和chūn屏;乘坐马车。自己和王大治、苏平阳等人骑马;想不到朱审馨也想着骑马;这样chūn屏也需要骑马。
考虑到了影响的问题;苏天成最终还是坚持;朱审馨和chūn屏乘坐马车;反正下去检查秋收的情况。不是很着急的事情;县衙的官吏;明白自身的职责;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得知苏天成要到乡下去检查秋收的情况;孙传庭和孙元坤等人。不大放心;安排斥候营的五十人。一路跟随;苏天成也不好拒绝;他下去检查秋收的情况;不存在微服私访;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情况。
气候还是炎热的;可坐在马车里面的朱审馨和chūn屏;却是特别的高兴;一路上看见的情形;她们都觉得惊奇;朱审馨甚至不认识水稻、玉蜀黍和甘薯;要不是苏天成耐心的解释;她一定会闹出来笑话的。
一路上;苏天成和不少的脓交谈了;他没有丝毫的架子。
每个遇见苏天成的脓;都是恭恭敬敬的;一定要给苏天成磕头;接着才回答诸多的问题;他们打心眼里感激苏天成。
苏天成的主要目的;还是想着看看村里的贫苦户;究竟是什么情况。
他到了江宁县之后;施展了一系列的刺激经济发展的办法;应该说效果是明显的;但江宁县这么大;二十五万户;六十五万人;在大明各县中;属于典型的老大了;按照如今的情况;能够有十万户的县;就被称之为上县了。
江宁县七成以上的人是农民;也就是说;有四十多万的农民;户数在十五万户以上;这么多的脓;想要面面俱到;都能够照顾到;那是不现实的;所以说;秋收季节;到下面去看看;对于困难的脓;还是要予以一定的扶持的。
三天之后;苏天成等人;来到了距离江宁县较为远的一个村子。
诸多的里长、甲首;包括村里的士绅富户;在县衙官吏的带领下;都在村头等候了。
苏天成倒也直接;开门见山;说是到村里来了;主要就是想着看看;最为贫困的脓;里长、甲首以及村里的士绅富户不要隐瞒;说起来都是自家人;如果下面出现了什么不稳定的因素;负责这一块秋收的官吏要吃亏;其实自己也是跟着吃亏的;身为江宁县知县;若是下面的农民;没有粮食吃了;快要饿死了;这是说不过去的。
苏天成之所以关心这个村子;因为在这里负责督促秋收事宜的;是苏二童。
苏二童已经成长起来了;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很是熟悉政务了;做事情尽心尽力;从来不讲价钱;身为工房典吏;他直接接触到的事情;就是农事。
苏二童本来是在苏家长大的家生子;说起来;除了做一玄侍人之类的事情;基本上没有接触外界;很多的事情都不懂;可到了江宁县之后;他虚心学习;多次向诸多的佃户学习;俨然成为了农事方面的土专家了。
这一切;苏天成都是看在眼里的。
这样的下属;是他最为放心的;所以说;内心里面;他是想着重用苏二童的;今后;会将苏二童放到更加重要的岗位上面去的。
苏二童带着苏天成、朱审馨等人;径直来到了村里最为困难的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的情况;很是特殊;女人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不过十来岁;最小的才六岁;家里还有公公婆婆两人;男人砍柴的时候;从半山腰摔下来;成为了残废。
这样的人家;就是放到几百年之后;也是典型的穷困家庭。
要不是公公婆婆另外的儿子和女儿时常的接济;这个家庭;根本无法维持。
在农村;要是家里缺乏劳动力;那是致命的;田里的事情没有人做;也没有人能够出去挣钱;老人的年纪大了;不可能从事过多的重体力活计。
村里已经很是照顾这个家庭了。
女人看见苏天成和朱审馨等人来了;连忙带着孩子出来了;两个老人也出来了。
听到里长和甲首介绍;说来的人是知县大人和县主;女人和两个老人连忙跪下了;女人要三个孩子也跪下。
苏天成还没有来得及动作;身边的朱审馨和chūn屏就动作了;chūn屏首先上前去;扶起来了女人;朱审馨扶起了两位老人;至于说几个孩子;苏二童也帮忙扶起来了。
女人显得很是惊慌;有些说不出话来;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官员;更没有见过知县大人;至于说县主朱审馨是什么身份;她还不是很懂。
几句话的闲聊之后;女人的情绪终于放松;还没有开始说话;就流下了眼泪。
从女人断断续续的话语中;苏天成明白了;原来这户人家;得到了苏二童的特殊关照;家里的耕地;因为丈夫的疾病;早就卖出去了;几乎没有什么活路了;开年之后;chūn耕时节;苏二童来到了这里;发现了这个情况;自己掏出来银子;救济这一家;而且还组织里长和甲首;想办法为这户人家;租赁了耕地种植。
难怪看见老人、女人和孝的穿着;都还是干净的。
朱审馨掏出来一锭银子;递给了女人。
这一锭银子;足足有二十两。
离开这户人家之后;苏天成对苏二童等人提出来要求了。
“这样的人家;很是典型;光是给予银两的扶持;不能够解决根本的问题;还是要从根本上来想办法;我看家里的女人;可以做不少事情的;大一些的孩子;也需要承担家里的负担了;苏二童;你和县里的商贾联系一下;直接去找万成贵;让女人和孩子;进入商铺去做事情;让商家特殊照顾一下;家务事;老人还是可以做的;这样一来;至少能够解决全家的生活问题。”
“看看村里是不是还有这样的情况;统计一下;县衙来协调;这些特别困难的脓;县衙必须要考虑到;江宁县的诸多商贾;都在扩大经营范围;统计情况出来之后;县衙和商贾协调一下;多安排这些贫困脓家里的子女;到商铺去做事情;至少能够养活家人的。”
“苏司吏;这件事情;你直接负责;要求全县各村;都要统计情况;不能够饿死人;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好啊;该是县衙来想办法的;不能够推到官吏个人的头上去;苏二童个人拿出来银子;接济贫困的脓;这样的做法很好;应该表彰。”
苏平阳连忙摇头。
“大人;二童这样做;是应该的;不需要表彰的;他要是做不好;还有什么脸面跟着少爷做事情啊。”
朱审馨出手很是大方;苏天成有些奇怪;两人在一边的时候;他想着问问;没有等到他开口;朱审馨就说话了。
“夫君;妾身觉得;这个女人真的不错啊;维持这么大的一户人家;不知道吃了多少苦了;能够坚持下来;妾身真的是佩服的。那个苏二童;看上去那么小;做事情真的是干练啊;妾身真的是佩服夫君了;身边的人都这么厉害的。”(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五章 凸显的矛盾'

    江宁县的粮食价格;基本是比较稳定的;这里以大米销售为主;三钱银子一石;至于说玉蜀黍和甘薯;不是很多见;种植的脓也不多;价格比大米低一些;大约在两钱五厘银子一石;真正价格波动;主要在两个季节;一是秋收的时候;粮食价格普遍下跌;二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粮食价格普遍上涨。
这里面的原因;也是很简单的;每年秋收的时候;也是官府征收田赋的时间;自从推行一条鞭法之后;官府收缴田赋;都是折合为白银计算;没有谁收购粮食了;这里面当然就有猫腻了;农民必须要上缴田赋;只能够低价的卖出去粮食;商贾趁机可以囤聚粮食;待到价格涨起来之后;再来出售。
比如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抬高粮价;自然能够赚取大把的银子了。
这本是市场杠杠的作用;但吃亏的是农民。
今年;江宁县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显著的变化。
总算是老天爷保佑;一年时间;没有遭遇到过多的灾害;这是很少见的情况了;可能是苏天成的运气不错;加之对两万公顷的官田;进行了整修和改造;所以说;粮食丰收了。
而且;免除田赋的政策;年初就宣布出去了;农民耕种的积极xìng;格外的高涨;官府更是做出来保证;按照市场价格;收购粮食;可以说;种粮食;完全是赚钱的事情了。
秋收结束的时候。县衙开始大规模的收购粮食了。
县衙的府库;肯定是不够的。要兴建府库;也很简单;老办法;县衙出银子;找到农民来修建;府库的修建;不是上面高难度的事情;而且进度很快。
江宁县的脓。包括那些已经到江宁县谋生的农民;看到了县衙贴出来的告示;踊跃的到县衙去报名;很快聚集到了一万人;府库在热火朝天的修建;县衙的户房和粮房;已经忙得四脚朝天。大批量的农民;开始给县衙卖粮食了。
这个时代的农民;确实很淳朴。
他们被免去了田赋;而且县衙想办法;让他们挣到了银子;家里的状况。慢慢的好起来;和以前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所以说;不需要里长和甲首组织。他们主动来到县衙;将所有准备出售的粮食。悉数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