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汉灵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是汉灵帝-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宏调查了一番后,封其为护乌桓校尉与皇甫规同级,但是由于皇甫规此时为幽州刺史,同时节制渔阳,辽东,辽西三郡军事。所以便归皇甫规管辖。

张纯在历史上于光和元年逃入辽西乌丸丘力居部中,自号弥天将军、安定王、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杀掠吏民,所至残破。

直到灵帝末期,以刘虞为幽州牧后,才将其斩杀。

言归正传,这一战,便是两个时辰,从太阳刚刚落山,一直战至深夜。

皇甫规一面命人打扫战场,一面命人前往京师报捷。

随即又命张纯,统率一万两千骑兵支援县城。自己则是带着大军随后返回汉境。

此时,县城中却是一片狼藉,县尉手扶战刀,无力的战在原地看着安营扎寨的鲜卑人,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好了,今晚安全了。”

那名叫张辞的屯长此时浑身包的好似木乃伊一般,同样喘着粗气道“大人,鲜卑人今晚真的不会进攻了吗?”

县尉缓缓的点了点头,“没错,如果皇甫规将军一切顺利地话,明早咱们就能等到援军。”

张辞微微一愣,随即笑道“呵呵,大人,小的原本以为你说明早有援军,只是为了安抚大家呢!”

县尉看着满城头的尸体,微微一叹。

三个时辰,整整三个时辰的进攻,原本五百人的汉军只活着三十五个人,其中还有十三个重伤。

城中的青壮全都上来了,最小的十六岁,最大的六十岁,整整死了一千七百多人,此时仅剩下不到八百人。

就算是打退了鲜卑,恐怕这个没有成年男子的县城也要废了。

县尉看着天空中那洁白的月亮,喃喃道“但愿将军一切顺利。不然。。。。。。”

第十三章捷报(二更求收藏)

建宁元年,十月二十八rì,清晨。

洛阳北城门刚刚打开,众多等待出城的百姓排成队列,缓缓而出。

就在这时远处一匹快马朝洛阳城飞奔而来,城墙上的士兵定眼一看,竟然是鸿翎信使。

于是急忙冲城下喊道“大人,前方策马而来的,乃是鸿翎信使。”

城下正组织百姓出城的屯长闻言一愣,随即便急忙道“来人,快,快将道路清理出来。”

鸿翎信使乃是六百里加急,是汉朝最高级的传令兵,如果有人阻拦的鸿翎信使,可是要杀头的。

不一会,洛阳北门便清理了出来。

而这时鸿翎信使也来到北门处,一入北门,鸿翎信使便大喊道“幽州大捷,歼灭辽西鲜卑大部,缴获无数。”

“幽州大捷,歼灭辽西鲜卑大部,缴获无数。”

鸿翎信使的嗓音略显沙哑,可见一路上,他没有少喊这句话。

随着鸿翎信使的大喊,城门处的官军和百姓都沸腾了,大汉多少年没有打败外族的战报了?

“听到了吗?我大汉打败了鲜卑人。”

“什么啊!是歼灭了辽西鲜卑,不是打败,是歼灭。”

“没错,是歼灭,是歼灭。”

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大汉万岁”

随即在场的官军和百姓无不应和道“大汉万岁。”

随着一声声的呼喊声,百姓们争相奔走,告知那些还未知道此事的人们。

东汉时,一只军队,死伤三层便是重创,死伤五成,这只部队便被称之为残部,死伤七层便可以对外说全歼。

百姓们为大汉有一只能够保卫自家xìng命的大军,感到开心。

官军为自己是这威武汉军的一员感到兴奋。

南宫,德阳殿。

刘宏正和满朝文武商量着科举的事情,此时大臣们都有些心不在焉。

原因无他,那场宫中刺杀,皇帝竟然一点反应也没有,这让认为刘宏是一个嗜杀的大臣们,感到疑惑。

就连忠心汉室的大臣,对此也是不解。

但是却无人说出来,因为你一个外臣,怎么对皇宫里的事情,这么了解啊?你想干什么啊?

于是朝中就以这么一种诡异的气氛,在热烈的商议着科举的一些细节。

刘宏忽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皱了皱眉头,刘宏道“李浩,去外面看看,是怎么回事?”

“诺”

外面如此喧哗,刘宏和朝中的大臣们也无心议事了,就这么静静的等着李浩的回话。

不一会,李浩一脸喜sè的跑进来,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刘宏疑惑的问道“喜从何来?”

李浩激动的说道“幽州大捷,皇甫规将军歼灭辽西鲜卑大部,缴获无数。此刻鸿翎信使以至宫门前,那喧哗之声,乃是宫外百姓闻此喜讯,呼喊‘大汉万岁’之声。”

刘宏激动的站起来道“此言当真?”

“当真啊!陛下。”

李浩急忙说道。

这时,一名卫士冲进殿中,转呈鸿翎信使捷报,跪倒在地道“陛下,幽州大捷,歼灭辽西鲜卑大部,缴获无数。此乃度辽将军皇甫规将军的捷报。”

李浩急忙从卫士手中接过捷报,快步走到刘宏身边,打开捷报,恭敬的将捷报交到刘宏的手中。

刘宏仔细的看着捷报,越看喜sè越重,随即放下捷报,大声道“二十三rì申时,辽西鲜卑都护将军率万人大军进攻我边界小县,被威明(皇甫规的字)提前得知,亲率马步大军八万人,绕过小县,直击辽西鲜卑大营。”

“斩敌五万余人,俘获鲜卑民众八万余人,战马三万余匹,牛两万余头,羊八万余只。”

刘宏的话音一落,满朝文武便纷纷跪倒在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家请起。”

“谢陛下。”

刘宏见此道“还有一事,捷报发来时,威明以命护乌桓校尉张纯前往边界小县救援,不知情况如何。”

一听这话,朝中的大臣明白了,这是皇帝在担心如何封赏皇甫规呢!若是那小县无事,则是可以大封特封,若是小县城破,那么就要好生思考了。不然天下百姓如何看?

这时太尉刘钜出列道“陛下,臣以为,不妨等皇甫规将军的战报至此,再行讨论。也许,小县无事呢?”

满朝文武皆是道“臣复议。”

刘宏点了点头,随即道“伯元拟旨。”

伯元是原尚书令尹勋的字,尹勋伯父睦,为司徒;兄颂为太尉,家世衣冠,宗族位多显贵。

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家大族中人,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锦衣卫的查探。

刘宏方知道这个尹勋乃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忠汉人士,于是原本内阁行走,无实权的他,在最近常常被刘宏钦点拟旨。

尹勋准备好了空白圣旨和笔墨后,刘宏缓缓开口道“不知何时,大汉边境屡遭蛮夷所犯,边民生于水火之中。今度辽将军上呈天意,下应民心,中顾朕思。于rì前大破辽西鲜卑,使其十年不敢犯边。此乃大功,当赏之。”

听到这里,下面的文武们都愣住了,不是说先不封赏吗?怎么还是封赏上了。

随即就听刘宏接着说道“然鲜卑之祸,危及百姓时rì久远已,故,为君者,当先忧其民。为将者,当先忧其君。”

“是以,此战之缴获,两成归国库,以备灾患之。两成当归患难之民众已,令幽州刺史皇甫规处置之。”

“战,非君之功,此战中缴获之六成,当归大汉之勇士也,故,秩四百石以下军籍者,皆当有所得。军官者,凯旋回京之rì,一并封赏。”

朝中的文武们,这会算是服了,将大部分的缴获分给普通士卒,如此一来,那些士卒还不各个都感恩戴德。

轻轻松松的便尽收幽州数万大军的军心,由此可见这皇上的手段啊!

虽然是这么想,但是众人还是不得不高呼“皇上圣明”

这些官员,无论是忠心汉室还是其他,都看不起武夫,但是他们却也不得不说武夫升官的确很快。

只要那边界小县无事,那么皇甫规一个亭侯是少不了了。

这时,刘宏突然说道“众卿以为我汉朝武皇帝与光武皇帝孰优孰劣?”

如此尖锐的问题,朝中的大臣们脸上的喜sè顿时消失不见了,一心想着,皇帝为何这么问。

第十四章军制(求收藏)

西汉的兵役制度,曾有几次变更。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

男子20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23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

这种做法很像后世的预备役制度,但后来,西汉的兵役制度,分为徵兵制和募兵制两种。

而东汉时,罢郡国兵后,徵兵制渐衰,于是也依赖招募。

历史上灵帝末年,州郡官通过募兵,培植自己的势力,从而酿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此时刘宏提出光武帝与武帝孰优孰劣的问题,就是想要恢复西汉的兵制。

西汉时,训制度较为严格。西汉军队除演练shè御、骑驰、战阵之外,每年秋季都进行教阅,又称“都试”,并按成积优劣进行奖惩。边郡则常有太守“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这种训练带有实战演习的xìng质。

而到了东汉废都试制度。中叶以后,各种训练制度废弛,地方兵、京师兵皆无训练,战斗力明显下降。

这才有黄巾之乱先期官军大败的情况,不是说因为黄巾人多的原因,后期的黄巾人不多?至少比前期多吧!

后期汉朝为什么会赢?因为存活下来的,都是经过战阵的老兵,再加上兵甲之利。这才是胜利的关键。

先不说战斗力的问题,单说募兵制度给汉朝带来的庞大经济压力,就很沉重。

刘宏可是想要在这汉朝有一番作为呢!怎么可能让这募兵制度把国库拖垮?

朝中的大臣们可不知道刘宏的心思,就连内阁首辅,刘宏的亲信胡广也是不明就里。

刘宏也是想要借着这个前线大捷的机会,通过此事,有了前几次的经验,刘宏对以大势压人,可谓是乐此不疲啊!

见朝中大臣无人答话,刘宏便自顾自的开口道“光武帝平息了王莽之乱,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随后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发展民生,才有这光武中兴,才让我汉朝得以传承至今。此功可大?”

朝中群臣闻言急忙符合道“光武皇帝乃不世明主。”

刘宏笑了笑接着说道“武皇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zhōngyāng。”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高丽、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我大汉的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此功可大?”

朝中群臣闻言亦是点头符合道“武皇帝开创我大汉少有之盛世,乃千古一帝。。”

刘宏笑了,笑的很开心,评论先帝,群臣自然不敢说不好,于是刘宏才耍了一个小心眼,紧接着刘宏严肃的问道“诸位以为朕可学武帝否?”

朝中众人被之前的两个问题,问的有些傻了,哪里还顾得思考,再者说了,谁敢直接当着天子的面说当今皇上不好?于是急忙说道“皇上圣明无比,可为明君。”

“那好,伯元拟旨。”刘宏大手一挥道。

朝中众人傻眼了,怎么回事?又要乾坤独断了?

就听刘宏道“汉传承四百载(实际没到,但是一定要这么说),兵役制度多有变动,初承秦制,行徵兵制度。后,因豪族之人多免兵役,故,实行募兵制。今朕决议继续实行徵兵制,兼行募兵制。但募兵之人,需朝廷指定,各州郡不得私自募兵。凡大汉子民,无论何族,需于十八岁服兵役两年,非于之前之一郡服役。此兵称之为‘备’。”

“其后成绩优异者,可为职业军人,享受国家粮饷,称之为‘正’。家中有一人为正者,则其为正期间,家中免一人赋税。两人为正者,则免除两人赋税。”

“族中家仆众多者,每十人,需出一人服兵役。不愿服兵役者,可出十人之税赋,已免之。钦此。”

虽然一时之间,还不是很完善,因为这样可能导致一些寒门的有才之士,死于军中。但是刘宏自认为还算可以了,毕竟世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以后慢慢改进便是了。

早朝过后,刘宏的这道圣旨真是一时激起千层浪啊!

连爵位都不能免除兵役,必须花钱才行。

这让刘宏头上除了‘抄家皇帝’外,又多了一个‘要钱皇帝’的名号。

与世家大族不同,百姓们可是很开心的。

家中有一人为正者,则其为正期间,家中免一人赋税。两人为正者,则免除两人赋税。

家里有五个儿子的人家,都在想,送两个儿子去当兵,这样家里就少了两个人得赋税,要是当上了‘正’兵,那还有钱粮拿,而且他们当上的‘正’,家里的其余三兄弟又有两人免税。

呵呵,这样rì子想不好也难啊!

朝中那些儿子还未过十八的则是忧心忡忡,说是花钱,可是这一花钱。面子就没了啊!

随即皇宫中又传出两道圣旨,一道是刘宏之前没有说到的补充,“若为‘正’者,死于沙场。免家中一人终身赋税,其子女由朝廷供养至十六岁。‘备’兵抚恤减半。”

这道圣旨一出,民间百姓彻底沸腾了,子女由朝廷供养,这下还有什么后顾之忧?

第二道圣旨则是说明,于十一月一rì,在司隶部进行第一次徵兵。

和科考一起行动,是刘宏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徵兵的低调。

以免出了什么意外的事情,而自己无法做出及时应对。毕竟和科举比起来,如今汉朝什么事情都是小事。

当晚,刘宏接到了幽州的第二封战报,边界小县无事。

见此,刘宏可谓是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随即仔细看着战报,当看到小县县尉竟然独自率众抵抗鲜卑三个时辰的进攻时,刘宏顿时来了兴趣。

接着往下一看,顿时笑了。

这个县尉竟然就是刘宏一直在寻找的人才——徐荣。

那个武力不是很出众,但是却jīng于兵法战阵的徐荣。

于是刘宏直接一道招徐荣进京的圣旨,传到了幽州,当然一同的还有命皇甫规好生抚恤小县的圣旨。

随即刘宏便将心思全部放在了科考的事情上面,毕竟这件是事情,可是关系着刘宏今后的大部分行动。

第十五章恩科(二更求收藏)

建宁元年,十一月一rì。

这一天注定会被载入史册,虽然历史上,这一天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

但是随着刘宏的到来,中国首次科举选士,再次实行徵兵制,这一系列的事情,注定了今天的不平常。

清晨,卯时,一队由北军,羽林,小黄门组成的千人队伍缓缓的从皇宫中走出,朝西苑走去。

一路上,所有的人们都被执金吾麾下的北军隔离在外。

一个商人打扮的人疑惑的问道“这是干什么呢?”

一旁的一名百姓鄙视的看了其一眼,道“你是大汉人吗?”

商人不好意思的说道“某自然是大汉人,不过是在西凉那等偏远地方。。。”

说话声音越来越小。

当时的西凉在司隶,中原大地上的百姓眼中,是蛮夷,是不开化的蛮子。

所以商人有些自卑。

而那名百姓并没有轻视于他,而是恍然大悟般的说道“难怪了,这是咱们大汉的恩科开考了。你看见队伍中手捧锦盒的小黄门了吗?”

说着话,便遥遥的指向队伍中被众人拥护着的小黄门。

商人自然看到了,于是点了点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