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军不仅仅是在人数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还装备着叛军没有的强大武器。
连弩、车弩、床弩这些东西,诸如南宁、安南这些都护大将军府并没有装备,他们装备的,是还没有改进过的“神臂弓”,对付没有这些玩意的小国还可以,对付官军嘛……
“弃械者,免死。”没有什么话可以比这更具有威慑力了。在遭到几轮箭雨的袭击后,残存的数万叛军放下了武器。
第一百七十五章 对杨玄挺的宽大
我的习惯,从来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筐子里。
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大业二十二年(公元六二六年)九月,中郎将麦孟才领五千兵马,由黔中安顺郡出兵,进取昆明。
同月,虎贲郎将范兴领三千兵马,由安南出兵西进。
十月初六,麦、范两将军会师于昆明郡东四十里。可以说,正是这一路兵马,促使了贝罗、刘思的“反正”。
十月十二日,在“乌蛮”的配合下,东路官军拿下昆明………其实昆明的叛军此时早已没有斗志,刚一接触就投降了。在昆明,麦孟才等找到了被杨万石监禁的杨玄挺。很不幸的是,这位大将军并没有能够恢复自由,只是更换了一个监管者。
十一月初七,单雄信领兵一万进抵大理。
十一月十九日,最后一处反叛者的据点,杨万石的老巢开远镇在大军尚未抵达前投降。
面对朝廷大军,曾经附逆的“土司”们纷纷“请罪”。
现在,可以处理反叛者了。
宇文化及,本当处斩,念其父功勋,其子宇文成都又护驾有功,免死,废为庶人,永锢(无期徒刑),其子有从叛者,皆罢职为民,遣回故里,永不叙用,女子皆不问;
杨玄感、杨仁行、杨积善、杨玄奖等,论罪当斩,念其父杨素有功于国,皆赐自缢,废其爵位,家人遣归故里为民,着地方官严加管束;
杨万石罪大恶极,枭首,家人流放;
杨玄纵家人有参与叛乱者,念杨玄纵有为国捐躯之功,只罪本人,不累其他,坐罪者皆免死,处流放;
杨玄挺虽未曾附逆,但身为都护大将军,亦有失察之责,免都护大将军之职,降为“南阳县公”,回东都赐第安养,家人皆不获罪;
刘思虽然“反正”,不抵附逆之过,免职,不问他责;潘世成斩首,通缉潘雍,抄没家产,家人皆处流放;
附逆的九品以上官员,皆免职,但悔过有功者不予追究;夷人“土司”,一律申饬,罚俸两年,有“大恶”者,去其职。对这一类,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具备“归化”条件的,改土归流,纳入郡县管理,不具备条件的,另安排适宜的首领接替。经此,南宁内的“土司”,减少了二十来个。
有罚就要有赏。
故眉山郡太守萧德宏,追封“忠懿侯”,立牌坊旌表忠义,因其妻子皆亡,阖门无幸存者,诏以其侄过继,袭爵位;眉山郡百姓为国立有大功,赐子、男爵者千人,免全郡三年钱粮赋税和徭役;昆明太守骆一平、通海镇总兵卫成等死难官员,皆予厚恤。
杨义臣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千金;单雄信升任“云南都护将军”;程知节赐五百金;庞玉调任河南道镇守使(虽然只是平调,但河南道的地位,是西川比不得的);冯立出任西川道镇守使,范兴出任开远郡太守兼开远镇总兵,麦孟才出任西川道副观察使(实领昆明、昭通、东安三郡)兼昆明郡太守;贝罗等十土司“进爵一等,赐布麻百匹”。
犍为郡免两年钱粮,义民封子、男爵数以百人;其余兵祸所过郡县,免一年钱粮。赈灾救济,自然更加不在话下。
撤销南宁都护大将军府,昆明郡归西川道,分都护大将军府其余郡、镇为天竺、云南两个都护将军府,云南都护将军府置云南郡,开远郡、镇划归天竺都护将军府,罢撤通海镇。
大业二十二年(公元六二六年)十二月,民部正五品仓部副侍郎李建成上表,以“藩镇”军政权过大,不利管束,建议在各都护将军府设置“长史”和“都尉”,长史专管民政如钱粮赋税等,都尉管理附属各屯田校尉府及治安、诉讼,名义上是都护将军的副手,大将军的下级,但任免之权,全在吏部、兵部;建议在各都护府也设置监察御史。其实起先我在杨家兄弟开拓西南之初,也是怀有戒心,并未使军权、政权集于大将军一身,但后来杨玄纵、杨玄挺兄弟忠心耿耿,加上分权不利于杨氏兄弟用兵天竺,故而以后,在监管上松懈了下来。
十二月初七,诏准李建成所奏,但监察御史只在都护将军府安置,大将军府不置。
十二月初九,升李建成从四品门下省谏议大夫。
十二月十日,以皇甫德参为从八品监察御史。
十二月十五日,安北都护大将军李靖上表请辞,不许。
十二月十九日,安东都护大将军李密上表请辞,亦不许,特旨慰勉:“……将军国之干城,朕以为东北股肱……”
十二月二十五日,安南都护大将军冯盎以年事已高(其实也不算多老,据史书记载,还有大约二十年的阳寿),“乞骸骨还乡”,诏许之,赐封“定南郡公”,赐五百金,并在其故乡高凉郡(今广东阳江)赐宅第一所,以其子冯智戴为交趾郡(今越南河内附近)太守,另一子冯智或为临振郡(今海南三亚)郡丞,不再设安南都护大将军,只设都护将军,仍领安南三郡各镇,另以“岭南道副观察使”驻交趾郡,领交趾郡、九真郡和日南郡三郡民政。
十二月二十九日,忠武可汗阿史那达度病故,有诏厚葬,以世子阿史那社尔继任,并遥领御林卫将军。
大业二十三年(公元六二七年)正月,兵部尚书李子雄病故。
李子雄与杨玄感交情匪浅,东都叛乱,李子雄虽然没有参与,但事后仍然有御史弹劾,说他“知情不举”,我虽然没有处罚他,但李子雄还是忧恚成疾,六月就称病不上朝了,兵部诸事,一直是两个侍郎屈突通和来护儿在管着。
李子雄病故后,有诏以屈突通接任兵部尚书,来护儿接任兵部左侍郎(国防部第一副部长),而以李靖调任兵部右侍郎。安北都护大将军不再复设,各都护将军直隶兵部。
数月之内,四个都护大将军,就只剩下一个李密了。原因很简单:高句丽还在。不过我对几个大将军的处置,应该可以给李密一颗定心丸………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正月,下旨设安西都护将军府,辖鄯善郡的石城镇(今新疆若羌)、且末郡的播仙镇(今新疆且末)和于田镇以及各屯田校尉府。
第一百七十六章 平定全台
大业二十二年(公元六二六年)十月,流求。
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日子忽前忽后的,把人都给搞晕了。
没法子,东南西北,摊子铺的大了,头绪自然就比较繁多杂乱。
“远征队”回到流求的时候,已经是陈稜在主管流求的军政了,没几日,裴元庆奉调回了马江镇。而根据朝廷的谕旨,林那升任正六品折冲郎将,薛仁贵升任从七品副鹰扬郎将,至于苏定方,此前就已经是从六品虎贲郎将了。
而隋军当然也不会因为“走马换将”而把征服整个流求的大事抛在一边。
因为陈稜把重点放在了安抚土著,巩固后方上,所以“打先锋”的是苏定方,已然收取了大安溪以北的七个土著部落。陈稜请旨,将林那和薛仁贵留在流求“帮办军务”,流求隋军中,闽越人不在少数,陈稜久在岭南,对驾驭这些刚“归化”不久的闽越人,还有些吃力,林那是闽越人中的豪杰,有他帮忙,助力不小。而林那因为还没有找到阿来的下落,也乐得留在流求。不久,朝廷旨意,以林那领台东(已由巡检司改设场)、花莲两场军务,仍以薛仁贵为辅。
大业二十三年(公元六二七年)正月,苏定方在西,林那、薛仁贵在东,开始对流求北部的最后征服。
而此时的流求北部二十一社(最后二十一个土著部落),公推乌山社酋长达可卢米为盟主,反抗隋军。
正月二十日,苏定方的隋军两千,与二十一社土著主力近万人,交战于今台湾桃园境内大汉溪的石门水库一带………当年还是山谷。交战后,土著军不支,向西退却,苏定方率部追赶,可是因为地理不熟,被土著军包围于大山之中。
虽然土著并没有力量一口吞掉苏定方部,但是隋军也无力突围,双方便这样僵持。
而东路,林那、薛仁贵的八百隋军,也在今台湾宜兰境内的兰阳溪畔的山地之中被两千多土著纠缠,土著占有地利,隋军一时也是难以突破。
正月二十五日,陈稜亲率五千隋军乘战船在今天的淡水港一带登陆,二十六日,攻破乌山社,俘老幼妇孺近两千口。而另外一支三千人的隋军,也在今基隆港一带登陆,很快攻克了另外一个土著大部落白石社,俘获老幼妇孺一千七百口。仗打得非常顺利,因为所有土著精壮,都在和苏定方、林那他们对峙着。
现在,可以恩威并施了。
降者抚,不降者剿。
乌山、白石两社很快就屈服了………老婆孩子都在人家的手里。
这两部是二十一社中最有实力的,他们一投降,还是很有榜样作用的。很快,就又有七个部落归降。
二月初一,隋军攻克纳瓦社,纳瓦等四社归降。
二月十一日,兰尼社不降,被隋军攻破,酋长被杀……
至二月底,二十一社中,有十八社不战而降或是战败投降,兰尼等三社不肯屈服,便也就不存在了………倒不是陈稜做了什么“种族灭绝”,本着“以夷制夷”的传统,隋军在进攻中经常会让归附的土著参与,而这些村落的部众,自然就成为“有功部落”中的一分子。
至此,流求………现在该叫做台湾郡了………全部平定,又有十八社三万余土著成为帝国的新臣民,虽然还有不到千人的散兵游勇在山中对抗,但对于帝国来说,这片土地,已经成为中华版图中的一部分。在这片新征服的土地上,又设置了台北县(今台湾台北淡水)、新竹场(今台湾新竹)、鸡笼场(今台湾基隆)和宜兰巡检司(今台湾宜兰),连先前所设两县四场两巡检司(澎湖、先岛),共三县六场三巡检司,更多的移民被移往台湾,三年后,共计有归化土著约十二万,移民约四万。为了更好地进行控制,又在台湾郡加设台中(今台湾彰化)、台北(今台北桃园)两镇,而巡检司,本身就是带着军事性的机构。
为了加快对流求的“归化”,我下旨每年从流求选派五十名土著少年,到大陆学习三年的汉文化,如果愿意,还可以在大陆继续学习,甚至参加科举,所需费用,均有官府承担。所有的“社正”(酋长)未来的继承人,都必须是这些青年之中的人。
而为了让移民不至忘本,在台湾郡,开设了学堂,建起了孔庙、关帝庙、屈子祠和宗祠,并且鼓励移民子弟到大陆就学………那里的教学条件自然更好………和参加科举,而能够在台湾郡当地方官的,也必须是在内地“学宫”读了书或者科举通过者。
同时,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开始传入台湾。
收服流求后不久,陈稜的水师奉旨以先岛巡检司为跳板,继续向东北方向,费时一年左右,到大业二十四年(公元六二八年)三月(因为台风,隋军水师避开了夏秋两季用兵),收服了今天的琉球群岛(当时称小流求)中的冲绳诸岛、奄美诸岛、大隅诸岛,收服土人五千口。其中的冲绳岛,岛上土著有近两千人,已经形成了早期部落制“国家”,所以册封岛上的土著首领为“中山都督”,为世袭一等子爵。在奄美诸岛设“小流求中巡检司”,而大隅诸岛的土著主要居住在屋久和种子两岛,有人口两千余,形成了两个较大的部落,这里离倭国的九州岛南部很近,两部都需要向倭国在九州岛南部的领主纳贡,文化上也多多少少受到倭国影响。当隋军初至时,两部曾经向“主人”禀报,但倭国内乱未息,哪里顾的上这两个弹丸小岛。岛上的酋长略作抵抗后也很快归顺,受封“西北小流求都督”和“东北小流求都督”,皆为世袭二等子爵,于两岛间的原本无人的荒岛(今竹岛,但不是日韩相争的那个)上设“小流求北巡检司”。隋军又在冲绳岛设“小流求招抚校尉府”,小流求北巡检司和小流求中巡检司均隶属之,而小流求招抚校尉府又归属台湾郡台北镇。此后,由闽浙沿海往小流求移民百余户,七百余人,其中半数在冲绳。
夺取这些“弹丸小岛”,可以使优势的大隋水师以这些岛屿为跳板,从南面对倭国形成包围,为我以后渡海远征倭国打下伏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太平洋战争中美军“蛙跳”战术的古代东方版。
平台之后,陈稜等陆续回师,但林那仍然不甘心,请命留在台湾,我也听其自便。
收小流求,薛仁贵主动做了“先锋”,林那在台湾负责东南防务,也无甚事情,于是全力打听阿来的下落。
那么,这个“逃亡高手”阿来,现在又在哪里呢?
第一百七十七章 南进吕宋
我们还得回到几年以前,大业二十年的那个冬天。
眼看着土著不可能是隋军的对手,阿来带着一帮亲信抢先脱离战场,翻越大雪山。
因为动身得早,他们在天气上遇到的困难,比林那的隋军要小一些,不过为了避开人迹,他们在路途上的苦,则要胜过林那。
这些苦总算没有白吃,这些逃亡者甚至连土著也没有遇上几个,而遇上的人,阿来只有一个处理办法………灭口。毕竟,他还有百来个人,在人数上不会吃亏。
越过大山,阿来还有将近一百个人。
在一个夜里,他们偷袭了海边一个只有两百余人的土著小村庄,并且进行了一场屠杀。不过土著人惊醒后的反抗,也使阿来又损失了七八个人。
一切结束后,这帮人还不忘放把大火,将痕迹清楚干净。然后,这帮人划着土人的小船,装着抢来的食物和淡水,逃入大海。
数月后,裴元庆的隋军从这附近经过的时候,一切已经了无痕迹。
靠十几条土人的小船在汪洋大海中逃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路上需要经历的风浪,比几个月后林那所要经历的多得多。
沿路,他们也遇到一些海岛,但在阿来看来,这些小岛全不保险。
经过两个月的海上漂流,他们终于遇到了一块足够大的陆地,而此时,阿来只剩下五十来个疲惫的追随者了。
阿来究竟在哪里?
让我们把视线移向流求的南边。
那里有一个大岛,我们现在知道,它叫吕宋岛。
不过在当时,中国人对它还几乎一无所知。
岛上生活的土人,与流求人倒有几分类似,也有猎头的习俗。
按说,阿来应当是从一个火坑跳入了另外一个火坑。
然而,阿来却没有跳入火坑,居然被某一位酋长看中了。
更要命的,是这位酋长还是一个女人。
于是,阿来在这里过上了还不错的日子。
几年下来,这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只是,在海那边的,是一个锲而不舍的人。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这一天,林那终于得到了一个消息;几年前,在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