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三千多隋军(包括闽越军在内),除了伤病,他只留下数百人由朱宽统带留守警戒,将两千五百人集结起来,又纠集了八百土人(抽调一千多土人之后,剩下的土人,想要造反也就很困难了,否则,以数百人留守,还是比较冒险的),亲自率领向南。
张镇周并不是去解林那的围。
那小子,让他再吃几天苦头吧。
现在,一个很好的时机摆在张镇周面前………土人主力都去打林那了,后方必定空虚。
事实的确如此,十个土人村寨,除了老人、女人和孩子,总共只有一千多土著战士。就是这些人,也属于土著战士中的“二流”。
就在土人主力围困林那的日子里,张镇周顺利地拿下了十个村社里的八个,差不多一天一个,包括阿来藏身的那个部落。
这一天,林那他们已经打算冒死突围了。
再呆下去,没有吃的,终归还是死路一条。
可是就在这时,他们突然发现,土人撤退了。
土人已经顾不上他们了,忙着赶回去救自己的老婆孩子。
张镇周领兵多年,当然知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早已经派出探子打探。
结果,在一处险要的隘口,隋军五百人伏击土人主力。
隋军只有五百,而土人还有六千多人。
但是这一次,是隋军占据了有利的地势。而五百隋军,更是张镇周的精锐,配备了连弩等利器。
结果,是土人一战损失七八百人,隋军却几乎毫发未损。
而张镇周领了一千多人,又从两翼包抄过来。
更要命的,是林那的千余人也从后面追了上来。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善也。
与林那不同,张镇周带的土人翻译,能和对方对上话。
能谈就好办了。
为了增强谈判的价码,张镇周还带来了几十个俘虏………都是首领们的老婆孩子。
你们只要放下武器,我们就保障你们的生命安全,并且保证你们和家人继续生活下去。
那些老婆孩子们也在喊,告诉亲人隋军并没有在村寨里大开杀戒,烧杀抢掠。
土人们将信将疑,但是他们还能给有其他的选择吗?
第二天,张镇周向朝廷派出信使:一战收服土人十寨,连前计灭两寨,收二十寨,归降生番,男丁近一万口,女子约一万六千余口,童七千余口……
参与反叛的百余土人,为首的十余人被斩首,其他人暂予拘押,罚作苦役,未反和战死的人,则予以奖励。
隋军登陆的地方,大体是在今天台湾省西南部,台南的布袋港一带,林那修建了简单的城寨,平定了土人二十二社之后,控制了相当于今天的浊水溪以南、玉山以西的地区,张镇周找到了一座更加适合泊船的海湾………今台湾台南的安平港一带,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更大的城堡,两城一南一北,相互呼应。
但是林那并没有找到阿来,这小子跑得倒是很快,听说隋军主力攻占了土人老巢,一离开围攻林那的战场,就带着十几个亲信向东逃跑了。
向东,是高耸入云的大山………今天的中央山脉,和更加蛮荒的深林。
你跑到哪里,我就要追到哪里!
林那再次向张镇周请兵:逆贼未擒,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希望将军拨给我一些人马,让我继续追捕阿来。
这一次,张镇周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拨给他一些人马,连上林那旧部,一共是一千闽越军、一百汉军,还有五百新收编的流求土人。
张镇周大大尝到了甜头,有林那打先锋,何乐不为?
再说,自己已经向朝廷请派援军,人手上应该不成问题。
而薛仁贵,继续做林那的副手,参与捉拿朝廷钦犯。
就在张镇周用兵流求的时候,朝中自然也不平静。
首先是五月底,老臣苏威以老病请辞,他已经七十多岁,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这的确是一个高龄。
我虽然加以挽留,但苏威一再请辞。
六月初一,我批准了他的辞呈。
苏威原任的尚书令一职空缺。
张须陀出任尚书左仆射,仍兼吏部尚书,吏部侍郎杨恭仁。
萧瑀出任尚书右仆射,兼工部尚书,房玄龄任工部侍郎,兼谒者大夫(主管巡查、信访)。
杨义臣出任尚书右仆射,兼礼部尚书,礼部侍郎王珪。
韦云起调任刑部尚书,刑部左侍郎刘子翊,右侍郎窦威(此人系李渊的妻族亲戚)。
民部尚书窦建德,杜如晦出任民部侍郎兼理番司大夫。
李子雄接掌兵部尚书,屈突通调任兵部左侍郎,来护儿调任兵部右侍郎。
以上是尚书省人事。
虞世基任内史令,主管内史省,内史侍郎文彦博。
裴矩任纳言,主管门下省,裴蕴任散骑常侍。
以上便是大家通常所讲的三省六部。
魏征任御史台左都御史(御史台右都御史杨善会)。
左骁果将军沈光兼任卫尉卿(首都卫戍区司令),右骁果将军宇文成都兼任卫尉少卿。
太常卿(主管祭祀)杨玄感(太常少卿游元,我一直安排他做杨玄感的副手,杨玄感到哪他到哪)。
光禄卿(宫廷膳食)鱼具罗(光禄少卿王威)。
宗正卿(皇族事务)蔡王杨智积(宗正少卿滕王杨诜)。
太仆卿(主管畜牧)驸马宇文士及(太仆少卿高君雅),太仆少卿裴仁基。
大理卿(主管司法)贾务本,是追随张须陀平叛起家的,不是贵族出身(大理少卿戴胄)。
鸿胪卿(主管藩属外交)吐万绪(鸿胪少卿元弘嗣)。
司农卿(主管农业)虞世南(司农少卿唐祎)。
太府卿(主管宫廷库藏)韦津,原任民部尚书,因为推行“土改”不甚尽力,调任太府寺,(原太府卿元文都以“昏聩不明”,降作少卿)。
国子祭酒(主管太学)封德彝,此人虽然迂腐,却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儒,我又特地安排了老丈人沈子方做他的副手国子司业。
秘书令(主管皇家图书馆)李渊,秘书监高士廉。
将作监(主管工业、建筑)何稠(将作少监宇文智及)。
都水监(主管水利)刘文静。
京兆尹王世充。
以上人事,组成内阁(括号内的和沈子方不在此列),但正如大家可以想见的,诸如太常、光禄、宗正、太仆、鸿胪、太府六卿,以及国子监、秘书省虽然地位尊贵,其实不过是个虚衔,在内阁也只是摆设,地位反不如京兆尹和侍郎。而三省六部和御史台,才是内阁的核心,六部尚书,可以比作现在的国务委员。至于尚书左右仆射、内史令、纳言和散骑常侍,更是“常委”。
我的“内阁”之名,虽然取自明代,但与明代又大有不同。明的内阁,通常不过三五人,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而我的内阁,显然是要大上许多。
其实还有两个不列入“阁僚”的重要人物:左右千牛卫中郎将,兼任“司隶大夫”(主管京城特别是皇宫的安全)。此外,我的身边还有一位新任的秉笔郎,二十来岁的新科秀才岑文本。
如果问大家,中国古代科举,功名的最高的一级………注意,是一级不是一个是什么,最低的一级又是什么?想必大家会回答………最高的是进士,最低的是秀才。也对,也不对,放在宋元明清就对,放在隋唐就不对,那时候最难考的是秀才………其实是秀才科的简称,好多年考一次,一次还只录取几个,不要说高考,比托福、考研、公务员……什么都难得多,不过只要中了,恭喜你,前程无限。基本上考中的都是些四十岁以上的老人家,就是褚遂良、柴绍之类也不敢去试,二十来岁,那是不得了啊!
当时的文考,与后世还是有区别,只有乡试(以道为单位,都护将军府辖区可在邻近的道参加,两京两都单列)和会试两级,乡试中榜即为举人,会试中榜为进士,一般是外放做官。而秀才科每三次会试才有一次,考中者基本留任京官。
六月十五,避暑嵩阳宫,以卫尉卿沈光、左都御史魏征、工部侍郎房玄龄、大理卿贾务本、兵部左侍郎屈突通和京兆尹王世充留守东都,其他内阁官员随驾。
六月二十一,在嵩阳宫下旨,调整禁军十六卫为十二卫:左右翊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武侯卫、左右御卫、左右屯卫。
十二卫每卫四万人:骑兵前中后三营一万五千,步兵左中右三营一万五千,辎重工程两营一万。禁军合计由五十八万缩减为四十八万。
与此同时,皇帝的亲军也做了调整:左右御林卫合为御林卫,左右金吾卫合为金吾卫,各辖三万(不设辎重工程营),由四卫八万减为两卫六万。
但是也有加强的,骁果两卫各由三千增加至五千,千牛左卫增至一千两百,千牛右卫是“特务”机构,人数是机密,大约在千人上下。
此外,还新设了“神策军”,三千人,下设步军两队,马军一队,各千人,由一名中郎将统领。其人员素质,虽然不比骁果、千牛,却要强过一般禁军。
地方驻军,也做了调整,除了各镇、屯驻军,都护大将军领三千人,都护将军领一千五百人,各郡设郡兵六百至八百人,一些重要的边郡可以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人,由郡丞统领,府设驻军一千二百至一千五百人,由卫尉统领,两都两京,除禁军轮驻城郊,城中另设两千(京)至两千五百(都)驻军。
各道镇守使领亲兵五百人。
天下增设三十个“鹰扬郎将”或“鹰扬校尉”府。
至于归附朝廷的可汗、都督、土司等,以及闽地“新府军”,不在此限。
黄海郡周法尚大军已经班师,故兵镇、屯所以外,许置郡兵两千。
六月二十八日,颁布《雇役诏》。
这个役,不是兵役,而是差役,或者说徭役。
中国古代,不管是要打仗,还是搞一些“大型建设”,都要征发老百姓,这就是“役”。
而政治清明,自然是要“轻徭薄赋”,否则,便是“苛政猛于虎”。
但是,如果没有徭役,就不会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
前些年,为了“坐稳江山”,我的确采取了“轻徭役”的措施,来争取民心。
正因为“轻徭役”,才有了关中水利失修,一场旱灾,暴露出朝廷的软肋。值得庆幸的,是那场旱灾还远称不上“赤地千里”,邻近的河南,甚至更贫瘠的陇右、陕北(当然当时还不叫陕北),都躲过了这场灾祸。
这也证明,这场旱灾,如果有完善的水利设施,至少不会“流民十万”。
这是旱灾,如果黄河水灾呢?大业十一年那场水灾,可是淹没了二十余郡,并且是当时天下富庶的二十余郡,仅只死亡,就在百万以上。
大运河修了也有上十年了,不管你是褒也好贬也罢,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意义,这么一个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造就的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工程,如果因为失修而报废或者降低使用水平,那是对中华民族的未来不负责任。
还有筑城,还有修路。
为了沟通南北,朝廷已经着手准备修缮灵渠………这条由秦始皇下令建造的运河,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域,是当时由中原联系岭南的最重要的途径。此外,也在着手准备扩修梅关道………另外一条联系岭南的要道,当年张须陀领兵平定安南,正是由此进军。
在朝廷的计划里,还有维护由西都越过秦岭到汉中再进入西川的栈道和从夷陵(今湖北宜昌)沿江而上进入东川的栈道,加强对西南的控制。
还有入闽的道路……
第一百五十九章 阿史那叱吉之死
这些都不可能不大规模的征发劳役。
以前,我也搞过“以工代赈”,可那是闹灾啊,咱当然不能盼着年年闹灾吧?平时防灾总比灾害来了临时抱佛脚好吧?
况且劳役还有另外一个作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本来,除开打仗死人,最能控制人口增长的,是“人头税”。
但是,现在我搞“土改”,虽然不叫“摊丁入亩”,其实也差不多。
以前人头税,家里人口多,缴税就多,现在不看人口看土地了,本来就没有什么“计划生育”的古人,更是要敞开了生。
而劳役,跟土地就没有关系了,谁家男丁多,谁家要出的差役也多。
每家的地差不多,谁家出丁多,谁家就自然要吃亏一点。
但是总征发劳役,老百姓就会受不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末修黄河,好事吧?结果老百姓造反,红巾军大起义。
大运河,更是前车之鉴。
所以,经过数月酝酿,我推出了《雇役诏》:十八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凡无爵禄、功名或者其他允许免役情形者(有军功无爵、残疾等),每年应当负一个月的徭役,但允许百姓以缴纳粮食充抵差役,每年的“充役粮”数目,由民部根据各地前一年的收成裁定,每丁(十八岁至五十岁的成年男子)的份额,大体上相当于该郡每户田地平均产出的百分之二,换而言之,家中丁少则纳粮少,丁多则纳粮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官府收上粮食,再雇佣其他人充当劳役,付给粮食作为报酬,优先雇佣无地少地者和有手艺者比如木匠、石匠之类。这样一来,普通百姓不必在农忙时节被抽去服役,有利于发展生产,而无地少地者或者丁多地少者可以通过“雇役”换取度日的粮食。并且“雇役法”推行之后,可以形成一支“专业施工队伍”,常年进行建城、修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劳动效率(事实上是一种社会分工),使许多人可以不必依靠土地为生,减少对土地的依赖。
当然,对于其中一些人,他们又想依靠手艺挣些粮食………和普通的“苦力”相比,“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要高些,又拥有土地,不想土地丢荒,可以将田地租佃出去,反正对于田地租佃,朝廷早有法令。
如果有人问,瞒报户口怎么办?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很多哦?
首先,大家要记住,前几年我是在“分地”,又不搞“人头税”了,不少老百姓原来瞒报,现在不瞒报了,这个时候再想改户口,可不大容易。
第二,没有户籍,会吃很多亏的,首先,我已经在全国少年儿童里推广了“义务教育”,可是如果没有户口,就享受不了。你说读了书也不一定能当官?不错!可是不要忘了,我还大力推行“职业教育”哦,从最现实的角度出发,学个手艺总不赖吧?再比如选乡、里、村的正、副,没户口怎么当选………选了官府也不认啊!你说你淡泊名利,连这最小的“官”也不想当,那么总还想去给你信得过看着好的投上一票吧?没有户口,免谈。
至于移民,更好办了,安家费是按着人头发的,地也是按着人头给的。
以后?以后也好办,我还有其他“利民”措施要出台呢,没有户口可是享受不到哦!
有一个人,大隋已经把他遗忘了………阿史那叱吉。
从他领着几百人逃到高句丽,大隋就没有拿他当回事了,这人对大隋的威胁,不要说和他大哥阿史那咄吉不是一个档次,就是和另外一个兄弟阿史那咄苾比起来,也差得远,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