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望族风流- 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共也就十几张纸,这些东西上也不会有特殊的印记,纪宁也没当回事。

    二月十一晚上没什么事情,他就继续发呆,第二天考的是什么,已经不太重要,他更迫切想离开号舍,因为对一个穿越人士来说,最可怕的不是对环境不适应,而是孤独。

    当他感觉自居远离人群时,会有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觉,让他无所适从。

    ……

    ……

    二月十二,是会试第二场开考的时间。

    第二场考试,考的是官场和文庙的应用题,也就是诰表科判各一道题目,外加一篇五言八韵诗。

    考卷从小方孔进来之后,纪宁的心态就是很轻松的,因为第二场在他看来属于平淡无奇的,只要是发挥正常的考生,在第二场考试都会平稳渡过,诰表科判中,最难的要属“判”,因为涉及到一些判语的书写,这是很多考生之前所不擅长的。

    至于能比试文采的,差不多就是“表”,一篇不错的表文,可以说是集合了很多古往今来的典故。

    但无论做的多好,第二场考试的结果只有两条,要么通过,要么不通过。

    在会试中,那么多的考生,那么低的录取率,任何一个题目被人画了叉,基本就意味着名落孙山,所以这五篇题目在纪宁看来,也是不容有失的。

    题目平淡无奇,纪宁也无法从这些题目判断是谁出的,因为第二场的考试题目,很有可能是由同考官所出的,毕竟这种题目考场方面比较片面,加上题目又一成不变格式化,使得文章的好坏很容易分辨。

    要么格式正确,把中心立意表达,写对了,要么格式错误,中心立意跑偏,作错了。

    纪宁在诰表科判中,各运用的时间不到半个时辰,一上午就完成,到第二场第一天的下午,又只有一个五言八韵诗没完成。

    但凡科举中涉及到诗词的,题目一律来自于“成句”,所谓的成句,就是给你一句话,让你根据这一句话来写诗词,这句话可能是引自某个经典,或者是某人所说的一句话,并不是“春景”或者是“咏梅”这样简单的题目。

    科举诗词,源自于“应制诗”,而后被广泛应用于“试帖诗”,试帖诗的考试模式,也是纪宁所熟悉的那个历史空间中,宋前以及清朝之后广泛被运用的一种考试模式。

    所有的应制诗在题目上,必须配上“赋得”二字,白居易的大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相传就是来自于白居易在十六岁参加科举时所做出的诗词。

    这次会试的五言八韵诗的题目,是“奉试明堂火珠”。

    这题目,看起来就不简单,要完成一篇诗词就更为复杂。

    从字面意思来说,是说在明堂,也就是皇宫殿堂中考试,看到了“火珠”,也就是宫殿中的一种装饰物,这是让考生对未来殿试的一种憧憬,中选的考生将会到皇宫中参加殿试,并且能欣赏到皇宫殿堂的精美绝伦,展望一下自己金榜题名后的喜悦,以及对国家社稷的一种抱负和展望……

    纪宁无奈摇头,这题目在他看来,也并无太大的出彩之处。

    说白了,诗词的题目都不接地气,也就是因此,所有人都还在封闭的小黑屋里考试,却要考生展望未来,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

    纪宁提起笔来,先要在草稿纸上写下来的,并非是成句,而是题目,为《赋得奉试明堂火珠》,这是固定的题目,不能有偏差。

    随后才是他的诗词: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本章完)

第520章 第三场策问() 
第二场考试,没有太大波澜,纪宁回答结束后,不用等到第三天,便把自己的答案书写于纸上。

    二月十三和二月十四两天,因为是第二场考试的后两天,纪宁没什么事情可做,全然就在思索一些问题,把朝中的事情整理脉络,头脑风暴一下,去推想一些事情的可能性,或许是因为贡院内很安静的缘故,他的思路也是格外清晰。

    到二月十四这天下午,第二场的考卷被收上去,接下来就是第三场的考试。

    二月十五到二月十七这三天,是会试第三场策问的考试,一共有五道题。

    额外增加算经题十道。

    在纪宁看来,这第三场的考试内容有些复杂,但有一点他可以确定,他无心于当一个朝官,而算经考题,即便回答的很准确无误,最终也只会被朝廷选为官员,且并非以文进士的方式来授以文名,所以纪宁干脆就没去太注意算经的题目。

    纪宁首先所面对的,是五道策问题的内容。

    不出意外的,五道策问题,有两道涉及到时政,一道涉及到文庙的发展,还有两道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对于历史事件评价的问题,近乎于照本宣科的问答题,比试的是纪宁对于这时空历史的了解。

    他虽然并非是土生土长的大永朝人,但他在这两年中,恶补历史知识,使得他现在也成为博古通今的人物,一些史实上并不能难倒他。

    策问的两道“史论”,涉及到前朝的两件大事,一个是太子争储,一个是民乱后施行非王政。

    太子争储,因为不涉及到争议邪恶,只是皇室内部的动乱,纪宁在议论重点上,在于“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论调也算是新颖,旁人即便有相似的见解,在言语和归纳上也比他要弱许多,毕竟他所带来的思想,是另一个时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集大成。

    至于民乱后施行的非王政,在于有百姓短暂的“自治”,自行推举“皇帝”,就好像历史上的三皇五帝一样,在短短的非王政的十年时间里,一共推选了多达十几名皇帝,这些人多数都是有才能之士,这也是民乱能持续十年,甚至威胁到前朝朝廷统治的原因。

    最后民乱被平息,还是因为内部推选皇帝时,形成了派系争执,以至于被朝廷所分化瓦解,最后民乱并未形成统一的政权,而被前朝所灭。

    这件事议论的重点,则变成了儒家思想中“仁政”思想的归纳和总结。

    纪宁所议论的方向,跟他在乡试中所提出来的观点相似,便在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认为百姓可以决定君王的归属,同时也可以顺应君王或者背叛君王,而并非一成不变要被昏君所统治,但纪宁也提出了,君臣之间也应该包容,臣民应该规劝皇帝勤勉克己等等。

    ……

    ……

    文庙的发展策问题,纪宁一笔带过,因为这问题实在太过于片面。

    文庙的香火祭祀,关键在于圣人和先师,文庙认为应该在每朝每代都增加先师的数量若干人,然后让会试的考生来进行议论。

    显然这种策问题有些偏颇,纪宁所持的观点,是先师非一日之成,不但有德才的人能进入文庙,更应该注重文气,要能留下名垂青史的思想,才有资格成为先师,此事当由历史来决定,而非由人来决定。

    因为纪宁自己本身的目标就是进入文庙,所以他在这种策问题目上也没发表太多的观点,主要是他不清楚出此题的人到底是何目的。

    每道策问题都不止一个答案,纪宁认为对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就是错的,他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题目归纳和总结,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就可以了。

    旁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事,跟他无关。

    策问中最重要的,也就是两道时政问题了。

    现如今,大永朝最大的问题在于储君的争夺,太子、五皇子、文仁公主之间分庭抗礼,俨然都有染指皇位的意思,另外两位藩王崇王和惠王也都对权柄虎视眈眈。

    但在时政的策问题上,却并未涉及到这么敏感的话题,这也在纪宁的预料之中。

    纪宁心道:“第一道策问题,涉及到前朝的皇储之争,其实就在影射当下皇储之争,但如今毕竟是有太子在位,在会试中公然将舆论导向于这种话题,必然会引起士子中的风波,所以会试中也并不涉及到当下的皇储之争。”

    两道策问之时政题目,一道涉及到南北学术之争,这也算是很尖锐的话题了。

    第二道,便是四海来朝天下大同。

    这两道题目,纪宁觉得出的还算有水平,因为在会试中,考生都会遇到南北之争的问题,而且朝廷为了平衡江南江北的进士数量,甚至也规定在会试中南北考生各录取一百五十名的规矩,而殿试则没有任何限制,就是在这三百名贡士中选取,没有南北之分。

    纪宁的观点,是才学不分地域,不能为了一地的学术思想落后,就要给他保送几个人到进士的位子上,这本身就是在学术中不公平的现象。

    至于四海来朝天下大同,则更好像一个为皇帝和大永朝歌功颂德的题目,纪宁不想去做阿谀奉承之人,他在这种题目上,所涉及的仍旧是“居安思危”,并未一味去迎合皇帝和朝廷的胃口。

    五道题目全部完成之后,第一天仍旧没过去,他又仔细端详了一下那十道算经的题目。

    在看过之后,他还是很失望的,在他看来,那十道题目最多算是“小升初数学考试题”,最多是涉及到了一点概率的问题,在纪宁看来也没有多复杂。

    这种题目,他分分钟就能做出一百道,而且一道都不带错的,但因这时代数学思想还停滞于一个瓶颈的时期,使得这些题目在普通未接触过系统数学的人来说,显得太过于困难。

    纪宁原本想把题目的答案都写上,想想还是算了,因为他实在不想用这种“奇淫技巧”的方式进入朝廷。

    (本章完)

第521章 会试结束() 
算经的题目虽然很简单,但纪宁并不想去做,因为他怕自己真的因为算经方面的造诣而被选拔,那他就只能在朝廷中当个户部的官员,一步步提升,虽然也有机会外派到地方为知县、知府甚至是节节攀升,但跟他的预期就不相符合了。

    在其他士子看来的一条捷径,到了纪宁这里,就成了一条“不屑于”走的路。

    倒不是说纪宁清高,只是因为纪宁从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从正规渠道参加科举,并且从进士进入到文庙这么一个既定的方向,他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完成自己的策问题之后,纪宁便开始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时间。

    进入到第三场考试之后,号舍内的社火环境已经算是比较“恶劣”的,纪宁自己也觉得在里面很不适应,天气的寒冷是主要方面,再是越到最后,他越不敢生火,免得不小心把试卷什么点着。

    纪宁这边倒也安宁,没听到外面有敲锣打鼓的声音,这说明这边的号舍并未着火,至于别的方向的号舍是否有这么幸运就不知晓了,基本上每届的会试都会有号舍着火,主要因为这些士子们大多都是那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少爷,让他们自己生火做饭取暖,没把房子烧了,或者是一氧化碳中毒出点什么事情,似乎就不是他们的风格了。

    一直到二月十七下去,号舍才统一进行收卷,所有考生的卷子将会被汇总起来,然后把三场的卷子整理到一处。

    至于考生这边也不能马上出场,而是统一要在号舍内再歇宿一宿,到第二天早晨才能离开。

    最后一天的号舍里,鬼哭狼嚎的什么声音都有,毕竟卷子都已经交上去了,这会还不能走出那小小的号舍,但大声说话已经不被阻止了,周围号舍住的是什么人,互相之间说说话,并且吟诗作对,或者是相约出去到哪里喝一壶,这都是可以的。

    纪宁自己留在号舍中,从小方孔看着外面一轮明月,他心中所想的,仍旧是那个让他牵肠挂肚的“苏蒹葭”,只是隐约中,又有一个模糊的影子盖在上面,连他自己都预想不到。

    不是跟他有肌肤之亲的上官婉儿,而是一直跟他亦敌亦友的文仁公主赵元容。

    “我怎么会想起她?”纪宁自己也觉得奇怪,他自己也知道,人的内心其实是很复杂的,至于会想起谁,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

    这天他睡的仍旧很晚,但大多数的考生睡的比他还晚,到后半夜都能听到有人在嚎叫,也不知是因为科举发挥的太好而兴奋,还是情绪低落在发泄,又或者单纯只是因为怕黑想嚎两声壮壮胆。

    第二日,天才蒙蒙亮,外面的官兵便在敲门:“这位老爷,您起来了,贡院要开门了,您可以回去了!”

    纪宁问道:“各处的考生都一起吗?”

    官兵道:“并非一起的,都是顺着下来的,咱这一科的也快,您只管准备一下,把该带的东西都带着,小人为您开门!”

    纪宁还睡的模模糊糊,想起来自己还有半根蜡烛没用,便点燃,照亮着把自己考试的笔墨收拾起来,装在考篮里,至于残羹剩饭的他都统一倒在木桶里,然后收拾心情出来。

    在小小的号舍里生活了九天十夜,连他自己都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很陌生,连空气都是格外清新的。

    “这位老爷,您跟着小人一起出去,路上可别单独走,如果出了什么事可就不好说了,等您离开了贡院,小人的事情不也完成了?”官兵还很谨慎,生怕让纪宁出了什么差池。

    纪宁点头,没多说,与官兵出了贡院的大门,从龙门进来,又从龙门出去,此时贡院之外已满是来接考生的家丁和马车,很多人只是顾着早点来,但想回去之时,发现马车的路早就被堵着。

    而纪宁老早就让林义把马车停在距离贡院有两条街的地方,虽然前半段路需要他自己走,但也比乘坐马车快的多。

    这会他也不会去找寻什么认识的朋友,他心中就一个想法,睡觉。

    最好睡到昏天暗地!

    ……

    ……

    回到家,纪宁果真是一头扎进自己的卧房,洗漱和吃饭都省了,直接入眠。

    雨灵和林娟儿很好奇,她们总觉得科举是很神圣的东西,但见自家少爷的模样,她们才知道科举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好人也能折磨坏了。

    一直过了正午,纪宁才爬起来,他打个哈欠,雨灵的小脑袋在卧房门口晃动。

    见到纪宁起身来,雨灵高兴地把手中的水盆端进来,道:“少爷,您可算醒了,饭菜都给您准备好了。”

    “哦,上午没人来找过?”纪宁起身来,拿过擦脸布,一摸还是热的,心中不由温暖,毕竟雨灵和林娟儿也不知他几时醒来,很显然两个小妮子一直在为他准备热水。

    雨灵道:“有人来过,是唐公子和韩公子派人来的,说是少爷醒来之后,请去悦升茶楼去找他们!”

    “不急了,先吃饭吧,还要梳洗,这些天感觉自己都要发霉了!”纪宁道。

    雨灵笑嘻嘻道:“少爷才不脏呢,少爷这几天是否也有些孤独呢?不如……让奴婢服侍您沐浴吧?”

    “嗯。”纪宁点头。

    雨灵很开心去准备洗澡水,其实那边也早就准备着,林娟儿还在烧水,两个小丫头这几天也没什么事可做,一直等纪宁回来,她们才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里的意义。

    洗澡水准备好之后,纪宁自己躺在浴桶之中,头发很长,需要雨灵帮忙梳洗,再到擦身,也是由雨灵来做。

    突然,雨灵把小脑袋凑到纪宁耳边,道:“少爷,您……是不是也很疲累,需要奴婢侍奉呢?”

    因为声音很微小,也很羞赧,让纪宁明白了她所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