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母亲再稍微用些心,还可以告诉孩子,母鸡是不会叫人起床的,只有公鸡在早上太阳升起时,看到东方的天空露出曙光,就会喔喔叫:“大家快起床啦!”接着再告诉孩子:“所以我们要像鸡一样地早起。”
五岁的小男孩看到电视上的预防蛀牙的广告,问道:“蛀牙的蛀虫到底住在哪里?”
母亲告诉他:“蛀牙的蛀虫没有固定的住处。吃甜的东西或口内有食物残渣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但是它长得太小了,根本看不到。因此,睡前必须要刷牙,让蛀虫没有地方住。这样就不会有蛀牙了。”
这是小孩特有的拟人化思维所引发的问题。这位母亲的回答方式非常好。不过,如果能够好好地运用这机会,强调说:“如果不想有蛀牙,饭后、睡前都要漱口、刷牙,做好牙齿的大扫除。”
就有如上述的例子一样,孩子所问的问题常常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内容。但是,对孩子而言,他们都非常认真地思考疑问,因此父母亲绝对不可以一笑置之;而必须要考虑到孩子所发问的背景,以温柔的态度来回答。这样才不会抹杀了小孩智慧的好奇心。
2
不要漠视、回避孩子所问的问题如果漠视、回避孩子所问的问题,会使孩子的情绪不安定处于发问期的幼儿,有时候的确很难应付,甚至几乎无法应付。恰恰此时是幼儿智力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他们有时之所以发问,只是想要和父母亲沟通一下而已。
这时期的孩子充满了智慧性的好奇心,对于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自然回产生很多的疑问。要父母亲一一仔细地回答,实在不容易。尤其是父母亲越忙的时候,小孩子越是纠缠不已。另外,小孩子会有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而发问的倾向。
小孩子几乎会问任何的问题,不过这是他们的智力之芽开始萌发的表现。树苗在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前,需要充分地施肥、浇水,否则会变得非常瘦弱。因此,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充分补充养分,就会贻误良机。而一旦错过,则无法重新开始。
回答孩子的问题,也是相同的道理。一定要确实把握好他们的智力正在萌芽的时期,适当地予以应对,才能够培养出充满好奇心和学习愿望的孩子。因此,切勿漠视、回避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而要尽可能诚恳地回答孩子的问题。
此外,孩童的情操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偶尔在孩子提出问题,却正值母亲忙碌的时候,母亲会为了自己的方便而漠视孩子的问题,并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忙,等一会儿再说。”甚至还会拒绝孩子,说:“妈妈不是早就教过你,告诉过你了吗?你到底要问多少次才能明白?”
结果会令孩子不满。这种不满的累积会给孩子的个性蒙上阴影,甚至影响他将来的一生。亲子之间良好的沟通,才能培养出情绪安定的孩子。
如果孩子本来就了解的事,却一问再问,这表示孩子想要引起父母亲的注意。尤其是在弟妹出生以后或家中有其他小朋友时,会经常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换言之,孩子发问的目的,不在于得到答案,而是为了要引起家长的回应。
这时候,只要注意孩子的态度,就可以得知了。例如:孩子会发出撒娇的声音,纠缠着母亲,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等等。这时,不要拒绝孩子,而要了解孩子寂寞的心情,想要引起注意的心理状态。如果家长没有理解这种心态而有所回应,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欲求不满,而引发其他想引起注意的行动。例如:吃手指头、咬指甲、尿床等,果真这样就麻烦了。
几乎大部分的父母亲都会漠视或回避孩子的问题。除了忙的情形以外,像是不容易回答或困难的问题,还有他人在场时不好回答的问题等,大都会采取这种态度。在此,举出一些实例,让大家想一想该如何回答。
难以回答的问题五岁的小孩跟妈妈走在人行道上时,问道:“为什么石头是硬的呢?”
这时候,母亲并没有作正面的回答,而跟着他说:“为什么会是硬的呢?”的确,这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雪是白色的呢?”
“为什么狗是‘汪汪’的叫,猫咪是‘喵喵’的叫呢?”
“为什么有五根手指呢?”
这些都是大人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但如果要一一回答,的确令人头痛。
一般的回答方式是:“很久以前,神就是这样造的。”对于五岁的小孩而言,这种答复无法令他满足。如果能够附加说明石头的用途和采石头的地方,添加一些有关石头的相关资料,会更加恰当。
这时,可以向孩子说明,因为石头很硬,所以可以用来盖房子,铺马路。此外,在山里有很多石头,下过雨以后,会被冲到河流里,跟河水一起流向下游。它们在上游是大石头,到了下游时,就变成了小石头。
甚至回变成沙子。如果能够利用彩色的图片让孩子边看边说明,效果会更好。
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试着举个巧妙的例子,多少也能够解决孩子所发问的问题,以满足孩子。
三岁的男孩边看画册边问道:“为什么画不会动呢?”
这时,妈妈会说:“这就像我们看人一样,看到的那一页会浮现在脑海中,将它画下来就变成画册。”
由于孩子平常看电视看习惯了,很可能会拿画册来和电视相比,而有了这样的问题。用纸或蜡笔、颜料画出来的画像,以及照片,是不会动的。电视是把拍摄下来的许许多多的图片连接起来,用电力转动,使其变成会动的影象。父母亲可以如此地说明。
有时候,孩子还会问出一些让父母亲吓一跳的问题。
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看电视时,问道:“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会结婚呢?”
“因为爸爸、妈妈互相喜爱,想要在一起生活。”
“我也想要和爸爸结婚。”
“你长大以后,也能够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当孩子有想和自己的父亲结婚的念头时,不要予以否定,而必须要对孩子的愿望有某种程度的认同,告诉她:“是呀!如果能够和像父亲一样温柔的人结婚,那该有多好!”
孩子非常喜欢父亲,即表示亲子关系良好。同时,藉此也可以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
边吃饭边谈到幼儿园时,四岁的男孩问道:“爸爸和妈妈吵过架吗?”
对于父母亲而言,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几乎想要逃避。这时,还是必须要直率地回答。
“没有,不过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了什么事?”
“我和军军吵架了。”
“原来是这样!吵架是不好的事情!所以你们下次不要吵架喔。”
母亲这种回答方式似乎比较倾向于道德性和说教性。
也许,有些小孩父母亲在口头上的争执。其实,不论在哪个家庭,不可能每一天大家都笑嘻嘻地。偶尔吵一两次架,也是正常现象。所以如果母亲有此答复,孩子就会觉得母亲在说谎。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形,母亲最好如实回答:“是呀!爸爸、妈妈有时候也会吵嘴。不过,马上又和好了。”
如此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马上又和好了,孩子会觉得父母亲和自己一样,而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如果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不会吵嘴,所以你不可以和别人吵嘴”等等,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训的意味,很可能会使孩子对父母亲不再具有好感,甚至对父母亲敬而远之。
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别人家中看到小婴儿,而问道:“为什么我没有弟弟、妹妹呢?”
这时,母亲告诉他:“妈妈已经老了,不可能再生下小婴儿了。”
这小男孩脸上先是出现诧异的神情,接着又笑了。现在的独生子女,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独生子会特别渴望弟弟、妹妹的出生,而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正如第一章中的叙述一样,对于孩子的愿望,要给予某种程度的认同。
前述的妈妈说,“妈妈已经老了”,这种不积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如果回答说,“如果我们能够再生一个小孩,那该有多好呀!”稍微地肯定孩子的愿望,让孩子不会太过悲观或太失望。
这一类的问题非常多。当然,母亲必须煞费苦心,作各种的回答。
四岁的小红问道:“为什么我们家没有生小娃娃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己一个人有时感到寂寞后,所发出的问题。
“妈妈已经有了小红了,所以不想再生。小红,你想要小娃娃吗?”
“恩,我会去找娃娃蛋,然后妈妈你帮我生。”
这孩子认为生娃娃就好象鸟生小鸟一样,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这时候,也不需要予以否定。
如果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还可以说:“等你上了幼儿园,就会认识许多的小朋友,那是一件非常非常快乐的事。“在某些场合难以回答的问题四岁的小东和妈妈一起去购物,在排队等待付款时,指着前面那位身材较胖的女士问道:“妈妈,这个阿姨为什么那么胖?”
妈妈连忙说:“嘘!不可以这么说。”
一边拉回小东的手,要他注意。
“妈妈,为什么呢?”
“阿姨吃东西不挑食,所以身体好。她不会感冒,所以小东你也要什么东西都吃。”
小孩子天真无邪,看到任何事物就会马上说出来。在电车中看到醉酒的人时,会马上问道:“为什么那个人这样大声嚷嚷呢?”还有,“为什么那个人那么矮?”、“为什么那个人那么黑?”这些问话都会使双亲提心吊胆。
如果对方离得很远,要加以回答,也不会被对方听见。那么,便可以马上回答孩子的问题。但是,如果对方就在眼前,那么就只能够告诉孩子,“等一会再说”,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当然,在不会伤害对方的人格的情形下,最好是马上回答。这么一来,孩子会比较容易接受。
孩子看到拄着拐杖的人,就会问:“为什么呢?”这时候,告诉孩子,“因为生病”。回答方式不会失礼。
不过,如果孩子问:“为什么那么胖呢?”这时无法率直地回答,就可以告诉他,“等一会儿再说”。等对方离得较远时,再告诉他。
可以告诉孩子,吃得太多或不喜欢运动,就会发胖。只吃甜的东西并不好。所以“不可以只吃甜的东西,必须吃任何东西,而且经常运动,才不会过胖。也不容易生病”。此外,还可以告诉孩子,“吃得太多会发胖,如果挑食就会太瘦,而变成身体瘦弱的小孩”。
五岁的小女孩在去上小提琴课时,看到一个眼睛看不到东西的小孩,回到家就问母亲:“那个眼睛看不见的小孩,是不是神亡了帮他做眼睛呢?”
“是呀!神也是非常忙的,有时候很可能也会忘了做眼睛。甚至也会忘了做耳朵、嘴巴和手脚。”
“有这么多的小孩,一定是神忘了帮他做。真是很可怜。”
这孩子并不是当场问,因此这种回答也是方法之一。当然,你也可以回答,“因为眼睛生病了,所以看不见。”即使对方就在你身边,这种回答方式也不会失礼。
特别是在面对身体有残疾的人时,千万要注意不可以流露出丝毫轻蔑的态度。有些父母会趁机教训子女,说:“你也是一样,如果不听母亲的话,就会变成那个样子。”这么做真是极端的糟糕。它不仅无情地伤害了那位残疾人士,也极大地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很多自尊心极强的人并不需要怜悯或同情。因此,在回答或说明的时候,要着重在那个人好的,优秀的地方。例如:“虽然他眼睛看不见,但却热爱音乐,拼命地练习,所以他的琴弹得非常好……”。如此强调对方的努力,并且在说明的时候,要带有善意和敬意。
要顾及孩子所提问题的言外之意早上,当爸爸要到公司上班的时候,四岁的女儿问道:“为什么爸爸要到公司去上班呢?”
这时,母亲就回答:“爸爸去公司上班,领了工资,才能够买东西和衣服给你。”
“那么,爸爸还是去公司上班比较好。”
“所以不去上班,就不会买东西给你了。”
这种回答方式仅仅着重于工作是为了经济上的理由,因此非常不充分。其实爸爸去上班不仅是为了领工资,因为工作还具有生存的意义。
“爸爸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他喜欢到公司去上班。”
这种回答方式可以培养孩子自小就有劳动的欲望。
另外,还要说明工作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像父亲上班是为了领工资,才可以买东西和衣服,这种家庭的经济理由最好放在最后说。
但是,母亲是家庭主妇时,大都会采用这种回答方式。因为这些母亲下意识地认为,“爸爸就是每个月拿薪水回来的人”。如果母亲是以这种方式来回答,那么这为母亲就需要稍微反省一下了。
四岁的小灵看着母亲在忙着家务,而无法陪她玩,就问忙碌的母亲:“为什么每天都要洗衣服、清扫浴室呢?”
这时,忙碌的母亲回答道:“等一会儿再说。”可是,小灵还是不停地发问。
于是,母亲说:“你每天玩沙子,衣服都脏脏的。你不觉得穿干净的衣服会比较舒服吗?所以要把衣服洗好,然后在晾干。”
“恩,小灵长大以后,也要像妈妈一样。”
“是呀!你长大以后,就可以帮妈妈的忙了。”
这种回答方式应该是很不错的。不过,还要再稍微地考虑到孩子发问的言外之意。孩子都喜欢妈妈陪自己玩,然而妈妈却一大早就忙着作家务,无法陪她。孩子会觉得非常无聊,而问道:“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
这时,应该观察孩子的表情,考虑到孩子的愿望,并给予某种程度的接纳,然后告诉孩子:“等妈妈洗好衣服,就陪你看这本书。”或是:“你先玩这玩具,等妈妈洗好了衣服,马上就陪你玩。”
其实,孩子是因为希望妈妈陪她玩而发问,所以妈妈只是告诉她洗衣服的理由,双方的意识就没有交集点。
要先告诉他:“妈妈很想陪你玩。不过,如果不在早上洗好衣服,会晒不到太阳,那么衣服就不会干。所以你再忍耐一下吧!”
接着,再说明穿肮脏的衣服会很容易生病,应该说明洗衣服的理由。这么一来,孩子就能够接受了。
3
马上回答孩子所发问的问题马上回答非常重要“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实际上,小孩子的情绪改变得很快,这种转变虽说是暂时性的,但非常强烈。
这是孩子的特性。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持续一二个小时玩相同的游戏也不会感到厌倦是不可能的。所以一会儿玩积木,马上又伸手拿画册,接着又开电视……因此想要引发孩子的兴趣,一定要下工夫。孩子对于一件事的热度,只能够维持15至30分钟。
发问的时候也是如此,孩子会对当时具有强烈印象的事物来发问。所以当父母亲回答:“等一会儿再说”,而不直接马上回答时,通常,时候孩子就会忘了先前所问的问题,即使事后再回答,也不会有当时马上回答的效果强烈。因此,马上回答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如果经常都无法得到立即性的回答,孩子会认为“问了也没用”或是“反正得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