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换个说法弥补一番,却见隋文帝杨坚停下了脚步,沉声道:“广儿此番想法颇有新意,值得深思。府兵与募兵哪个更佳,此时讨论似乎也言之过早,反正这支近卫军规模也不是很大,干脆便试上一试,看看效果如何再说。不过此事不宜声张,此支近卫军亦要严格控制规模,不得擅自扩编。广儿对此要切记。此事也准了,史万岁和王秉烈提职任近卫军统领一事,交由兵部去办便是。”
杨广心头一松,道:“第三件事情则是关于乡兵。儿臣在并州见到乡兵众多,用得好能够保家卫国,但用不好亦不利于朝廷管制地方。因此,儿臣提请父皇,着力裁剪乡兵……”
“此事朕早已想过,只是这乡兵均为地方豪强所有,眼下天下虽定,但南北边境均不平静,若是裁撤乡兵,牵涉极大,恐伤安定大局……”隋文帝缓缓说道。
第四十四章 四项请求(二)
杨广听隋文帝语气,似乎有否定之意,赶紧道:“父皇,儿臣以为裁撤乡兵虽则难处颇多,但迟痛不如早痛,并州得父皇命为特区,儿臣愿以并州一地先行,率先裁撤乡兵,以为朝廷树立标榜!”
隋文帝杨坚有些惊讶地转过头来,见杨广一脸毅然,心头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感觉来。他对杨广从小便十分喜爱,主要是因为此儿十分乖巧稳重,从不逆父母之意,而且十分会亲近于人。当登基之后,为了巩固朝政,他将太子杨勇留在京城,将杨广等其他几个儿子放到并州、蜀州等地封王开府,心中尤其对杨广十分不舍。只是有政治上的需要,也只得放手。杨广放任晋王之后,继续保持深沉稳重的形象,王韶等辅佐臣子均有反映。
但后来晋王上《平戎论》,提出了设立特区等想法,隋文帝杨坚才发现,原来自己这个儿子还颇有政治才能,性子似乎也有了些许的变化。如今杨广大破突厥阿波可汗,又不要赏赐,接连提了几个要求,为部下请功、成立并州近卫军、裁撤乡兵,却都是针对公事,并未为自己打算,而且侃侃而谈,见解独到,实在非常难得。比如眼前这裁撤乡兵一事,明明是件棘手之难题,很可能吃力不讨好,杨广竟能为朝廷着想,甘挑重担,这份心思亦是十分可嘉。
隋文帝杨坚这些念头从脑中掠过,宽慰地赞赏道:“好!广儿既然有此决心,朕岂能瞻前顾后?就依你所言,只管在并州裁撤乡兵,若能顺利成事,朕再在大隋国境内全面推行!”
“谢父皇!”杨广本来对此事亦只是有个想法,并未深入想过如何裁撤。他自然知道此事并不容易,只是既然想在并州做出一番成就,首要之事便要政令畅通,若各地豪强各自为政,只怕没几件事情能做得成。既然如此,干脆便向隋文帝杨坚提上一提,搞个名正言顺,真要碰到什么难事或出了什么问题,朝廷便不会怪责太多,可能还会有些支持。
隋文帝杨坚笑道:“广儿说了三件事情,都是公事,虽然用心可嘉,却也有些无趣。朕看第四件事情也不用说了,朕赏赐你一些……”
“其实儿臣的第四件事正是私事!”杨广赶紧说道,本已贵为晋王,要那些赏赐来做甚?隋文帝夫妇自己节俭,还要求子女也吃粗茶淡饭,那些华贵的东西根本无用。
“哦?是件什么事儿?快说来听听!”隋文帝杨坚给杨广这么一说,倒引起了兴趣。
晋王杨广正色道:“如今突厥未灭,江南亦有陈国割据,大隋国势日上,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时。汉时冠军侯有云: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儿臣……儿臣愿为大隋南征北战,成就一番事业,暂时还……还不想成家立室。”
他虽然知道此事说来有些搞笑,但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想试一试能否有所改变。他已经是成年男子的心智,实在不愿意日后每日对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就算要亲近女色,亦不如找些身体成熟的女子,譬如……秋月,尽管那种关系纯粹属于生理上之需要。
隋文帝杨坚不禁哑然失笑,他本以为杨广会提出什么要求,而且杨广刚开始几句话也让他深有同感,没想到后来一转,竟变成是提这么一个要求,当即哈哈大笑道:“广儿此言差矣。古人曰成家立业!要建功立业,必然要先成家立室!你既然说出这番话来,想必是先知道了吧!朕与你母后已为你选好了妃子,乃是梁国萧氏之女,性情委婉,知文识理,日后定能成为你建功立业之贤内助。今日你提了四件事,前三件都准了。只有这一件,朕不准!哈哈!”
杨广闻言苦笑,不过他也知道此事不太可能出现变化,此时说来只是想作最后努力罢了。果然隋文帝就是这番说法,杨广便知趣地闭了口。
太子杨勇倒是十分理解杨广,因为他的正妃元氏便是遵循父母之命所娶,整一个木头人似的,令他十分不喜。在他看来,这个老弟正在延续自家的悲剧,走上娶恶妻的老路,心里很是同情,便帮着说话道:“父皇,阿麽所说亦有些道理。成家立室之事,哪里需要这么快?等多几年也无妨!那个什么萧氏女,阿麽又未见过,若是不喜欢怎办?”他顿了一顿,忍不住又小声加了一句:“再说了,那个什么萧氏女亦是母后所选罢?既是母后所选,估计也不是什么好妇!”
这番话听得杨广有些愣然,他没想到太子杨勇竟然颇有几分自由婚配的想法,其中几个观点都令杨广十分赞同,不过太子杨勇最后几句话却将他的心态暴露无遗,听得杨广偷笑不已。
隋文帝杨坚听得面色一沉,他自然知道杨勇是因为不喜欢元氏才这么说话,但当着杨广和长孙晟等人说出来,却是十分不妥,更何况他与独孤皇后本来就对此事有些看法,立即呵斥道:“勇儿休得胡说!这萧氏之女面容端秀,性子很好,迟些广儿见了定然会喜欢的!”
他不愿在外臣面前多谈这些,便让长孙晟先行退下,这才续道:“这萧氏之女是朕亲自派使臣及相士到江陵挑选的,梁国萧岿几个女儿均与广儿命格不合,只有此女乃是大吉,而且朕与尔等母后均已见过,都十分满意。此事无需再说,便是这么定了。”
杨勇和杨广都不敢再说什么。隋文帝杨坚又转向太子杨勇,和颜悦色地道:“勇儿近来亦用功了许多。上次上了个奏折关于兖州流民安置一事,既言之有理,又言之有文,朕十分宽慰,已准奏并批转各大臣阅。今后还需多多努力,少些胡闹,多做些正事!”
第四十五章 太子议政
太子杨勇满怀着兴奋离开了未央宫前殿,回到了东宫。平日他按例到朝中议事,总感觉十分烦闷,但这一日对他而言,却是收获良多,心情十分舒畅。
他不仅在未央宫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二弟杨广,而且获得了隋文帝杨坚的嘉奖。其实他并没有做什么,只是吸纳了太子洗马李纲的意见,就兖州流民安置一事上了一道奏折——事实上,奏折亦是他人代拟。但就因为此事,隋文帝十分高兴,不仅欣然采纳奏折所言,将奏折批转诸大臣,而且适才还多方勉励,亲自下了一道圣旨,曰“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已下,皆由太子参决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已经进入了大隋的最核心的决策圈,意味着自己拥有了更大的权力!更令太子杨勇想不到的是,隋文帝杨坚紧接着又下了一道圣旨,令朝廷大臣兼领东宫官职,以兵部尚书苏孝慈兼太子右卫率,以左领军将军卢贳兼太子左遮子。
隋文帝杨坚还委婉地问了一下太子杨勇,此次兖州一事哪个幕僚功劳较大。这令太子杨勇迟疑了一下。他当然知道父皇是想提拔此人,杨勇也很感激太子洗马李纲,但心中始终觉得此人有些死板,十分无趣,因此又想将东宫学士唐令则提出来。这两人究竟提哪一个好,太子杨勇一时决断不下,但他看到在旁边的晋王杨广之时,心中却突然做出了决定。
那一刻太子杨勇心中只是一丝触动,想到这二弟大破突厥可汗所部,回京之后向父皇所要求的四件事情里面,竟有两件是帮属下请功,难道自己还不如他么?于是,太子杨勇不再犹豫,将太子洗马李纲的名字对隋文帝杨坚说了出来。
当然,这么一件事情不足以让李纲立即升官。但隋文帝杨坚仍下旨赏赐太子洗马李纲黄金五十两,丝帛二十匹。这已让太子杨勇有足够的本钱向属下表明:凡是为自己尽心出力的,自己一定会让他得到回报。
短短时间内得到如此多的收获,太子杨勇怎能不欣喜万分?更重要的是,旁边还有一个晋王杨广作为对照。晋王杨广率兵出塞,大破突厥阿波可汗所部,令突厥全面退兵。如此大功,父皇却也只是稍加赏赐,晋王所提四件事情,又都是一些小事、公事。对比之下,太子杨勇仅仅是一道奏折,却获得了如此看重。这让太子杨勇兴奋万分,他第一次感到,原来自己身为太子,要做出一些成就来竟是这般容易!
从未央宫到东宫短短的路上,太子杨勇破天荒地对平日十分厌恶的军政诸事感兴趣起来,他甚至还期待着这一日快些过去,明日好早些上朝,好“参决军国政事”!
太子杨勇自然不知道隋文帝杨坚心中所想。隋文帝杨坚派杨广以下四子各自镇守一方,掌握全国要害地区的军政要权,而由太子杨勇坐镇京师,参与各类核心事务之处理,这本来就是他既定之策略,是为了使大隋帝国得以巩固和延续的手段,正好比红花衬以绿叶。只是之前太子杨勇年级尚幼,生性又放犷,隋文帝一时不敢放心而已。
此时晋王杨广在并州处理政事颇有法度,又率兵击破突厥,立下大功。这对大隋而言自然是好事,隋文帝杨坚亦十分高兴,但藩王声望太盛,却明显对太子不利,对大隋之稳定亦不利。刚好太子杨勇也显示出一些奋发有为之迹象,隋文帝杨坚干脆便大肆嘉奖太子,加重东宫官属的声望。很明显这是一种平衡之术。当然,隋文帝杨坚也十分希望通过如此,能够真正激发太子杨勇的潜力,使其逐步成长,最终才能放心地将万里河山交付其手。
太子杨勇并没有朝这方面深思,回到东宫便着人找了众幕僚来议事。众幕僚颇感惊奇,因为太子杨勇甚少主动找他们聚在一起议事,就算有也大多是饮酒作乐。待得杨勇将事情经过讲了一遍,众人也是兴高采烈,一片欢腾,毕竟都是东宫官属,太子的荣耀便是诸人的荣耀,太子权位日益增重,众人的前途亦日益光明。
至于几位朝廷大臣过来兼任东宫官职,在座之人并不十分在意,因为那几个大臣虽然威望作用都不是在座之人所能比拟,但他们仅仅是兼任而已,真正日夜围绕着太子杨勇的,还是眼前这班人,并不存在争权夺利的关系,反倒是增加了结识朝中重臣的机会。
倒是太子洗马李纲得了隋文帝杨坚的赏赐,颇令其他人眼热。此时士族力量仍十分强大,隋官大都是世家子弟,那一点点赏赐自然不放在眼里,但最重要的是,太子洗马李纲的名字得以上达天听,对今后仕途大有裨益。
李纲难得见到太子杨勇主动召集幕僚议事,本就十分高兴,听到这个消息,更是非常感激。他原本对太子杨勇亲近小人颇有看法,此时看来,太子却并非不明事理之人。此次自己关于兖州流民安置的建议得以采纳,太子又主动帮自家向圣上请功,李纲感到自己一番努力并未白费,又觉得太子杨勇值得辅佐,感激之情充溢心头,但他并非善于表达之人,尤其对这种表中心之言辞,更觉得说不出口,只暗暗下决心,一定尽好本分,尽力辅佐太子成就一番功业,以报答知遇之恩。
太子杨勇将好消息宣布完毕,这才讲起晋王之事,说道晋王大破突厥阿波可汗所部,又向皇上提出四点要求,尤其第四点竟然是不想那么早成家立业,十分有趣。
第四十六章 定下婚期
他当作一件趣事来讲,众人也都当作一件趣事来听,纷纷附和着大笑。太子洗马李纲在旁边却越听越觉得心中不舒服,终于忍不住出声道:“殿下,依臣之见,此事没有那么简单。晋王不仅政务上颇有建树,此次又立下北却突厥之军功,此乃大功一件,如何评价都不为过。但晋王毫无骄躁之气,只帮属下请功,又提出一些政见,摆出一副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之模样。如此一来,朝廷上下必定交口称赞,晋王声望与日俱增,此事对殿下可是大大不利。”
“再说,晋王所提在并州设立近卫军,又试行裁撤乡兵,一旦成功,晋王于军方掌控之力必定增强。这些都不是小事,还望殿下早日虑及,大伙想些办法如何应对才是……”
太子杨勇本来讲得乐不可支,被太子洗马李纲这么一番话打断,十分扫兴,而且越听越觉得不对劲,只是考虑到李纲刚刚为自己立了功劳,才强忍着没有发作,听到这里怫然道:“文纪过虑了吧?孤王这个二弟有些建树,难道不是大隋之福么?日后还不是孤王之强助?晋王替属下请功,孤王难道没有为文纪你请功么?晋王立下大功,难道孤王便一事无成?父皇现在还不是大肆嘉奖于东宫?晋王乃是孤王之兄弟,岂会有其他心思?文纪你一心为孤王着想,孤王心知肚明,但却也不要想得偏了,倒将晋王当作是孤王的敌人一般对待,未免过虑了!”
太子洗马李纲没想到被主上这样一番话堵回来,顿时哑口无言,本来还有一肚子看法,却也不敢再说,只低了头道:“殿下,臣不是这个意思,殿下为臣请功,使臣得到赏赐,臣不胜感激,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
东宫学士唐令则自认为上次出主意促成了太子杨勇之女与高颖之子的联姻,亦是为太子立了大功,但此次太子杨勇向隋文帝请功,却只说了太子洗马李纲一事,他并未得到任何嘉奖,本就心中不忿,此时见太子杨勇训斥李纲,心里不知道多么舒服,瞄准了时机淡淡地道:“是呵,臣也觉得文纪过虑了。太子殿下乃是国之储君,日后大隋天下皆是殿下之率土。晋王虽然也算有些功劳,但如何比得上太子殿下之英明神武?”
他这番话轻描淡写,既打压了李纲,又不着痕迹地捧了太子杨勇一把。太子杨勇“哼”了一声,火气稍降,心中却更觉得唐令则可亲,而李纲则是面目可憎。本来兴致勃勃,此时却兴致索然,脑中难免也掠过一丝想法,暗道莫非自己真不如二弟不成?顿时觉得思绪混乱,挥了挥手道:“罢了,今日便议到此吧!大伙都散了。”
李纲心中既是窝火又是委屈,却也无话好说。众人亦感无趣,都默不出声,各自散去了。
****************************************************************
晋王杨广见隋文帝杨坚大肆嘉奖太子杨勇,知道此时隋文帝仍十分信任杨勇,正竭力扶助杨勇建立太子威信。他明知这十分正常,心中倒没有任何忌恨,反倒突然有了个想法:看来太子杨勇虽不够精明能干,却不失为一个直来直去的性情中人,自家若是不知如何夺嫡上位,不如干脆安心做个贤王,尽心辅佐此人算了。当然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心中自然知道事情不会那么简单。因为既要做些事情,又不引起太子的忌恨,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到时只怕想安心做个贤王亦不可为了。
隋文帝杨坚见了杨广之后心情大好,直接又带了晋王杨广去见孤独皇后。独孤皇后正于御花园中散步,见了杨广之后惊喜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