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常遇春率军队进驻九华山时,适逢天旱无雨,士兵饮水困难。
于是,他亲自带领将士,在九华山下寻水,忽然在五溪桥南边挖出六股泉水,解决了部队饮水的困难。这六股泉水,是否为常遇春所发现,无从查考。
但是,常遇春结寨六泉口,大战九华山,却是千真万确的。
后人有诗可证:“偏仄旁山行,溪流咽不呜。何年留古砦,犹复说开平。”
勇猛敢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且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
在著名的采石矶{在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右冲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
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集庆及其周围地区的占领,使朱元璋获得一块财富之区,为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的战斗,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
他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据史料记载,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朱元璋令常遇春与另一名大将徐达,率重兵镇守池州防备。陈友谅统其兵众,部署袭取池州。
徐达侦悉陈友谅的行动,令常遇春率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
陈友谅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达率领守军开城出击,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余,擒捉三千,使得陈友谅败走江州{九江}。
西征陈友谅,常遇春再立大功。
当时陈友谅占据上游,精兵大舰,雄心勃勃,是朱元璋开拓事业的主要威胁。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率水军数十万,直取应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龙湾与朱元璋军展开一场恶战。
朱元璋以弱御强,设计用伏,诱敌深入。
常遇春奉命与冯国胜率帐前五翼军三万人设伏,为全军主力。经过一场鏖战,在龙湾登陆的陈友谅兵,遭到常遇春、冯国胜伏兵的冲杀,死伤惨重,溃不成军。
正值江水落潮,龙湾水浅,陈友谅一百多艘巨舰全部搁浅。朱元璋挥水陆军并进,陈友谅大败而逃。龙湾大捷,朱元璋转危为安,并壮大了力量。
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不久就升行省参知政事。
龙湾战后的第三年{1363年},陈友谅以号称六十万大军倾巢来攻,在鄱阳湖与朱元璋军进行了一场持续三十六天的决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决战。
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锁敌人的归路。交战中,陈友谅军船大、坚固,但速度慢,朱元璋军船小、速度快,操作灵活,两军相持,难解难分。
有一次,朱元璋的座船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率船队来围攻,情况危急。
常遇春奋勇当先,射伤张定边,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脱离浅滩。
战斗中常遇春奉命积极组织火攻,发挥小船的优势,乘风纵火。陈友谅的舰队被烧得烈焰冲天,兵将损失过半,湖水尽赤。
陈友谅率残舰撤往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诸将的追击,以及常遇春的迎头堵截。
陈友谅在混战中,被流矢射中死去。这场决战扭转了双方力量的对比,陈友谅覆灭,使得朱元璋成为群雄中之强者。常遇春因功受赏,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为平章政事。
这次战役,不仅恢复了皖南军事要地太平县,也使汉军龟缩于武汉不敢再犯。
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常遇春当年设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华山的大古岭、凤凰岭一带,并且在百丈潭前留有诗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隐高。结庐亲冢侧,只为报劬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先是随徐达率军攻占庐州。接着,又与邓愈会合,征服江西的新淦、吉安、赣州、南安等郡县,岭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风降附。
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与邓愈率军,攻取湖北的安陆、襄阳。
十一月,常遇春与徐达率军攻占了泰州。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兵二十万东征张士诚。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达、常遇春的军队,先攻取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张士诚的羽翼,使得平江{今苏州}孤立无援。经过长达十个月的围攻,平江城破,张士诚败死。
常遇春以功进封为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
当时,北方元朝的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削弱,所以徐达、常遇春出师三个多月,就已平定山东。
洪武元年四月,明军在洛阳的塔儿湾与元军相遇。常遇春单骑突入敌阵,麾下壮士从之,勇猛冲杀,在洛水之北击溃元军五万,俘获无算,史称塔儿湾大捷。
这一仗,占领了河南和潼关,夺取了陕西的门槛,为攻取元大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洪武元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
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人,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
他们与精锐的扩廓帖木儿军,进行了艰苦的搏战,平定山西。
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元将李思齐由凤翔奔临洮,力竭投降。元顺帝乘明军主力长驱秦晋之机,命丞相也速率军向北平反扑,兵锋已抵通州。
常遇春又奉命与李文忠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大获全胜。
为着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又称鲁王城、虎城,故址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达里诺尔西}。
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书报大将军徐达,回京参加会葬。
为表彰常遇春的功绩,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又封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常茂隶宋国公冯胜,北征纳哈出,不奉约束,被削爵,安置在广西龙州。
又别封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建文末年,以抗靖难师,安置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忧死。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岁,就病死于柳河川。
他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们美称他为“天下奇男子”。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因而六泉口又有“开平寨”之称。
当地村民,为着纪念常遇春智勇过人,还在大古岭下的百丈潭侧,建庙祭祀,当时称将军庙。
庙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将军村。该庙规模壮观,翘檐飞角,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
当然,出现在这里的常遇春,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香云宝盖,可以随着心念化为一幢金光祥霞,威力无上,神妙非常。如果用于防身御敌,无论多厉害的邪法、异宝也不能伤。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五十五章 红红
此时,常遇春拿着一把长柄宝刀,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现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种法宝,与常遇春周旋起来。
也不知过去多久,高峰终于找出常遇春的破绽,猛然将其杀死。
常遇春被杀死之后,立即掉落一颗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将那颗先天丹吸过来,放进空间戒指,再凝望着杜秋娘,微笑道:“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炼化任务物品。”
杜秋娘淡然一笑:“谢谢。”
“不必这么客气。”高峰微微一笑,搂着她的纤腰,将身一纵,跳进梦魇空间……
不久,高峰带着杜秋娘,返回松江港口。
此时,杜秋娘已经获得修士的称谓,也答应加入碧血佣兵团。
高峰将她介绍给紫蓝等女子认识之后,稍稍休息一下,便化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莱岛飞去,顷刻之间就已到达。
这次,出来接受挑战的历代名女,正是唐朝的红红。
元和年间,京城长安已经逐渐摆脱了“安史之乱”的创痛,开始复归繁华升平。
市内灯红酒绿的茶楼酒肆中,多了一位引人注目的卖唱姑娘。
之所以引人注目,一是因为她的歌艺和容貌,二是因为她与众不同的行踪。
一开始,谁也不知道这位卖唱姑娘姓甚名谁,从何而来。
大家只是看到,每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侯,她总是独自乘一辆有些陈旧的马车,来到长安的繁华街巷,身穿一袭大红色衣裙,怀抱着一只相当名贵的琵琶,不声不响地走入早已预定好的酒肆或茶楼,坐到给她留好的座位上,然后低头调弦,开始自弹自唱。
当时,一般在酒楼中卖唱的歌姬,多不具备很好的歌唱素养,常是凭着一点青春姿色与客人戏狎调笑,以换取些赏钱。
而酒楼里的客人,大多也不在乎在这种场合下能听到好歌好曲,只求热闹而已。
然而,这位新入道的卖唱姑娘,却独树一帜,从不与客人交谈,更不用说调笑,却凭着绝色的歌喉和唱技,赢得客人们的欢心。
人们不知道她的底细,因常见她穿着红衣红裙,就都用“红红”称呼她。
慢慢的,“红红”就成了她在酒楼中的艺名。
红红的唱腔和琵琶演技,都具有高超的水准,足以显示出是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人。
她所唱的词,也高雅不俗,一曲“大珠小珠落玉盘”,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垂泪。
如此奇特的卖唱女,引起了不少风流公子的关注和好奇。常有人天天追随着她出入茶楼酒肆,听她演唱,为她捧场。
而红红对这一切,仿佛都视而不见。她总是唱完就走,谁都不瞧;明明是卖唱乞钱,却落落大方,从无乞怜献媚之态,也不多行索赏。
这种气质,只有惯见世面的大家闺秀才具备,可她为何又落到抛头卖唱的地步?
在她的追随者中,最痴迷的莫过于落第进士韦青了。
韦青是长安城中的世家子弟。六十年前,韦家曾是京城的豪门巨族,在朝中掌大权任重职的人不计其数;如今时移物换,帝王将相有如走马观花,显赫一时的韦家日渐失势。
到了韦青,已无世袭官爵可享,自己试图通过科举考试而取仕,无奈会试名落孙山,因而心绪极为低落。幸而韦家尚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虽说失势,财力和气派仍不逊色。
因而失意的韦青,每日里浪迹茶楼酒肆、歌馆舞榭,借声色酒香消愁。
他自从偶然听到红红唱的一曲“大珠小珠落玉盘”,顿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因而对她念念不忘,天天想方设法打听到红红演唱的场子,一场不漏地追着听她的演唱。
本来韦青就十分爱好音律,对红红歌唱的韵昧和弹奏技巧,甚能心领神会,更加为她着迷。
虽然韦青天天跟着红红捧场,可红红每次演唱总是正襟危坐,目不旁视,根本不曾注意到他的存在。于是,韦青为着引起佳人的注目,每次都破格地给很多赏钱。
不过,红红也只是淡淡颌首领谢,似乎并没放在心上。
心中热情如焚的韦青,再也按捺不住了,也不顾自己名门公子、文雅书生的身份,在一次红红唱完歌,起身准备离去时,在酒楼门口拦住她,低声下气的道:“姑娘的唱腔和琵琶,着实高绝,小生韦青为之倾倒,可否让小生送姑娘回家?”
红红见有人拦住去路,脸露不悦;但见那人容貌端正,出语谦雅,也就不便发作,只是瞪了一眼,便侧身走过去,出门乘上自家的马车离开了。
这里留下韦青讨了个没趣,还觉自己言行冒失,唐突了佳人。
然而,碰了一次钉子的韦青,并不就此灰心,仍然天天去听红红的歌唱。日子一久,红红自然也就对他留了意,时不时对他轻轻投来一瞥,把个痴情的韦青看得脸红心跳。
韦青总觉得,让红红在酒楼给那些粗俗的客人唱歌助兴,实在是对她的埋没和亵渎,于是又设法与她搭话,提议把她请到一些当时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演唱。
红红卖唱酒楼,也是出于无奈,能跻身那种高雅的场合献艺,自然是她梦寐以求的,因而答应了韦青的好意。
走进高层交际圈,红红凭着自己的实力,又是一鸣惊人,知名度大长;再经过那些文人雅士的褒奖宣扬,没过多久,“红红”就传遍了长安城。
于是,红红成为当时许多豪门贵族的座上客。凡是隆重一点的宴会,人们总忘不了召来红红演唱助兴。就连当时已名满天下的高官兼诗人刘禹锡、元稹之流,也以一听红红的歌唱为乐。
出了名的红红,对于曾提携自己的韦青,当然是感激不已,常常对他另眼相待。
但此时红极一时的红红,已成为长安城中公子王孙争相追逐的对象;与之相比,落难公子韦青反而显得黯然失色,因而他倒是有些自卑而彷徨。
其实,红红决不是那种趋权逐势的女人。自己的演技能得到上层人物的欣赏,对她来说当然是一种荣幸,但她并不想借此取悦权贵,作攀龙附凤之辈。
在她的心中,已慢慢有了韦青的位置。这个落难公子落寞的神情,以及他对自己音律的妙解,让红红对他难以忘怀,只是碍于少女的羞涩,不便向韦青表露。
就在这时,朝中唐宪宗暴崩,太子李恒继位为唐穆宗,任用了元稹为宰相。
元稹作为诗人,堪能享誉古今;然而为官,却少廉寡德。他做了宰相后,不务辅君治国,却专事钻营结党,饱己私欲。
而且,元稹是个涉情猎艳的高手。做宰相前,他就对红透京城半边天的红红存攫取之念;如今位高权重,更是决心把红红收到自家府第,供自己专享其乐。
元稹有意纳红红入府的风声,传到了红红的耳中。她对这位多才少德的宰相,心中早已厌恶,骤然听到了这个消息,感到自己将被逼上绝路。
她努力镇静下来,思索再三,毅然决定抹开羞涩,去向韦青表明心曲。
只要韦青同意,自己就能勉强躲进一个避风港。
正暗伤形秽的韦青,猛然得到佳人的垂青,自然是喜出望外,岂有不接纳之理,又哪里顾得上宰相的不悦。
于是,红红就在光芒四射的顶峰时期,骤然脱下了歌衫,告别欢场,下嫁韦青,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
元稹闻讯,恼羞成怒,却因找不着任何责罚他们的理由,加上碍于韦家在京城的余威,也就只好忍下这口气了。
从此,红红在长安的灯红酒绿中绝了踪迹,日日陪伴着丈夫,低唱浅酌,度曲弹筝,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悠游岁月。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五十六章 瀛洲台中的蓝玉
然而,长安市上的人们,并没有忘记风格独具的歌女红红。
许多后起之秀,纷纷模仿起红红的穿着打扮,学习红红的唱腔。
但真正了解红红演技的人,看了都觉得形似而神非,还是由衷地怀念着红红。
信任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