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衰鸟
声明:本书由【霸气书库】www。87book。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作品相关 关于蹴鞠
足球的起源——蹴鞠 在各大洲,我们都可以看到足球的影子。它为世人所喜爱,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运动。2004年初,国际足联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而蹴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前不久,蹴鞠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渊源】
据古代史书《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曾以蹴鞠让士兵练武;《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文献史料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蹴鞠这一运动形式既能嬉戏取乐又能强体健身;它为广大民众喜爱,还成为军中训练的基本科目。
进入唐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蹴鞠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蹴鞠运动在民间更为流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一诗就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宋元时代,蹴鞠的专业书籍已更为多样化,先后出现了《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蹴鞠谱》。
【表演】
在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设有专门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加之唐代制球技术的发展,蹴鞠活动在唐宋时期达到高潮。唐代蹴鞠运动设有四种游戏方式,有不用球门的“打鞠”———比赛时不限人数,各自独踢,身体各部位均可代替两足触球,以球不落地、连续触球次数多者为胜;有考验球技的“白打”———比赛时中间挂网,可二人对踢或多人对踢,类似网式足球;有娱乐性很强的“跃鞠”———不用球网、球门,相互追逐奔走,以踢球次数多且高者为胜,等等。
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蹴球活动,女子蹴球的踢法不用球门,以踢得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南宋《武林旧事》第一次详细记载了蹴鞠比赛的出场名单,宋代帝王也参与这项运动,元《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便是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
【发展】
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上的娱乐形式不断增加,古老的蹴鞠运动慢慢被取代。同时,一些蹴鞠高手和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退出历史舞台,有的相继谢世,使蹴鞠技艺难以传承。
近年来,蹴鞠的起源地———山东临淄把这一濒危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列入了重要议程,不但成立了临淄区足球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蹴鞠文化、运动的弘扬和开展,而且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蹴鞠彩银币”,以使更多的人认识蹴鞠,使这一古老却又影响深远的运动和文化形式得到继承和发扬。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唐代诗人王维的这句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优美而富有动感的画面。
“蹴”意为踢,“鞠”是一种皮制的球,在古代,蹴鞠和秋千一样,都是受到皇家和民间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汉代获得极大的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近现代只在少数地区开展,我省淄博临淄区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这个流传了2300余年的项目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起源于临淄
6月23日,记者随同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王丕琢先生一起,到淄博寻访“蹴鞠”的踪迹。
我们坐车前往临淄区的淄博足球博物馆。一位淄博同行不无骄傲地说:“足球起源于蹴鞠,蹴鞠起源于临淄。这是国内外体育史和足球权威机构一致论证和确定的。”
我第一次知道临淄是世界足球发源地,是几年前看一位记者同仁写的关于足球的稿子。此后,不断有关于足球的消息从淄博传来:2005年,临淄足球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淄分馆揭牌;作为德国世界杯重大活动之一的“魅力足球展”今年4月在德国汉堡举行,起源于临淄的蹴鞠,作为现代足球的鼻祖亮相。
就在回想之中,我们来到了淄博足球博物馆。据介绍,该馆总面积2500平方米,由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两大部分共10个展览单元,陈列了古今中外150多件珍贵文物和300多幅历史图片,复原场景20多个,系统展示了2400多年以来足球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
导游引领我们来到东侧大厅,指着玻璃展柜里画着粗线的文字给我们看,“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这是《战国策齐策》上的一段话,可见蹴鞠在当时的临淄已风行。
蹴鞠为什么会发源于临淄呢?随着导游的解说,记者渐渐看出点门道。首先,蹴鞠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它必须在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产生。而从公元前11世纪姜太公封齐建都到秦统一中国,临淄做了800年强国的首都,有很多史籍记载过临淄的繁荣盛况。另外,蹴鞠产生于临淄,有其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和精神内涵。在古代文献中,生活在齐地的先民被称为“东夷人“,“夷”是一个会意字,像一个人背着弓箭。春秋战国之际,齐人以勇武著称,酷爱练武竞技和研究兵法,赛马、比剑、角力等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这种民风,为蹴鞠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再者,临淄当时出现了中国第一部手工业著作《考工记》,说明齐国的手工业水平相当高。当时的人能够把握高难度的技术尺寸,把皮革缝制得天衣无缝,实属不易。
古代就有蹴鞠迷
在蹴鞠的演进过程中,它跟秋千、吹竽、弹琴、斗鸡、走犬、六博一样,是一项受到皇家和民间百姓喜爱的娱乐活动,当然也产生了很多“蹴鞠迷”。在展厅里一幅《项处迷恋蹴鞠图》前,导游讲了一个故事:汉代一个叫项处的临淄人,钟爱蹴鞠。他得了一种病叫“牡疝”,医生嘱咐他不能剧烈活动,否则会吐血而死。他不听劝告仍外出“蹴鞠”,结果全身冒冷汗,第二天傍晚吐血而死。用现在的话说,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球迷啊。其实,对健康的人来说,蹴鞠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它还有重要的健身功能。唐朝人叫它“发汗散”,宋朝人叫它“化食丹”。据说霍去病同匈奴作战时用蹴鞠来训练士兵就是为了健身、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在淄博足球博物馆,随着导游的讲解,记者发现历史上的每个盛世都会有一轮“蹴鞠热”。汉代,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至唐宋,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改变,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宫廷的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活动,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的小比赛。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蹴鞠技艺维持生活的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蹴鞠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市井里的蹴鞠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除了设有球门的比赛形式以外,宋代还盛行表现个人技巧的踢法,称为“白打”,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得有多么高。
第一卷 雏行 引子
宋徽宗即位第七年,改年号大观。
公元1107年。即大观元年,秋。
三年一度的蹴鞠大赛日程表,已经呈到了徽宗皇帝书房的御案之上。精通蹴鞠技艺的太尉高俅,此刻正垂手立于御案之下,恭听徽宗圣谕。
脸色白中带青的徽宗皇帝低头浏览了蹴鞠日程表之后,抬头向立于下方的高俅微微颌首,懒洋洋道:“高爱卿啊,今年的三十二支蹴鞠队伍,可与往年有何不同?”徽宗皇帝虽然被酒色掏空了身子,此刻精神萎靡,但是对于蹴鞠比赛依旧挺是上心。
谁人不知徽宗皇帝赵佶乃是风流俊俏人物,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吃喝嫖赌无所不精。尤其一手瘦金体的书法,更是闻名天下。
高俅闻听徽宗皇帝问起,立即恭身答曰:“回皇上,今年蹴鞠队伍与三年前一样,三十一支国内历史强队,未曾发生变化。”
徽宗略扬眉头道:“哦,如此说来,那黄金左脚少年,今年亦未曾缺席?”
高俅恭敬的再次欠身答道:“那孤儿聂浩然三年前以弱冠之龄参赛,狂胜各路高手,于决赛的前一天恶意踢伤蒙古蹴鞠使团的主力队员,被微臣直接取消资格后,无缘问顶桂冠。想来经过这三年磨砺,此届大赛挟上次夺冠失利之怨而来,或许会有所作为。”
徽宗皇帝闻听高俅之言,精神略振道:“那就是说此届蹴鞠大赛毕定精彩绝伦,朕可不能错过。”微一凝神,徽宗端正了一下自己慵懒的身子,忽然的向高俅问道:“朕可听说,民间传言说上届聂浩然伤人一事,你处置的有失公允啊。”
“陛下恕罪!”高俅听到徽宗一番话,“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惶恐的接着呼叫:“陛下圣明,勿要听信民间刁民之言啊。微臣对万岁的忠心日月可昭,天地可鉴啊。”
“平身吧!”赵佶仿佛早知道高俅会如此言语一般,有些无趣的抬了抬手,让高俅站起来后,自言自语着道:“或许吧。只是三年前让蒙古夺走冠军,委实让寡人心中不忿。今年的大赛,必要扬我华夏之威。”
赵佶微若蚊喃的声音,即使高俅竖尖了耳朵也没有听得清楚。
“高俅!”
皇帝赵佶忽然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厉声的喝道。
高俅忽然听到徽宗的大声喝叫,身体一震之后,刚刚站起的身体,立即又趴了下来,低头应道:“臣在!”
“此届大赛的一切工作,朕依旧交给你处理,可不要再给我出漏子了。三天后开赛,朕自会来观看!”言毕,甩甩袖子径自走了。
眼见徽宗皇帝走了。高俅跪在地上冷冷的笑了笑之后,这才慢吞吞的从地上爬了起来,弯着腰向后倒走了几步,转身离开御书房。
第一卷 雏行 第一章 蹴鞠
宋徽宗第七年,大观元年,八月十六。
三年一度的蹴鞠大赛正式拉开了帷幕。
高俅为讨徽宗皇帝欢心,把聂浩然所在的队伍,和一支比较弱的球队放在了开幕战之上对决。
宋朝称球队为“社”。聂浩然所在的球队名叫“春风社”。开幕战和他们对踢的一方叫做“圆通社”。
得球则叫做“筹”。在蹴鞠场地外,有两方木案,木案旁有许多的小旗,哪方入得一球,便在哪方的木案上插上一小旗,这一面小旗子,便代表一筹。最后计算结果为旗子多的一方胜出。
计筹官敲一通鼓响,双方球员入场热身。
首先入场的是抽签决定的左军春风社。身长挺立、面容俊秀的球头聂浩然领着己方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注:球头,在现代足球来讲,就是队长,也是前锋。其余跷球、正挟、头挟之类,则相当于现代足球里的前腰、中场等。)共一十六人率先步入场内向观众致意。紧接着,右军圆通社16人在计筹官的示意下,也进入了场内。
二通鼓响,双方球员各入己场,开始比赛。
蹴鞠发展至宋代,已将前朝设置双球门的规则改为在球场中央竖立球门,左右军(两队)在球门的两侧进行间接对抗比赛。这种单球门的蹴鞠比赛,又有一种说法,叫:筑球。
球场中央竖立的球门用两根三丈高的长竿作为球门撑在球场中间,球门约高六米,两杆之间扯一张网,中间只留一个球门洞,直径约为30多公分。此球门洞,在宋朝人们谓之曰:“风流眼”。
双方球员分别站立于球门左右的对立两面,必须把比风流眼略小的蹴鞠射入其中,使其落入对方场地,并且在蹴鞠落地之前,不能被对方球员在接住。方算取得一筹。如果己方射出的蹴鞠不能穿过风流眼,则算对方得筹。
按照规矩,左军球头先开球。
三通鼓响之后,计筹官便把蹴鞠抛向了聂浩然。
聂浩然以脚接过蹴鞠,轻颠几下之后,左脚轻轻一蹴,那蹴鞠便划出一道不甚规则的弧线,上下翻飞着朝球门中间的风流眼飘去。
“好一式新月如钩。”高坐在蹴鞠场外,专为皇帝观球而建立的一座阁楼上,宋徽宗赵佶兴奋的一拍大腿,毫无君王风范的嚷了起来。
听闻徽宗赞叹,躬身立于旁边的高俅立即把腰再弯了弯,谄媚的接口道:“回皇上,那黄金左脚的这一式绝技,比三年前成熟了不少,其角度愈发刁钻。三年前能接者甚寡,现在这已趋于成熟的一式,怕是难有人能接起啊。”
言毕,这高球环视了下被徽宗召集来讲球的,此刻站立于徽宗皇帝身后的一群官员,其色甚是不屑。
高俅此一举动,所有被徽宗召来讲球的人,脸上都挂满了不忿之色。但是,却没有人开口去反驳。
究其缘由,一则这高俅未发迹之前,本就是全国闻名的球星,其眼力料想比在场的诸位都要高些。
二来这聂浩然的一式“新月如钩”,在三年前除了蒙古球头忽乜迩曾接下过,其余球队,确实是无人能接。
有此两点,众人虽有不忿,却是无人敢于反驳这皇帝面前大红大紫的弄臣。毕竟比起高谈阔论的畅快,身家性命要来的更重要一些。
见众人没有敢反驳自己的观点,高俅满面得色的把视线转向蹴鞠场上。
此时那蹴鞠已经钻过了风流眼,带着不规则的浮动,往圆通社的球场上落了下来。
圆通社的人也都不是呆子。毕竟能从全国许多球社中闯进御前大赛,怎么说都是有些斤两的。再者这“新月如钩”毕竟是三年前便为众多球员所知的一式绝技。虽说未必能完全摸透这一招数,但是落球的大致方向,再研究了三年之后的众球员中,总有个大概的谱。
“呼啦”一下,圆通社球员的一十六人,全部集中到了球场左边的一个方向。因为按照三年前的路数来看,这一招的落点,正是己方的球场左边。
蹴鞠在所有人的注目下、上下颠簸着划出弧线。在钻过了风流眼之后,其角度越来越小,但是飞旋的频率,却是越来越剧烈。待到圆通社球员全部准备好之后,等着蹴鞠照原他们预想的轨迹下落的时候。那飘飞的蹴鞠忽然由不规则运动,变成了直线下坠!
这一下变故,是所有人史料不及的。不光是圆通社,甚至是晨隶属聂浩然阵营的某些人,也露出了惊诧的表情。
蹴鞠在大多数人的惊诧表情下,轻轻的落在了圆通社的场地之上。
“春风社一筹!”
计筹官眼见蹴鞠落地,便大声的唱诺着。旁边负责插小旗子的人员,听到计踌官唱诺,便在春风社的木案上,插上了一面象【炫|书|网】征得筹的小旗。
“漂亮!”在高居阁楼之上的徽宗皇帝赞叹的当口,下面春风社的啦啦队早已喧起震天的欢呼。
比赛并不会因为得筹而停止。在计筹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