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5月16日,安特生完成了瑞典至中国途程的跋涉,踌躇满志地来到北京农商部赴任。不久,这位年薪18000大洋(这一时期或稍后的北京大学顶级教授如李大钊等,月薪为300大洋,北大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个大洋)便组织一批技工,在估计有矿藏的中国北部开始大面积的野外考察并采集化石。
令安特生大惑不解的是,田野考古学在西方兴行了近一个世纪,而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却对此知之甚少,或者说全然不知。当安氏来到中国并向他的中国同行介绍西方田野考古方法时,有许多学者不屑一顾,甚至针锋相对,谓安氏的一套纯属下九流的胡闹台,非正人君子所为。特别是中国金石学一些学派的老朽加儒生,直到安特生组织人员走向田野进行实际科学发掘时还顽固坚持自己的观点。安特生不顾别人的脸色如何,坚持率队在山野密林,沙漠大泽中进行调查发掘,并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开始了的具有真正科学意义的田野考古示范。这一开创性劳动,最终成功地唤醒了沉浸于古典之中的儒生者面对科学而做出了新的抉择。
安特生不愧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田野考察专家,在他的具体指导下,不同时代的矿物化石源源而来。一批批化石标本由北京迅速运往瑞典乌普萨拉(Upsala)大学,供维曼(Carl Wiman)教授领导的古生物研究室研究鉴定。
幸运的时机与独特的环境,令安特生很快成为野外地矿考察领域的开拓者。1914年秋,他成为第一个偶然发现叠层石矿石有机起源的人。1918年,发现了聚环藻团块并认识到它与北美寒武纪前期相似的“化石”的联系。同年,又在中国北部发现了第一个三趾马田野遗址。一系列发现,使安特生开始受到同行的敬慕并引起了科学界的注意。可喜的成果使他在经费上得到了更多的资助……
第一章 龙骨的启示(3)
历史需要英雄,而英雄必须适应历史,否则便不再是英雄。
使安特生在世界考古史上留下不朽声名并把他的事业推上辉煌顶峰的契机,真正而富有戏剧性地降临了。
北平街头的奇遇
1918年2月某日,安特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遇见了时在燕京大学任教的麦格雷戈·吉布(J。MeGregor Gibb)教授,这位化学家很了解安特生对化石特有的兴趣,当即出示一些包在红色粘土中的碎骨片。“这是在周口店发现的,详细地点是叫一个鸡骨山的山崖左侧,这个鸡骨山是由于红土中随处可见到鸟类骨头而得名。前几天我到那里考察后亲自采到了这些粘有骨头碎片的泥块。”吉布教授得意地说着,将碎骨从泥块中剥下递给安特生。
“这些泥块是充满特色的红土构成的,我发现这种土在周口店地区许多地方的石灰岩洞中均可见到。但引起我注意的是其中有许多小碎骨,大部分骨头是空腔的,显然属于鸟类骨头……”吉布教授的叙述对安特生来说极有诱惑力,这不仅仅是由于安特生涉猎广泛、知识渊博,激起他最大兴趣的则是因为在这之前一个悬而未决的学术案例。
20年前,一位叫哈贝尔(K。A。Haberer)的德国医生在北京行医期间,从中药店里买到了不少“龙骨”和“龙齿”。这位医生虽不是研究古脊椎动物化石的专家,但极具科学头脑的他很了解这些化石的学术意义。当他在1903年离开中国之时,便把买到的“龙骨”经过认真挑选,装在木箱内带回了他的国家。此后不久,哈贝尔把这批化石全部送给当时著名的德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施洛塞尔(Max Schlosser)教授研究。
施洛塞尔经过反复研究鉴定后,惊奇地发现在众多的“龙齿”化石中,有两颗是人的牙齿,且有一颗属人的上第三臼齿——这是整个亚洲大陆首次破天荒的发现。
如果那时的施洛塞尔敢于公布他研究鉴定的真实成果,那么亚洲具有远古人类生息的事实论断,将会提前23年公布于世,安特生的声名也不会在日后大放光彩,相反的是哈贝尔这位普通的医生将会占据报纸头条,成为传奇性人物并载入科学史册。但是,令施洛塞尔和哈贝尔二人遗憾终生的是,他们没敢正视眼前的事实,只把两颗人类牙齿当作类人猿的而匆匆公布于世了。
施洛塞尔和哈贝尔与伟大的发现荣光失之交臂。但是,这两颗牙齿还是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因为早在1856年,就有德国发现了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Man);1891年又在爪哇岛上发现了爪哇人(Java Man),而亚洲大陆却是一片空白。这一发现,不能不引起繁感的学术界重视。
安特生来华后,始终没有忘记施洛塞尔的研究成果,并隐约感到在远东大陆特别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尚有一种未被参透的天机未泄其秘。他在广泛向中国科学界外籍朋友写信的同时,总要随信附上施洛塞尔关于中国动物化石的鉴定结果,并请他们注意收集和提供化石产地的线索。
一念至诚,感动上天,安特生的好运正式来临。
二十年前哈贝尔在北京中药店买到的“龙骨”,当然不会确知它的详细产地,但来自华北地区是可以肯定的,因为华北地区是主要的“龙骨”产地,北京药店不会舍近求远从南方购买。也许,施洛塞尔发现的牙齿就来自周口店……想到这里,安特生的身心不由自主地抖动了一下,他不敢再想下去了,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这样偶然的巧合,但又不情愿否定这个念头。他安捺住心中急如潮涌的波澜,匆匆谢过吉布教授,回到自己的居室静静地默想起来。
3月22日一大早,安特生踏上了考察周口店的途程。此时,连他自己也未意识到迈出的这一步,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意味着什么。
周口店位于北京西南大约50公里处,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山野村镇。这个地点之所以被科学界发现并引起兴趣,在于附近的燕山山脉因造山运动而沉积了距今四亿多年前的奥陶纪与寒武纪石灰岩,除外还有侏罗纪的砂岩,因地壳变更而形成的大理石和花岗岩石等等。在奥陶纪与侏罗纪的地层中,夹有较厚的煤层,可供开采。尤其是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堆积物更是随处可见而保存齐全。
第一章 龙骨的启示(4)
安特生根据麦格雷戈·吉布教授预先指明的路线,很快找到了周口店西南约两公里处的鸡骨山。这里最初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就是在奥陶纪的石灰岩中有明显而较多的石灰石矿。吉布教授正是在这里一种深红色砂质粘土里发现了要找的化石。
安特生悄无声息地开始了他的田野考察。
他发现,眼前的深红色砂质粘土,是地壳变更之时,由于石灰岩断裂,粘土才得以充填进来。很明显,土层充满石灰岩洞,石炭岩炉膛将泥土中的物质小心地保存下来,并逐渐从填洞的土层转变成可分离的石柱特色,无数碎骨化石就粘贴在这独立高耸的石柱上。这宛如古塔似的石柱,离地座约5。5米,直径1米左右。上面含化石的堆积物的围岩差不多都被捷足先登的科学家剥光,不能轻易地摘取了。
安特生挥动考古控铲,开始在石柱的四周发掘。很快,他找到了两种啮齿类化石和一种食肉类化石,尤其是后一种化石收获颇丰。
安特生将采到的化石装了满满的两个背包,这位精明而有着科学头脑的瑞典人,没有像吉布教授那样急着回去向同行显耀自己的发现,而是悄悄来到龙骨山一侧的乡间寺庙住了下来,静静地思考着所发现的一切。
两天后,安特生回到了北京。他对周口店之行非常满意。能够在北京附近找到一处“龙骨”产地,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况且,这是安特生来华近4年来第一次发现骨化石。尽管骨骸很小,看起来属于普通并可能是幸存下来的鸟的种类。但这个发现,毕竟为他解开施洛塞尔发现的人齿地点之谜,敞开了一扇透着些微曙光的门户。可以说,日后周口店那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从安特生的这次考察就注定了。要不是1918年秋天,安特生派出考察的人员在河南发现了大批三趾马化石而把他的兴趣吸引过去,或许,周口店那举世瞩目的发现比事实来得还要早些。但历史老人没有这样安排,安特生放弃了周口店的进一步考察,率领助手转入河南,一头钻进了三趾马化石的田野调查发掘之中。
3年后的1921年初夏,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Otto Zdansky)根据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维曼教授的建议来到中国。由于维曼的热情介绍和荐举,安特生准备和这位刚刚取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合作三年,主要从事三趾马动物群化石的发掘和研究。此时的安特生已经在这个领域的发掘和研究中初见成效并可望获得非凡的成果。
但是,安特生仍没有忘记施洛塞尔留下的那个谜。当师丹斯基到北京后,便安排他先去周口店的鸡骨山进行发掘,公开的理由是使这位年轻人体验一下中国的农村生活,以便日后工作。其实安特生心中另有打算。
历史在兜了一个小圈之后,师丹斯基又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人类祖先的家园。
这一年的8月某日,安特生和葛兰格(Walter Granger)博士一起来到周口店看望师丹斯基。葛兰格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派往中国的著名的猛犸古生物学家,其主要任务是协助由安德鲁(Rey Chapman Andrews)和李契夫曼领导的考察团在蒙古的探索工作,他是作为该团的首席古生物学家出现在中国土地上的。
安特生邀请这位他敬重的古生物学家同去周口店的目的,除了看一下师丹斯基的发掘进程,重要的是让葛兰格传授美国先进的发掘技术,因为美国的古脊椎动物的以及古生物学家,在发掘技术上已取得了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科学家的惊人的进步。
师丹斯基已在安特生1918年住过的乡村寺庙中建立起他的田野发掘指挥部,安特生和葛兰格在寺庙稍作休息后,随师丹斯基一道向鸡骨山走去。在发掘现场,葛兰格对美国的先进田野考古技术进行了传授和示范,并找到了一些容易漏掉的小碎骨化石。按照他的理论,在发掘中不能放过任何哪怕是极为细小的线索。
叩开“北京人”的大门
当安特生等人坐在工作现场休息时,从山下走来一位约四十岁左右的中年汉子。中年人先是好奇地看了看眼前的几位长鼻子洋人,又在发掘现场转了一圈,突然转身说:“你们是要挖龙骨吧?离这儿不远有个地方,可以挖到更多更好的龙骨,没有必要在这里傻费劲了……”
第一章 龙骨的启示(5)
安特生坐着的身子猛地站了起来,他清楚地知道中国人对“龙骨”的开采和收集已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了。周口店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现和开采“龙骨”他不知道,但据他1918年的那次访问调查,此处几乎每家都有“龙骨”收藏,有的卖给药店,有的则当作一种外伤药以备自用,因为用“龙骨”制成的药物可以止血愈伤,因而特别受到人们的情睐。而所谓的“龙骨”,其实就是埋入地下的古人类与古动物骨骼,有的因年代久远成为化石,此种骨骼被研成粉沫后,撒到刀割或创伤的裂口上,确有止血愈伤的作用。从1918年安特生来周口店那时起,他在心中就作着这样的结论:也许当年哈贝尔收购的“龙骨”就来自这个荒野山坡之中。
安特生不能错过这个线索,他在详细地询问了中年汉子后,便整理好工具包,同师丹斯基、葛兰格一起跟中年人向北方一座石灰岩山走去。
新地点很快到达。这里位于周口店火车站西约150米左右,是一地势较高的早已被废弃的石灰矿。矿墙约10米高,面向北方,成直角状陡立着,极其危险,用不了几场风雨,便有倒塌的可能。中年人指着一条填满堆积物的裂隙说:“龙骨就在那里头,你们挖下去,保证有大的收获。”
安特生等人小心地来到裂隙前,只见堆积物由石灰岩碎片、砂土和大动物的碎骨组成,并被石灰岩溶液紧紧地胶沾在一起。几个人搜索了很短时间,就发现了一件猪的下颌骨。
猪骨化石的发现,说明了这是一处比鸡骨山更有希望的化石地点,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兆头。几个人在堆积层中一直搜索到傍晚,才怀揣具有伟大发现的玫瑰梦返回寺庙。
当天晚上,几个人坐下来仔细鉴别采到的各种骨化石。葛兰格将一件奇异的下颌骨反复琢磨后,举棋不定地递给安特生鉴别。尽管这件下颌骨的牙齿已经缺失,但安特生还是凭借自己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及独到慧眼,大胆推测出是一种鹿骨化石。这一论断,很快得到了证实。
第二天清晨,安特生一行在太阳的光照中沿一条直路,从居住的寺庙向一处名叫“老牛沟”的新地点走去。
新的调查收获出乎意料,采到的化石不仅有同先前相同的看似奇异的下颌骨,而且牙齿保存完好,葛兰格赞同了安特生先前的论断,并在以后的研究中正式确定名为“肿骨鹿”动物化石。而和“肿骨鹿”动物化石同时采到的还有犀牛牙齿、鬣狗的下颌骨、熊类的颌骨碎片……这一切的发现将预示着人类祖先的呼唤已经开始了。
晚上,几个人在破旧的寺庙里喝着掺水的烈酒,庆贺这预示着美好未来的发现。安特生决定让师丹斯基在老牛沟继续发掘,他和葛兰格返回北京。许多年后,安特生在他的回忆中说道,这一夜,他们激动得几乎没有闭眼。当翌日清晨准备冒雨踏上回北京的列车时,山下坝儿河的洪水猛涨,暴雨狂卷着水流从山谷奔腾而下,切断了去路,只好望洋兴叹。直到第四天清晨雨过天晴之后,二人赤裸着身子,淌过齐胸深的水向车站走去。
安特生在回忆录中特地提到,在和师丹斯基于山下握手作别时,他面对朝霞映照下的周口店和鸡骨山,说出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等着瞧吧,总有一天这个地点将成为考察人类历史最神圣的朝圣地之一。”
回到北京,安特生对师丹斯基的发掘工作仍不放心。几天后,他又来到周口店。
这次,他从已发掘的堆积物中注意到一些白色带刃的石英碎片,并观察到岩洞旁的石灰岩中,有一条狭窄的石英脉矿,这条脉矿从山顶一直伸到发掘地。
带有锋利刃口的石英碎片的出现,令安特生蓦然意识到这是人类在原始起源时所用的工具,因为最早期简陋的工具不是由人类祖先加工制造的,而是从他们经过的路旁的山野丛林中拣到的。从发掘的带有利刃的数量来看,只有原始人类居住在周口店附近,才会有如此集中并大致相同的石英碎片。——这些锋利的刃口,正是祖先用来切割他们捕捉的兽肉的。
第一章 龙骨的启示(6)
安特生做出这一推断的同时,用手中的石英碎片敲着岩墙对师丹斯基说:“我有一种预感,我们祖先的遗骸就躺在这里,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找到它。如果有可能,你把这个洞穴一直挖空为止。”
尽管师丹斯基按照安特生的建议又在周口店发掘了几个星期,但还是没有把岩洞挖空便结束了工作,因为发掘的困难比预想的要大得多。此时的安特生却不能忘记对岩洞中存在人类的推断,在他的请求下,师丹斯基于1923年夏季再度回到周口店去发掘那个岩洞,由于可供发掘的部位已高悬于陡壁之上,发掘下去极端危险,当师丹斯基把能采集到的化石尽量采到手后,又一次向当特生提出结束发掘工作的要求。
“对这个地点,我始终充满存在人类遗骸的希望。”安特生企图再度挽留,而这次师丹斯基的决心已定,当他把能够采集到的化石尽量采到手后,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