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 兵临城下
面对着来势凶猛的突厥大军,李世民对着地形图分析整个形势。他最担心的,不是突厥灭了他李唐的政权,皇城城墙高耸,易守难攻,以突厥的攻城技术根本就攻不下。可是长安城的城墙可是土夯的,当年长安还是大隋地盘的时候,唐军可是很容易就攻入了。以突厥掠夺的本性,他们若是攻破了长安城墙,必定危及百姓的安全,降低李唐政府的威信。李世民是非(提供下载…87book)常重视这一点的,决不能让自己失信于民,所以他泼出去了也要保证百姓的安全。他接到突厥入侵泾州的情报做出的第一个决策就是派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率精兵北上御敌。
八月二十六,尉迟敬德刚到泾阳,就遇到了南下的突厥兵,双方大战,尉迟敬德虽然没有获得战略上的胜利,倒也挫伤了一路胜战的突厥兵的锐气,杀了一千多兵卒,还俘虏了突厥一员大将俟斤乌没啜。尉迟敬德和李世民的小舅子长孙无忌并没有恋战,而是遵照李世民的指示,继续率军北上,目标指向罗艺屯兵的泾州,在长安和泾州之间的豳州一带停驻下来。原来李世民这回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保持了他一贯高瞻远瞩的作风,他对罗艺的不抵抗产生了怀疑,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去盯着他免得在关键的时候罗艺会来个釜底抽薪;二来他认为突厥这次战线拉的太长,军需等后备力量一定不足,不会为长安花太多的时间,派尉迟敬德他们埋伏在突厥军队北归的路上,给他们突然一击,也可以减少一些损失。而长安的安危,他有充足的信心去应付。后世的宋朝帝王,如果有李世民的这点魄力,或许就不会让自己子民成为异族的下等公民。不过又有几个帝王能到达李世民的高度呢?
八月二十八,颉利可汗的大军进至渭水,在长安城西门外便桥之北驻军,离长安城仅四十里。经常和中原作战的颉利可汗,最不自信的就是攻城,想必这大唐的首都一定也是极难攻克的,因此这回南侵的容易,并没有让他忘乎所以,毕竟这是远离自己的国土,深入敌人内腹作战,容不得一点儿马虎,一旦失败,恶劣的后果是很难挽回的。颉利可汗此时不敢贸然行动,派与李世民打过交道的突厥酋长之一——执失思力入长安去面见李世民,试探唐国新政的实力以及兵力。
执失思力仗着身后有十万大军,又和李世民有过交情,料自己不会有什么危险,大摇大摆进了长安城,只见城内百姓似有惧态,除了城墙上严布防兵、城内有限士兵在巡逻以外,也没看到什么有太大规模的军队,愈加的自傲,原来这不过是一座空城。没费什么劲,见到了年轻李世民,执失思力也不客套,直接说:“我突厥二位可汗,领兵百万,已经兵临城下,在渭水便桥北屯兵。”
李世民正值血气方刚的年龄,可不同于他父亲的沉稳内敛,登时变了脸色说:“我与可汗曾经当面有过和约,现在却你们竟然背信弃义!而且当初我们起义的时候,得到你们父子的支持,为此我们送给你们的玉帛珠宝多的无法数计,为什么还要妄自发兵逼近我都城,还要夸耀自己的强盛?今天我就先宰了你!”
执失思力没想到李世民会当时变脸,唬的立刻请罪说:“这是我的不对,请陛下宽恕。”
萧瑀劝谏道:“有道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请陛下三思。”
封德彝也说:“萧大人说的有理,不如按照礼节送他回去,也好彰显我中原大国的气度。”
李世民说:“对不讲礼节的人讲礼节,是对讲礼节的人的一种侮辱。今天就把这个不讲礼节的人关押下去,置于门下省看守!”
其实李世民心里才不是想的这么简单,他现在把长安最精锐的士兵都安排给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他们北上去了,没想到这突厥的军队这么'TXT小说下载:www。87book。com'快就逼到了天子脚下,而勤王之师还没有这么'TXT小说下载:www。87book。com'快前来救援。现在执失思力已入长安城窥探到我们这里的情况,若放他回去给他颉利可汗一说,那这长安城这一仗就无法避免了。那突厥一逼近长安,李世民手下的几员大将就争着要出马,与突厥一决死战。李世民考虑再三,还是决定能不战就不战。现在中原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虽然表面上臣服,有些难免会心里还有野心,如果在大唐的首都、国家的心脏打起了仗,那些野心家未免会蠢蠢欲动,给新政权带来危机,所以这一仗能不打就尽量不要去打。
执失思力押下去以后,李世民传下令去,敕令各路将军带队到便桥汇集。传敕的特使下去以后,又对侍中高士廉(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亲舅舅)、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等六位朝廷重员说:“走!我们现在就骑马出去,会一会那个颉利。”
在路上,已是仲秋时节,连微风都有了一丝凉意,吹得树叶“啪啪”作响。沿路的百姓似乎也听说了这件事,也许是因为这几年经历的战乱太多了,虽然也有些紧张的神态,却各自都在干各自的营生,并没有因为外面屯集的突厥兵而惊慌失措。可以想象,如果让突厥兵攻进城来会给百姓带来多少损失,又会造成多大的心理落差。各位高官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因为各路军队的诏告虽然发下去了,毕竟没有这么'TXT小说下载:www。87book。com'快到来,可见李世民一副镇静自若的神态,也不敢多问。
出了玄武门,来到渭水边只见隔着湍流不息的渭水河,便桥那边黑压压站满了突厥军士,蓄势待发。在北岸,颉利可汗等人还在等待执失思力回来禀报长安城内的情况,好决策下一步作战计划,谁知左等右等也不见他回来,眼看太阳都快落山了,倒是远远地来了一队人,全身汉人衣着,显然没有执失思力,最前面的七人看样子身份不同寻常。再定睛一看,虽然隔着渭水河,那个为首的看神态分明就是两年前在阵前训斥自己的李世民,不过换了帝王的服装,更添了几分恢弘的气度,彰显着帝王之态。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十四节 对峙
第十四节 对峙
李世民在便桥那边站定,对着北岸的突厥军队喊道:“莫贺咄设(颉利可汗的名字)!你既然和我大唐结缔友好和约,为什么还背信弃义,兵临城下?!”
那边一喊,这边的各突厥酋长才知道是大唐的皇帝到了,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是经历过杨广时代的人,钦慕中原皇帝的气派,虽然喜(87book…提供下载)欢入侵中原掠夺一点儿小惠,可对皇帝还是心存敬畏的。所以李世民一喊,有些酋长已经下马对着那边行礼了。这一下甚有沙场经验的李世民看清楚了突厥那边的情况,别看突厥兵足人多,可是人心不齐、阵脚混乱,各酋长来为颉利可汗助阵,不过是抱着抢一杯羹汤的心态,与颉利的心思不同并不想真的要把李唐政府怎么样。所以突厥那边的作战实力比他预料的还要糟,他心里有了数。
这个时候,接到命令的唐朝各路大军陆续到场了,一时间旌旗飘摇,盔甲闪耀,阵脚一丝不乱,显然是有备而来。颉利可汗见执失思力没有回来,心里就有点儿担忧,一看李世民挺身而出,后面阵容强大,军容又十分整齐,心里也不免吸了一口凉气,暗自庆幸幸亏自己没有贸然进攻长安城。
李世民指挥着各路军队后退一些地方结成阵队,独留下自己和颉利可汗谈判。萧瑀知道了李世民的意图,拉住他的缰绳劝阻说:“陛下!不可轻敌呀!”
李世民看着他不说话,还要向前走,萧瑀仍是不放,还是苦苦劝谏。李世民看这样子,估计不说点儿让他老人家放心的话来他是不会放手的,于是淡淡的说:“我的谋略早已筹划成熟,只不过你们还不知道而已。突厥之所以敢倾全国的兵力来我天子脚下,无外乎因为我国内动乱,朕又是刚刚即位,以为我方没有实力对抗外敌而已。这是讨便宜的心态,未必会有决定的决心来和我们对战。如果我方对他们示弱,紧闭城门环城固守,他们必定在城外放纵大肆抢掠不能控制。这样我们的百姓就遭了难,必然对我们的新政权失去信心。因此朕不带士兵去见他们,告诉他们朕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又展开军队和他们对峙,让他们知道我们有着必战的决心。朕这样做就是要出乎他们突厥的意料之外,动摇他们的信心。突厥现在深入我地,没有后备的支援,心里必定深怀戒备,因此我们和他们作战必定会取得胜利,和他们言和则会巩固以前的关系。能不能制服突厥,就看今天这一招了!”
萧瑀听了,虽然仍不放心,可觉得这位年轻的皇帝句句说的有理,自己竟没有办法去驳下一句,只好松了手。李世民顺势上了桥,对着颉利可汗喊道:“今天你既然已经来了,就过来告诉朕,你究竟为何而来,也免得你空手而回!使我大唐有违待客之道。”
颉利可汗本来看到那边皇帝一到,又大展军容,这边的各位酋长就开始唏嘘,心里就开始打鼓。现在自己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各酋长又是被他连威带哄前来助阵的,与那边军队的以逸待劳开战的话,自己自然是要吃亏,于是心里七上八下的打着小算盘,算计着今天该如何收场。一听到李世民喊他过去面谈,又是这样说的,想想也是一个下台阶的方法。于是策马上桥,走到李世民前面,撑着一脸的傲气顺着李世民的话说:“听说当年的秦王成了现在中原的新国主,本可汗想着那一年我们结盟的情谊,特地领着我突厥各部酋长前来恭贺!”
李世民紧盯着他,仿佛要用锐利的眼神将他看穿似地,片刻,仰天大笑后又看着他,嘴角带着冷笑对他说:“这么说,朕还要感谢你这一份念旧的情谊咯!”
颉利可汗脸不红心不跳的说:“感谢倒谈不上,不过中原地大物博,又向来好客,自然不会亏待我们的。”他是在想,既然这仗不容易打下去,索性和谈,多捞点儿好处,喂饱了各部酋长,将来他们也好有信心再和自己一起发动入侵战争。
李世民用鼻子“哼”了一声说:“那是自然,不过可汗要来朝贺就来是了,何必带上这么些兵士,一路惊扰我中原百姓,让朕如何给你厚待?”
颉利可汗不慌不忙的说:“这个好说,陛下只要善待我突厥军士,我们撤兵的时候自然会善待中原百姓。”
李世民说:“既然可汗有这样的心思,那朕就与可汗和谈,只是今日太阳已经落山,吉时一过,明天一早我们再择吉时,在这便桥之上,朕与你杀马为盟,再结两国之好。”颉利可汗点头同意,两国元首就这样各回自己一边,颉利可汗结帐而居,李世民则自回宫。
第二天一大早,再次李世民来到便桥边上,安设大帐,只留下一个胡人侍卫安元寿和颉利可汗单独谈和谈项目。第三天,又会于便桥上,杀白马,用隆重的仪式结了渭水之盟。之后,放回执失思力,并派中监豆卢宽、将军赵绰护送突厥人回国。
突厥人走后,萧瑀问李世民说:“那颉利来的时候,并没有打算言和,各位将军都要求出战,陛下不允许。后来为什么突厥自己又退了兵呢?”
李世民说:“我站在便桥上看他们的情况,他们虽然人多可军纪很差,如果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想击溃他们还是很容易的。朕又命长孙无忌和李靖各安插伏兵在幽州等待他们,等到突厥回去的时候,伏兵在前,我再派大军跟在后面,想平定他们易如反掌。然而朕现在刚刚即位,现在治国还需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为主。若何突厥交战,损失必定很大,到时候他突厥虽败却不至于亡国,必然和我们结怨,加强军队设备,日夜提防。到时候再想平定他们就不容易了。所以现在停兵息战,给他们厚利,他们就会轻视我们,对我们失去防备,等到我们国内富强,政权巩固以后再去收拾他们就容易了。就是常说的‘要想取,先要给’。”
第七章 辗转突厥 第十五节 渭水之盟
第十五节 渭水之盟
萧瑀恍然大悟,说:“陛下高见,这是臣没想到的呀!”
李世民站拍案起来“哼”了一声说:“什么‘渭水之盟’,简直是‘渭水之辱’!他们一叫价,要去了朕半个国库,若不是这隋留下的底子厚,这不知又要废掉我百姓多少年的辛苦。这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是一定要彻底铲除的。我们要速速加紧备战,日日练兵。以后朕要带好头,亲自引诸卫骑兵统将等在显德殿庭练习射骑,绝不放松!总有一天,朕的士兵要马踏突厥,一雪今天这渭水之辱。”
萧瑀担心的说:“这宫苑禁地,依照大唐律令,在皇帝的住所不得携带兵器。陛下若是带着兵众在宫苑练习,若是有心怀不轨的人,难免会出现意外,这是不重视江山社稷的办法。”
李世民不以为然的笑着说:“王者气度,应视四海为一家,封域之内,都是朕的赤子,朕对所有的人都是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为什么还要去猜忌自己的宿卫?”
九月,颉利可汗带着浩浩荡荡的突厥兵像北撤退,正在行路中,突然探子回报:“不好了可汗!前面有大队的人马拦住了去路,为首的好像是大唐的尉迟将军。他们摆下了阵列,看样子是准备一战。”
颉利可汗大吃一惊,自打和谈以后,他就没有准备再战,不光是他,整个突厥兵士都没有了作战情绪,何况还有唐朝高官护送,怎么会半路杀出一个尉迟敬德出来,这李世民到底玩儿的什么鬼花样?颉利可汗扭头对赵绰说:“这位尉迟将军到底为何而来?”
赵绰说:“这个,我也不知,等我上去问问他。”赵绰去了一会儿,回来对颉利可汗说:“尉迟将军他没别的意思,只是说我大唐送给可汗了那么多的礼品,有道是礼尚往来,请可汗也回送我们陛下礼品。”颉利可汗低头思索,暗骂李世民鬼点子多,看来这回不放点儿血是不容易回去了,于是下令就地驻扎。当天就备了一份厚礼——马三千匹,羊万口。派执失思力做为使者去长安给李世民献礼。
执失思力见到李世民,殷勤的表明了来意,李世民看着他不说话,看的执失思力心里直发毛,不知所措的看着李世民。李世民这才缓缓地说:“东西你们带走,把你们突厥掠走的我大唐子民送还回来,还有被你们关押的温彦博,让他完好无损的还朝。”执失思力一听,原来李世民是这个意思,松了一口气,拜别了李世民回去复命。颉利可汗依照李世民的意思做了,果然一路顺畅,回到自己国土。义成公主不知道这中间有多少曲折,只觉得这回虽然没有一下子推翻他们李唐,肯定挫伤了他们的锐气,也有些在心里窃喜,认为成功不过是早晚的事。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末,向来寒冷的北国今年更是天寒地冻、飞雪肆虐,雪积在地上达到几尺高,出现了突厥人民常担心的白灾(雪灾)。在这样的天气,大多数人都渴望躲在家中,偎着暖烘烘的炉火,感受着家的温暖。可鸿胪卿郑元寿今年无福消受这种温暖,因为他接受到皇上的命他出使突厥的重任。当然,这对于曾经屡次出使突厥的郑元寿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曾经几次在两国交战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孤身入突厥的他,这回又有了和谈在前,还带着给突厥的重礼,这点儿风雪造成的困难真的不算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