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海风云- 第6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连李天生自己一开始都没有想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位大哥,在明知道飞龙帮郑芝龙心中最大的敌人,便是洪门和李天养的时候,他这位大哥却还要让自己去跟对方接触,甚至还建议自己出售手中的生铁给对方。

    生铁这东西,放在一般团队势力里,固然也是作用巨大,可以制造无数的武器装备,可是真要落在像洪门、西洋人这种能够自主制造出火炮、火器的团队说中文,其所能发挥出来的作用,那可是天差地别。

    明知道飞龙帮已经能够制造出火炮了,那为何大哥还愿意让自己资助对方,让其进一步扩张手中实力。

    最后李天养的一席话打动到了李天生,同时也让那个李天生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一直以来都无法做得比自己这位大哥好,发展速度夜不如自己这位大哥多矣。

    一切都是源自于眼界。

191 局势变换() 
大明朝,在崇祯二十二年这一年里,终于有了新的动作。

    自从顺天府重新被孙传庭督师带着明朝军队,夺了回来之后,大明朝短期内便没有了太大动静。

    清朝人对于北方地盘的肆意清剿,让北方土地上生活着的百姓家族十去五六,这对于大明来说,本是一个不好的消息。但是在这个不好消息的背后,却又不得不承认,损失连队这么多的人口之后,反而大明朝身上的负担却是轻了不少。

    崇祯皇帝因为没有多余银钱修缮北京城,一直以来迟迟没有重新迁移回北京,这却使得官府层面上,北方的内阁大臣和各大家族,也不敢冒着风险,先行回到北方自己的地盘上。

    毕竟,如今江山风雨飘零,谁夜无法想象,未来会发生怎么样的事情,在大明周边,还有着好几个虎视眈眈的对手,任谁夜不敢拿着庞大家族的利益荷性命去冒险。

    少了这些北方大族的回归,加上清朝军队无意重话帮助大明清洗来了一遍北方本土势力,故而孙传庭在夺回了北京城,以及北方的大片土地之后,受到朝廷奖励获得更大权柄的同时,积极整顿民生,却也是卓有成效。

    本来,除了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小冰河气候让百姓们的生活艰难外,其实造成北方百姓动乱真正原因,还在于北方土地兼并严重,辛勤劳作的老百姓多是租地耕种,而作为地主的士绅阶层,却因为大明对士绅的优待,还有官绅勾结瞒报土地面积,让朝廷税赋减少大半,这才是朝廷越来越穷,百姓越来越苦的原因。

    现在却好,北方士绅大半不敢回来认领他们等土地,或是那些固执留守等地主阶层,被勤于破坏的大清人一网打尽,太多土地变成了无主之地,被孙传庭为首的明庭政府重新登记在册,并为了安抚当地幸存的百姓,将其授予百姓们,以此带动北方逐渐恢复活力。

    孙传庭本身就是大明朝当朝一带名臣,除了带兵有方,指挥有度以外,作为文臣,他的地方政务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

    因为收复了北方故土等关系,孙传庭原本留在崇祯皇帝心中不好印象一一拔除,同时因为积功甚重,如今只要他本人问不犯大的错误,其北方五省总督之职却是稳如泰山。

    在失去了洪承畴等一干名臣之后,崇祯身边可用的大臣却是少了很多,当然,原本留守应天府陪都南京的六部班子里,肯定也有不少可造之材。

    只是随着北方六部班子南迁,两套六部班子之间的争权夺利,就算是到现在,也没有消停或,朝中党争之事却是最让崇祯烦心的事情。

    史可法作为内阁首辅,其本人才干尚可,只是他本是南方陪都六部成员之一,登上如今这位置,也多是朝中重臣妥协之下等产物,论及威望和手段还是较之北方朝臣差了几分,因为压不住内阁朝臣争斗,崇祯自然还是多有失望的。

    不过几经磨难之后的崇祯,也多少有了一些改变,再不复以前那般频繁更换朝中大臣,这也使得朝廷的局面渐渐有所改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自十七年开始,崇祯他们被迫放弃北京,南下南京避难,到现在软软算来却是已过去了五年左右时间,经过多方的努力,到现在明朝的实力也渐渐有所恢复了。

    本来嘛,大明朝一直以来的税赋重地,都是在江南地带,如今北方包袱减轻,南方所获税赋自然而然也就让朝堂的调度很多军备变得相对更轻松。

    而随着南下之后,南北方大臣家族权力之争,最终也让崇祯享受了几分渔翁之利,对于南方地盘的掌控也更加深厚;加之洪门打开了海上贸易渠道,让明庭也享受了一把大航海时代的红利,五年时间的潜伏,明朝政府夜终于又有了一战之力。

    毕竟底蕴摆在那里,大明朝坐拥华夏数千年来版图大半,朝中百姓人口虽然有着洪门、南洋商会这些蛀虫存在,可是相较于他们的庞大基数,洪门等所挖的那点墙角,甚至还没有一府之地人口繁多。

    当朝政平静,国库渐渐有了余银之后,如今已迈入而立之年的崇祯,再次奋发图强,对身处北方的孙传庭督师,下达了一道再次震动西北的御旨。

    “……又要开始动荡了!”

    刚刚度过五十六岁生辰的孙传庭,手抚鄂下那一缕斑白的胡须,长长叹出一口长气。

    身为大明重臣,这些年孙传庭为了北方安宁是殚精竭虑,无有一日敢于疏怠,同时也在积极备战,在手握北方五省大权之后,更是有了底气,到如今其麾下军队,却是已有二十八万之众。

    可别小看了这二十八万大军,要知道以如今北方数省之力,光是供养这一支大军,就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若非南方朝廷这些年还能支援一二,以北方这快生灵涂炭之地,想要维持这么大一支军队都困难。

    身处北方这块残破的土地上,西南方向的大顺朝李自成,一日就没有消停过,一直妄想着能突破自己的防御,占据北方领土,与南方的大明朝分地而治;北方则有蒙古异族和大清的爪牙虎视眈眈,每年冬时都会跑到长城周边打打秋风,让孙传庭疲于应付。

    但要说真正让孙传庭视为最大敌人的,却是在东北山海关一线悄无声息,从无有任何动静的洪门军队。

    表面上洪门人很是讲究,双方如今依旧都还在大明这一顶旗帜之下,从来不会越过山海关防线以南一步,规矩得很。

    可是洪门在东北关外所展露出来的实力,却是让那个孙传庭等人为之震惊,连当初强大的大明朝都莫可奈何的大清人铁骑,如今也被洪门这一支偏师,死死给压制在了荒芜贫瘠的北方草原和西北的原始丛林当中,无法寸进一步。

    如是种种,让那个孙传庭对这一个强大的潜在对手充满了戒备之心,二十余万大军,大半精力都放在了京师一线,防备洪门人的暴起。

192 局势变换2() 
孙传庭本人的意志,最终却熬不过大明朝廷官方的意志。当朝廷准备调派他及他麾下大军南下长江,展开对大顺朝李自成农民军镇压的御旨送达他等手上时,他就知道圣意难违,不会有什么改变了。

    朝中大臣虽然保有着对洪门的戒备之心,然则这些年里洪门首领李天养一直表现得极是安稳,从无有泄露丝毫的敌意,让朝中大臣们渐渐产生连队一种麻痹心理,认为洪门李天养大致就只是想做一个异姓王而已,短时间里不会有其他动作。

    为了这一次的重振山河,崇祯也是花了大力气的,首先为了安抚远在海外的最大隐患洪门李天养一伙人,崇祯却是放弃一贯等坚持,竟然真的摄封了一个南海王给李天养,版图便是李天养如今所占据的大员岛算是开了大明朝等先河。

    当接到摄封的时候,李天养自己都吓了一条,没有想到曾经他所追求的事情如今却是欣然成真,这也就意味着大员岛上李天养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开府建牙,而不用担心会被大明朝堂上种种非议了。

    一开始李天养还想不明白,为什么突然之间崇祯皇帝跟转了性子一般,竟然这般的大方与开明了,直到朝堂中关于西伐的消息以及最终圣旨下达之后,李天养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在安抚自己,让自己不要在这个时候搞出什么乱子来。

    于情于理,李天养都不会拒绝这份送上门来的大礼,接下来洪门不管是趁机出兵,开始走上天下争霸的道路,还是坐山观虎斗,看大明朝与大顺农民军互相损耗残杀,他都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引起大明朝堂更多的关注与防备。

    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份圣旨,同时向崇祯表以最忠心的态度,还有向崇祯感激涕零、无以为报的姿态,在李天养这么多年来磨砺出来的精湛演技面前,却是让前来宣旨的臣公们信以为真,放下了不少防备。

    有了李天养的表态,加上自以为对李天养已经是格外恩宠了之后,崇祯皇帝与一干大臣们对于推进西伐的策略,却是再没有了其他的问题。

    崇祯二十二年九月,大明朝西征军队,由督师孙传庭、都督同知左良玉一北一东,成夹击之势迅猛展开了对大顺朝李自成一部的征伐。

    此役是大明朝历经五年的酝酿所执行的最强攻势,是崇祯皇帝誓要收复固有领土决心的显化。除了孙传庭北方一军,出动十五万将士以外,已经晋升位从二品大员都督同知的左良玉同时率领江南二十万大军,自颖川卫东进,兵锋直逼大顺朝东都洛阳所在。

    大顺朝李自成在洛阳定都称帝之后,其锐意进取的态度就发生了不少转变,其中缘由自然不言而喻,那就是被眼前的权力富贵給迷花了眼。

    李自成本人发迹于微末,早期受到生命威胁之时,自然会奋起反抗,到了中后起称帝之后,因为大明朝养精蓄锐、囤积兵员财力,以及在大清入侵下损失惨重,对农民军的军事镇压行动减少无数,这却让李自成难得地有了几分享受的机会。

    而且,农民军起义的基础,是长江以北广大受到天灾人祸迫害,最终走投无路的百姓。如今随着无数次农民起义军被镇压又崛起,北方大清的清洗,大明官府自我救赎等等方式,让农民军像以前那样登高一呼便有无数随从的行为逐渐成为来了传说。

    受灾的百姓,或是已然化为白骨,或是已被农民军收入麾下,亦或者重新成为拥有希望土地的农夫,他们又那还会跟着李自成这位闯王继续过那刀口舔血的生活。

    几方面的因素之下,身份地位低微、文化知识浅薄的大顺朝高层,从此渐渐开始变得安逸享乐,不思进取起来,至少这几年一来,大顺朝对于京师南北方两块版图的入侵,却是渐渐少了。

    当然,要说农民军一点进取意图都没有,那肯定是假的,刘宗敏、田见秀等李自成麾下一干实权派大将,不是没有出动过大军,随南北大明地盘进行过攻击。奈何在面对大清军队时,表现得不算亮眼的大明军队,对付起大顺朝这群依旧还以羊群战术作战的军队来,不敢说百战百胜,但是却也是胜多败少。

    随着数次大举作战的失利,大顺朝根基本就不算完备,最终几个大将和朝中文臣们却是就此偃旗息鼓,开始以养精蓄锐的口号麻痹自己,实则是在己方版图上作威作福,享受着奢靡生活。

    譬如大顺帝李自成,自在洛阳定都之后,就开始在民间广征美女,填补他那洛阳王宫的三宫六院,区区五年时间便在大顺地盘上选妃四次,每次涉及民女超过五千,由此可见其堕落之快。

    大明朝廷官方也是由得大顺朝在西北之地肆意妄为,甚至在暗地里锦衣卫、东西厂番还收买大顺官员,让他们添油加醋地迎奉李自成所作所为,败坏大顺风气。

    至少,在大明朝官方看来,大顺朝高层越是糜烂,对他们大明来说就越是有利。相比大明朝官方有着无数年来通过实践、改革所研究出来的种种制约、限制、监督体系,只是照般了大明官职空壳,却没有成体系的建制,大顺朝这个皇朝实际根本连最基本的民生都无法搞定,麾下百姓多是怨声载道,再不复当年对李自成的支持了。

    当大明朝两路大军展开对大顺朝的攻击姿态时,总时迟了一步的大顺朝官府,却已是被两路大军连下数城,兵锋距离洛阳城已是不远了。

    九月二十,左良玉一部大军进逼周家口,连攻五日,城陷,左良玉大军齐齐入城,灭城中农民军十万人马,守城大将袁宗第率领残余兵马北撤许昌。

    九月十八,大明督师孙传庭,带兵直捣河南大名府汤阴县,三日而下,随即追击东逃大顺将领刘宗敏直达濮阳县,困刘宗敏一部八万大军于城中,连日攻城。

193 未来走向() 
“大明朝如今讨伐大顺朝战事已然打响,于我洪门而言,其中契机良多,今日召大家前来相议,共商未来洪门抉择。”

    洪门基隆县,刚刚被册封为南海王没多久的李天养,此时就开始召集洪门各层高官,商议起接下来洪门的选择。

    除了坐镇东北的军部吴杰一行人,以及被李天养派去主管东北民政的章宇彦外,其余诸如甘大彪、吴超等洪门高层全数到场。

    “不过打铁尚需自身硬,我洪门未来不管做出怎么选择,走出怎样的道路,所能倚仗的,都只有我们洪门本身而已。”

    “所以,趁着今天这个机会,各部门将如今洪门等家底晒一晒,让大家心里都有各数,再做计议。”

    “先从财政部开始吧!”

    李天养稳坐如山,年近五十的他,头上已经生出了几分花白,尤为让人惋惜的,或许是因为动脑太多的关系,其头顶的发质却是渐渐稀疏,竟有成为后世地中海特色发型的潜质。

    “自崇祯十八年开始,我洪门发行债券,自今日为之,已陆陆续续收回债券近两百万块,如今流散在外的债券还有一百余万块,且大多属于三年以上赎回期的长期债券,短期内我财政部压力不会太大。”

    “现今我财政部结余资金一百四十五万块,各类物资储备也可供五万大军一年以上之用。”

    “如有需要,短时间还可发行债券,有之前债券经验与铺垫,相信在一个月内我部可筹集资金三百万以上。”

    “……”

    “军部经过两年的潜心发展,军队数量恢复八成以上,如今洪堂除去东北一部外,驻守大员岛、吕宋、琉球等地的五支军队,总数达到了十万规模,如有需要,军部可在半月之内调集八万以上将士至葫芦岛待命。”

    “同时防卫部下辖基层民兵,可完成大员岛、吕宋等地的防卫工作,必要时可就地征兵,若不计代价征兵民兵总数可达七万之数。”

    “基层民兵,已完成了基础的战术训练,足以在危急时作为洪门大员岛、吕宋各地的防卫力量,护卫洪门地盘周全。”

    “……”

    “枪炮制造局方面,现库存火枪两万支,野战火炮一百门,子弹数量足以支撑一个月高强度战斗所需,若是常规战斗,支撑时间更长。”

    “改进火药囤积五十吨,硫磺、硝石等物资也有充足库存,同时我局还委托齐心堂、南洋商会采购外地硝石等物资,每月皆有入库。”

    “……”

    “我造船厂方面,为洪堂舰队更新换代所制造的蒸汽轮船已下水二十五艘,未来三个月时间里,陆续可下水五艘左右。”

    “若是暂时停止其他商号船只建造的话,加班加点我造船厂产能可提升一倍以上。”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