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海风云-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肥力。

    连村里的很多人,包括他们的先生吴道力都疑惑不已,像这样的东西还需要专门请人来教导吗?随便找个老农出来,那个不是对这些东西如数家珍,只要有心,跟着村里的人下地就能学会了。而李天养和吴杰他们的父亲,更是在家里拎着他们的耳朵,说他们是不是脑袋里进水了,什么不学,反倒倒回去学起种地了。

    可是又有谁知道,如果连地都不会种,那你还有什么资格来学习和研究生物这门知识。要不是这些年的种地学习,李天养他们又如何能够再异国他乡让这些外来的作物,茁壮成长,让大家了解到这么多关于番薯和玉米的习性的。没有办法,李天养也想有专门的人员来研究这些东西,可是中国儒学一家独大,其他学科在读书人的眼里看来,都是一些旁门左道、奇淫巧计而已,根本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如今之世,基本上没有人愿意去下苦力研究这些东西。

    李天养就只能从小培养身边的伙伴来学习这些知识,从中选拔出对这些东西有兴趣,而且又有天赋的人来。

    少年们倒是对李天养的决定,没有一点怀疑的。自从当初李天养建立孵化室,初办饲养场的时候,就让大家开了眼界了。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只要温度足够,就算没有母鸡的帮助,也能孵化出那些小鸡来。而后来李天养又用不同的饲料喂养小鸡,用蚯蚓混合饲料饲养出来的小鸡,生长速度明显比放养的小鸡要快得多。当蚯蚓饲料饲养的小鸡都已经开始下蛋了的时候,那些放养的小鸡竟然连身上毛发都没有长全。

    在加上这些年来,大家手把手地种植出一亩亩作物,看着它们在各种条件的不同生长情况。这种种实验,让大家对于李天养所说的,大自然的魔力深有体会,也对李天养所说的,通过培育,能栽培出生长更多粮食的作物来的事情,深信不疑。

    因为这些实验,李天养从这些少年当中,找到了好几个对于种地和改良生物品种有兴趣和天赋的少年来。在大家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李天养已经开始在暗地里培养这几个在李天养的眼里,算是无价之宝的人才来。虽然不知道未来,他们到底能不能给大家带来惊喜和成果。可是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人才这东西,本来就是要慢慢培养和积累的。真要像小说里写的那样,随便找个人,就能有多么的厉害,那就不是在古代了,恐怕实在未来了!

    而除了生物,李天养也还培养了好几个脑子机灵,有天赋的少年,专门做着一些李天养还记得大概知识的实验,比如水泥,肥皂之类的。虽然到如今,大家也没有拿出一个成果来,可李天养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有一个惊喜在等着他的。

    “今天呢,也没有别的,就是该给地里刚种下去的番薯施施肥了。至于如何施肥,大家不用我再手把手地教你们了吧。”今天是个阴天,吴道力不用像平日里那样,戴顶斗篷在头上了。对于现在的这份工作,他是十分满意的:每五日过来教授大家一下当前该做些什么,还不用自己亲力亲为,到月底还能拿到半两银子来补贴家里,又不耽误自己家里的农活,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

    “是的,先生。”听到了今天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了起来。该去挑粪肥的,去挑粪肥;该去锄地的,锄地,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

    地里的番薯苗,是前段时间刚刚种植下去的,还上去还是有些没精打采,不过在茎叶之间,又抽出了几颗新芽。这批番薯苗的种植方式,真是李天养他们不多的研究成果之一,虽然真要深究起来,其实也是李天养剽窃了后世的种植方式。可谁叫如今还没有人发明出这种方法来呢,正好让李天养引导着大家,研究出这门技术,给大家打打气,加加油。

    薯苗是从一根完整的茎叶上分离出来的,一根一米多长的茎叶就能分离出四五根六七寸长的薯苗来,按照他们生长的趋势,把底端给掩埋在土里两三寸深的地方,过上一段日子,就能重新生根发芽,长出蓬勃的茎叶来。只是这样一来,又会影响到番薯的成熟时间,基本上会推迟差不多一个月左右的样子。

    但是,比起以前还需要番薯来种植的办法,倒是节约了大笔的番薯,而且琼州岛温度常年都在20度以上,基本上能够保证土地里的番薯茎叶除了喂养家畜,还能作为植株栽培进土地里,免了重新培育的麻烦。这样一来,倒是说不上那个方法更加优秀,只是如今大家不缺粮食,也就按照这种方式种植番薯了。

    “接着,连长!”不远处,甘大彪干完活,从旁边的地里挖出几枚番薯来,直接丢了过来。

    “就你这家伙嘴馋!”李天养笑骂着从地上捡起番薯,给身后的长生和得财一人递上一枚,自己也拿起一枚,随手把外表间的泥沙清理了一下,一嘴咬了下去。甘甜的汁液在口齿之间蔓延,让早就口渴了的李天养不禁多吮吸了几下,虽然还带着几丝泥土的腥味,但也难掩其中的清甜。

    一边干着活儿,一边享受着自己种出来的番薯,这种滋味,只有那么的自在了。

    (本章完)

第132章 肥料()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民族,几千年来,他们建立了辉煌的文明,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发明与创造。如果不是有汉以来,儒家一家独大,从而对其他学说通关统治阶级从官方上进行打压以及抹黑抵制,恐怕还真不知道我们民族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即使是这样,勤劳的百姓和那些占少数的有识之士们也能从日积月累地劳动中,发现和总结出种种经验,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

    在现代,种地其实已经变成了一项不需要太多经验就能成功的事情,大家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农科人员的安排,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最后,在收获的季节总能得到一个不差的结果。而在古代,这却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为了保证自家那几亩养家糊口的土地的肥力,农夫们是想尽了方法。

    他们不知道什么氮肥、磷肥,也不知道什么微量元素,但他们却总结出了轮耕、套种和深耕的方法,也从生活和大自然中寻找着种种考验帮助他们的资源,即使他们对于这些资源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结果,完全说不清楚,但并不妨碍他们去使用这些手段。

    当初李天养一直以为,村里种地的那些农夫们连家里猪牛圈里的那些排泄物都不懂得利用,谁知道真当他了解了种地之后,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肤浅。村里人虽然不是那么的讲卫生,每家每户外都会散发出阵阵恶臭,而这些恶臭的来源,当然就是从那些露天的猪牛圈里传出来的。

    当圈里的粪便积攒到了一定程度和时间的时候,农夫们就会把这些已经发酵过的粪便收集起来,撒到自己家的地里去。而当吴道力带着大家用村里吃剩的鱼骨等骨头,焚烧成一堆一堆的骨灰,研磨成分,挥洒到田间地头的时候;当他带着少年们在饲养场旁边引小溪的溪水挖掘出一个鱼塘,定时带着大家清理鱼塘里的淤泥,挑到地里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让李天养掩面而逃,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

    而当吴道力带着大家,利用琼州独特的气候,施展了一番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套耕技巧,更是让李天养瞠目结舌。一块土地,在吴道力的手里,被他压榨出了每一分潜力,玩出了花儿来。再加上他到处收集的有关农业的书籍,总算让他大开眼界,知道了这个农耕大国的深厚底蕴。

    今天,李天养他们要为番薯施的肥料是已经发酵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农家肥。平常人家,总是等到需要施肥的时候才把猪牛圈里的粪便收集起来,运到田地里去,原因在于他们家里的猪牛不多,即使加上他们家人的排泄物,肥料的累积速度也快不起来。而李天养他们营地里则不同,加上一班小孩和在他们营地里打工的大人们,营地里一天要积累下500多人的排泄物。更别说他们还有一个庞大的饲养场,鸡鸭等家禽家畜排泄看起来不多,但是顶不住它们数量庞大啊,每日打扫收集起来的粪便也要好几百斤呢!

    别人家是担心肥料不够,他们却要担心自家的肥料用不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营地上下想了很多的办法,毕竟这样的玩意儿,丢了实在可惜,但是堆积太多的话又会给营地带来太多的麻烦。且不提这些肥料在太阳暴晒下腐败发酵,味道可以传到很远,光是因为这些东西可能给营地少年们带来疾病的危险,就不是李天养所能接受的。

    营地里,差不多有一半是12岁以下的小孩,大家都知道,小孩的身体并不健全,因此更容易被病毒入侵,在这个医疗并不发达的时代,哪怕是一场小病,都可能会带来死亡的阴影。在解决粪便问题的时候,李天养才知道,原来这些玩意儿在这个时代竟然是可以卖钱的,这让李天养瞠目结舌。而更让他想不到,也让他分外自责的是,这些粪便竟然是制作火药的一味重要原材料……硝石的出处。

    而这,其实在他当初所看的网络小说中,是屡见不鲜的:火药、玻璃和水泥,这可是穿越者的三大法宝啊!李天养为自己当初看小说,太过囫囵吞枣而懊恼后悔,如今再想要回想起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好在这个时代的聪明人们,早就已经知道了通过在阴凉处堆积粪便,从而收集硝土制作硝石的办法。而在谭门村里,恰恰就有一个专门制作烟花爆竹的手艺人知道这些办法。硝石、硫磺,在大明朝,也是属于管制品,绝对不允许拿来大规模买卖的,硫磺还好些,药行里作为一味药材可以买到少量的成品,而硝石就只能靠这些手艺人们自己收集了。

    虽然李天养还没有专门的团队研发火器,可是作为火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本并不算高的火药倒是可以从现在好好研究并加以改进一番了。从知道硝石的生产方式的那一刻起,李天养就决定要建立一个硝石生产场,即便现在并没有大量的火药消耗,可真要等到那个时候的时候,李天养担心怕是要为这些原材料的来源而烦恼了。

    所以李天养在远离营地的一座小山山腰附近,寻了一个背阴的地方,建立了一座硝石场,由专人管理。而因为生产硝石,放置时间太久他们营地又用不完的肥料,则被他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了营地少年们的家人,这样既让他们承了情,又能给李天养他们营地带来一点点收入。

    不是李天养舍不得免费送出这些玩意儿,只是当初救灾时,他见过了太多流民们以怨报德的事情,让他从此对明朝的这些贫苦大众们多了一些心眼。有些时候,你跟他们正大光明地做着买卖,反倒是在帮助他们,让他们心里能够心安理得。本来李天养就不在乎这点东西,所以他的价格定得就极低,一个铜板就能得到一百多斤的肥料,这绝对是村里所有人家都能够负担得起的价格。

    只是这些肥料,却要每天定时定量的供应,要不然李天养他们还真的没办法满足整个村子的乡亲,而且还会被像吴永康这种地主老财给一家就包圆了。

    对不起,17…21章我用的是作家助手上传的,传到第一卷去了,现在重新删除上传的,费了好大的劲儿!

    (本章完)

第133章 突然而至的辞职() 
少年们分工合作之下,施肥除草就在同一时间给完成了。新栽种的这十几亩番薯,也没有花费大家太多的时间,在吴道力的监督指导之下,这些本就已经掌握了的种植技巧的少年们,干的活计那是相当的漂亮。虽然说比起像吴道力这样的积年老手来说,是差了一筹,但是跟村里大多数的乡亲们比起来,那也相差仿佛了。

    哪怕以后这些少年当中有人最终也没有选择跟李天养他们出去闯荡,但是光是在营地里学到的这些个手艺,也能让他们再以后的日子里能有一个安稳的生活了。

    看着这一大片整整齐齐地沟壑,仍在地里忙碌收尾的少年们,李天养心里充满了满足感。他没有大的本事,但是能预见到身边的这些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们,在未来的岁月里有一个幸福的人生,那也就不枉他费尽心力开办出这个营地了。

    “好了好了,大家都过来集合了。”活干的差不多了,吴道力看看天色,也是该到下课、或者说下工的时候了。

    “今天的活儿干得不错,我这些手艺也差不多全都交给你们了,再没有什么能交给你们的东西了。以后剩下的,也就是你们大家多去地里劳动劳动,多熟悉熟悉一下活计和庄稼的习性了。”吴道力说出这话的时候,其实有些黯然。因为他知道,当他说出这话时,那就意味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再不能回到营地里来教授这群少年了,最起码,在营地里那些尚未成年的小孩们长大之前,他再没机会拿到每月半两多银子的收入了。

    虽然他已经有心拖了好一段日子了,李天养也没有跟他说些什么,可淳朴的性格,让他再不好意思继续拖下去,霸着这个位置不放了。当今天他鼓起勇气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虽然有些难受,但是内心也松了好大一口气。这两个多月以来,他都没有再教过少年们一点新鲜的东西,每天上课都提心吊胆的,生怕李天养会提出疑问,责怪他没有尽到责任。

    李天养听到这话的时候,其实也有些意外的,其实他也早有所察觉吴道力这段时间上课心神不安,又没什么建树。本来他还想再等一段时间,让吴道力有所准备,他可不想别人在背后说他过河拆桥什么的。不过如今既然吴道力自己提出来,倒省的李天养去当这个恶人了,让他在意外之余还多了一丝窃喜。

    只是接下来的生物这门课程,还要教授些什么知识,让李天养有些头疼。他本来已经有些眉目了的,可是当他在村里打听的时候,却是一无所获。嫁接水果和蔬菜,这是李天养为生物准备的下一个课程,可是琼州偏僻,人丁稀少,像这样的相对高端的手艺,全村里的农夫没有一个人会的。

    下课的时候,李天养先找到吴道力,跟他好好谈了一番,再让他带着自己开的条子去营地的账房处多支取了两个月的工资,算是他这几年来的奖励。

    “谢谢小爷,谢谢小爷了。以后要还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您找个人给我传个话就行。”拿着新到手的银子,吴道力脸上笑开了花。

    “这几年辛苦吴叔你了,教育我们这群不成器的小子也费了你不少的心力!只是你这一走,我们这门课程怕是要落下了,不知吴叔你有没有好的先生推荐,继续教授我们这些小子。”趁着吴道力刚得到一笔不错的工资,心情大好的机会,李天养想找他打听一下。

    “其实种地这些手艺,万变不离其宗,大家彼此之间都相差不大,最多也就是熟练程度的不同而已。倒不是我吴道力说大话,如今村里还有资格和能耐教授你们新东西的,基本上是没有了。”听见李天养询问,吴道力收拢了一下笑容,正色回道。是人都好面子,谁也不会说自己吃饭的手艺不如别人,更别说他吴道力对于自己种地的能耐,那是相当的自信。

    “那我想打听一下,听说有人会使用嫁接这门技巧来种瓜栽果,种出来的庄稼别有一番滋味,这可是真的?”前面铺垫一番,现在李天养才接入正题。他其实早就想跟吴道力打听了,只是以前吴道力还是他们的先生,他怕贸然说出来,会让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