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海风云- 第4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后世历史当中,一年前往南洋的大明朝海船不过一两百艘次,而在李天养穿越而来,无形中改变的历史当中,仅去岁崇祯二年一年,前往南洋的海船规模就达到了将近五百余次,更别说还有琉球、倭国、朝鲜航线。

    李天养没有发现这样的变化,他同样没有想到这样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循序渐进的,为大明朝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海洋贸易的繁荣,对于大明朝来说,意味着大明朝时期的贸易顺差愈发的巨大,整个大明朝民间的白银储备有着快速的充实,江南等地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这无形中可以为江南一地因为土地兼并问题失去土地的百姓找到生机,不至于像北方那样闹得民不聊生。

    而且长江以北地带,有许多的百姓也被江南更加富庶的生活环境吸引,纷纷离开生活艰难的家乡,来到江南寻找活计,以养活家人。

    如此以来,也让江南等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越发迅速,很多大地主、大家族纷纷开设几十上百人规模的纺织厂、织布厂等等商业作坊,第一批完全以工人身份谋生的百姓出现了。

    当然,随之而来的坏处也不是没有,商业的发达,让本身是大明朝有名的粮食仓库的江南,变成了以种植桑麻为主的经济土地,这样对于正处于小冰河转变时期的多灾多难北方来说,没有来自江南的粮食供给,民间的农民生存危机也愈演愈烈了。

    而李天养对此一无所觉,他现在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做出一个表率,拉开大明人前往富庶而处于落后愚昧地带的美洲航海线,以此来跟上西方人环绕整个地球掠夺资源的脚步,不至于让大明朝因此渐渐被骄傲自大的西方人甩开。

    而这次的远洋贸易,则是李天养以洪门的名义告诉大明朝海上的商人们,还有远比吕宋、倭国等地更加辽阔的海域需要他们去征服,去开发。

    若是这次航行顺利的话,接下来洪门将会对外出售“蛟龙式”海船,一来可以凭此赚钱,反哺给造船厂,为洪门生产更多的“蛟龙式”、“杨帆式”战船;二来则可以让大明朝富有开拓精神的海客、海商们,跟随自己一起,提前在美洲、非洲,甚至现今还没有人发现的大洋洲上立足,在正蓬勃发展的大航海时期,分取一杯美味的佳肴。

    被命名为“开拓者”的第一艘“蛟龙式”海船渐行渐远,李天养心中既对他们充满了期待,同时也对他们充满了担忧。

    这是一次充满危机的航海之路,虽然有王德财他们从吕宋挖过来的向导,可是洪门上下的战士们也没有在深海航行的经验,同时也不了解这条航线当中的气候变化和环境因素,只要稍有不慎,都可能会落得一个船毁人亡的悲惨局面。

    但是洪门上下依然坚定而决然地迎接着这一份挑战,无一人对此产生异议,包括李天养在内的所有洪门成员,早就已经习惯了在海上打拼的岁月,他们的根在茫茫大海之中,若是连最有把握、最亲切都地方他们都不敢冒险的话,那他们又凭什么去开创更美好的生活呢!

    (本章完)

第1011章 出售海船之议() 
    前脚送走谍战所的成员们,后脚又送走孙聚勇他们这一行人,本以为接下来自己也能够轻省几分的李天养,没想到却迎来了更繁琐的人情往来。

    包括与洪门关系极好的吉仁堂、德福轩等商号在内,每天里都有各大海上商号的掌柜和主事人前来鸡笼镇拜会李天养,甚至还有东主亲自拜访的,让李天养推拒不得。

    这些人所为何求,李天养自然是心知肚明,既然李天养打定主意让“开拓者”号海船公之于众,那么他也能够想到,如此行事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别人也不是傻子,或许以前洪门组建“杨帆式”战舰舰队都时候,保密意识做得好,又有西方人很配合地做着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大家多有怀疑洪门造船能力的同时,却也不敢断然认为洪门自己能够建造西式海船。

    但是随着这回“蛟龙式”海船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精明的大明海客们,若是再不能断定洪门已经掌握了西方海船的建造方式的话,那他们就太愚钝了些。

    李天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已经打定了主意,准备对外出售“蛟龙式”、“杨帆式”海船的简化版本了。

    所谓简化版本,就是洪门人为地偷工减料,在武装护甲、风帆桅杆方面做出删减,让其性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又比大明朝海船的性能优越一筹。

    而且,若是有海商舍得下本钱重新改装,也能够达到洪门自己使用的“杨帆式”、“蛟龙式”海船的性能。

    李天养并不担心如此一来,会让他们还不容易掌握的西方造船技术被大明朝的能工巧匠们给破译,到时候他们就不再在洪门采购海船,而是自己在其他地方建造了。

    大明朝的工匠师傅们虽然聪明,但是他们整体有一个很致命的缺点,那便是他们建造海船的师傅们眼力和经验需求极高,同样的图纸很可能两个工头匠师把关建造的海船,规格可能相差三四尺,内里构造也有所不同。

    这是由大明朝匠人师傅对自己独门技艺敝帚自珍的缘故,还有大明朝那不够精密的尺寸测量体系所影响的。

    更不用说西方人建造海船的技艺,与东方海船建造工艺,有着很大的区别,不是东方的造船匠师们一时半会儿能够专研透彻的。

    李天养更不担心,会有其他团队,在获得了来自洪门得西式战船以后,转过头来威胁洪门如今在大明海疆上的霸主地位。

    强者恒强,当洪门掌握了独门的造船工艺之后,他们为别人建造一艘海船的同时,能够从别人的手里赚取到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从而为己方团队建造更多的战船,让别人只能跟着自己的脚步前行。

    更别说洪门还有另外一个别的团队所没有的优势,也是李天养短期内决然不会对外开放的杀手锏,那便是洪门已经步入规模化的炼钢厂和铸炮厂。

    如今大明朝的海战方式随着洪门的强势崛起,已经从之前的接弦肉搏交战,朝着火炮对轰的方式转变了。

    就算别的团队有办法能够纠结其一支坚固的西式海船舰队,但是他们却没有渠道来采购置办一批跟洪门舰队当中所装备的大威力火炮来。

    如此一来,就算西式海船比东方海船更加坚固一些、航行速度更快一些,但是在洪门船速同样迅捷,而火炮威力更猛的舰队面前,也就不过是多浪费几轮炮火罢了。

    同时,洪门现今得财政也不容乐观,李天养花钱如流水,之前数十万两白银储备,如今也被他大手笔的招募流民给消耗一空了。

    而且,李天养还打算在接下来的粮食丰收之后,再次拉起大规模招募流民的计划,让洪门搭上北方愈演愈烈的暴动,尽最大可能地扩张洪门的实力。

    这样的话,那洪门接下来的财政情况会更加紧张,就算远洋舰队、洪门舰队、齐心堂和鸡笼镇的商业活动依然大好,但是恐怕也满足不了李天养接下来的花销。

    那么李天养就只能另外想办法来筹集银钱和物资了,造船就成为现在洪门接下来最有可能大笔赚钱的行当。

    反正大元岛上丛林密布,其中能够作为建造坚固海船的粗大原木数不胜数,只要洪门有精力和动力去丛林当中砍伐,几乎可以说,除了人力成本以外,再不需要其他的成本了。

    在低原材料成本的情况下,一艘海船动辄数千上万两银钱的大手笔买卖,除去洪门造船厂支付给工匠师傅们的工钱以外,照样有至少过半的利益。

    更别说现在洪门建造西式海船是一个独家买卖,就算此时西方人想要插足进来,同意出售西式海船给他们东方海商,可是一时半会儿他们又哪里能从遥远的西方调运新船过来呢!

    如此,李天养这个买卖完全就是卖方市场,李天养定价就算上浮五成以上的利润,别人只要有心想要采购西式海船,那也就之能捏着鼻子认了,没得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且,洪门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优势,那就是当他们自己使用比大明朝更加精密的度量方式以后,以及他们一直以来就已经习惯了的流水线式作业,能够让他们将西式海船的每一个零配件做到规格近乎一致,误差仅在一两毫米之间。

    这样一来,笨港造船厂的造船速度,可比大明朝所有的造船厂速度都要快,而且快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一倍两倍。

    很可能别的造船厂,一两年只能建造一艘大型海船,而同样的时间里,现在的笨港造船厂却能建造两到三艘海船。

    建造速度的差异,让李天养对于造船的利润很有底气,他相信造船厂对外销售的话,至少短期内将会是洪门另外一个盈利重心,为洪门接下来的快速发展带来强大助益。

    故而,面对一位位名为交流感情,互通有无,实则别有用心的掌柜当家得事后,李天养都一一予以热情接待,他很清楚,这些人可都是洪门接下来的强大金主,哪有把他们晾着得罪的道理。

    (本章完)

第1012章 拜会与采购() 
    “提督大人,那咱们可说定了,我们吉仁堂将订购两艘‘蛟龙式’海船,定金一万两我已经让人以粮食替代,在运送来鸡笼镇的路上了。”多年不见,徐海滨多了几分优荣之气,少了几分早年间的意气用事,如今面对李天养的时候如沐春风,如同一个关系极佳的友人一般与一旁的李天养交谈着。

    “好的,没问题!”李天养脸上同样带着友善的笑意,对方知情识趣地以粮食抵扣定金,分明是知道洪门如今对于粮食的需求量巨大,这才投其所好地送来粮食替代白银作为定金。

    实际成本在六千余两人工费用,仅有百余两花销在原材料置办上的“蛟龙式”海船,被李天养定价为三万五千两白银,对于旁人来说或许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对于远洋贸易的吉仁堂等大中型商号来说,却也不过是稍显有些昂贵的价格罢了。

    若是在大明朝沿海造船,加上实际原材料的采购费用的话,一艘海船的实际成本也超过了万两白银,加上造船坊主自己的利润,花销也差不多在一万有余,将近两万的样子。

    而这,还是一般两千料大福船的建造价格,面对性能更加出色一头,且最是适合远洋贸易的“蛟龙式”海船的话,三万五千两白银其实也算是物有所值了。

    徐海滨多年没有往来大元岛了,很多事情都是由自己手下的掌柜们与洪门打交道,而他一般都待在松江老家里主持大局。

    这次洪门突然亮相的“蛟龙式”海船,在吉仁堂驻鸡笼镇掌柜的飞鸽传书送回月港,然后又快马加鞭送到自己手中,徐海滨为了稳妥起见,亲自前来鸡笼镇拜访李天养,可以说是势在必得。

    松江徐氏自前首辅徐阶故去之后,他那些门生故吏们也在这些年里不是老死病走,就是告老还乡,能够给予徐氏帮助的越来越少了。

    自己家人又不争气,自徐阶之后家族当中虽然一直加大教育力度,可是在科举仕途上有所建树的人实在太少,至今为止仅有凤毛麟角地两三个在县令知府位置上打拼着对于家族的助益不大。

    因此,早些年徐老首辅为家族攒下的官场脉络随着时间消逝而越发浅薄了,这使得徐氏这几年在大明朝内陆的生意越发艰难,在地方上的威望和实力也在消退,不负当初的强势。

    如此一来,作为徐氏一族主支一脉的徐海滨也在开始为家族日后的发展而想着办法打破这个僵局,而他最终目标投向了茫茫大海之上。

    相比内陆的竞争激烈,远洋贸易因为其较高的风险,以及儒家文化对于蛮荒化外之地的轻视,反而在竞争上面并没有太大的冲突。

    加上海洋航线幅员辽阔,就算别人有心使坏,在背后下绊子,可是很多时候都是事倍功半的事情,让很多有着强大靠山的商号鞭长莫及,无法尽情施展手段,给予了诸多海客们的可乘之机,除非是像洪门这样在海上有着强大实力的帮派团伙。

    更别说远洋贸易高风险所带来的高回报,一趟来回所赚取的利润以倍计,让徐海滨更是不能放弃这一条赚钱门道,反而要加大在海上贸易上的投入和产出,来弥补家族这几年的损失。

    这次亲自来到鸡笼镇,找上李天养,就是想要想尽办分期说服李天养出售他们手中的西式海船给自己,加强自己在海上的运输、自保能力。

    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虽然其间李天养也多有回绝之意,最终还是在自己高昂的采购价格,以及在商业上向洪门做出的让步,使得李天养心动,应下了这份买卖。

    回去的路上,徐海滨心里很是自得,只要过了今年,洪门应允交付给自己的两艘“蛟龙式”海船到手,那么自己的海上商队不仅能够直下南洋,同时还能够沿着大弗朗机人的脚步,去探索富饶的美洲化外之地。

    在吕宋马尼拉与西班牙人打交道久了,大明朝这些精明的、敢于冒险的海客们,早就不满足于跟西方人的交易了,而是背地里悄悄打探着西班牙人每年源源不断送来的白银、黄金,是从什么地方运输过来的。

    在有心相探的情况下,西班牙人的白银来源地,也就被大明朝的海客们探听清楚了,原来在大明朝的更东方,还有一片幅员辽阔的土地,那里据说生活着不着衣衫、不通廉耻的野蛮之人,以及一只手就能从泥土里筛选出来的金银。

    当然,对于这些变了样的传闻,精明的大明商人们却是未必全信,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这马尼拉的洋人手里的白银黄金,确实是从东方的美洲大陆运输过来的。

    目标地有了,冬季也让人热血沸腾,虽然传闻夸张,但是恐怕那里盛产白银黄金却是一个真实确凿的事实,那么摆在大明朝海商们面前的,只有最大一个难题,那便是东方好穿在深水海域当中面对飓风狂浪的承受力不足,同时航行速度上面也欠缺太多,就算备足物资,最终也是生机寥寥。

    因此,直到现在,大明朝的海商、海客们,除了眼巴巴觊觎着西方人的富饶财富来源地外,也正苦苦等待着一个契机,让己方也有远洋而行的能力。

    其间,不是没有富有冒险精神的大明海客从大明沿海出发,朝着茫茫的东方而行,最终他们都消失在了深海之中,无一人回转。

    想着今后即将到来的大好前景,徐海滨不由得嘴角挂起笑容,喉间间或传来几屡抑扬顿挫的戏曲腔调,整个人陶醉在了对未来的展望当中。

    在徐海滨车架之前,护卫徐海滨出行,并为他操纵马车的几个心腹彼此会然一笑,看样子几年他们这位主子的心情着实不错啊!

    不过徐海滨所不知道的事,方才他在鸡笼镇李天养都提督衙门府所展现的那一幕画面,在他之前,以及他刚刚离去之后,也早就有了跟他这幅画面差相仿佛的画面来。

    而那些前来拜会李天养的掌柜、东主们,在离开提督衙门的时候,其脸上的表情,也一如此刻徐海滨脸上灿烂的表情。

    (本章完)

第1013章 各方势力的此起彼伏() 
    李天养如同姜太公钓鱼,让一个个自愿上钩的商号掌柜们主动找上门,来,并自己提高价码,只为了率先采购到洪门的海船。

    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李天养就口头答应了十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