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海风云- 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天养他们营地所铸银币要差他们一筹,但是在李天养强烈要求的图案方面,却是比诸族银币要精致几分。

    “那这些银币如果批量生产的话,能保证每一枚都刚好是一两重量吗?”李天养还是有点担忧。

    “这个我们经过很多次的试验,如今最新版的一批银子,我敢保证每一枚银子都在一两左右,上下相差绝对不会超过十厘的重量。”面对李天养的提问,董其瑞“哗”一下从桌子中取出一大篮子银币来,看样子跟李天养手里面的银币一模一样,明显都是一个模具中铸就出来的。

    “很好!!”李天养大喜,右手伸进篮子里,狠狠抓出一大把银币在手中,不时有银币从他的指间掉落,发出“叮当!”的悦耳之声。

    突然,李天养又想到一点,抬头看向董其瑞:“如果我们就以现在的模具为范本的话,你觉得需要打造多少模具才能成规模的制造出银币来满足我们营地的需求!”

    “这个其实也不是难事,我们用铁模铸形的方法铸就银币,这个模具其实也就跟这个银币的大小一样,因此完全可以在一块铁板之上铸就十几二十个银币模具,一次就能成型数十枚银币,多打造上百个模具应该就能应付营地使用的量了!”董其瑞当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也想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早早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来。

    “好,那就依照这样的模具,先打造上一百套模具以备使用吧!”李天养大喜,当即就拍板决定下来:“不过你们打造的时候,切记一定要保证这个模具铸就出来的银币刚好是一两,否则多了一分我们自己亏本,少了一分受损失的会是咱们营地里的乡亲和土著同胞们。”

    “放心吧,营主,这个我心里有数,有我亲自把关,若是出了什么差迟,您唯我是问可好?”对于自己的手艺,董其瑞那是相当的自信。

    既然最关键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问题就好办得多了。

    随后,董其瑞又拿出好几枚或大或小的银币和铜币出来,交给李天养来审视一番。两人聚在一起,又是研究,又是争执的,足足过了好久好久的时间,两人才勉强达成了共识,为这剩下的不同纹样的钱币下了定论!

    (本章完)

第427章 货币流通() 
像经济学这样高大上、又繁复深奥无比的学问,对于李天养这种前世连大学都没有上完的人来说,说他知道一点经济学的皮毛,那都是往他脸上贴金的大话了。

    但是,这却并不妨碍李天养如今开始整顿笨港营地的货币制度,甚至进而开始建立一系列的简单金融体系。

    实在是因为时运所迫,不得不为之了!

    如今之笨港已不是开荒之初的那个荒无人烟之地。作为一个拥有常驻人口两万余人的大港,说它是一座小城池也是实至名归。因此,李天养再想像当初那般,实行以物易物、或者以工代赋之类的打算,已经无法满足这个营地的日常经济活动了。

    以前的土著们,因为缺少粮食、布匹等生活物资关系,每每在营地中下完苦力之后,从营地库房兑换出等值的粮食、布匹等他们急需的物资即可。

    但是随着李天养他们渐渐将各种有关种植的技术法门传授给这些土著之后,人家也不是笨蛋,当然会把这些法门带回部族,在部族中慢慢推广实践,自己开始在部族周边开荒拓土,挖掘耕种了。

    这个,虽然有些风险,但是总比一天到晚在笨港打工,种出的粮食都归人家笨港要来的划算得多。

    虽然,笨港营地在培育种苗、粪肥搭配、以及种植物搭配、土地轮休等高深的地方上有所保留。但是,仍有那机灵过人,聪慧之辈的土著人早早开始把在笨港所学的种植技术悄悄在自家部族中实验起来。

    正所谓有付出就有回报,辛辛苦苦耕耘之下,必然会带来回报,大半年下来,总算有那肯实践的土著人,从自家的土地中开始收获到比那打猎要丰厚无数倍的粮食来。

    虽然,比起同样面积的笨港土地中的收获要少上好几成来,可是这些粮食却全部都是自家部族的,不用交授给任何人,可想而知,对于这些先吃上螃蟹的人来说,是多么重大而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而且,像红薯、土豆这样的物种,最大的好处就是高产、成熟期短,还不需要怎么打理、对于土地要求也不高,就有一定的粮食收入,正是适合像土著这样的新手栽培,只要不出现天灾,必然不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景象。

    更主要的是,大元岛上这些土著部落们什么都缺,但是恰恰就是不缺一样东西,那就是土地!

    因此,自有那部落吃了第一只螃蟹得利之后,笨港联盟中的各家成员部落们也都纷纷效仿,在自家部落势力范围之内,大肆开荒,就连以前珍若珍宝的猎场也不要了,直接开辟成一片片整整齐齐的土地来,种植起大量的农作物。

    如此一来,反倒让笨港中许多没有资格分配到土地的好些土著人,纷纷赶回自家部族去,想要抓住机会捞上几亩土地来种植粮食呢!

    一时间,造成笨港营地中人力短缺,雇佣成倍陡增数倍,而无人应聘。

    李天养他们营地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开春以后,营地外属于他们营地的数千亩土地需要的人手不是一个两个。好几百人力的空缺,让实在无法招募到人手的玉墨对着李天养好是发了一顿脾气,最终李天养不得不把营地所有的队员、以及洪堂战士都给出动,很是花了十多日的功夫,才将这些土地给种上粮食。

    之所以无法招募到足够的人手,除了好多土著都开始回自家部族开荒之外,营地招募的机制也出现了一点问题。

    前面也说过了,以前招募人手的时候,到最后结算的时候哦,大多都是以被招募人所需要的物资来结算。但是随着土著们日益富足起来之后,以前他们所看重的粮食、布匹,也渐渐被珠光宝气的珠宝、五花十色的绫罗绸缎等等奢侈物品所吸引。

    这个不是个例,该因当初李天养对于各家部族的族长、头目等高层领导所走的路线,就是腐蚀路线,各种稀奇古怪、五光十色的珠宝、绸缎就是这些部族上层收到来自笨港最多的礼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人之天性本就喜好美好的事物,在没有了饥饿困苦之后,土著们受到部族上层的影响,追求起各种奢华之物,也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可问题在于,像珠宝、绸缎这样的奢侈之物,价格上却不像以前那些粮食、布匹等日常生活物资所能比拟的,就算土著连续做上三两个月的苦力,也未必能置换上一匹华美的绸缎。

    打过工的人都知道,辛苦工作三五个月,却没有工钱拿的话,对于打工的人来说,心中总是难免生起一股无法控制的惰性,甚至进而产生对于劳作的反感。

    但若是每月让他置换一些家中不算紧缺的粮食等物资的话,他又会觉得心中很是不值当,反不如什么都不做来的心里舒坦。

    因此,玉墨她们早早就跟李天养提起过,要把这招募劳力的规矩给改上一改了,只是李天养他们前些时日一直在忙别的事情,所以给耽误了。

    直到如今,李天养才能腾出手来,跟玉墨她们商量起如何修改招募事宜。

    其实,说是修改,无非也就是把以前的酬劳从物资,换算成银钱而已。但是,这在根本没有银钱概念的土著们当中,要推广这一个替代物资的银钱,却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从内陆被李天养他们招募来的大明子弟还好说,根本不用李天养他们教育,大家都知道这银钱的用途。只是这些土著乡亲们,想要让他们相信,就凭着这点白白花花的小东西,就能购买到各种各样的物资,可实在是费了李天养他们不少的心力。

    好在如今的笨港,早不是一两年前那个还处于“计划经济”的时期了,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李天养他们也就再不能像当初那般,对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按照人口数量、家庭统一分配了。

    先来的人家,随着家人跟随李天养他们左右闯荡、纵横四海,每月的薪酬、立功的分赏,攒下的身价也是越来越丰厚了。但是这些真金白银放在这个远离大陆的原野之地,若是不能花销出去,比起那路边的石头来,价值强得也有限。

    所以,有需求,自然就有买卖,李天养有人不能一直都强势打压住这些自然萌发的日常经济活动。营地中,各种打发时间的茶厮酒楼、戏院杂耍也就应运而生了,开始充斥在营地居民区的各个角落。

    而随着李天养开始开放笨港营地,允许诸多与笨港关系良好的势力进出营地,自有那对于商机极为敏感的商家,盯上了笨港这片富庶,而又没有开发出来的大好市场。

    像得福轩陆丙言这样的掌柜开口,向李天养求取在笨港营地中开设一个商号小店的要求,无论如何,李天养都需要慎重对待,好生考虑一番人家的要求啊!

    故此,不过才两个月的光景,笨港营地的居民区中,就先后开设了好几间兜售各色杂物的小杂货店。

    李天养很清楚,想要彻底杜绝别的商家在笨港驻足,那肯定是痴心妄想,而且也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随着笨港的发展壮大,若是想要再上前一步发展,笨港就再不能像以前那样封闭自步了。

    只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大明朝中通用的各种钱币,充斥在笨港这个不大的市场中。

    大明朝如今流通在市面上的,以白银的数量为最,可以说至少有十之七八的经济活动都是用白银作为货币的,剩下的十之二三交易,大多是以铜币结算,而且基本都是那种极细微的小额交易,只有极少数的交易,是以黄金作为货币。

    可以说,黄金这个在后世中作为最贵重、最保值、也是信用度最高的金属,在这个时代,更多的,则是以一种奢侈物的面目出现的。反倒是在后世中,已经退出货币市场的白银,正好处于这个时代经融交易的最顶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它的身影。

    至于铜钱这个货币,在这个时代,却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地步,只是作为日常生活中对于极小额交易货币的一个补充,还甚少有人使用。

    华夏几千年,青铜器都是作为祭祀礼器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物。但是偏偏作为青铜的最主要原材料……黄铜,一直以来在华夏大地的产量和产地都是极少的。到万历四十七年为止,大明朝流通的铜币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云南边疆开采出来的黄铜铸就的。剩下的,则是零零散散分布在各地的私矿中开采出来的。

    随着神威大将军炮的出现,黄铜作为当前最适合铸造此利器的重要性,再一次把本就不足以流通市面的黄铜资源给分薄走了不小的数目。

    因此,为了减少货币成本,降低黄铜在铜币中的含量,市面上越来越多的铜钱中,夹杂了其他诸如铁、锡等金属的混合物,使得铜钱本身的货币属性进一步下降,而且在使用寿命上还大大降低。

    官营造币厂尚且如此,更别说那些世家大族们背地里悄悄建立的私营造币厂了,在利益的驱使之下,更是大量混杂其他金属在铜币中,使得铜币这一本身代表着等价交换物的货币属性大为失信,人们纷纷少收、或者拒收铜钱,转而大量使用白银。

    然而白银产量在大明朝虽大,且边上还有一个盛产白银的倭国,可是架不住如今已然泛滥,又从铜币铸造中食髓知味的各色世家大族们把控的私营造币厂。在这些无良商家的把控下,各种成色不足,掺杂杂质的白银流通在市面之上,从成色九成以上到成色不足六成,不同种样的白银混杂在交易市场之上,使得整个货币市场是一片纷乱,许多商家、百姓都不堪其扰,叫苦连连。

    就连笨港营地中,每每交易到手的各色白银,也需要聘请一位眼光犀利的大师傅、或者交给一家银号掌柜来把眼,免得因为白银的成色不足,而造成自家生意的亏损。

    而且,随着铜币的渐渐失控,越来越多的人家和商人都使用起白银,一锭五两的标准官营银锭,总是会被百姓们用绞子绞成一两、几分、几厘的碎银,以之应付日常生活的那些简单又微小的开销,很是不便于商号之间的称量、计算和保管,甚是让人头疼。

    如此种种,正是李天养决意在笨港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乐土上,铸造出一批属于他们自己营地的专用货币,而不是使用明朝大陆所通用,烂币横行的银锭以及铜板。

    当然,“蕃饼”(也就是洋人们铸造使用的银币)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在成色上面却是少有以次冲好的事项,但是洋人货币的称重方式与大明朝却是炯然有异,早已习惯了明朝重量计算方式的商家、百姓们,一时半会儿想要改变习惯,着实有些困难,因此还不如自己按照明朝称量方式,重新设计一套流通货币的方式呢!

    这,就是李天养他们手中这一套货币的由来。

    这套被李天养、董其瑞他们命名为“银洋”的货币,一方面通过命名肯定了这批货币是仿造洋人“蕃饼”的用意,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按照明朝称量方式设计,极为适合小规模的日常交易。

    整套“银洋”,由一两、五分、三分和一分的银币,以及一百文、五十文、三十文、十文、一文的铜币组成。

    其中银币的成色,通体雪白,含银量至少在九成以上,是市面上含银量最高的白银,堪比大明朝官银。只是在铜币上,因为缺少铜矿资源的关系,李天养他们参杂了分量不少的锡元素,称之为青铜币或许更加恰当,但是也保证了铜元素至少七成以上的含量,在当前时代铜币市场中,已经算是很有良心和诚意的私铸铜币了。

    这一套货币的流通,一入笨港市场,就获得了所有村民、以及各家商号的肯定,足够满足整个笨港的日常流通了。

    回归了,开始更新!

    (本章完)

第428章 组建船队() 
三月初的笨港,已经开始出现几分炎热的气息了,头顶的太阳再不似往日那般温和,让田间地头干活的一群农夫们不一会儿头上、脸颊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顺着他们古铜色的肌肤滴落在黑色的大地上,溅起朵朵尘花。

    一望无垠的大地上,到处是劳作不息的农夫,他们有的穿着小褂,有的光着膀子,挥舞着手中的农具,满带着对未来的遐想喜滋滋的干着农活,不时还跟周边的乡亲说上几句闲话,唠上几句磕。

    由不得他们不欣喜,比起一两年前那不知归属为何地的日子来说,如今他们不但有了自己的房屋,能吃上饱饭,甚至还能分到十几亩足以传家立业的肥沃土地,人生如此,于他们而言已是无憾了。

    而且笨港这里虽然僻静了些,但是生活所需的物件儿,在这里还是能够买到的,更重要的是,除了每亩土地需要上缴的那1/20收入以外,他们就不再需要付出其他的什么赋税了,却是比大明王朝治下要过的轻松自在的多。

    当然,这个自在,也是建立在遵守营地门前那密密麻麻一大片的规章制度的前提之下。若是有人不小心触犯了上面的某一条一款,自有那相应的惩罚施加在你身上,让你再不想犯第二次。

    只是最近,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说是未来每家每户的壮丁,都要被营地集中起来,做起那杀伐之事上的训练,让底下这些好不容易才过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