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朝谋生手册- 第6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话一出,汪二娘那张脸就白了一下:“嫂子说的是,辅大人六个儿子,如今是三个儿媳妇,日后全都娶妻之后就是六个儿媳妇,如今张大公子和二公子都已经有儿子了,这么多的人口……我真佩服那位张大奶奶高氏……幸好相公就一个哥哥,西溪南吴氏虽说人多,可平常人来人往至少都不是一个屋檐下进出,没有那么多接触,也就不会有什么龃龉。而且,我听相公说张家兄弟六个,好像并不都是嫡出?”

    原来吴应节也会在背后说这种闲话的……

    小北笑了笑,随即耸耸肩道:“谁知道呢?我还听说是辅大人最爱的是前头的元配顾夫人,只可惜顾夫人早逝呢。”

    张居正那几个儿子几乎都是在张居正入阁之前生的,其中前头三个都是在张居正在庶吉士散馆之后,他得以留馆,却借口养病回江陵休养的几年间呱呱落地。而张居正那一次回乡休养,正是因为和他感情很好的元配顾夫人去世,而此时他已经二十五岁,膝下却没有一儿半女。那段时间张居正在江陵呆了多年,娶了续弦的王夫人,在重新回翰林院之前的这段赋闲日子里,仿佛为了弥补之前子女全无的遗憾,一口气连着生。

    至于几个儿子中谁嫡谁庶之类的话,因为最初他们全都生活在江陵,这种传言也少,最重要的是张家几兄弟感情不错,京师不大有人提起这种事。

    小北说到这个,她忍不住在心里暗暗想到,从私生活上说,张居正就远远不如王安石和司马光,更不如那位著书立说,传下众多学派的阳明先生。不过这也不奇怪,本朝这些阁老尚书们,单凭个人操守,有几个能比得上王安石和司马光?从前苏夫人就对叶明月和她说过,嘉靖时的那位辅张璁,已经六十岁了,还续弦娶了年方二八的潘氏,只因为潘氏曾经是昔日兴献王府的旧姻亲。朝中这种年纪一大把却还续弦纳妾的,比比皆是。

    不收礼物,清正廉明,而且还名扬天下的大明阁老,简直凤毛麟角。王安石除却变法上头被人戳脊梁骨,操行品德可是谁都说不出一个不字。

    汪孚林起初是装睡,可听妻子和妹妹说写家宅闲话,路上随着马车颠簸,他就真的睡了过去。直到有人把他摇醒了,他方才有些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却现眼前竟然是什么东西在上上下下晃着。他有些不明其意地眯了眯眼睛,等意识到还是在马车上,他却没有去管眼前是什么,而是开口问道:“到哪了?”

    “家里二门。”小北言简意赅地回答了四个字,这才直接把信塞到了汪孚林手里,“吏部王少宰的,王思明收了进来之后,想到家里主人都不在,就贴身藏着。”

    今天在张府不见王篆,汪孚林当然知道并不是王篆地位不够,因为理论上今日张府为了迎接赵老夫人而开家宴,就算是他也本来应该没份参加,只不过因为他刚刚进过乾清宫,需得对张居正好好解释说明一下,所以不得不走一趟,至于小北和汪二娘也被叫去,那与其说是爱屋及乌,还不如说是老人家的一时兴起,别人劝说不得。所以,他并不担心王篆就因为这一点小小的差别,对他生出什么芥蒂来。

    因此,他接过信往袖子里一揣,这才点点头道:“门上以后交给明小二还有汪吉和汪祥,他们三个加在一块,门上的事情已经足够了。王思明调到我书房来帮忙,毕竟陈炳昌去了国子监。王思明本来就兼管帐房的事情,那一摊子还归他。”

    “知道了。”小北忍不住摇了摇头,等到搀扶汪孚林下马车时,她才小声说道,“整日里就是做不完想不完的事,也难怪小芸心疼你。”

    “劳碌命啊,谁让偏偏走了这条路呢?早知道我考出个秀才就窝在松明山,死活不去考举人考进士,赶着金宝去忙活就行了,哪里像现在骑虎难下?”

    见汪孚林嘴里这么说,下了地之后伸了个懒腰,眼神里除了慵懒,她却能看得出坚定和锐利,小北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开口说道:“小芸也是困了,我就没等你醒,让严妈妈送了她回房。你怎么样,要不要厨房再送点夜宵来?”

    “烧热水就行了,眼下什么都不想再吃,没胃口,没心情。”

    见妻子吩咐了一声丫头,真的就这么一路搀扶自己进去,汪孚林就老大不客气,把一身力气都压在了那看上去单薄而柔弱的肩膀上。见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下人来打扰这段不长不短的路,他就轻声说道:“小北,你有没有后悔过嫁给我这么个就喜欢惹是生非的闯祸精?”

    话音刚落,他就只觉得身边人猛地脚下一顿,侧头看时,大白眼已经委实不客气地瞪了上来。他不禁呵呵一笑,很不正经地说道:“也是,你姓胡的时候,我们就定下了婚约,等到你姓叶,咱们还是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说,你这辈子就是注定要嫁给我的,逃都逃不掉。”

    “呸呸呸,尽知道消遣我!”

    虽说是老夫老妻,听惯了这种**的话,可汪孚林突然来这套,小北还是连啐了几口,心情却莫名地非常好。等到推门进了屋子,她就只听得身边人呵呵说道,“而且,除了你这样巾帼不让须眉的媳妇,还有谁能在相公脚步虚浮无力的时候把我扶到屋子里去?想当初在西干山游水西十寺,来时的路被冲垮,我们找路下山,我崴了脚,你背我下山的时候,我就知道,找媳妇就该找这样的,遇到事情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担起来。”

    “油嘴滑舌,好好的突然说我这么多好话干什么?无事献殷勤!”嘴里这么说,小北把人拾缀到软榻上,就忍不住挨着边上也坐下来了,却是敲了敲肩膀道,“累死我了,你又不是驿道上每天跑二百四十里回来的,哪里就累成了这个样子?我看你是故意的!可别睡着,洗洗再睡,你可没有假,明天还要去都察院的!”

    “嗯,我知道。”

    汪孚林冲着妻子微微一笑,一面去取袖子里那封信,一面却说道:“我刚刚并不是无缘无故和你说这个,辅大人和如今这位王夫人,感情不过平平,之前人又常年留在江陵,所以有什么事也不会拿去和她商量。而他对自己的儿子也管束很严,只让他们读书,严格限制他们交友,更是极力避免让他们沾上政务,可这就意味着,在妻儿至亲之中,他没有一个帮手。我不是说上位者就要任人唯亲,我只觉得,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家里也需要有信任的人。”

    小北之前才和汪小妹说过张居正的那些私宅事,听汪孚林前半截话,还以为他之前没睡着都听到了,不禁有些羞怒,可听到最后,她不禁心中触动,想到了叶钧耀和苏夫人,想到了汪孚林和自己,嘴角不知不觉就翘了起来。

    “外间亲信心腹再多,如若家中没有优秀的继承者,就是把根基打得再扎实也没用。而辅大人虽说已经把张嗣修推到了榜眼这个直接可以进翰林院的名次上,但重要的事情不让儿子参与,这却还是太护着他了。至于和继室感情平平,只是为了绵延子嗣,再加上好色纳妾,原本无可厚非,但年纪越大就越应该节制,毕竟在内阁已经如此繁忙,晚间回家却还不知道爱惜身体,将来怎么办?”

    他说着就已经拆开信封取出了信笺,等到一目十行扫完其中内容之后,他就忍不住笑了起来,信手丢给了小北:“此次去迎接太夫人,张宁就给我帮了一个大忙,这一次王少宰出手相助,朱擢和黄龙就能够调进京了!”

    小北当初和汪孚林同游杭州,无论对张宁这个税关太监,还是黄龙朱擢这两位当时尚低的文官,她都很熟悉,此时接了信在手,她顿时又惊又喜,但随即就有些担心地问道:“你之前和沈君典他们几个还道不同不相为谋,你和黄龙朱擢都已经那么久没往来了,就不怕他们不承你的情分,回头还因为忌讳你是辅亲信,和你划清界限?”

    “一个已经被贬到了一般不安置进士的府衙佐2官,却还忍辱负重没有辞官;一个在巡按御史任上得罪了督抚,在都察院总共没多少日子就去了山东,在按察分司也一样被人压制,又是岳父的同年。如果旧交再加上他们如今的处境,还不能连成一线,那么我也白找了王绍芳。”

    汪孚林说着就屈指弹了弹小北手中的那张信笺,沉声说道,“而且那时候我对王绍芳提此事时,他就很不以为然,认为我不应该施恩不图报。你看着吧,他会让两人领我这份情的。等回头他们进京之后,如若带着家属,你就帮忙照应一下。一个你是在北新关里见过的,一个是岳父的同年,此事就交给你了。家有贤妻,我就能省点心。”

    小北顿时再次丢了汪孚林一个白眼。就知道他说那么多好话没安好心,原来是要差她做事!可是,她还真的乐意,非常乐意。大概这就是母亲所说的,夫妻同体,休戚与共。

    可是,想到那两位故交,她突然心中一动,忍不住问道:“既然你连这两个都帮了,当初毛遂自荐给爹当门馆先生,教导过明兆还有金宝和秋枫的李师爷呢?他也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你们当初很说得来的!”

    汪孚林眼前顿时浮现出了李师爷那张脸,一想到对方的面上很骄傲,骨子里却很热心,忍不住笑了起来,随即认认真真地说:“李师爷不一样,他是很骄傲的人,却能够扎扎实实当了两任县令。我不想让他觉得,我是如今后来者居上,所以对他施恩。”

    ps:就一章。(。)

第912章 雪中送炭() 
自从去年回京升任掌道御史之后,汪孚林还是第一次离京出外差。这一日一大早,当他回到阔别将近半个月的都察院,就现来来往往的同僚全都客客气气和自己打招呼,其中不少都是往日极其不熟,见面连点头之交都谈不上的。知道这多半是因为昨日自己长时间盘桓在乾清宫的缘故,他没有太放在心上,进了广东道的掌道御史直房之后,他先见了郑有贵这个近身伺候的书办,然后是都吏胡全,然后才请来了之前署理本道事务的赵明贤。

    对于这位资历比自己老,又是在自己后头当了一任广东巡按御史的前辈,汪孚林一直都保持着颇为客气的态度。原因很简单,尊重是互相的,赵明贤既然从来都没有自恃资历深厚对他指手画脚,而是非常尽心尽责地做好分派下来的每一件事,他当然不吝表现出自己尊敬前辈的态度。

    此时此刻,他了解了一下自己不在这段日子,整个广东道的运转情况,便斟酌着语气说道:“赵兄年资久远,陈总宪之前曾经提到过,如今都察院十三道掌道御史中,有年资考满,年底将要擢升的,我打算推荐赵兄。所以,我事先想征求一下赵兄的意见。”

    尽管眼下距离年底还有三个月,但赵明贤听在耳中,大吃一惊的同时,却也不免暗叹汪孚林并不像传闻中那样桀骜,而是对下属着实大方。虽说他从来不曾强出头争功劳,可他一个年资更久的御史呆在广东道,哪怕此次署理一直都小心翼翼,但也已经有别道御史在背后撺掇他夺下这个掌道御史的职位。他固然毫不心动,可比撺掇更加恶劣的,那就是在背后散布流言蜚语,他虽不怕一时,却也怕时间长了,汪孚林没心思,顶头大上司陈炌觉得他心大!

    所以,见汪孚林客客气气征求自己的意见,赵明贤便起身长揖道:“掌道大人如此关怀,下官实在是有些惶恐。回京以来,下官并没有做多少事情,而且之前的考绩算不上第一等……”

    “赵兄不用这么自谦,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年底出缺的应该是四川道和广西道的两位掌道,赵兄心里有个数就行了。”

    等到客客气气送了赵明贤出去,汪孚林放下门帘回到座位时,却心知肚明,自己原本是不希望赵明贤这么快调离广东道的。毕竟,有一个经验丰富却肯听指派的下属,其实作为上司也会觉得得心应手。但是,既然胡全已经禀报了自己不在时,都察院这股暗流,那么为了避免赵明贤回头被人算计,又或者他无缘无故再多个仇家,他干脆乐得送个人情给赵明贤,让其有升任掌道的好机会。但如此一来,他就不得不面对下一个问题。

    赵明贤这单单一个御史出缺,最好不要再让张居正故技重施,从外部调人进来。否则,他就显得太因人成事了。

    好在之前田义代皇帝来招揽他,授意他留在都察院笼络言官,他就已经一直在暗中留心人才。

    他的要求说高不高,说低不低,总结起来,就是品行不错,颇具才干,人却不迂腐,而且在掌道底下混得不如意的监察御史。而通过胡全和刘万锋,再加上王锡爵给他分析过一番之后,他的名单上也仅仅只遴选出了三四个人。

    为此,即便他手底下除却赵明贤之外,王继光、王学曾、顾云程三人都已经跟了他一年多,他却不惜日后把除却王继光之外的另外两个交换到别道去。

    真清流君子的可塑性实在是太差了!

    都察院中十三道一百一十名御史,和总共几十人的六科廊比起来,规模要大得多,而因为有试御史这种特殊的试用制度,因此又比遴选格外严格的六科廊要稍低一等。之前在汪孚林的一力主张之下,二十名试御史留下了十六人,而比他们年资更久远的某些御史们,却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毕竟,一年到头就只有那么十几二十个巡按以及提学御史的大差,哪怕是巡城,巡盐,巡漕,哪怕巡视卢沟桥呢,也比在都察院窝着熬资历,却只有那么一丁点的俸禄强。

    因为在京城都察院里窝着,就只能指望一道奏疏送上去,然后轰动朝野,天下传直声。但这种情况到底还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每逢有各种差事分派的时候,各道的争抢全都是空前白热化。背后比拼门路的,比拼家世的,求同年党帮忙的,联合推荐保举的,背后捅刀子的,各式各样的花招也不知道要使多少。可即便如此,仍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一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赵鹏程就在竞争之中败下阵来,眼睁睁看着年资更久的自己丢了这一任山东巡按的大差。

    而更让他切齿痛恨的是,举荐自己竞争对手的掌道御史曹仁,却还假惺惺地安慰自己,说是明年还有机会。

    明年还有机会?呵,简直是笑话!他本来是前途无量的翰林庶吉士,散馆后却因丁忧没能留馆,也没能进六科廊,服满后起复进了都察院。本来,身上有个前翰林头衔的他,在都察院应该前途光明,未曾料想他已经整整干了两年的御史,等到明年便是整整三年,却一任巡按都没出过。都察院有几个有三年资历的御史竟然没出过巡按的?

    晚间,轮到值夜的他平生第一次把酒带进了直房,一面看着手中案卷,一面借酒消愁。就当那一腔酒意涨到了三四分的时候,他突然听到外间依稀传来了别人的说话声。他原本无心去听,可当捕捉到其中一个名字的时候,他却不知不觉竖起了耳朵。

    “要说广东道那位本来是试御史,今年才转了监察御史,之前放去巡按广东的汪言臣汪爷,运气说好不好,说坏也不坏。”

    “你也听说过这事?没错,据说之前馆选庶吉士的时候,这位汪爷本来已经被点中,很有希望的!可不知道怎么回事,却被黜落了下去。”

    “是呀,素来都说馆选挺公平的,没想到他还会因为这个姓氏遭了别人暗算。只不过辅大人肯定终究还是现了,否则也不会把人送到都察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