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了军部的密令,各地的驻军不敢怠慢,积极的组织官兵投入到帮助老百姓夏收的行动中去,反正张韬的新军完全就是脱胎于另一个时空的人民军队,而且经过多年的接触,老百姓都知道这支军队纪律严明,是他们自己的队伍。一番军民鱼水情般的热烈气氛之下,当兵的总会有意无意的宣讲一些朝廷的新政,除了用银币不交火耗之外,还深入浅出的解释了摊丁入亩以及新制定的工商业税法。一时间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总会看见一帮老乡围着几个滔滔不绝的军人认真听讲,并且不时的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探讨。原先那些习惯了欺压百姓的官吏只能干瞪眼,莫说是军队并没有造谣,且句句切中要害,就算讲的有不实之处,也没人敢捋这个虎须。你要是敢像以前那样逼迫小民,万一对方往军营里告一状,当兵的虽然不见得能审判自己,可眼见着就是转正的关键时期,出了这种事情你的正式编制之梦就算是到头了。若是仅此而已也还罢了,那些大地主完全可以通过惜售和抛出粮食来控制粮价,就算你能从海外购买可也要时间运送,完税的任务无法让朝廷能有足够的时间平抑物价,届时不仅这些大地主可以乐呵呵的看着自耕农们被挤兑的无路可走,最后只有将土地卖给自己这一途。
深知这些人是什么德行,张韬当然想好了对策,当初看似妥协他答应让前明的士绅们在世时还保留不纳粮的特权,不少人对此还额手相庆,认为他张韬也有服软的时候,后来看了商税办法之后才知道,人家只是答应不收农税,但是商业上一视同仁都要缴纳税款,而且这税不是按年头缴纳,是按月来计算,这年头的豪门望族哪个不是找代理人给自己开办些买卖,谁家没有点产业,更有甚者利用地方上的潜规则搞起了垄断经营。可现在好日子到头了,收不上农税没有火耗的地方官只能靠商税来刷政绩,就算某些铺面是某某大人物的产业又怎么样,新法规定了你要交纳的数额,只要敢不交,他就能封店。这不仅促进了地方官与地方势力的对立,同时也让那些打算压低粮价让农民破产的家伙直接打了退堂鼓。家里没工商业的人还好说,只当是看热闹了。可那些经营着店铺或是作坊的人则头痛无比,详细的税制导致他们的利润直线下降,更是对那些五花八门的新名词搞得晕头转向,什么增值税、定额税、消费税……总之能让最优秀的账房先生都为之郁结,他们唯一能搞清楚的就是以后做生意都要交税。大一点的坐商要缴营业税,走街串巷的要缴定额税,你的利润中有增值税,每件商品还附含着消费税。更要命的是的这里的税银也是要收火耗的,你要是不想掏就要付银币,如果没有那就只有将粮食卖给军队了。
这下那些囤积着粮食的地主们没辙了,只要他名下有工商产业,就不能让粮食的价格继续暴跌,他们还指望能多卖点银币出来,否则卖粮的钱不够补贴商业的。可也不能过分的加价,人为制造粮荒,因为军队手中现在掌握着海量的粮食储备,随时能抛售打压粮价。在这番连环计之下,已经有人在私底下对新朝喊出了万税万税万万税……但是真正的商人很快就发现,虽然税种繁多,可每样收取的数额不仅有据可查还不影响自己扩大经营,细分之下就能发现新朝在税务上的高明之处,看似什么都要交税,但是每样交的都不多,完全不比前朝多。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除了某些行会的会员,以及京城大佬名下的产业之外,明朝的商业税看似极低,但却经常要被朝廷白吃白拿,小门小户没有背景后台的,一旦被强迫当皇差,则离破产也就不远了,明朝中后期看似繁荣的市场之下,其实和土地情况一样,那些掌握着市场与垄断经营的托拉斯们,其实一点钱都没上缴国库,每年的商税都靠盘剥中小商人来完成。你说大明朝能不被自己饿死吗?现在没有这种顾虑了,农业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靠粮食来稳定物价,这一点放在后世也一样,虽然此时的人不明白CPI是什么,但也能理解朝廷花大力气掌控粮食的意义。只有食品价格维持在一个合理的稳定价位,才能彻底解放老百姓的腰包并促进消费。这个道理放在后世谁都懂,放在这个时空就显得高深莫测。于是那些前一段时间还打算串联遏制新政的家伙们,郁闷的发现自己已经被人算计的毫无胜利的可能性。如果放弃工商业就等于放弃自己最大的财富来源,如果不放弃就要规规矩矩的和人竞争,哪怕是曾经势力强大行会,有盐商的例子在前边摆着,谁能对抗整个国家?朝廷只是让军队多建了几个晒盐场,就将原本的盐业冲击的体无完肤。如此血淋淋教训,足以让很多野心勃勃的人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
所以当满朝文武逐渐醒悟之后,一则谣言便悄然兴起,那就是策划如此拐弯抹角还缺德带冒烟的圈套,并且设计让大家伙上当的始作俑者,便是准备离京出差的姜田!其实这次姜田真的是冤枉的,至少也是部分被冤枉了。他只是制造了一堆机器,然后让银币以极低的成本和极高的速度流向全国,最多也就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真正的黑手就是张韬本人。有着上辈子开国时智斗上海黑心资本家的历史见识,有着失败的计划经济经验,在金融改革方面张韬比姜田要成熟且狠辣许多,尤其是在封建朝廷基本不受所谓的舆论控制之下,只要他愿意,复制一下公私合营制度也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被姜田提醒并开窍的他决定不再重复这条老路,只要重工业和食品生产攥在手中,不怕那些资本家能翻天,让你们攥着土地少上几年税又如何,反正靠种地你们是甭想发家致富了,再加上北方吸纳了一定的佃户流失,就连劳资纠纷都不用担心发生了。除非地主们有把握自己一个人种植几千亩的农田,否则只能尽量挽留那些准备迁移的农民,这回进一步加剧种植成本,减少他们的收入。但如果你全力经商开厂,则土地要优先卖给国家,且定价权也在朝廷手里。
“这套制度看着有点眼熟!”姜田毫不掩饰自己的震惊:“好像就是某个时代咱老家干过的事情。”
张韬摇摇头:“还是有区别的,就因为你不配合,否则朕早就开始土改了!”
皇帝陛下的策略就像是个中国在各时代改革的大杂烩,去除了一些妥协的东西,加入了一些跨时代的政策,至于这么干是否真的有用,只能让时间来证明了。姜田一直都有种这么做会拔苗助长的感觉,但是张韬心意已决,而且他们还设计了一个防止江南士绅反弹的保险,所以姜田就没拦着他。可是当这些政策逐一宣布之后,大江南北还是激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对意见。首先就是以后各类读书人都不再有特权,哪怕你会背上几本四书五经之类的,也没人觉得你就高人一等。这简直就是将那些文人的脸面撕下来当众扔进垃圾堆。紧接着便宣布一切特权取消,别说是见官不跪、不当差不纳粮了,就是以前给的廪米都没了。你说读书人要是没有了好处,那谁还读书?就在这个时候,姜田的私塾开张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明年的科考命题也公布了,接着就是新的税法开始实施,还有就是宣布移民到北方可以享受科举加分……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知道皇帝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一盘和全天下读书人作对的棋局,关键是目前皇帝占据着上风。
想当初姜田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张韬打消了土改的念头,此时不同于清末,民间对于科学的认识还基本没有,对于改良社会制度也没有统一的认识。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除非一开始你就是靠群众运动起家,否则就连自己阵营的人都不会支持打土豪分田地。历史上也正是因为雍正对税收、火耗等制度进行改良,才让地主阶级变本加厉的剥削佃户,否则在摊丁入亩的政策下,他们无法聚敛更多的财富。也就是说哪怕最后还是需要土改,那也是百年以后的事情了。
还在回想着和皇帝商讨国家大事的姜田,完全忘记了自己正在监考,或者说学生们认为他忘记了监考。因为此时的姜田正站在教室的窗边,凝视着远处的天空负手而立,若是老天能配合一下,稍微吹拂一点清风,的确很有大师风范。可惜天公并不作美,乌云阴沉沉的犹如在头顶上盖着一床棉被。但是无论造型多么的深沉,可背对着学生该如何监考啊?试探着伸长了脖子,确认姜田的确陷入了某种思考状态之后,刘宝铠小心翼翼的将脑袋伸到旁边的桌子上。他的右手边就是本班的才女心月,对于这个色狼如此露骨的抄袭,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只好当做没有注意到,继续做着自己的试卷。
一直都保持着思考着状态的姜田,头也不回的突然开口:“意坚,你是想在暑假里补习到下学期开始吗?”
教室里爆发了小声的嗤笑,色狼则震惊于姜田背后长眼的本事,也亏了张环坐在他的前边,并没有看见这位准公爵的奇葩表情,否则一定会在内心中将其归类为废物。通过这个小插曲,的确没人再敢打作弊的主意了,因为谁也不知道姜田是怎么监视他们的。只有心月因为角度的关系抿着嘴微微一笑,她正好看见打开的窗户玻璃反射出姜田戏谑的表情。直到一名骑手牵着马走进胡同之后,姜田脸上的笑容才逐渐消失,这里的居民早就习惯了军中的传令兵满胡同的打听姜府在那,所以也不等他开口就直接一指倚红楼的大门,结果那人顺着方向看过来,正巧瞧见正打量自己的姜田。来人从马背上解下一个手臂粗的竹筒,这是军中用来装地图的特制容器,但是这次里边没有地图,而是一张张简单绘制的船舶造型。
“唉……”姜田叹口气,这个信使的到来,就说明自己要即可动身去天津了,于是他抬头对抄不到答案而抓耳挠腮的刘宝铠说到:“意坚于考试中意图抄袭,所以罚你随我一同进津!”
第一百零五节、第一次出差()
带着一脸郁闷的色狼,姜田踏上了奔向天津的官道。这是他第二次走上这条道路,只是两次的心情绝对不一样,上次是为了逃离京城,本想着今后便四海为家浪迹天涯了,没成想连天津的边都还没进去,就被皇帝给逮了回去。至于今天则是鸣锣开道,两旁的闲人闪避,要不是姜田怕麻烦,出了城就不让打出旗号加紧赶路,否则这会还没走到运河呢。除此之外,上回有个小妹妹和自己同行,这回就只有郁闷的无以复加的刘宝铠。
“意坚,还别扭呢?”姜田坐在马车里,好整以暇的看着骑在马上有点心不在焉的色狼:“谁让你考试的时候作弊呢!”
刘宝铠到真的不是为了这件事而想不开,天津怎么说也是他们刘家的地盘,就当是回老家了。可是在临行前自己老爷子嘱咐的那几句话言犹在耳,才知道这次出来并不是被罚当跟班那么简单。
同样是跟班,赵直则兴奋的在车里坐不住,不时的将脑袋伸出车窗外看着两旁的景色,以及那些严肃齐整的护卫队伍。自己这个贫民窟里的穷小子,什么时候见过这种阵仗?以前倒是看过某个大人物进京的时候好似也是这个排场,但是他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在这个队伍之中。
姜田见赵直翻来覆去的就是闲不住,于是开口说话了:“直儿,张环给你留下的功课可曾做了?”
一听见读书,赵直的笑容立马就凝固了,都已经十几岁的人,过几年就可以成家立业了,却被一个比自己小的师弟数落的没鼻子没脸,谁让自己真的就是学不会那些东西呢:“那个……我已经背下了《三字经》和《百家姓》,现在正读《弟子规》。”
姜田点点头,其实心里却有点不以为然,这三本书可算是启蒙读物,基本中的基本,你小子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背下《三字经》和《百家姓》,可见进度是极为缓慢的。但是这也不能太着急,毕竟他现在还属于扫盲阶段贪多了嚼不烂,好在年龄不是太大,否则他都想是不是先将拼音抄袭出来,用于扫盲事业。汉语拼音对于扫盲的确是帮助颇大,这点从后世建国后全民扫盲运动就能看出来,这样本来很抽象的汉字容易记忆,也规范了标准读音。唯一的缺点就是受限于汉字的体系,重音字太多,使得在很多地方直写拼音会导致词不达意。
这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向天津进发,自然会引起很多路人的围观,尤其是夏季河道里挤满了各种船只,许多南来的客商与旅人都要驻足观望一阵,好确定这个招摇过市的大人物究竟是谁。但是北京本地的人对此就没有多大的兴趣,毕竟北京城里天子脚下那真是:官员多如狗、勋戚满街走。什么拉风的队伍没见过?就这还算是值得一看的东西?
出城不到四十里,所见的风物就已经和京城周边迥然不同,虽然已是盛夏眼看着夏收在即,可是越往外走土地撂荒的情况就越严重,在一人多高的荒草之中偶然能见到黄澄澄的麦穗。一些正在其间劳作的农民偶然间瞥见这个队伍,也只是略微愣神一下,便又低下头照顾着自己的收成,已经割下的麦子堆在田间地头看上去似乎是个好年景。
姜田看在眼中,却没有一丝的欣喜,照理说小冰河时期已经结束了,北方的天气逐渐恢复正常,夏收的时间也在提前,但是瞧瞧这颜色斑驳的旷野,以及毫无兴奋感觉的眼神,姜田知道强制改革的副作用正在显现。哪怕地处京畿,这里作为多方角逐的战场,人口还是下降的厉害。所以原本拥挤的华北平原就显得萧条许多,加上国家大肆购买海外的粮食,除了压低粮价平抑通货膨胀之外,也导致自耕农的收入减少,也就是后世常说的粮贱伤农。这就是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除非中国的农民拥有二十一世纪美国农民的生产力与土地面积,否则较低的粮价只会让大量人口从土地上流失,而国家又不能重复明朝那种胡扯的户籍制度,所以说今后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如何平衡农业与工业之间对生产力的争夺,就是政府的首要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是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看自己老师的兴致不高,赵直也变得规矩了很多,无论是认识他的人还是他自己,都觉得能跟着姜田当个杂役就算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普天之下能如此优待下人的除了他之外恐怕也没有第二个人了,更何况他赵直还是名义上的大师兄,从名字到赡养家中的老娘,这都是先生赐予的恩惠,所以从他内心中来说对姜田不仅怀有敬畏之情。可是一直以来无论他多么努力,似乎这个老师总是有点不满意,他也知道学艺是艰难的,师傅打骂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可姜田从没有打过他,就是让自己学识字这项有点无法适应。这倒不是说他不想学文化,而是一个每天要登台演出还要给茶馆打杂的孩子,更要抽出仅有的休息时间来扫盲,对于他来说总有种挥之不去的疲劳感伴随左右,却又知道自己的这些烦恼不知有多少人羡慕嫉妒恨,所以并不敢跟任何人提起,只能自己咬着牙硬撑,这次能跟着姜田出来当个书童,对他来说的确有放假的感觉。
正在胡思乱想之间,赵直无意中瞥见了路边农田之中,一个和自己年岁差不多大的孩子光着膀子弯着腰正在割麦子,看他娴熟的使用着镰刀,烈日下汗水不停的流淌下来,只有借着擦汗的工夫才能直起腰休息一下,偶然间瞥见马车里的赵直,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