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大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兴大汉- 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39章 榻上策() 
刘和与鲁肃一见如故,跪坐在木榻上相谈甚欢,二人就天下大势,各抒己见。

    此时已经入冬,夜晚比较寒冷,刘和便令人取出合肥自酿的汉府名酒,邀请鲁肃一起喝酒。

    酒至半酣之际,刘和方忍不住问道,“如今汉室倾危,天下大乱,和托为宗室,东海恭王之后,虽有周公、伊尹之志,却不知如何完成匡扶汉室,三兴大汉的伟业。如今正好先生来到了这里,不知先生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吗?”

    鲁肃既然已经打算前来投靠刘和,自然不吝展现自己的才华,故而直接不讳的答道,“从前汉高祖一心想拥戴义帝而不能如愿,原因在于项羽从中破坏。如今四方云乱,诸侯并起,今日的‘项羽’又岂独只有一人?”

    “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面对这样的局面,又岂是区区一个周公、伊尹所能挽回的?肃私下认为,没有汉武、光武那样的明主,大汉不会再复兴,割据四方的诸侯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

    “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我听说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可以为根基。并且先哲秘论有云,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可构帝基。”

    “所以,我觉得对于校尉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南据江东,积蓄实力,静观天下的形势变化,与此同时不断的壮大自己。”

    “然后等待北方多事,校尉就可消灭黄祖,进攻刘表,将长江据为已有,然后打出帝王的旗号以谋取天下,继承汉高祖的功业!”

    “我明白了先生的意思!”

    听了鲁肃的话,刘和感慨颇多,鲁肃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刘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见识,来自于后世对历史的了解,而鲁肃一个当局者,能有这样的见识,实在令他叹为观止。

    在他看来,这鲁肃之才,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

    三国最出名的“逐鹿之计”,恐怕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可又有几人知道鲁肃的榻上策?

    对于现在的刘和来说,榻上策要比隆中对还有出色。若是诸葛亮提前出仕,恐怕也会建议他的主公先据江东吧?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先生之言,如醍醐灌顶,令和眼界大开啊!”

    刘和若有所思,一脸笑意的问道,“那先生认为我下一步该做的就是立刻入主江东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校尉之言,当真精辟!”鲁肃眼前一亮,不由得生出英雄所见略同之感,更是尽心帮刘和分析接下来的道路。

    “非也!肃认为入主江东应该是校尉中后期的目标。将军虽神武命世,江东又无雄主,兼之龙蛇混杂,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拿下的。需知江东世家做大,把持六郡命脉,故步自封,极度排外。校尉初临江东,恩信未洽,即使入主了江东,恐怕也会受到诸多势力的一致抵抗,到时候忙于内耗,恐怕无力外顾,非上计也!”

    “校尉目前最该做的是趁江淮之乱而起,以为根基,逐除您最大的敌人袁术。彼袁术者,虽是大敌,然其新拼曹操,又战陈陆,兵马损失甚重,民心也不依附,更是强敌四立,宛若垓下霸王之四面楚歌。校尉若乘天时之威,伐此丧乱之地,克可必也。”

    “淮、泗间虽非遗种之地,但以校尉之能,只需二三年,便可大治,以使之成为进攻江东的跳板。”

    “此间,校尉最好能得到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或扬州牧一职的任命。到了那时,天下大势已经渐渐明了,校尉方可凭借压倒性的力量,一举荡平江东六郡。并根据天下大势,做出不同的决断:进可以夺取天下,完成三兴大汉的伟业;退可以据江东鼎立,以作汉室的遗种之地。”

    刘和抚掌击节,大声叹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只是为何先生建议我接下来西进荆州,而不是北上中原?”

    无怪乎刘和有这样的疑问。须知自古以来,得中原者的天下,这是根植于民心的正统观念。而且,纵观整个华夏史,自明以前还没有以南伐北的胜例,鲁肃的观念实在是与正统谋士的想法大相径庭。

    “不是肃不想劝校尉这样做,而是肃不能劝这样做。天时虽有利于校尉,大势却是不允!如今天下最强的两大阵营之间的争斗,已经即将分出胜负,中原已经是袁绍一方的囊中之物。校尉若是趁着中原乱局突然北上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会受到曹操,袁绍的联手攻击,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而攻击荆州则是不然,有着长江的阻隔,曹、袁二人有心相助,也只能望江兴叹。夫荆楚与扬州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校尉若能得之,足以与北方相抗!并且,中原虽大,却难容二虎,曹、袁二人迟早有翻脸的一天。那时,若是曹操强,校尉则北上中原;若是袁绍强,校尉则攻略蜀川;若是二人旗鼓相当,校尉或许就有了提前复兴大汉的希望,再续汉世祖的功业!”

    刘和闻言,眼睛愈亮,鲁肃洒脱不羁的性格实在对他的胃口。恐怕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敢于在汉室威望未堕的时候,名目张胆劝一位汉室宗亲去向世祖刘秀学习。

    不得不说,鲁肃的话,确确实实的说进了刘和的心坎,然而身为汉室的宗亲,有些话他只能藏在心里,是不能述之于口的,故而刘和一脸肃容的说道,“今和尽力—方,冀以匡扶汉室,先生此言,非所及也。”

    鲁肃闻言哈哈大笑,不置一词,饶是腹黑如刘和,迎着对方似笑非笑的目光都忍不住老脸一红,干咳里几声道,“如今我之帐下,还缺少一名参军,佐我军事,不知先生可愿意担任此职。”

    参军,即参军事,本参谋军务之称。本朝灵帝时,陶谦以幽州刺史参司空车骑张温军事;献帝时,孙坚亦为张温参军;几年后,荀彧就会参丞相曹操军事。

    此职类似于后世的参谋一职,远远比不得刘晔的“参谋长”的地位,在权利上也比不得地位稍低的主簿一职,但是却是新人镀金的最好的职位。

    倒不是刘和不想将鲁肃委以重任,而是随着刘和的羽翼丰满,麾下的官僚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已经很难在骤然提拔某一个人了,否则会造成内部的一系列问题。

    正所谓“白首如新,倾盖如故。”来到汉末这一年来,鲁肃是与刘和相性最和的一个人,连赵云、封旻都比不了。有些人可以做兄弟,有些人可以做属下,而鲁肃这样的人最适合做朋友。

    对于自己的好朋友,刘和当然愿意重用,但他最好的做法却是为对方提供立功的机会,而不是拔苗助长。

    鲁肃也知道刘和这样做,是不想不想让自己初入合肥,便引起诸位同僚的嫉妒和不忿,故而欣然接受了刘和的任命,俯身拜道,“属下鲁肃,拜见主公!”

    “哈哈!子敬快起,吾得子敬,如……”

    ……

    庐江郡,舒县。

    舒县城外,喊杀连天,映入眼帘的除了红色,就是黑色。红色的是满地的鲜血,黑色的是天空中飘荡着的几柱黑烟。

    短短几天的功夫,富庶安定的庐江郡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固若金汤的舒县城也几度岌岌可危。

    孙军在孙策的指挥下,像是疯了一般攻打这舒县城,而袁军则在陈纪的带领下,像是蝗虫一样子在庐江郡内肆虐着。

    雄伟的城墙如今已经变得血迹斑斑,在督军的监督下,无数的将士,飞蛾扑火一般爬向城头。

    对此,舒县的守军似乎都已经麻木了,机械操作着守城的器械,将一切所能用到的手段,狠狠的发泄在敌人的身上。

    虽然慑于孙军的疯狂与勇猛,不少丁壮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但在陆康充足的准备下,亲身伫立阵前的鼓舞下,舒县依旧是舒县,一座固若金汤牢,不可破的坚城!

    滚烫的金汁、沉重的滚木、锋利的箭矢,从城头上无情的落下。每时每刻,都有人倒下,有人爬起,再倒下,孙军的伤亡变得越来越大。

    “公子,暂且退兵罢!再打下去,恐怕城还没破,我们的士兵就死光了。”

    这时是一场不对称的攻守战,陆康一方加上征调的丁壮,兵力达到两万以上,是孙军的两倍还多,孙军再是精锐,短时间内也难以拿下舒县。

    兵力强盛的一方反而守城,哪怕是韩当、黄盖这些在战场上厮杀了几十年的老将,也看不出短时间内取胜的希望,己方兵力的损失更是让他们暗暗心痛。

    此时的孙策似无所觉,披甲执锐,伫立在大纛之下,没人知道他此时的想法。还不到弱冠之龄的他,目光锐利,神情坚毅,散乱的青丝展现出他的桀骜不逊与疯狂。

    四周全是鲜血和残肢,奋力拼杀的将士,到处都是怒吼哀嚎,一曲死亡的乐章。

    这一切,孙策也似无所觉。他雄立在战马上并不回答,只是远眺着远方的城头。

    城头上有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他的周围是几十名身披重甲的精锐,无数军令从这发出,传向远方。上万的士兵子他的指挥下,化作一体,成为了一个盘踞在九江上空的恐怖巨兽。

    孙策凝视着对方,眼中既没有畏惧,也没有战意,有的只是莫名的意味,“退兵!”

    一声令下,就见与孙兵像潮水一样退去,只留下了满地的尸体。而守军的欢呼声就山崩海啸一般爆发出来!

第140章 皖县之局() 
在居巢县以南的丘陵山地里,一支五千人的军队正浩浩荡荡向西疾行,为首大将铁盔铁甲,手执一杆铸有黑色纹路的大刀,胯下一匹雄骏的火焰烈马,而他的身后则是一杆挂着“陆”字大旗的庐江战旗。

    此将名叫王廉,字明义,已年过五十,却勇猛不减壮年,乃是追随陆康最久,也是他最倚重的老将。

    王廉虽然不是什么名扬的天下的名将,却有着丰富的沙场经验,更是在剿灭黄穰的战役里立下赫赫威名,使得庐江群贼闻风丧胆。

    在王廉身旁跟着一员小将,骑乘白马,身挂银甲,手持着一根黝黑的大铁枪,配合着他高大的身材,显得他英气勃勃,神采飞扬,这员小将正是陆康的长子陆儁。

    此前前陆儁正陪同使者到合肥找刘和求援,恰逢袁军大举进攻皖县,陆儁便奉父亲陆康之命,跟随老将王廉一起前来支援皖县。

    之所以会有这么一支大军游弋在舒县之外,还得从袁术败退回淮南开始说起。

    自从大败之后,袁军沿途缴获和搜刮的粮草辎重便丢得一干二净,作威作福惯了的袁大将军,还没意识到,他已经四面皆敌,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仍然毫不客气地直接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粮草。

    先不说九江能不能拿出这么多粮草,就是能拿出来,陆康也不会给他。他早就看袁术不顺眼了,认为对方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多时。

    袁术当然大怒,立刻就有了攻灭陆康,拿下庐江的打算,也就有了向孙策妥协,并派遣他攻打陆康的一幕。

    孙军现在也算是兵强马壮,虽然在兵力上比不得庐江,但军中的将士们却都是能征善战的狠角色,可不是庐江这些久在腹地,偶尔打打贼寇的郡兵们能比的,故而很快就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了起来。

    但陆康也不是简单地人物,他在庐江的威望无人能比,虽然他只能率军队固守,但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皆返庐江,郡里的豪杰游侠们更是纷纷前来支援,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

    为了防止后面赶回的士兵被孙策发现,被其剿杀,陆康便瞒着所有人,派遣最倚重的大将王廉,带着五千兵马悄悄出城,游弋在舒县城外。

    一来可以收拢返军的庐江将士,并吸收前来投靠的游侠、义士,二来可以当做是游弋在皖县、舒县两城之间的机动兵力,随时支援出现危机的城池。

    这已经是陆康所能拿出的极限兵马,要知道庐江虽然富庶,毕竟比不了汝南、南阳这样的大郡,支撑一万五千的郡兵供给已是极限。

    这一万五千的郡兵中,有五千驻守在皖县,一万驻守在孙军主攻的舒县。虽说舒县还有一万多的辅兵、丁壮,但是在抽走五千郡兵之后,剩下的一万五千多兵力,防御孙军的疯狂猛攻已经有些吃力了。

    所以王廉的这五千兵马在协助皖县守军迅速击溃围成的袁军后,必须快速返回,保障舒县的安全。

    故领队的王廉、陆儁两人一路西进,话语不多。但王廉知道陆儁的身份,故而对他很是尊敬,陆儁也知王廉是父亲麾下第一大将,又教授过他武艺,所以他对王廉也尊重有加,两人你尊我敬,气氛十分融洽。

    “陆公子,这次袁军进攻皖县,非同小可,却是我们小瞧了他们。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没想到皖县城里还有这么多的士族畏惧袁术的威势,竟然与陈纪暗通款曲。郭睿的手下只有五千郡兵,分守四门本来就很吃力,协助守城的丁壮们又大都与城内大族们有关联,若是趁着袁军守城时作起乱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能否快速赶到,对于皖县守军来说非常重要。”

    陆儁想到皖县里囤积的大批粮草辎重,便点了点头,“我们尽力而为!”

    陆儁话语不多,但说的每一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作为陆康的长子,身份尊贵,在郡兵中的影响力非常大,但他却有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所以他必须谨言慎行,不敢干扰王廉的决策和指挥。

    王廉刚要开口,忽然听见前方传来一阵喧闹,他不由一愣,急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老将军,有人看见树林里有一道黑影闪过,不知是人还是猴子!”

    这时,陆儁也看见了,一个身影在树林里飞窜,灵活异常,在林间窜来窜去,他凝视片刻,脸色大变道,“不是猴子,是一个人,只是灵活矫健罢了。不好,很有可能是袁军的斥候!”

    王廉冷笑一声,“管他是人是猴,看是他的身子快,还是我的箭快!”

    王廉张弓搭箭,瞄准了人影,只听弓弦嗡嗡颤抖,却见一支铁箭已如闪电般飞射出去,转瞬间钉在了黑影的身上。

    “把人给我提过来!”

    这时才从树林里传来一声惨叫。

    不多时,十几名士兵从树林将人带了出来,却是一名身材矮小的士兵,看打扮,正是袁军的斥候。

    “不好,我的行踪应该暴露了!我们必须加快行军的速度,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击溃敌军!”

    这回连王廉都变了脸色,斥候往往十人一伙,既然抓住一人,则证明其他几人很有可能就在附近。

    王廉和陆儁对望一眼,见陆儁也点了点头,王廉便立刻令道,“全军加快速度,前往皖县!”

    ……

    皖县城外袁军军营的主账内,陈纪等十几名将领围在一起,商量军务,不时从帐内兴奋地欢呼声。

    只听陈纪有些得意洋洋笑道,“陆军已经中计,九江弹指可下!这可多亏了秦先生的妙计啊!”

    “都是我家主公的功劳,文表可不敢居功!”

    说话之人正是孙策的谋主秦松,只见他一袭白袍着身,三尺古剑挂腰部,峨冠博带,风采照人,倒也是一副风流名士的做派。只是大冷天的摇着一把羽扇,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只是陈纪却不在乎这些,反而对其心折不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