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大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兴大汉- 第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不忠于自己的精锐,袁术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孙策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每过一天,他夺回部曲的渴望就迫切一分。但他在智计方面并不是很擅长,对于如何夺回部曲,并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而且他的身边也无人可用。

    所以当他听闻扬州名士张纮正因为母亲去世守孝居住在江都,他便在征求了母亲的同意后,举家搬到了江都,想要请他出山。

    只是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顺利。望着闾门上高挂的“张府”二字,孙策高大身影顿了顿,才坚定的走了进去。

    孙策已经来拜见过张纮很多次了,和他研究过天下大势。张纮也对他很是欣赏看,但就是对于出山一事,避而不谈。

    孙策也知道,自己不是父亲孙策,又没有兵权和名望,想要名士投靠,太难了!

    但是他已得到了袁术即将出兵报复荆州的消息,机不可失,他不能错过这次机会。所以他打算退而求次,获得张纮的指点。

    所以这次一见面,他百年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纷,英雄豪杰,拥兵自重,各图发展。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先父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幸被黄祖所害。”

    “我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术那里去,请求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助他出兵伐荆,报仇雪耻,做朝廷的外藩。您以为如何?”

    张纮推托,“我识见简陋,况且又有服在身,对您的事,实难帮忙。”

    孙策知道像张纮这样还没出仕的名士,是不会随便决定立场的,所以他只能打感情牌。

    于是哀求道,“您的大名,遐迩皆知。四方之人,向往仰慕。今天的事,我的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您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血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

    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其状令人感动。

第104章 孙策复出() 
孙策听了张纮的一番话语,心中鼓荡难平,情不能禁。

    “先生言之有理,我马上开始行动!我有老母弱弟,不便同行,现在都托付给您。希望您多加照顾,使我无后顾之忧。”

    想了想还有些不甘,道,“我如今麾下无一人可用,不知先生有何教我?”

    孙策此言当然是托词,孙家再是落败,也不缺服勤的人,比如自从孙坚死后,便常随在他左右的孙河。

    孙河字伯海,孙坚的族子。孙河生父乃是孙坚的堂兄,早早就去世了,孙河很小便被过继给了姑姑俞孙氏所在的俞家。待到俞家有子,孙河便又改回了孙姓,回到了孙家。

    孙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有气干,能服勤,非常得孙坚的喜爱,与孙策一起长大。从小的时候,孙河就随孙坚征讨,常为前驱。后领左右兵,典知内事,待以腹心之任。

    等到孙坚战死,孙坚的部曲被袁术吞并,大多数的部将还是选择留在了军中,接受了袁术的委任,打算守住先主的最后根基。

    唯独孙河坚辞不就,毅然而然的随从孙策返回了江东,为族父守孝。

    有孙河这样一个质性忠直,干练敏行的族兄在,孙策怎会是麾下无一人可用呢?

    他这样说的目的无非还是从侧面敲击一下,看看张纮有无丝毫出山辅佐自己的意愿,最不济,也能得到张纮的引荐,得到可用的人才。

    张纮当然知道孙策还有请自己出山的念头,但自己今天给他出谋划策已是破例,又岂会再次违背自己的原则?

    但他确实对孙策非常的欣赏,哀怜他少年丧父,却又要担负起家族振兴的重担,着实不易,只好再次给他出谋划策。

    “我倒是知道江都有一贤才,颇有才干,刘和曾屡求而不得。伯符若是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后事无忧,安心的去实现你的理想。”

    张纮顿了顿,又道,“不过此人已经有了出仕刘和的意向,伯符想要将之收于麾下,怕还是有些难度。也罢,我这就帮你去信一封,帮你引荐一下,最后是否能成,气氛在你,三分在天。”

    张纮也不拖泥带水,说完取了笔砚白帛,当即书信一封。

    孙策见状大喜,心中思忖,只要对方还没有出仕,孙策自信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自己诚恳的态度,一定会得到对方的认可的。

    在接过张纮的引荐信,孙策便又与张纮针对他夺回部曲之事再三商讨,最后才心满意足的离开。

    临别前,孙策坚持以师礼待之,张纮不允,孙策无奈,只得再三拜谢,方才从容而去。

    “处变有策略,忍辱能负重,遇危而不惊,受屈不发怒,此人必成大器也!”

    孙策走后不久,厅堂里的屏风后便走转出一名二十岁的青年。青年容貌俊秀,仪表过人,同时又有着一股常人所没有坚韧果断。

    看起来这人对于孙策还是挺欣赏的,但是对于张纮向孙策推荐自己的事情有些不忿。

    “先生啊,先生!你自己不愿出仕于他,为何又要将在下往‘火坑里’推呢?”

    “哈哈!”张纮开怀大笑,没有了之前与孙策谈话的时的端庄严肃,反而显出几分平易近人,看来与青年的关系不错。

    “子恒何来此语?你要是想投刘和,恐怕早就去了,为何会呆在江都,迟迟不肯动身?除了这刘和、孙策之外,又有哪位少年英杰值得你吕子衡委身相投呢?”

    张纮呷了口清茶,又请青年的坐下,这才继续劝道,“如果是当初,我自会却子衡辅佐刘和,其毕竟是汉室之后,其父刘虞又名满天下,投了他,也不算屈才。奈何汝师大闳先生既然已经替你拒绝过一次了,你再主动前去,你和大闳先生的脸面恐怕都不好看。”

    “如今刘和已经渐渐羽翼丰满,也不缺你这样一个助力,其再好,对于你来说也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哪里比得上了眼前的孙策?别的不说,单单你府中的上百门客,就可得孙策的另眼看待。”

    青年竟然是袁闳的弟子吕范!原来吕范真的避难去了外地,而且就在江都!

    吕范面无表情的看了看亦师亦友的张纮,心中既有些无奈又有些苦涩。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确实孙策更适合他。虽然按照他的本意,他是倾向于刘和的,但为了恩师的脸面,他也只能选择“近水楼台的先得月”的孙策了。

    袁闳可以不在乎自己的脸面,做弟子的却不能如此。

    袁闳为了家族,确实是不要自己的脸面的了。明明已经拒绝过了刘和,他还是去信吕范,让他投靠刘和,因为袁闳发现,拉拢刘和比直接帮助袁术对袁家更有利。

    因为袁术需要的是士族们的拥护,而不是某个人才的帮助。雄踞荆、豫,扬三州的袁术,会缺乏人才吗?

    所以袁闳做出了丘纥投袁,吕范投刘的决定。然而阴差阳错之下,历史还是按照他的惯性走了下去。

    见到吕范面无表情,不为所动的样子,张纮并未着恼,去为之一笑。因为依他对吕范的了解,此事时的吕范恐怕是已经下定了决心。

    ……

    果如张纮所料,第二天的朝食过后,沐浴更衣;净手煴香的孙策前去拜访吕范,连引荐信都没拿出就得到了吕范的效忠,并没上演什么三顾茅庐,欲拒还迎的把戏。

    吕范其人沉稳果断,洞察世情,对于下定决心的事情,他往往一往无前,从不拖泥带水,娇柔做作。

    而他的这一作风,也被孙策认为是与众不同,于是以礼相待,二人相谈甚欢。

    主属名分既定后,吕范很干脆的将自己的百余名门客交由孙策指令,忠心耿耿的跟从孙策,此后更是与孙河常随孙策左右,为其四处奔走,不避危难,

    此时孙策的母亲吴夫人也在江都,虽然孙策已托付张纮帮他照看,但还是有些不放心。

    因为江都是徐州的治下,而徐州牧陶谦对孙家可谓是忌惮异常,对孙策也是如此。对于孙家的老母幼弟保护,张纮恐怕也只能照顾的了一时。

    因为自袁术拿下九江后,日渐骄狂,不但不顾朝廷的任命,将九江郡改为淮南郡,多了刘和的太守之位,还自称徐州伯,与昔日的盟友陶谦产生了隔阂,走上了陌路。

    孙策临行前,吕范主动请命迎吴夫人回曲阿,建议让吴老夫人暂栖于孙策舅氏吴景之处。

    此时陶谦与袁术的关系可以说是进入了历史冰点,而孙坚作为袁术的第一大将,他的儿子不在老家给他守孝,反而突然跑到江都来,随后又去投奔袁术,怎会不令陶谦生疑?

    陶谦遂认为孙家是袁术一方的内应,下令各县通缉孙家。

    吕范知情后,亲自招募能手,引领门人偷偷将吴太夫人接走,再迅即回到孙策之处,成功完成使命。

    这时的孙策已经回到了袁术帐下。这时袁术已正式下令兵发江夏,讨伐刘表。

    于是在大堂上,孙策便流着眼泪对袁术说出了自己想要随军为父报仇的想法。

    袁术聆其语言,察其举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过人之处。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他让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

    这时张纮为孙策出的另一条计策终于见效了。

    袁术麾下的大将诸如桥蕤、张勋等人本来就对孙坚非常崇敬,又对孙策非常看重,所以在孙策孙策私下拜访几人之后,这些将领们异口同声的替孙策美言。

    似乎是出于对孙坚的缅怀,也可能是被众将说动,袁术最终拍板任命孙策为大军的先锋,并从孙坚原部曲中划出三千精锐,暂交给他带领,为大军前驱。

    虽然明知道只是暂领,而所谓的三千精锐恐怕也就是普通的士兵水准,他孙策还是领命叩谢,振奋异常。

    孙策雄姿英发,踌躇满志,他有信心打出一场漂亮的复仇战,重振孙家声威。

    ……

    初平三年二月二十日,袁术于寿春城外的军营内誓师,正式下令兵发两路,攻伐荆州。

    一路由大将桥蕤率领,总兵力三万余,借道庐江,直击江夏。孙策为先锋,下辖三千精兵。

    一路由南阳守将纪灵,率军两万,以江北的樊城为主要目标,意在斩断荆州探向南阳的触角……

    袁术在战斗檄文中历数了刘表“目无朝纲”、“无信无义”、“妄动兵戈”……等十条大罪,并传檄天下,正是拉开了袁刘两家第二第大战的序幕。

    二月二十五日,桥蕤的先锋孙策报仇心切,轻军冒进,被江夏军设伏于卧牛山,惨遭围攻。不料孙策纵马敌军当中,勇不可当,连斩七员敌将,敌军大乱,孙军反败为胜。

    二月二十六日,孙策先大军一步,两个时辰内攻下蕲春县,为袁军夺去了战略要地。

    三月初三,袁刘两军对阵鄂县城外,孙策率先锋军两千余人对决敌军先锋五千人,鏖战一个时辰,正面击溃敌军,携裹败兵攻下鄂县。至此,大半个江夏已归于袁术治下。

    ……

    四月,王允、吕布杀董卓,后李傕、郭汜等反,攻陷长安,把持朝政,而袁刘双方的战争则在此时进入相持阶段。

    袁术遂以鄂县为界,袁令将占领的土地划建蕲春郡,而纪灵则拿下樊城。

    刘表派人来攻,战争愈发激烈。

    五月,关中动荡加剧,纪灵被迫撤军北上,刘表夺回樊城,袁术仍占据蕲春,双方的注意力已转向关中,此次的战争也进入了尾声。

    这一次的复仇战,袁术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而孙策则比历史更早的走向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而袁术的那句“生子当如孙伯符”,则随着孙策一次次的胜利,再次传彻荆、扬两州。而刘和也在合肥捣鼓得有声有色,声名鹊起,江淮人遂将二人并成为“智和猛策”。

第105章 甘兴霸() 
初平三年,六月初四。

    孙策带着四五骑,沿着施水(前文中出现错误,“肥水”应为“施水”)旁的官道,纵马疾驰,很快赶到了合肥地域。

    孙策注视着合肥的这一片沃土,只见施水两岸的田地里到处是佃农们忙碌的身影,金黄色的稻田一望无际。

    暖风吹来,稻草像江河里的波浪一样起起伏伏,而佃农们的喜悦则化入了波浪里的哗哗声。

    身处在这样的一片繁盛中,孙策却驻马道旁,沉吟不语。

    望着不远处的合肥新城,孙策沉声说道,“不想这刘和经有如此才能,不过三月的时间,就能在这一片荒地中拔起一座不逊于合肥的雄城,开垦出可供给五六万流民荒田!”

    跟随在他后面,是五名男子,其中两人只是普通士兵,而另外三人却各有特色,年岁皆是不大。

    最小的一个十八九岁,年龄与孙策相仿,神情木讷,不苟言笑,但却生有一双清澈的眼睛,了令人见之忘俗。此人正是孙策的族兄孙河,孙伯海。

    其旁有一人二十四五,容貌俊秀,仪表不过人,一身青衣,从容不迫。他则是刚刚投入孙策麾下的吕范,吕子衡。

    最后是一个及其雄壮的青年男子,看起来二十七八,神情坚毅,菱角刚毅,身上的肌肉像岩石雕刻出来的一般,刚劲有利,微眯的双眼里不时有精芒闪过。

    如此沉稳的男子望见远处的雄城,却不由得微微变色,惊讶道,“如此雄城,当真是三月所筑?说是建了三年,信者恐怕也不乏其人?”

    这人姓甘名宁,字兴霸,正是刘和所盼望已久的那个“锦帆贼”首,却不知何时归附到了孙策帐下。

    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但他不务正业,他常聚合一伙轻薄少年,自任首领。他们成群结队,携弓带箭,头插鸟羽,身佩铃铛,四处游来荡去。当时,百姓一听铃响,便知是甘宁这帮人到了。时人以“锦帆贼”称呼他们。

    甘宁在郡中,轻侠杀人,藏舍亡命,大有名声。他一出一入,威风炫赫。步行则陈列车骑,水行则连接轻舟。侍从之人,披服锦绣,走到哪里,哪里光彩斐然。停留时,常用锦绣维系舟船,离开时,又要割断抛弃,以显示其富有奢侈。

    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员或那些跟他相与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宁便倾心相交,可以为他赴汤蹈火;如果礼节不隆,甘宁便放纵手下抢掠对方资财,甚至贼害官长吏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二十多岁。后甘宁不再攻掠别人。他读了一些书,钻研诸子百家之说,想有所作为,便率领八百多人,去依附刘表,留驻樊城。

    不想却被樊城守将蔡中安排到了陷阵营中,导致死伤惨重,“锦帆贼”们多有怨言,因为甘宁的威望,才没有发生动乱。

    即至孙策攻伐江夏甚急,黄祖便将求援信发到了襄阳和重兵云集的樊城。

    荆州四大家族世代交好,多有联姻,蔡中有意发兵往主,奈何刘表军令未至,不敢私调正兵,只能从陷阵营中挑选了部分精锐前去支援。

    陷阵营多为囚徒、匪寇、流民、罪兵等类的死士组成,所以江夏对待他们的态度可想而知,加之甘宁的好友苏飞已不再江夏,甘宁一怒之下便反了荆州,投靠了正在与之交战的孙策。

    孙策并没有因为甘宁的出身而轻视与于他,反而以礼相待,赢得了甘宁的好感,使得他直接带着剩下的三百余名弟兄,留在了孙策帐下,甚得其看重。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就觉得觉得公子是天下少有的人中龙凤,没想到这刘和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