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大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兴大汉-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历史上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但就这样一个佐世之才,在后事当中却是名声不显。不要说与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孙刘帐下的诸葛、张昭,就是与袁绍,董、吕麾下的田、沮,李、陈等人相较,名声也是大大不如。

    并不是他的能力不行后者功绩不彰,而是刘晔这个人善于谋国而不善谋身。

    刘晔是一个以国家的利益为立足点出谋划策的高手,可当时的帝国还是汉家的江山,跟他曹操的小算盘还是有些出入的。

    刘晔的谋略风格,类似郭嘉,行事风格,很像贾诩,而品德追求,却如荀彧。说道到了荀彧,这个跟曹操共同奋斗了二十一年的兄弟,因为政治目标不同,都被曹操毫不留情的给抛弃了,这刘晔的结局,可想而知!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在一次是进是退的历史性决策中,司马懿一言不发,刘晔却坚持进军。

    最后的结果是,刘晔献对了计策,却估错了曹操的心思;曹操取得了大胜,却失去了对刘晔的信任。

    于是从汉中归来后,曹操就把刘晔这个谋士,变成了行军长史,还让他带了一部分军队,明升暗降,从此离开了曹操的政治小圈子。

    刘晔出身汉室的身份,决定了他最后的郁郁而终。

    对于这样一个不世之才,刘和是极为渴望的。

    对于刘和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官二代,还出身汉室,手握大义,无论是名臣还是猛将,在机缘巧合之下,还是能收罗到不少的,像刘晔这样的顶级谋士,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这些顶级谋士要不是有家族羁绊,就是已经“名花有主”,要不然就是眼界太高,看不上现在还是寄人篱下,小家小业的刘和。

    长江以北,大部分的的英才都已被网罗一空,剩下的那些也在待价而沽,可不是刘和这样的小诸侯可以染指的。

    刘和远离幽州到江淮发展,想的就是趁南方名臣无主,抢先孙刘一步,将人才收至麾下!

    对于中人之姿的刘和来说,太需要一名战略出众,长于军事的谋士辅助了!封旻虽然厉害,但他擅长的毕竟还是地方政务的处理。

    并且,刘晔是目前最有可能被刘和收服,也是刘和最需要的一名谋士。

    之所以说,刘晔是目前最有可能被刘和收服顶级谋士,原因有四:

    首先,立场相同。刘晔与刘和二人皆是世祖刘秀之后,汉室宗亲,之间有一根无形的血脉纽带相连,有种天然的亲近感。

    身份决定作风,二人无论是做何事情,往往先从汉室的角度出发,这无形就中站在了同一个立场。

    其次,眼光相似。刘和来自后世,刘晔目光长远,二人都看到了大汉不可避免的颓势,都有心重振汉室。只不过二人,一人有心自立,一人天生军师,选择不同罢了。

    历史上刘晔投靠曹操,对于一个毫无雄心的宗室子弟来说,那只不过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无奈之举罢了,并不代表他没有三兴大汉的壮志。

    其三,年龄相近。这可不是开玩笑,就拿总角之交的周瑜、孙策二人来说吧!当时是周瑜主动去接进、结交孙策的,除了孙策是一表人才,还不是因为二人年龄相近?如果孙策当时是一个大叔,后世也就没有总角之交的美谈了。

    对于两个年龄相近的年轻人来说,同样的满腔热血,同样的胸怀壮志,同样的腹有诗书,同样的目光立场,自然更有可能走到一起,成为“同志”!再加上刘晔此人没有成为人主的雄心的志向,自然有很大的可能成为刘和的谋主。

    其四,就是刘晔目前所处的困境。至于为什么刘和知道刘晔遇到了困境,原因也很简单。刘和之前并不知道刘和身在合肥,显然是他一心潜藏,不想让人知道的结果。

    刘晔生于九江郡成德,却举家迁往了下邳国的东城,自身又留在家乡,处处透露着诡异。结合历史上刘晔智除郑宝的壮举,不难猜出他目前处于什么样的境地。

    若是刘和能通过今天的见面留下足够的印象,并一举解决他遇到的难题,不难得到刘晔的好感,到时候……

    刘和的目光不由得炽热起来,看得刘晔有些不自在。

    “和弟,为兄身上什么不妥吗?”

    没错,二人已经开始称兄道弟了。二人本来就是宗族兄弟,没见过也就罢了,既然结识了,自然要以兄弟相称。

    “子扬身上当然没有什么不妥,只不过某人嘛……”

    看着为老不尊的袁弘挤眉弄眼,久别重逢的小妹则笑的花枝乱颤,饶是刘和脸皮比城墙还厚,这段时间又经过了不少的历练,仍然忍不住脸颊赤红,耳根发热。

    “哎呦!”

    正当刘和琢磨着如何摆脱眼前的窘境,袁弘的一声痛呼,却成功的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当众人齐涮涮的目光同时注视过来的时候,袁弘还在揉着被捏红的手臂,见状连忙停了下来,狠狠的瞪了刘嬛一眼。

    可当看到刘嬛威胁性的眼神时,袁弘当场萎了,不自然的干咳了两句,捋了捋没剩几根的山羊胡,正声道,“今天只谈正事,不谈其它。我将你们两个同宗兄弟叫来,不是为了别的,正是巨寇郑宝的问题。既然二位都有对付郑宝的想法和能力,那就都别废话了,赶紧一起商量吧!”

    袁弘虽然老不正经,今天这一次可算是帮了自己大忙,于是刘和将话头接了过来,抢先说道,“哦,兄长也有意除掉巨寇郑宝吗?实不相瞒,我这两天就一直筹备着此事,只是一直没有头绪,不知从何下手,不知兄长有何高见?”

    刘和此话到是真的,此时还得从前天开始说起。

    两天前,新城县寺里,刘和问众人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免除水贼的威胁,又能名正言顺的保下蒋钦方法,王政当场提出的一个计策,此计一共分为三步。

    第一步,涂老狸劫狱。

    这是刘和故意放出要近期处决蒋钦的消息后,刘家推波助澜以及暗中相助的结果。

    实际上,刘和等人只想找一个递话之人,能帮他们和水贼中与蒋钦较好且有些能量的大人物接上头,约个时间见上一面就行。

    至于蒋钦决定留下,以及刘家的据点被端,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之喜。

    第二步,与周泰单舟相会。

    目的是对水贼内部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立下一个约定。约定的内容是,周泰保证水贼短期不袭扰合肥,而刘和保证为蒋钦正名并且重用于他。

    周泰的从父的周勃是原巢湖十八水寨中排名第二的水寨首领,当原来的老大被彭虎干掉后,他还是老二,彭虎对他倚重颇多,对于整个水贼的队伍还是很影响力的。

    至于周泰途中遇到的伏击应该是合肥城中某些势力的杰作,等腾出功夫,刘和会借机将合肥再梳理一遍。

    第三步,剿灭巨寇郑宝。

    目的是为了杀鸡儆猴,并且建立水师,顺便的帮蒋钦漂白。

    虽然郑宝麾下的水贼被彭虎奇袭大败,但好歹精锐未失。破船还有三斤钉呢,剩下的残部也足以让刘和以之为基,创建新军了。只要抓紧时间补充训练,水师很快就会成军,攻击或许不足,守御应当有余。

    至于蒋钦的问题,那就更简单了,只要他全程参与,往外一宣扬,自然就是打击贼寇,守卫乡邻的英雄,奸细之说,不攻自破。甚至连水师统领的问题都帮刘和解决了。

    而计策的第三步最关键,也最困难,但只要能得到刘晔的帮助,此事将不负吹灰之力。

    刘晔哪里知道刘和的算盘,还以为刘和知道他的情况,想要帮他解决后顾之忧,又顾及他的颜面,才故意这么说的。

    于是,刘晔起身整理一下衣冠,庄重地行了一礼,感激道,“何谈什么高见,只不过是我欲做之事罢了!”

    见到刘晔感激涕零的样子,刘和突然脑袋一热,开口就道,“我军中还缺少一名长史,不知兄长可愿屈就?”

    说还没说完,刘和后悔了。当出去想要招纳袁闳门下寒门弟子吕范,刘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成功,今天头脑发热,直接开口招纳,也太草率了。

    今天招纳不成也就罢了,若是因此给刘晔种下一个坏印象的话,以后再想收服可就难了。

    就在刘和暗自恼怒之击,刘晔毫不迟疑,俯身拜下,“刘晔,拜见主公!”

    这是什么情况?刘和当场懵了。

第87章 选择() 
刘和的顾虑,实在是多此一举。

    连刘和刘和都看到了二人相辅相成,刘晔这样的佐世之才,又岂会视之不见?

    正如刘晔自己说的那样,“宁为太平狗,不做乱世人!自黄巾作乱以来,我广交天下英雄,编织人脉,拜访名士,寄养高名,欲以此匡扶汉室,振兴家名。可探,哪怕我是汉室宗亲,阜陵王后,连自保都难,又凭什么何来的一展抱负?为后来计,也只能择一明主侍之了!”

    刘晔有感而发,情不能禁,遂将清茶换做烈酒,一饮而尽,语气稍缓。

    “自雒阳两宫焚烧,天子的车驾西迁长安,我们汉室的统治就是开始摇摇欲坠,寻常的宗族子弟更是连基本身家安全都无法保证。当巢湖的郑宝一封书信寄来,邀我共举大事,我都不敢严词拒绝。怕祸及家族,我连逃避都是不能,只能暗地里令家兄举家迁往东城,自己留在九江以作牵制,这其中无奈心酸,不足为外人道也!。”

    刘晔看得很明白,如今的大汉已经步入余晖,世间的乱象就是最好的证明。九州鼎沸,军阀割据,岁岁征伐不休,天下无有太平之地。

    刘晔并没有自立为雄的野心,哪怕他有天纵之才,想要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最好的方式还是寻一明主扶持。

    郑宝之流他是看不上的,但天下英雄虽多,有两点决定了他,只有不多的选择余地。

    首先不能是外姓。

    这里的外姓指的不仅是刘姓之外的所有姓氏,也包括宗族之外的刘氏。

    这不仅仅的是因为名声的上的顾虑,还有外姓诸侯对宗室子弟的猜忌:哦,我都要夺你们的刘家的江山了,我凭什么相信你一个刘家子嗣,还会全心全意的帮助我?就算你全心全意的帮助我,一个连宗族都能被背离的叛徒,你又如何保证你不会再背叛我?

    历史上刘晔曹魏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郁郁而终,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不能离江淮太远。

    这一方面是因为家族的拖累,他必须仅仅照看;令一方面则是家族所能给他提供的助力,只限于江淮之间。

    千万不要小瞧家族对个人的助力,哪怕是顶级的谋士,也是需要家族帮助的。

    袁绍麾下的各大谋士斗来斗去,除了手段,靠的都是什么?是家族!

    蔡瑁、二荀一入刘、曹帐下,便迅速登顶,除了才华,靠的又是什么?是家族!

    能助西凉军谋天下的贾诩,到了曹操麾下却只能谋己,除了避嫌,缺的是什么?是家族!

    跟随刘备颠沛流离十余载,刘备死后才大权在握的诸葛孔明,除了资历差,缺的又是什么?是家族!

    历史上刘晔之选择曹操南下江淮之际,才前去投靠曹操,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已有了潜龙之相,有极大的可能一统天下;一方面则是因为家族所能够给他提供的助力,只限于江淮之地。

    在家族的帮助下,他才能够在江淮间,编织人脉,拜访名士,拥有诺大名声;在家族的帮助下,他才顺利的除掉郑宝,拿下陈策,获得入仕进位的雄厚资本。

    单以这两点论,目前能够刘晔选择的诸侯就只剩下两人了,一个刘表,一个刘和。

    与刘表相比,刘和的劣势很明显,地盘小,兵力少,内忧外患不说,还寄人篱下。

    但也是一点优势也无,首先是刘和与刘晔的相合之处,这点前文已说,不需赘言。

    其次是刘和所占的天时地利。

    合肥周围最强大的诸侯就是西边的袁术。

    但九江这一战,终止了袁术如日中天的势头,袁术势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袁术本身的也有巨大的性格缺陷,四处为敌不说,刚刚拿下九江,又自称盟友陶谦闹翻。

    在刘晔看来,袁术已是冢中枯骨,败亡是迟早的事情。

    而合肥的北方是则雄踞一州的大诸侯陶谦。

    可惜的是,陶谦此人虽然在徐州根基深植,威望罩住,但他已经垂垂老矣,加上麾下的丹阳派、本地派、泰山派等诸多派系之间争斗不休,不要说向外扩张,能不分崩离析就不错了。

    说实话,一旦外敌来侵,陶谦能守住徐州几年都不好说。

    除此之外,合肥的南方是现在是群雄割据,群龙无首,实在是不成气候。

    再远一点的强大诸侯,就是刘表了。先不说他与袁、孙之间的宿怨,单论和、表二人同属宗室的身份,刘表就不可能主动来攻打刘和。

    至于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强大诸侯,最起码现在还不如刘和呢。

    对于刘和来说,这可谓是天时,地利,聚于一身。随时又能的得到老子刘虞的支持,加上上头的袁术不得民心,任何也不难得。

    只要刘和能够稳固根基,只待天时一至,他就很有可能趁势而起,席卷帝国整个的东南,甚至南方,鼎立一域,称王称霸。

    与刘和相比,刘表的优劣势同样明显!

    先说优势。

    第一点,刘表雄踞一州,实力雄厚。还是荆州这样富庶的大州,最起码是不缺兵员、钱粮。

    第二点,荆州外无强敌,前景广阔。

    东边的扬州群龙无首,南边的交州是不毛之地,西边的刘焉困守蜀中,北边的袁术一心北上,他的地盘,有着极大的扩展空间。

    第三点,世家相助,全州一心。

    在荆州四大世家的帮助下,全州数百万军民团结在刘表身边,任谁来攻都会被碰的头破血流。

    但是,刘表的每一点优势都有对应的劣势。

    第一点,整个荆州都没做好备战天下的准备,到处是士人们吟诗作赋的身影,世家们歌舞升平的骄奢。空强大的实力,群没有进取的意向。

    第二点,刘表是个守户之犬,白白浪费的向外拓展的有利环境。

    第三点,成也世家,败也世家。

    当年刘表单身入荆州,迅速的稳定局面,靠的是荆州四大世家的鼎立相助。

    殊不知从那时开始,荆州就不单单是刘表的荆州,它归也归世家所属。刘晔若是投向刘表,怕是没有什么位置的。

    从这几点看,刘表虽好,却不适合刘晔,但也是难道的明主了。可刘晔为什么会痛快的选择刘和呢?

    很简单,因为刘和的地盘就实在淮南,哪有舍近求远的道理。

    历史上诸葛亮早就看中了刘备,却非要等着刘备三顾茅庐才可出山,一方面是想考验对方,另一方面是是想引起刘备的重视。

    就想人们常说的那样,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

    但是,诸葛亮后来虽然取得了刘备的一定重视,获得了一定高度的起点,可他实际上在刘备集团中,一直不上不下,不说他的几个兄弟以及孙、糜等人,连在他后面投靠刘备,人员极差的法正,地位都比他高!

    一直得等到刘备死了,诸葛亮的地位才获得的最大的提升。这其中未必没有当初弄巧成拙的后遗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