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没有固定形态的,你把它倒进杯子,它就是杯子的形状,你把它倒进碗中,它就是碗的形状。而季洁也是随着接触的人物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变化。从情绪眼神表演的松弛等,都有变化。
既然季洁的事业看起来不能节节高攀,观众们又开始关心起她的感情生活来。
自第一部第一集开始,季洁发现自己的未婚夫和自己的亲妹妹偷情之后,便成为一个被感情伤害,不敢再恋爱的女警,编导也似乎刻意让她的感情处于空窗期,这下让我们热心的观众们非常不满,我经常被大爷大妈拦下来,像数落自己的晚辈一样数落我,“我说,你跟那大曾怎么着了啊?结婚了没有啊?嘿!我说你怎么也不着急啊!”我也曾一本正经地跟他们探讨这个问题,“您觉得我跟大曾合适吗?”。
其实不光是季洁,就是其他的几位主演的感情生活,在剧中也交代的很少。第一部还会有几笔带过,到了第二部,编导们决定砍掉一般剧中的所谓主线,希望使整部剧集看起来更加紧凑,更加职业化,更加系列化。拿到剧本一看,得,连主线故事都没了,更不要提剧中人物的感情戏了。
但是不知为什么,第二部《重案六组》播出之后,观众们铁定认为,杨震和季洁是天生的一对儿,他们之间的小暧昧被可爱的粉丝们津津乐道。“季杨恋”成为重案六组粉丝的核心话题。甚至还有一些“小八卦”把他俩的结婚照都设计了出来。弄得我和丁志诚一直比较纳闷儿,“瞧这戏演的,剧本当中一句恋爱的台词和戏都没有,怎么就成了一对儿呢?”
我寻思可能是知心姐姐随着六组的成长,慢慢变成了大龄剩女,大伙儿正操心呢,忽然从天上掉下了一个帅气勇敢可爱的单身男队长。尽管他俩的默契配合是刑警们平时的工作状态,尽管他俩说的台词全都是刑警们平时开玩笑时说的话,但是,谁信呢?他们坚决地从他们的眼神动作语气中找寻蛛丝马迹,判断出那些无意的暧昧必须是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这下编导们为难了,因为事实上,真正的刑警队是不能上演夫妻档的,一旦同队中有人谈恋爱了,其中一个必须是要调离的。
导演这埋怨我们,“瞧你们俩演的,不在一起都不行。可是在一起吧,咱这戏……”导演纠结着,这一纠结5年过去了,这五年当中,涉案剧退出了黄金档。当《重案六组3》再次吹响集结号时,丁志诚原本是没有档期的,由王超接棒出演第三部的组长陶非,在开编剧会时,我强烈要求保留一个815大案的背景线索,而这个线索事关杨震和季洁的情感纠结。制片人和导演一再告诉我,丁志诚没有档期,他来不了,我说:“没问题,我等!”
老丁真够意思,就在快杀青的前十天,他突然来到了现场,说,“我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你们看着安排吧!”那个时候,我觉得老丁真的是很可爱!于是在现场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他在前面演,我在后面写,写完一场场记拿去打印,分给全组,马上拍。演陶非的王超老师用天津话逗乐说:“好嘛!咱介也太哏儿了!快赶上港台电视剧了飞单片儿!”
老丁平时总吹牛刀功如何了得,所以我专门写了一场他独自做晚饭等待季洁回家的戏,打算在拍做饭这场戏的时候,让他秀一下刀功,无奈他的时间太紧了,拍这场戏时,接他去下一部戏的车已经等在外面了,老丁只好放弃这个想法,把他的镜头拍完直接“蹿”去另一部戏的拍摄现场了。导演只好给他安排了个“手替”,片中观众看到的做饭的人是丁志诚,而切菜的特写则是制片主任张云平的手完成的。
最后一场戏,我原本设计的是镜头从桌上的热气腾腾的饭菜拉开,是杨震和季洁二人共进晚餐的身影,再拉开是充满幸福和温暖的小屋,镜头从窗子拉出,拉成整个楼的样子,再往上升拉是整个城市的万家灯火与灿烂星空遥相呼应,最终定格:全剧终。
可悲催的是,我们的资金实在是有限,无法完成这个需要电脑特技制作的镜头。最后就只能采用跳切的方式,将这个场景展示了出来。
就这样,我们如愿以偿完成了815大案的完整线索,完成了粉丝们殷殷期盼的“季杨恋”,完成了《重案六组》系列一百集的光荣梦想。
补充一点:谁也没想到后来又补充了一个第四部。
这下麻烦了,第三部结尾,他俩已经是和谐欢乐幸福小家庭了。第四部里在一起工作不太可能,拍他俩的生活又不是《重案六组》的风格,无奈第四部里杨震成了一个“隐身人”,季洁想生孩子的“造人工程”应该是和幕后的他一起完成的。
如果我们再拍下去,估计就该有个“小杨震”或者“小季洁”的横空出世了。
☆2☆。“徐家军”麾下的“四大金刚”
幸福和谐“徐家军”
一部影视剧的成功有多种多样的因素,有的靠明星大腕儿,有的靠名编名导,有的靠大公司大制作,很多影视剧贴着这些名牌商标呱呱坠地,自然会吸引众多眼球,出尽各种风头,而仔细想想,这些先天优势,《重案六组》一样都不占。
《重案六组》的成功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
当时“涉案剧”的市场是空前的繁荣。在这之前,不管是在欧美还是在香港,警察探案的类型片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在电影和电视剧领域都涌现了众多的优秀作品。不可想象,如果没有福尔摩斯和大侦探波洛,或者没有神探亨特和香港皇家警察陈家驹,世界电影和电视史将会失去多少魅力和光彩。
在内地,由于观众对这一类剧情的喜爱,2000年到2003年期间,荧屏上收视率最高的就是刑侦剧,可谓是风靡一时。而《重案六组》恰好赶上了刑侦局的黄金时期,并且还能够在黄金档播出,可谓顺应天时。
这个戏从立项,策划,拍摄到审查,顺得出奇。从公安部到北京市局,从广电总局到市委宣传部,都给了这部正面歌颂警察的“偶像剧”一路绿灯。海润公司还在开机时为我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开机仪式,邀请各路媒体宣传造势。不过仔细想想,当年的媒体应该挺失望的,全剧主演没有一个叫得上名的明星大腕儿。
从开拍前到拍摄中,从编剧演员体验生活,到最后警车警具的使用,北京市局宣武分局通州分局崇文分局东城分局海淀分局丰台分局都给了我们全力的支持。
最难忘的还是我们赶上了那次全国公安大换装。
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重案六组是第一部身穿蓝色制服的公安戏。
没错,在我们筹备的时候,全国公安的制服还是草绿色,服装已经准备了一批绿色的制服,忽然不知是谁打听到一个消息,十月一号全国公安全部换成蓝色警服,导演心里嘀咕,如果还穿绿色制服演戏从拍完剪接到上映应该是一年以后的事儿了,如果那时候再看一身绿色警服,会不会造成好遥远的视觉现象,因为他们相信这部戏十年以后还会有人看。于是,导演派制片部门试图跟公安部门联系借用蓝色警服,一打听才傻了眼:一套警服除去制服本身不说,单说这帽子帽徽肩章领带领带夹胸牌扣子皮带都分属全国各个地方加工厂加工,要想集合成完整的一套非常困难。
正当我们觉得没戏的时候,公安部装财局的领导特批给我们六个主演量身定做一套警服,再用从各地方刚刚交上来的配件,配成完整的六套,分发给我们每个人。要知道,我们的领带夹都是分男女的呀;要知道,我们的警号都是真的呀;要知道,那时候全国各地的警察还没有见到新警服的样子啊。在摄影棚里拍定妆照的时候,六个人只凑齐了四套警服,高榕和董勇只好穿防弹衣凑数,就这样还引来大批人围观,那叫一个神气!
演员就有这样一种奇怪的心理,当你拥有很多加分的东西的时候,他自然会变得很自信,自信是演员成功的保障。
除了天时地利,最主要的还是人和。因为导演徐庆东和文学统筹徐晴的原因,我们这个队伍被他们戏称为“徐家军”。除了强悍的编剧团队外,摄制组的主创人员也都是和导演合作多年的电影制片厂的“正规军”。
责编赵浚凯摄影师余丁美术师宋军录音师黄东斌剪辑师刘芳副导演仲伟荣刘国彤还有谢菁易冰杨文杰等都是各工种的专业人士,连剧照师都由大师级的王小宁担当。用徐晴的话讲,徐家军各个都是悍将。
主创班底很强大,主要演员是不是也要用大腕儿呢?在这个问题上徐庆东导演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觉得刑警最主要的特点和才能就是让自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他们经常在街头执行任务,如果一副非常出众的外表,恐怕没走两步就会被犯罪分子发现,因此刑警和扮演刑警的演员一定不能很有特色。因此,他没有选用一些常在屏幕上扮演警察的“大腕”,其中包括了一些和他合作了多年的老朋友,这些演员在屏幕上形成了一种模式,穿着便服都让人觉得是警察,这不是导演希望看到的。
正因为组里没有什么明星大腕儿,甚至那时候演员连经纪人和助理都没有,大家合作起来轻松愉快,创作气氛非常民主。李成儒爱唱京剧,就加一段大曾唱京剧的戏。董勇武行出身,就充分展示了他身上的功夫。每天在现场看张潮耍宝,听摄影师余丁讲笑话,日子过得轻松而充实。
谁也没料到一不留神完成了一部经典之作。
谁也没料到这部经典之作会播得这么火爆。
再往下拍,每个主创人员都清楚地知道我们要拍摄的是一部什么样子的片子了。然而这时,涉案剧已经变成了限播剧。第二部开拍时已经没有了第一部盛大的开机仪式,第三部第四部慢慢变成只是组里的人吃个饭就算开机了,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对这个戏的热爱。每个创作人员从导演到场工都是不计薪酬拼命地想把这部戏拍好。甚至很多人都是推掉更高薪酬的片约参加到《重案六组》这个创作团队当中。最简单的理由就是我喜欢。这就是所谓的“六组情节”吧。
在第四部开机仪式上,我作为制片人和演员代表上台跟大伙儿说:“我清楚地知道这部片子对大家意味着什么,将来你会为你今天的辛苦付出感到欣慰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你骄傲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创造一个奇迹。”
没错,《重案六组》每一部都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徐家军”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创造的。这个团队从组建,到它的成长,成熟,每个人都功不可没。这个团队有着神奇的魅力和凝聚力,大家像兄弟姐妹般相互扶持,相互激励,收获进步,收获荣誉。《重案六组》不仅见证着季洁的成长,也见证着“徐家军”团队每一个人的成长。十几年下来,他们当中赵浚凯余丁宋军刘国彤现在都已经做了导演,独立执导了多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但大家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聚聚,以前是出国旅游,后来北京郊区一日游,再后来每个月聚餐一次,主题讨论上哪儿玩,最近又改了,说上哪儿玩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人在一起玩。前不久的一次聚餐时,耿乐打来电话,跟我们每个人都寒暄几句,他感慨道:你们这些人子在一起多少年了,真不容易啊!制片人严从华说,影视圈没有那个团队合作能十几年,合作时间那么长感情还这么好的,我就和你们这样的团队合作!
★四大金刚之根正苗红的曾克强
重案六组的第一任男主演曾克强是个片儿警出身的刑警,有当下时髦的话说,出身草根,屌丝男,是四个男主角里最接地气儿的一位,咱老百姓平时接触的都是片儿警交警户籍警这样的窗口服务警种,接触不到真正的刑警,所以很多人觉得李成儒演的曾克强像极了他们认识的警察。其实他们不知道,曾克强这个人物是按照李成儒的自身条件量身定做的。
遇到徐庆东导演之前,李成儒虽说已经小有名气,但从没担任过男主演,导演观察到多年经商的经验和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李成儒饰演草根类刑警游刃有余,于是导演努力说服《警坛风云》的制片人启用李成儒担纲主演,后来,决定拍摄《重案六组》时,又再次说服海润的刘总,先定下李成儒我和董勇三个主演,才开始着手弄剧本,我们经常跟其他演员打趣说:俺们仨才是根正苗红的六组人。
事实证明,李成儒不负导演期望,出色地完成了这个人物,而后他个人也非常努力尝试饰演各种角色,很精彩,但都很难超越大曾留给观众的深刻印象。
曾克强浑身正气,性格耿直,这是一个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的角色,而实际拍摄过程中,李成儒恰恰也是这样,对每句台词,每件道具,服装,甚至形体动作的设计都一丝不苟,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李成儒在剧组爱张罗瞎操心,用他的同学赵宝刚导演话说:闲吝!一些工作人员逗他:李老师,现实生活中你一定很烦人。然而一下戏,李成儒就立刻变了一个人,随和,大度,谁都能和他开几句玩笑,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他总请大家吃好吃的,一部戏下来,大家已经数不清吃过李成儒多少顿了。
戏里的大曾爱憎分明,沉着勇敢,偶尔还卖点小萌,我说他“戏里三冷戏外三热”,戏里冷静冷酷冷幽默,戏外热情热血热心肠。
重案六组的办公室是在通州的一个厂房里搭的景,开拍时是夏末秋初,太阳曝晒一天,没有空调和通风的摄影棚热死个人,屋里倒是立着个大空调,但那是从旧货市场买来的道具,只能看不能用,电脑也是,只有一台能用,拍到谁用电脑,就把这台电脑抬到谁跟前。李成儒不干了:“这哪儿成,太受罪了,影响进度和质量!”没过几天,他带来一位气质和气场都很强大的女士,我看她非常眼熟,就是想不起在哪儿见过,这位优雅端庄的女士在李成儒的陪同下参观了整个摄影棚,又坐在导演身边看导演拍了一场戏,热得直冒汗,李成儒一边殷勤地递上纸巾,一边在她耳边小声嘀咕着什么。女士认真听完李成儒的话,稍加思考,不慌不忙地说:“这样吧,不光空调,还有电脑手机,只要是拍戏用得上的电器,都由我们公司提供赞助,还有,我们公司最新研发的掌上电脑也给你们六个主演一人一部,刑警吗,办案得体现高科技。”
在一旁支楞着耳朵听着的张博和董勇笑得只见咧嘴不见出声,我悄声问:赞助啥玩意儿?张博说:“啊!”,“呦,名牌!”我又问:“那女的谁呀”董勇插嘴:“她你都不知道?大名鼎鼎吴士宏啊!”嗨!我说怎么那么眼熟呢,她就是《北京青年报》曾大幅报道过的打工女皇吴士宏!她的《逆风飞扬》我还看过,没想到李成儒把吴士宏请到拍摄现场来了,亲自感受拍戏的辛苦,并在最短时间内拿到了最实在的一笔赞助!
我照猫画虎开始拉赞助,薄涛制衣给我们提供服装,欧莱雅提供化妆品,北京吉普提供切诺基,那段时间真觉得顺风顺水,要啥有啥,甚至后来十几年里,薄涛石瑞玲李杰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赞助支持我们的拍摄!
李成儒非常热爱生活,尤其热爱美女,拍戏的时候他正是单身,有一天,他问高榕:“像你这样的漂亮姑娘将来要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啊?”高榕逗他:“肯定不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