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辟:通“僻”,邪僻不正。回:奸邪。(2)尤:《集解》作“邮”,据世德堂本改。尤:指责,归罪。(3)后一“独”字当为衍文。故:事故。本章韵脚:恶、度、途、故,鱼铎对转。“途”、“故”属鱼部,其余属铎部。
[译文]
正直之士被憎恶,君主心中没法度,
邪曲不正又险恶,昏乱迷惑失正路。
自己不要责怪人,唯我独好太自负,难道自己没错误?
[原文]
25.39 不知戒,后必有,
恨後遂过不肯悔(1)。
谗夫多进,反覆言语,生诈态(2)。
[注释]
(1)恨:通“很”,凶悍地坚持错误不改叫“很”,今字作“狠”。後:当为“復”字之误,“復”通“愎”(b@闭),任性、固执的意思。遂:成。(2)态:通“慝”(t8 特),邪恶。本章韵脚:戒、有、悔、态(慝),之职对转。“戒”、“慝”属职部,其余属之部。
[译文]
不知警惕出事故,以后一定有错误,
凶悍固执难劝阻,一错到底不悔悟。
谗人进用又很多,颠三倒四来告诉,欺诈邪恶全干出。
[原文]
25.40 人之态,不如备(1),
争宠嫉贤利恶忌(2)。
妒功毁贤,下敛党与,上蔽匿(3)。
[注释]
(1)如:当为“知”字之误。(2)利:当为“相”字之误(王念孙说)。(3)本章韵脚:态(慝)、
备、忌、匿,之职对转。“态”、“忌”属之部,其余属职部。
[译文]
对于臣子的邪僻,不知防备与警惕,
臣下争宠把贤嫉,彼此憎恨相猜忌。
妒忌功臣毁贤能,下聚党羽相勾结,上把君主来蒙蔽。
[原文]
25.41 上壅蔽,失辅势,
任用谗夫不能制。
孰公长父之难(1),厉王流于彘(2)。
[注释]
(1)孰:当为“郭”之形讹。“郭”:通“虢”(gu¥国)。虢公长父:又称虢仲,周厉王的宠臣。(2)厉王:即周厉王,姓姬,名胡。彘(zh@智):古地名,在今山西霍县。厉王流于彘:公元前841 年,西周国人暴动,攻王宫,厉王奔彘。本章韵脚:蔽、势、制、彘,质月旁转。“彘”属质部,其余属月部。
[译文]
君主在上被蒙蔽,失去辅佐和权势,
任用进谗的小人,不能把他来控制。
虢公长父太放肆,因把灾难来招致,厉王流窜逃到彘。
[原文]
25.42 周幽、厉(1),所以败,
不听规谏忠是害。
嗟我何人,独不遇时,当乱世(2)。
[注释]
(1)周幽:周幽王,姓姬,名宫涅,西周末代君王,公元前 781~前 771 在位。(2)本章韵脚:厉、败、害、世,月部。
[译文]
周幽王与周厉王,所以失败有原因,
别人规劝全不听,专门残害那忠臣。
唉呀我算什么人,偏偏不遇好时辰,活在乱世无所成。
[原文]
25.43 欲衷对(1),言不从,
恐为子胥身离凶(2)。
进谏不听,刭而独鹿(3),弃之江(4)。
[注释]
(1)“对”字不入韵,“衷对”当作“对衷”。对:通“遂”,进。(2)离:通“罹”(l0 离),遭受。(3)而:以。独鹿:同“属镂”,剑名,相传吴王将此剑赐给伍子胥逼他自杀。(4)本章韵脚:衷、从、凶、江,东冬旁转。“衷”属冬部,其余属东部。
[译文]
想向君主诉衷情,耽心说话君不听,
恐怕成为伍子胥,自己反而遭厄运。
进言劝谏君不听,被赐属镂割脖颈,还被抛尸在江心。
[原文]
25.44 观往事,以自戒,
治乱是非亦可识。
托于成相(1),以喻意(2)。
[注释]
(1)这句上当脱四字。(2)本章韵脚:事、戒、识、意,之职对转。“事”属之部,其余属职部。
[译文]
回顾观察已往事,用来戒备把身治,
安定混乱是与非,从中也可有所知。
凭借敲鼓这曲子,用来表明我心志。
[原文]
25.45 请成相,言治方,君论有五约以明(1)。
君谨守之,下皆平正,国乃昌(2)。
[注释]
(1)论(l*n 伦):通“伦”,道理。五:五条,即 25.46~25.50 五章所阐述的五条为君之道。
(2)本章韵脚:相、方、明、昌,阳部。
[译文]
让我敲鼓说你听,说说治国的方针,
为君之道有五条,不但简要又分明。
君主严格遵守它,臣民安宁都端正,国家也就会昌盛。
[原文]
25.46 臣下职,莫游食,
务本节用财无极。
事业听上,莫得相使,一民力(1)。
[注释]
(1)本章韵脚:职、食、极、力,职部。
[译文]
臣民必须都尽职,不准游荡吃白食,
从事农耕省开支,财富无穷国库实。
做事听从君安排,不得擅自相指使,统一民力君控制。
[原文]
25.47 守其职,足衣食,厚薄有等明爵服。
利往印上(1),莫得擅与,孰私得(2)?
[注释]
(1)往:当为“隹”字之误,“隹”是“唯”的古字(王引之说)。愎(y3ng 仰):同“仰”,
依赖。(2)本章韵脚:职、食、服、得,职部。
[译文]
臣民恪守其本职,就能丰衣又足食,
俸禄多少有等级,明确爵位与服饰。
财利只能靠君赐,臣下不得自布施,谁能私下得财资?
[原文]
25.48 君法明,论有常,
表仪既设民知方(1)。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2)?
[注释]
(1)表仪:古代立木以示人叫做仪,也叫表,引申指法度、标准。(2)本章韵脚:明、常、方、王,阳部。
[译文]
君主法度很严明,言论合法有定准,
规章制度已设立,人民了解方向明。
任免官吏有标准,贵贱不得任意定,谁会私下讨好君?
[原文]
52.49 君法仪,禁不为,
莫不说教名不移(1)。
修之者荣,离之者辱,孰它师(2)?
[注释]
(1)说:通“悦”。名:名号,此指君主的名位称号,它是政权的象征。(2)“师”古属脂部,脂歌两部虽可合韵(见 25.4),但此文“它师”两字当作“师它”,盖后人不明古音而误改。本章韵脚:仪、为、移、它,歌部。
[译文]
君主法度是标准,禁止之事不敢碰,
无不喜欢君教令,名号政权不变更。
遵循法度荣耀成,背离法度屈辱生,谁敢越轨去横行?
[原文]
25.50 刑称陈,守其银(1),
下不得用轻私门。
罪祸有律(2),莫得轻重,威不分(3)。
[注释]
(1)银:通:“垠”,界限。(2)罪:治罪,惩罚。祸:通“过”,罪过。(3)本章韵脚:陈、银、
门、分,真文旁转。“陈”属真部,其余属文部。
[译文]
刑法得当陈列明,遵守规定界限清,
臣下不得擅用刑,豪门权势自会轻。
惩处罪过有法令,不得加重或减轻,君权也就不被分。
[原文]
25.51 请牧祺,明有基(1),
主好论议必善谋。
五听循领(2),莫不理续(3),主执持(4)。
[注释]
(1)这两句当作“请牧基,明有祺”(俞樾说)。祺:福。(2)五:指上五章所阐述的五条为君之道,参见 25.45 注(1)。循:《集解》作“修”,据宋浙本改。领:要领,指五条为君之道。(3)理:治理,指君主研究并实行这五条为君之道。续:继承并传授,指君主将此五条纲领代代相传。(4)本章韵脚:基、祺、谋、持,之部。
[译文]
请听治国的根本,要有福气在贤明,
君主爱听臣议论,谋划一定会精深。
五条原则都听信,遵循为君的纲领,无不研治相继承,君主掌权才牢稳。
[原文]
25.52 听之经,明其请(1),
参伍明谨施赏刑(2)。
显者必得,隐者复显,民反诚(3)。
[注释]
(1)请:通“情”。(2)参(s1 n 三)伍:同“叁伍”,即“三”与“五”,泛指多而错杂,引申指将多方面的情况放在一起加以比照检验。(3)反:通“返”,回归。本章韵脚:经、请、刑,诚,耕部。
[译文]
处理政事的常规,在于明了那实情,
比较检验情况明,谨慎实施赏和刑。
明显之事必查清,隐蔽之事也显形,民众就会归真诚。
[原文]
25.53 言有节(1),稽其实,
信诞以分赏罚必(2)。
下不欺上,皆以情言,明若日(3)。
[注释]
(1)有节:有节制,有分寸,指不虚妄欺诈。(2)以:通“已”。(3)本章韵脚:节、实、必、日,质部。
[译文]
要人说话有分寸,就得考核那实情,
真话假话已分清,赏罚一定要实行。
臣民不敢再欺君,说话都会吐真情,就像太阳一样明。
[原文]
25.54 上通利,隐远至,
观法不法见不视(1)。
耳目既显,吏敬法令,莫敢恣(2)。
[注释]
(1)观法不法见不视:意谓“观法于法不及之地,见视于视不到之乡”(郝懿行说)。(2)本章韵脚:利、至、视、恣,脂质对转。“利”、“至”属质部,其余属脂部。
[译文]
君主不被人蒙蔽,目光锐利又灵敏;
隐微之事显原形,远处情况会来临;
深入观察法外事,人所未见能看清。
君主耳目已聪明,官吏就会重法令,没人再敢任意行。
[原文]
25.55 君教出,行有律,
吏谨将之无铍滑(1)。
下不私请,各以宜(2),舍巧拙(3)。
[注释]
(1)铍(p9 披):通“颇”,邪。滑(g(骨):通“汩”,扰乱。一说通“猾”,狡诈。(2)宜:适宜的办法,指合乎道义的行为。此句脱一字,“宜”字上或当有“所”字。(3)巧拙:巧妙与笨拙,指不合道义的各种方法。本章韵脚:出、律、滑、拙,物部。
[译文]
君主发布那教令,臣民行为有标准,
官吏谨慎来奉行,不敢邪僻乱法令。
臣不私下去求情,各人以道侍奉君,舍弃投机取巧心。
[原文]
25.56 臣谨修(1),君制变,
公察善思论不乱(2),
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3)。
[注释]
(1)修:当为“循”字之误。(2)论:通“伦”,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即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等。(3)律:法则。贯:古时穿钱的绳索,引申指贯通古今的常规惯例。本章韵脚:循(今误作“修”)、变、乱、贯,文元旁转。“循”属文部,其余属元部。
[译文]
臣下谨慎守法严,君主控制变法权,
公正考察善思索,伦理关系不混乱,
用它来把天下治,后世效法作典范,成为常规代代传。
赋第二十六
[题解]
赋:铺叙朗诵,引申而为一种着意铺陈事物、“不歌而诵”(不配乐歌唱而朗诵)的文体名称。它像诗一样全篇押韵,所以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古诗的一个流别;但它的句式又不很像诗而像散文,没有固定的格式,所以它实是一种用韵的散文,介乎诗歌与散文之间。把赋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即肇始于荀子这《赋篇》,所以本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当然,赋作为一种文体,有其发展过程。荀子的《赋篇》,与后来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等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本篇中的五篇赋,每首描写一件事物。其前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整练而接近于诗的谜语,后半是一种句式较为散文化而接近于《楚辞·卜居》的猜测之辞,末尾则点出谜底。至于篇未的一首诗与一首歌,则与前五篇赋略为不同,它不取猜谜的形式,而以较为显豁的词语来铺叙揭露社会上的反常现象,更具有政治诗的味道。值得指出的是,前五篇赋具有假物寓意的特色。文中对“礼”、“知”的铺叙固然在宣扬荀子的政治主张而毋庸赘述。即使对“云”、“蚕”、“针”的描画,也别具深意,如云“德厚而不捐”、“功被天下而不私置”,蚕“养老长幼”、“功立而身废”,针“下覆百姓,上饰帝王”等等,无不寄寓着作者的主张。这种托物讽谕的特点对后代“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极大的影响。
[原文]
26.1 爰有大物(1),
非丝非帛,文理成章(2)。
非日非月,为天下明。
生者以寿,死者以葬;
城郭以固,三军以强。
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3)。
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
此夫文而不采者与?
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
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
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4)?
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
致明而约,甚顺而体,
请归之礼(5)。
——礼
[注释]
(1)爰(yu2n 援):于是,在这里。(2)文理:这里语带双关,字面上承丝帛而言,指丝织品的花纹(谜面);实指礼节仪式(谜底)。参见 7.3 注(2)。章:也语带双关,表面指有花纹的纺织品,实指规章制度。(3)无一焉:于此无一,在“粹”与“驳”之中不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种,指完全不能遵循礼制。(4)似:语助词,犹“如”、“若”。(5)本章韵脚:章、明、葬、强、亡、王,阳部。采、理、不、似、海,之部。体、礼,脂部。
[译文]
这里有个重要东西,
既不是丝也不是帛,但其文理斐然成章。既非太阳也非月亮,但给天下带来明亮。
活人靠它享尽天年,死者靠它得以殡葬;
内城外城靠它巩固,全军实力靠它加强。
完全依它就能称王,错杂用它就能称霸,完全不用就会灭亡。
我很愚昧不知其详,大胆把它请教大王。
大王说:
这东西是有文饰而不彩色的吗?
是简单易懂而极有条理的吗?
是被君子所敬重而被小人所轻视的吗?
是本性没得到它薰陶就会像禽兽、本性得到它薰陶就很端正吗?
是一般人尊崇它就能成为圣人、诸侯尊崇它就能使天下统一的吗?
极其明白而又简约,非常顺理而又得体,
请求把它归结为礼。
——礼
[原文]
26.2 皇天隆物(1),以施下民(2);
或厚或薄,常不齐均(3)。
桀、纣以乱,汤、武以贤(4)。
涽涽淑淑(5),皇皇穆穆(6)。
周流四海,曾不崇日(7)。
君子以修,跖以穿室(8)。
大参乎天,精微而无形。
行义以正,事业以成。
可以禁暴足穷(9),百姓待之而后宁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