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无穷无尽。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它都有着蓬勃的生命力;时代越是发展,国学越显得重要。然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国学便成了我的精神脊梁。

    *********

    国学是什么?简单地理解,就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以秦朝以前诸子经典为根基,后经一代一代人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特有而又完整的文化体系。举个例子,四库全书按经史子集把国学分为了四个部分,“经”主要收录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及相关著作;“史”收录的都是史书;“子”收录的是诸子百家的著作;“集”是指诗文词总集和专集。四库全书据说有八亿字,而在编纂此书的时候,清朝又毁掉了将近这个数字的文字。照这样的数字来看,就算钻研几生也是无法穷尽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两个词语。第一个叫“诸子百家”,它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流传最广泛的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医家和等。第二个词叫“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和农家。诸子百家和三教九流留下来的学说和经典,就成为了国学的基础。后期随着朝代的更替,各家的学说均被一定程度地传承和发展,甚至出现了文化的融合。

第3节 岁月是把猪饲料() 
不幸往往来自于比较,而幸福往往也是来自于比较。可见,世界上事物的好坏、对错、美丑等等这些可以用来比较的词语,都是相对的。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希望每天都开心。因为生存的压力本身就很大,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再生烦恼了。我以前一直以为人的态度在早年形成,以后就不会改变了。我更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固执得跟一块石头一样,推不动,磨不掉。而结果呢?我成了最另类的一个,这从别人的眼神中就能看出来。后来我慢慢发现,每个人在某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强项,这个强项可能是技能,可能是性格,可能是态度,可能是方式等等等等。这样看来,把身边的每个人都看成老师,自己将会收获多少!

    有人总结了幸福生活的10个秘诀,它们是:(1)每天真心称赞一个人;(2)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对待别人;(3)坚信别人能变成你希望看到的那种状态;(4)记住别人的名字;(5)每个人都希望被人欣赏;(6)笑口常开,即使你不高兴;(7)请记住,一夜成名是需要很长时间磨练的;(8)成功者只是做了失败者不屑于做的事情;(9)不要扫别人的兴;(10)不要通过伤害你爱的人,来发泄心中的苦楚。从某种程度上说,幸福往往不是得到了多少,而是真心付出了多少。

    阻止我们前行的,可能不是路上的一百块石头,而是鞋子里的那一颗小石子。我们从少年到青年,从壮年到暮年,无时无刻不在成长着,进步着。进步的含义就是进一步完善自己。当我们感觉所有人都在针对自己的时候,不要抱怨,想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出问题了。我很庆幸自己并没有自满,受过教训也好,别人开导也好,现实压力也好,我至少摆正了终身学习的心态。我总感觉有一股力量在催促着我,让我不得不这么做;低头耕耘,偶尔也抬头看看星空。

    第一章德牟天地,道贯古今

    第一部的题目为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出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是汉代的大儒,我们在后面会介绍到他。第一部的题目引用儒家名言,其实是想告诉大家,这一部主要是写儒家的。写儒家,我们就需要对儒家有个整体的认识。我是这么打算的,首先得有先师孔子的介绍;其次是具体分析儒家的十三部经典,简称“儒家十三经”,儒家的哲学思想,基本上都能在“儒家十三经”中找到出处;最后再分析一下,随着朝代的更替,后代的大儒们是怎样对其继承和发展的。那我们的第一章德牟天地,道贯古今,重点就放在写孔子上面了。当然,为了把一些问题阐释得更加清楚,我会尝试加上一些其他的内容。

    1。仁者无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周天子基本上管不了旗下的诸侯了。这也难怪,实际的兵权都在诸侯手里面,枪杆子下的政权,自己手里握着兵权,又有封地,谁还会听一个傀儡君主的命令!西周初期的时候,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为了犒劳自己的亲军,更为了让周朝广阔的疆土太平安宁,下令分封诸侯。分封诸侯,对于周王朝贵族的统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当时,辽阔的周朝疆土,遍布着数不清的方国、部落,他们时而臣服,时而反叛,战争连年不断,百姓苦不堪言,统治集团为此也是心力交瘁。

    为了共同捍卫周王朝,周天子把自己的同姓、亲戚分封到四方,共同维护王朝的统治。这些分封到全国各地的诸侯,控制着当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而且,他们有自己的军队。在众多的诸侯国中,也不乏有作为的君主,春秋五霸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结果,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公。其实周朝前期的天子是很有作为的,诸侯也心悦诚服。后代继承王位的天子,很多都没有经过东征西战,却坐享天子的宝座,让人未免有些不服。后来西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断送了自己的福气,也让各诸侯国彻底失掉了耐心。再后来,大地震,犬戎族的侵略,再加上幽王的倒行逆施等一系列的天灾**,强盛了大约300年的西周最终灭亡了。

    后来到了东周,前半段称为春秋,是诸侯之间争相称霸的两百多年;后半段称为战国,是诸侯之间互相征伐的两百多年。要称霸,就得富国强兵;要征伐,还得富国强兵。在这样的峥嵘岁月里,各诸侯国不但要提高自己国家的经济水平,还要招贤纳士,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水平。在那个时候,私学已经慢慢地兴起了,形成了许多的思想学派,加上当时各国统治集团的倡导,各家为了让自己的思想主张成为国家的正统,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热闹场面。

    (以上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这样,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

    面对仁德,就是我的老师,我也不会同他谦让,这是孔子关于道德的一句说教;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这是孔子关于修养的见解;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孔子在为人处事上,一向很谦虚;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这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了,这是孔子对统治者的劝谏;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孔子从来都没有否定过任何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孔子的英文名称为fucius,是“孔夫子”音译过来的。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周朝灭亡商朝之后,周天子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孔子的祖上就成为了宋国的贵族。在后来的动乱中,孔子的祖父逃难来到鲁国,并落地生根。

    (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小归在这里谢谢了!)

第4节 我却没捉紧你() 
孔子父亲的正妻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妾生了长子孟皮,但孟皮脚有残疾,不能延续香火。后来孔父又娶了房小妾,当时结婚的时候,孔父66岁,小妾还不满20岁,由于年龄的悬殊,他们的婚姻于理不合。因为在当时,男性合适的结婚年龄是16到64岁,女性是14到49岁,况且孔父属于士大夫阶层,而小妾属于贱民阶层,这些都导致他们的婚姻于理不合。那个时候,有一种非常流行的男女行为,叫“野合”,这是诸侯国为了快速增加人口而专门设立的。于是,他们只好定居到山里,为的就是生出一个健康的儿子,以续香火。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孔子出生了。由于孔子一出生就头顶凹陷,所以起名为孔丘,他在兄弟中排名第二,所以又称“孔老二”。古代兄弟在排行的时候有“伯仲叔季”之说,一般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为老四。孔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求福,曾经在尼山祷告,因此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被父亲的正妻驱逐。孔子的母亲失去了丈夫的庇护,在家里没有办法立足,于是带着孔子去了其他地方,过着清贫的生活。

    东周时期,天下大乱,诸侯早已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天子制定的礼乐制度逐渐瓦解,礼崩乐坏,百姓的生活痛苦不堪。孔子由母亲一手带大,他童年的物质生活非常拮据。孔母虽为女流之辈,但却非常明事理,她在给予孔子丰厚母爱的同时,对他从小就进行礼的教化。孔母也绝非是一位愚昧、迷信于周礼的妇女;相反,她非常深明大义,不然也不会年纪轻轻,嫁给一个糟老头子。至少,她把对的一面给了孔子。在母亲的影响下,孔子六岁的时候就懂得和小伙伴们玩礼仪的游戏了。

    孔子慢慢长大了,深知母亲养育他的不容易,所以,在他认为自己可以的时候,就出去劳动,帮母亲分担一些压力。他十四岁的时候说过:我小的时候很卑贱,做过各种粗鄙的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在小的时候多吃点苦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这样的话,他能见识到很多真实的画面,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心灵。等他慢慢地长大,也就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倍感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了;并且,以后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耐力更好,分析事物的思路更清晰。在日后的磨练中,孩子的进步速度更是非常快的。

    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想过一份踏实的生活。对于踏实的认识,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踏实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磨练。物质匮乏时,我们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经过辛勤的劳动,我们能给自己的家人一份踏实的生活,幸福满满。但人往高处走,有一天,我们的物质生活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在和别人叙述自己以前创业维艰的时候,老泪纵横,这是在为自己感动,也是扬眉吐气的发泄。好吧!前半段人生经历了苦难的磨练,这个过程虽然有些苦,但内心还算踏实。

    我们继续用“磨练”这个词,磨练不只是身体上的,也是意志上、精神上的,它会随着我们外在条件和内心修为的变化而改变、升级。我们人生的后半段富足了,物质方面充裕了,但我们还是需要踏实的生活。我们可能有精力有时间去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甚至我们只要一伸手,就能触碰到醉人的生活。这是一种软绵绵的修炼,可能是外界条件赋予的,也可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主动寻求的。把握不住自己,踏实就会慢慢地垮掉。当一切如梦初醒的时候,我们才会开始反思:年轻时,我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我们只要低头走就行了;成人后,我们的路两旁又修建了很多的路,它们看起来更宽敞平坦,不知道该选哪一条了?最终选了一条,叫迷路。我们原本可以一生只走那一条路的,那条路才是踏踏实实的路。

    于是,如果拿自己的人生作为一场赌局的话,我们只能是赌徒,洗牌的是上天,我们一定会有赢有输,赢得时候很自满,就怕后来自己输不起;于是,真正的烦恼和困顿都是自己无休止的**造成的,能够真正做到无欲无求,那就真会快乐了。人的一生可以是这样的,刚生下来的时候哭,后来又笑,再后来又哭,最后一直笑下去。在自己的内心中留下一份遗憾,一份不圆满,一份不足,便可以得到无限的美好。慢慢地,我们变得不是没有了眼泪,而是含着眼泪,我们依旧可以奔跑。

    (不好意思,我有点写跑偏了。我经常这样,写着这儿不知不觉到了那儿。我们赶紧回来,继续说孔子。)

    *********

    在童年艰苦的岁月里,孔子不仅掌握了生存的本领,心智也得到了锻炼,逐渐清晰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在十五岁那年,开始自觉地把重心向学业和品德上转移。十七岁那年,孔子的母亲去世了,这对孔子来说,就犹如天塌下来一样。仔细想想就会知道,孔子三岁之前生活在女人堆里,九个姐姐,三个妈妈。三岁时父亲去世,便和母亲相依为命,他这也算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了。说起来可能不是凑巧,历史上很多的大人物,像孔子、孟子、耶稣、亚里士多德等等,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他们与众不同的童年经历让他们收获了更多。当然,他们都是幼年丧父,不是父母离婚。

    孔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说他有恋母情结都应该不为过。所以,孔母去世的时候,孔子竟然手足无措,一连神情恍惚了好几天。孔母确实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年纪轻轻,把孔子带大,没有孔母的母教如山,也就没有孔子后来的圣人功德。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是后代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孔子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为了报答对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会好好地活下去,不敢浪费丁点的时光。

    孔子十九岁的时候娶妻结婚了,据说,他就是在妻子身上找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才下决心娶的。论语中,除了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算是牵扯到孔子的老婆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关于孔夫人的信息。孔老师说:女人就跟小人似的,和她走近了吧,她就不讲规矩;远离她吧,她又成了怨妇。这貌似是孔老师一句非常现实的俏皮话,孔夫人如果不爱自己的丈夫,怎么会抱怨呢?孔老师如果不爱自己的夫人,孔夫人怎么又会这么调皮呢?

第5节 我的眼里只有你() 
儒家对婚姻是非常重视的,在孔子看来,男女结为夫妻,是结两姓之好,是结天作之合,是社会和谐的根基。结婚,同样是做人守**的开始。结婚之前男孩儿叫帅哥,女孩儿叫美女;结婚时,男孩儿叫新郎,女孩儿叫新娘,意思就是说,从今天开始要重新做一次好小伙儿、好姑娘。这个新郎新娘,要承担着许多,比如责任、**、道德等等。

    在孔子家语中,出现以下七种情况的一种,丈夫就可以把妻子休掉。当然,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妻子是不能休丈夫的。(1)不顺从父母;(2)没有子女;(3)**不守妇道;(4)心怀妒忌;(5)身有残疾;(6)胡言乱语挑拨离间;(7)偷盗财物。这七点,整理起来,大概就是三个方面:(1)女人人品有问题;(2)女人身体方面出了问题;(3)女人不能生孩子,或者没能生儿子。当然,我们作为后人,要站在一个理解的角度去看待这种说法,不需要评价它的好与坏,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其实孔子提到的这些,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并不遥远,比如现在夫妻闹离婚的,有因为生育问题的,有因为男女作风问题的,也有因为夫妻生活方面不能达成一致的。

    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说过三种情况,丈夫是不能抛弃妻子的:(1)男子要抛弃自己的老婆,老婆不愿意离开,尽管也有人愿意娶她,但离婚后,女子无处可归,又不愿立刻嫁人。常言道,一日夫妻百日恩,这种情况,丈夫是不能抛弃自己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