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墓地远在四郊之外,等到安葬后丧主捧着神主归来哭泣时,要先都戴上帽子走一段路,进入城郊后再脱帽戴上免冠,返回祖庙去哭。国君来给臣下吊丧,即便是在不该戴免冠的时候,丧主也一定要戴免冠,要种的麻带不要有散垂的部分;即便是异国的国君来吊丧,凡是大功以上亲属也都要这样打扮。为未成年而死的人服丧,到了除服之祭时一定要服玄冠、玄衣、玄裳。为成年人服丧,到了除服的祭祀时要服缟冠、细衣、素裳。
奔父亲的丧,到家后应该在堂上用麻束发,袒露左臂,从东阶走下正堂,在东阶的东面边苦边跺脚,然后升堂,在东墙下穿好衣服,系好麻带;奔母亲的丧,不须束发,只须在堂上袒露左臂,从东阶走下正堂,在东阶的东面边哭边跺脚,然后升堂,在东墙下穿好衣服,戴上免冠。
此后,无论是奔父亲的丧或者奔母亲的丧,就该就孝子的位置,边哭边跺脚,然后走出殡宫的门,停止哭泣。头三天内,总共哭五次,袒露左臂三次。嫡长子的媳妇去世,公婆本应该为她服大功。但如果由于嫡长子残疾或者没有子嗣,不能做父亲的继承人,在这种情况下,嫡长子的媳妇死了,婆婆只为她穿小功丧服。
*********
(16)大传
按照礼的规定,不是天子就不能举行禘祭。天子举行禘祭,是祭祀诞生天子的始祖天帝的,并且用自己的始祖来配享。诸侯在合于祧庙而祭祖先时,可以上到太祖。而大夫、士的合祭祖先,要比诸侯简省得多,最多可以到高祖。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关键战役。当这场战役取得胜利以后,周武王就将胜利的喜讯焚柴祭告上天,祭告土神,祭告随军而行的祖先神主,接着又率领天下诸侯回到周都,在周人的祖庙里,手捧祭品,忙而不乱的各行其事,追加尊号古公直父、季历、西伯昌为王,来避免后辈的爵位高于上述祖先。
排列好上代祖称的顺序,是为了尊敬自己应当尊敬的;排列好下代子孙的顺序,是为了亲近自己应当亲近的人;排列好兄弟等旁系亲属的关系,集合同族的人在祖庙中聚餐,按照父昭子穆的顺序排列座次;用礼义区别男女。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这么多了。
第459节 制定丧服的依据()
圣人一旦坐上天子宝座而治理天下,有五件事是当务之急,老百姓还不包括在内。第一件是排列好所有亲属的顺序,第二件是报答有功的大臣,第三件是选拔德行出众的人,第四件是任用有才能的人,第五件是体恤有仁爱之心的人。这五件事如果通通做到了,那么百姓就不会有不满意的,没有不富足的。这五件事如果有一件做得糟糕,老百姓就要大吃苦头了。
所以,圣人一旦坐上天子宝座而治理天下,一定要从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开始抓起。统一度量衡,制礼作乐,改变历法,改变服色,改变徽号,改换器械,改变衣服,以上这些事情,都是可以随着朝代的更迭而让百姓也跟着改变的。但是,也有不能随着朝代的更迭而随意改变的,那就是同族相亲,尊祖敬宗,幼儿敬长,男女有别,这四条可不能因为朝代变了就让百姓也跟着变。
凡是同姓的男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宗,组合为一个昭穆分明的族属,从外族嫁过来的女子按照自己丈夫的昭穆为昭穆,从而确定自己的名分称呼,以便于参加族内的交际和聚会。名分称呼明确了,男女之别才可以做到。对于嫁到本族的异姓女子来说,如果她的丈夫属于父辈,那么他的妻子就属于母辈;如果她的丈夫属于儿子一辈,那么他的妻子就属于儿媳一辈。如果把弟弟的妻子称作儿媳,而称呼嫂嫂为母亲,这不是乱套了吗?所以说名分称呼,是人伦中的大事,不可以不慎重!
同一高祖的子孙彼此互相只穿绍麻丧服,这已经是五服的最后一等了。同一高祖的子孙,已经出了五服,彼此互相,只须袒露左臂、戴免冠示哀就可以,这是因为同姓血缘已经很远,所以减少其中的情谊。同一高祖的子孙,彼此同姓而已,亲属关系已经没有了。这些同姓的人,从高祖以上已经姓氏有别,从玄孙一下已经出了五服,他们之间可以彼此通婚吗?回答是:这些人都是系在一个老祖宗的正姓之下,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没有分别;在合族聚餐的时候,大家还是按照辈分入席。因此,周代制定的办法是,只要是同姓的人,即便离老祖宗已经百代,也不可以彼此通婚。
制定丧服的依据有六条:第一条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第二条是根据社会地位的尊卑,第三条是根据异姓女子嫁来以后所取得的名分,第四条是根据本族女子的出嫁与否,第五条是根据死者是成年人与否,第六条是从服。从服又可分为六种:第一种是属从,也就是因为亲属关系而为死者服丧,如儿子跟从母亲为母亲的娘家人服丧;第二种是徒从,也就是非亲属而为之服丧,例如臣子为国君的家属服丧;第三种是本来有从服而变为无服,例如国君的庶子,本来是应该跟从他的妻子为他的岳父服丧的,但因为怕触犯国君的禁忌,就不服丧了。
第四种是本来没有从服而变为有服,例如国君的庶子不为自己的母亲的娘家人服丧,而庶子的妻子却要为之服丧;第五种是本应该跟着服重服而变为服轻服,例如妻为自己的娘家父母服齐衰一年,是重负,而丈夫为自己的岳父母仅仅服绍麻,是轻服。第六种是本应该跟着轻服而变为服重服,比如国君的庶子为自己的生母仅仅头戴练冠,葬后就要礼记除去,而庶子的妻子却要为之服齐衰一年。
从恩情这个角度上讲,沿着父亲逐代上推以至于远祖,那时愈远愈轻;从道义这个角度上讲,沿着远祖逐代下推以至于父庙,那时愈远愈重。这样,远祖在恩情上虽轻,在道义上却重;父亲在恩情上虽重,在道义上却轻。这样的有轻有重,从人情道理上讲也就应该这样。国君身为大宗的嫡长子,有义务聚合族人宴饮,敦睦族谊,但族人却不可以自恃和国君有血缘关系而用家人之礼来对待他,这是国君所处的地位决定的。
庶子不祭祀祖祢(mi),这表明祭祀祖祢的事情应该由大宗的嫡长子来做。做父亲的是庶子,就不能为自己的长子服丧三年,因为庶子卜筮祖祢的继承人。嫡长子以外的儿子为自己后裔的始祖,继承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的嫡长子是大宗,继承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的庶子是小宗。有百世不迁的宗族,就是大宗;有五世就迁的宗族,就是小宗。百世不迁的大宗,就是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的嫡长子的那一支。
继承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的嫡长子那一支,就是百世不迁的大宗。只能继承高祖的宗,是五世就迁的小宗。因为尊敬祖先,所以才尊敬嫡长子,而尊敬嫡长子,也就等于足劲祖先。诸侯公子的宗法,第一种是只有小宗而没有大宗,第二种是只有大宗而没有小宗,第三种是没有人可以成为自己的宗,也没有人把自己当作宗,这就是诸侯公子宗法的情况。诸侯的公子有这样的宗法,也就是由国君立一个同母弟作为其余被封为士大夫的异母弟的宗子,这就是公子的宗法。出了五服的族人,恩义已经断绝,就不再彼此互相挂孝。至于五服以内的亲属,该怎样服丧还是怎样服丧。
第460节 古人的相见之礼()
从恩情上讲,从父亲开始逐代上推以至于远祖,那是愈往上推愈轻;从道义上讲,从远祖开始逐代下推以至于父庙,那是愈远愈重。由此看来,爱自己的父母乃是人的天性。爱自己的父母就必然会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就必然会尊敬大宗的嫡长子,尊敬大宗的嫡长子就必然会团结族人,团结族人就必然会宗庙尊严,宗庙尊严就必然会重视社稷,重视社稷就必然会爱护百官,爱护百官就必然会刑罚公正,刑罚公正就必然会百姓安宁,百姓安宁就必然会财用充足,财用充足就必然会万事如意,万事如意就必然会礼俗美好,礼俗美好就会导致普天同乐。诗经上说:文王的功德,伟大而令人叹美,人们永远怀念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17)少仪
听说古人的相见之礼,如果是第一次拜访君子,就要说:某某很希望把贱命报告给您的传达人员。不可指名道姓地求见主人。如果是拜访和自己地位相等的人,就说:某某特地前来拜会。平时难得见面的,就说:某某很希望将贱名通报给您的传达。常常见面的,就说:某某常常麻烦您的传达人员通报。盲人求见,他的致辞和平时难得见面的人相同。到有丧失的人家去求见,应该说:特来和您的传达一齐效劳。未成年的孩子则说:特来听候使唤。到有丧事的公卿之家去求见,应说:特来听侯府上总管的差遣。
国君将到他国出访,臣下如果要向国君赠送金玉货币等物,应该谦让地说:这是一点送给陛下随从的养马费用。如果是赠给地位相当的人,就应该说:送点微薄的礼品供您的侍从使用。臣下送敛衣给国君,应该说:臣某来给掌管采购物品的贾人送点废置不用的衣服。如果是送敛衣给地位相当的人,就应该说:特来为死者送敛衣。如果是大功以上的亲属赠送敛衣,那就不必客套,直接把敛衣送去就是。
臣下为国君的丧事向国君进献货币,应该说:这是向有关部门进献一点田野的物品。送给死者的马可以进入庙门。送给丧主料理丧事的马和礼品,以及插有大白旗帜的兵车,就不应该进入庙门。赠送丧主礼品的人在吊唁以后,要跪着将礼品放在地上,然后由帮助丧主接待宾客的人从地上拿起来,加以收藏,丧主是不亲自接受的。
一般情况下,授受礼物的双方都采取站立的姿势,不采取跪着的姿势,这样比较方便。但是,如果生来就是葛身材高大的人,那就得采取跪着的姿势授受礼物,以避免造成居高临下之势。客人刚刚入门,摈者要提醒主人向客人说:请您先进。等到宾客主人双方都来到席前时,摈者就说:请各位落座。如果座席是铺设在室内,宾客主人在推门进去以后,只有地位最尊或者年龄最大的一位可以脱鞋在室内席子的一侧,其他人都脱在户外。
如果室内原来已经有尊长坐着,那么后来的人都要将鞋子脱在户外。宾客主人之间如果询问对方的口味嗜好,要说:您经常吃某种食品吗?如果询问对方的道艺,要说:您经常研究某一方面的学问吗?或者说:足下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吗?不要做事让人怀疑自己,不要估量人家器械的多少,不要羡慕富贵人家,不要乱说人家的贵重物品不好。
室内室外都进行打扫叫扫,只打扫席前一片地方叫拚。打扫席前不可以使用扫帚,拿簸箕时要把箕舌对住自己的胸口。问卜的时候必须专心致志。在卜筮以前先要扪心自问:我来求卜筮是为了公家正事?还是为了个人目的?如果是为了公家正事,才可以问;为了个人目的,就不可以问。
对于爵位或辈分高于自己的尊长,不应该询问他们的年龄。在尊长闲暇时前去拜见,可以不用传达通报。在路上遇到尊长,如果被尊长看见了,就上前问好,没有被看到就算了。在路上遇到尊长,不要问他到哪里去。去尊长家里吊丧,要等到朝夕哭时,不要独自随便闯进去吊丧。在陪侍尊长坐着谈话时,如果尊长没有发话,就不要拿起琴瑟弹奏,不要在地上画来画去,不要玩弄手指,不要摇动扇子。
尊长如果是躺着,卑幼的人就应该跪着为他传话。在陪侍尊长射箭时,要让尊长先取箭,然后自己再一次取过四箭。在陪侍尊长投壶时,要把自己要投的四支箭都拿在手里,不可以放到地上。在射箭和投壶时,如果是卑幼的人获胜,不可以像通常那样让尊长吃罚酒,而要洗好杯子,斟好酒,端到他席前请他喝。如果是主人和客人比赛而客人输了,主人也要用这样的礼数对待客人。请尊长吃罚酒,不可以使用吃罚酒的专用杯子。投壶时尽管卑幼的人占据优势,但也不能按照规矩办事。
第461节 妇女在行吉礼时()
在国君尚未登车时,驾车的人手里拿着马绥(sui),跪在车中央。驾车人要把剑配在身体右侧,把登车的绳索搭在左肩,绕过背后,从右腋下穿出而至于面前,使得它的末梢搭在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的覆盖物上,准备让国君拉着登车。驾车的人拉着登车绳索登车,一手拿着马鞭,一首握着驾马的绳,然后驾车。
卑幼的人可以请求进见尊长,但在见面之后不可以主动请求退下,必须等待尊长示意才可以告辞。从朝廷上下来叫做退,从宴席上或游玩后回家叫归,从军队上,从工地上下来叫罢。
陪侍君子坐着说话,如果看到君子打哈欠,伸懒腰,转动笏板,抚摸剑柄,旋转鞋头的朝向,询问时间的早晚,这都是君子困倦的表示,看到这种情形,主动请退是完全可以的。
向国君提建议,应该在考虑成熟以后再提,不要在提出以后才进行考虑。凡是向人借东西,或者替别人办事,也要这样。只有这样,才可以既不招致国君怪罪,自己也不至于得罪。
不要窥探他人的**秘密,不要随便地和别人套近乎,不要揭露他人的老底,不要有嬉笑侮慢的神态。作为臣子,对国君的过失可以当面劝谏,但不可以背后讥讪毁谤;国君如果不接受劝谏,作臣子的可以离他而去,但不可以心存怨恨。国君有美德,臣子可以称颂,但不可以流于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国君接受了臣子的劝谏,臣子切不可得意忘形。国君如果懈怠政事,臣子应当鼓励他帮助他;国政如果败坏,臣子应当扫除弊政,更创新政。能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为社稷之臣。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凭一时冲动,否则也就不能坚持。不可以亵渎神明,不可以重蹈覆辙,不可以妄测未来。作为士,应当把道德作为依归,行游于六艺之中。作为工匠,应当把规矩作为依归,钻研有关的理论。不要诋毁别人的衣服和制成的器皿。对于可疑的传闻只可以姑且听听,不可以妄加证实。
言语的美好,在于语气平和,言简意深。朝廷的美号,在于端庄整齐,举动合礼。祭祀的美好,在于谨慎诚恳,心系鬼神。车马的美号,在于行进整齐。鸾和的美好,在于铃声的清脆和谐。
别人问及国君儿子的年龄,如果已经长大,就回答说:已经能从事国家的政事了;如果还没有长大,就回答说:已经能够办理小事了;如果尚未成为年龄稍大的儿童,就回答说:还不能够办理小事。别人问及大夫儿子的年龄,如果已经长大,就回答说:已经大学毕业了;如果尚未长大,就回答说:正在大学求学呢;如果尚未成为年龄稍大的儿童,就回答说:还没有进大学接受教育呢。别人问及士的儿子的年龄,如果已经长大,就回答说:已经会耕地了;如果尚未长大,就回答说:已经会背柴禾了;如果尚未成童,就回答说:还不会背柴禾呢。
手中拿着玉器,手中的龟甲筮草,不要快步走。在堂上不要快步走,在城上不要快步走。在并车上,不需要倚在车前横木上行礼。身穿铠甲的将士不行拜礼。
妇女在行吉礼时,即便是拜谢国君的赏赐,也是用肃拜。在充当祖姑的尸时,虽然是坐姿,但不用手拜,而是肃拜。如果为丈夫或长子的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