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第1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令无常自然又引发礼仪乱套,礼仪乱套就让士人无法做事。刑罚严峻加上风俗败坏,老百姓就不会归心了。这叫做有疵病的国家。

第430节 七情() 
所以,礼就是国君用来安身立命的法宝。所以礼一定源出于天,依据天道而颁降政令。有的礼是源出于地,依据地道而颁降社祭的政令。有的礼是源出于鬼神、列祖列宗、山川之神、五祀之神,因此产生了体现仁义的宗庙之礼,祭祀提供建设资料的山川祭祀,祭祀根据建立制度的五祀之祭。所以圣人是上参考于天,下检验于地,又考察了鬼神,以此来制定政令。

    圣王能处理好天地鬼神的存在次第,礼的次序也就有了;能玩味天地鬼神的爱好所在,民众的治理也就好办了。天生四时,地生财货,人,父母生,老师教,这四条,如果国君能够正确利用,就能够立于不出过错之地。

    所以,作为国君,应该是人们效法的榜样,而不是效法他人的;应该是人们乐于供养,而不是供养他人的;应该是人们服侍的对象,而不是服侍他人的。所以,如果国君效法他人就说明国君犯有过错,国君一个人供养所有百姓肯定力量不够,国君如果服饰他人就意味着丢掉了国君的宝座。所以,百姓都是效法国君来达到自我管理,供养国君来达到自我安定,服侍国君来达到抬高自己。举国上下都明白了这个礼,上下名分确定,就会人人都乐于为国家牺牲而耻于苟且偷生。

    国君要重用有智、有勇、有仁的人,但要注意取其长而避其短。对于有智慧的人要谨防他的诈伪,所以有勇的人要避免他的感情冲动,对于有仁德的人要警惕他的贪婪。国家有了外患,国君和国土共存亡,这是理所当然的;大夫为保卫国君宗庙而死,这是职责所在,也是正当的。所以圣人能够使整个天下像是一个家庭,全体国民像是一个人,并不是凭着主观臆想,而是凭着了解人情,洞晓人义,明白人利,熟知人患,然后才能做到。

    什么叫做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不学就会的感情就是人情。什么叫做人义,父亲慈爱,儿子孝敬,兄长友爱,幼弟恭顺,丈夫负责,妻子听从,长者惠下,幼者顺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种人际关系准则就叫人义。讲究信用,维持和睦,这叫做人利。你争我夺,互相残杀这就叫做人患。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维护十种人家关系准则,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饮食和男女,是人最大**的所在。死亡贫苦,是人的最大厌恶所在。这最大**和最大厌恶,构成了人心日夜思虑的两件大事。每人都把心思藏到肚子里,深不可测。美号或者丑恶的念头都深藏在心中,从外表来看谁也看不出来,要想彻底搞清楚,除了礼之外恐怕也没有别的办法。

    人是感于天覆地载之德、阴阳二气交合、形体和精灵结合、吸收五行的精华而生。所以天持阳气,显示在日月星辰的光芒;地持阴气,借助山河作为空**吞吐呼吸。在四季中分布五行,四季顺序分明,太阳的运行遵循轨道,月亮才会按时出现。所以每月的前十五天,月亮从月牙变成满月,后十五天,又从满月变成月牙。五行的运转,此去彼来,轮流做主。

    五行四季十二月,一次交替为本初;五声六律十二管,一次交替为宫声;五味六和十二食,一次交替为主味;五色六章十二衣,一次交替为主色。所以说,人是天地的心灵,是由五行构成的万物之首,是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吃什么味为好、什么时候应该听什么声为好、什么时候应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为好的一种精灵。

    所以圣人制作法则,一定要取法天地作为根本,取法阴阳作为大端,取法四时作为关键,取法日星作为纲纪,取法月之圆缺作为区分,取法大堤把山川作为徒属,取法五行作为主体,把礼义当作耕地的工具,把人情当作田地,连麟凤龟龙这四灵都成了家畜。因为把天地作为根本,所以万物都能包罗;把阴阳作为大端,所以人情可以察觉;把四时作为关键,所以不会失去农时,事功容易做成;把日星作为纲纪,所以做事的顺序便于安排;把月亮的圆缺作为区别,所以每月做什么都有条不紊;把山川作为徒属,所以人人都有职守;把五行作为主体,所以事事都可以终而复始;把礼义作为器物,所以事事才能办得成功;把人情当作田地,所以人才会是田地的主人;把四灵作为家畜,所以饮食才有所取材。

    为什么叫做四灵?麟、凤、龟、龙,它们是四类动物的王,被叫做四灵。所以,如果龙已经成为家畜,那么它的鳞族部下也就尾随而来;如果凤已经成为家畜,那么它的羽族部下也就纷然而至;如果鳞已经成为家畜,那么它的毛族部下也就乖乖归顺;如果龟已经成为家畜,那就可以用来占卜,预先察知人情。所以先王秉持蓍草和龟甲,安排祭祀,埋缯帛来祭地,宣读祝辞和嘏(gu)辞,设立种种制度。于是国人都彬彬有礼,百官各自治理自己的事情,百事都有规章,凡是所行的礼,都有次序。

第431节 昊天上帝() 
先王担心礼教不能普及到下民,所以在南郊祭祀昊天上帝,借此来昭示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又在国内祭祀土神,借此来昭示大地为人类生存提供的种种便利;又在庙中祭祖,借以昭示自己的族人都应该互相爱护;又祭祀山川,借此来昭示要礼敬冥冥之中的鬼神;又举行五祀之祭。借此来昭示各种制度都来源于此。所以,天子在宗庙中,有宗祝相助;在朝中,有三公辅佐;在太学中,有三老给提建议;在天子的身边,前有主管办理神事的巫,后有负责记录言行的史,负责占卜的官员、负责奏乐、负责规谏的官员,尸都在天子的左右,天子居中,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只须惜守至正之道就行了。

    所以,在南郊祭天,天上的众神就会各司其职;在国家祭地,地上的种种资源就都可以利用;在庙中祭祖,孝慈之道就会得到推行;举行无祀的祭祀,各种法则制度就会得到遵守。由此看来,祭天、祭地、祭祖、祭山川、祭五祀,都是借助于礼而昭示其中含义的。

    (昊天上帝是中国神话中至高神天帝的尊号,是儒家的核心教义之一,是华夏文明的上帝,自古受到朝廷的公祭。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虞舜、夏禹时期就已经有了昊天上帝。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昊天上帝称为帝,或者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国的主宰,他的周围还有日、月、风、雨作为臣工使者。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编撰的通典中写道:所谓昊天上帝,因为元气广大称为昊天,远视苍苍称为苍天,人们所尊敬的,没有超过帝的,因为帝是受托于天的,因此称为上帝。)

    (昊天上帝在汉代的文献中称其名字为太一,是主宰天地宇宙的神,儒家的最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于天。古籍中也称昊天或者上帝,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尚书。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东汉经学家郑玄说:上帝是天的别名。这里的上帝和尚书中的上帝都是指昊天上帝。)

    (上帝一词首先出现在儒家五经之中,也就是诗经尚书仪礼周礼礼记。除此之外,四书等其他儒家经典以及各史书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时也称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国的原初神话和宗教体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是在上的帝王,意味着最高的主宰,也称为帝、或者天、太一。)

    (中国古代上帝信仰有两种起源,一是对天的崇拜,仪式对北极星的崇拜。东汉大儒郑玄说道:上帝是天的别名。同时有“六天一”的说法。认为上帝有六位,昊天上帝加上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学大儒朱熹认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主体的不同称呼,心学派陆九渊、王阳明则认为“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早期的上帝,带有浓厚的人格神色彩,如尚书中提到:上帝的眷顾不常在一家,做善事的,就赐给百福,做不善的,就赐给百殃。后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失,仅被视为哲学上的无形无名的本体,称为理。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本于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类之外的另一种生灵。)

    (尚书中说:上天爱护下民,为民立君以安民,为民立师以教民;而为君为师的人,应当协助上帝安抚天下百姓。尚书中又说,王曰:我虽然理解你们的话,但是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诗经中说:伟大上帝有圣灵,临视人间最分明。观察天下四方地,探求人民可安定?国语中写道:古代的先王有了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于是乎有了太阳和月亮来教百姓如何侍奉君主。)

    因此,礼必定源出于太一(天帝),太一一分为二,在上为天,在下为地,天又转变为阳,地又转变为阴,阳气变为春夏,阴气变为秋冬,于是有了四季,于是有了鬼神。圣人制礼,都根据这些来颁布政令,这是取法于天的。礼一定是源出于天帝和天,其次是效法地,其次效法五祀,其次效法四时,而且合乎每月发布命令的准则。

    礼在人事上也叫做义,具体表现为财货、精力、辞让、饮食、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各项礼仪。所以说,礼义这个东西,是做人的头等大事。人们用礼来讲究信用,维护和睦,使彼此团结得就像肌肤接触、筋骨相连一样。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和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一定都不能缺少的。因此,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才落得如此下场。

第432节 把礼作为器() 
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好比是酿酒要用的曲,君子德厚,酿成的酒也醇厚,小人德薄,酿成的酒也缺乏滋味。,x。所以圣王牢牢坚持礼、义这两件工具,用来治理人情。打比方来讲,人情好比田地,圣王好比田主,圣王用礼来耕耘,用陈说义理当作下种,用讲解教导当作除草,用施行仁爱当作收获,用备乐置酒当作农夫的犒劳。可以这样说,礼是义的制度化。有些礼的条文,拿义的标准去衡量没有一个是不符合的,但先王并没有明文规定,这也不妨因时制宜而自我消逝。

    义是区分是非的标准,衡量仁爱的尺度。符合标准,符合仁爱,谁做到这两条谁就强大。仁是义的基础,又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谁能做到仁谁就会被人尊敬。所以,治国而不用礼,就好比耕田而不用农具;制礼而不源本于义,就好比耕地不下种子;有了义而不进行讲解教育,就好比下种而不除草;有了疆界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就好比虽然除草而不去收获;和仁爱结合了而不备乐置酒犒劳农夫,就好比虽然颗粒归苍而不让食用;备乐置酒犒劳农夫了而没有答道自然而然的境界,就好比饭也吃了但身体却不强健。

    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一个人的身体强健。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同心协力,君臣互相勉励匡正,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的人,诸侯礼尚往来,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据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据睦邻的原则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

    一个人的身体强健,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这些合在一起就叫做大顺。大顺,它是用来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永恒法则。达到了大顺,即便是日理万机也不会有一件事耽搁,两件事一齐进行也不会互相妨碍,行为虽然细小也不至于有什么闪失,尽管深奥却可以礼节,尽管严密却不乏通道,既互相关联而又彼此**,循规运动而不互相排斥,这便是顺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明白了顺的重要性,才能时时警惕,守住高位。礼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区别,礼数该少的就不能增加,礼数该多的也不能减少,只有这样,才能维系人情,和合上下而各安其位。

    所以圣王顺着天时、地利、人情而制礼,不让习惯于山居者徙居水旁,不让习惯于居住在河洲的人迁居平原,这样,人们就会安居乐业。使用水、火、金、木和饮食,都要因时制宜。男婚女嫁,应当及时;颁爵晋级,应当依据德行。使用百姓要趁农闲,不要夺去农时,所以就没有水旱蝗螟之灾,也没有凶荒妖孽作祟。这就造成天不吝惜其道,地不吝惜其宝,人不吝惜其情的太平盛世。

    于是天将甘露,地涌甘泉,山中出现现成的器皿和车辆,大河中出现龙马图,凤凰、麒麟、神鬼、蛟龙四灵毕至,或者栖息在郊外的草泽,或者养在宫中的水池,至于尾随四灵而来的其他鸟兽更是遍地作巢,好人们友好相处,它们产的卵,人们低头就可以看到,它们怀的胎,人们伸手就可以摸到。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由于先王能够通过制礼而把种种天理人情加以制度化,又通过诚信达到顺应天理人情的缘故。而太平盛世也不过是顺应天理人情的结果罢了。

    *********

    (10)礼器

    把礼作为器,就可以导致大顺的局面。而这种局面乃是盛德的表现。礼能够消除邪恶,增进本质之美,用到人身上就无所不正,用到做事上就无所不成。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竹箭的外表青皮,又好比松柏的内部实心。普天之下,只有竹箭和松柏有此大节,所以才一年四季从头到尾总是郁郁葱葱,树叶永不凋落。君子有礼,也恰是如此,他不仅能和外部的人和谐相处,而且能和内部的人相亲相爱。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慈,连鬼神也乐于消受他的祭品。

    先王制定的礼,既有内在的实质,又有外在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宰实质,得礼合宜是礼的外在形式。没有内宰的实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形式,礼就无法施行。礼应该是上合天时,下合地利,顺于鬼神,合于人心,顺于万物的一种东西。四时各有不同的生物,土地各有不同的出产,五官各有不同的功能,万物各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不到节令的动植物,不是当地的土特产,君子是不拿来作为祭品的,即便拿来,鬼神也是拒绝享用的。

    住在山里,却用水里的鱼鳖作为礼品;住在水边,却用山里产的鹿作为礼品。这样的做法,君子认为是不懂礼。所以,一定要按照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用财的基本原则。礼品的多少,要看国土的大小;礼品的厚薄,要看年成的好坏。所以即便遇到灾荒之年,民众也不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君上在制礼时很有分寸。

第433节 礼何以为贵() 
先王在制礼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合乎时代环境,其次是合乎**,再其次是区别对象而不同对待,再其次是合乎人情,最后是要和身份相称。举例来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那时禅让的时代;而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那是时势使然。诗经上说:周文王兴建丰邑,并非急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二是追念祖先的功业,显示自己的孝心。意思是说,迫于形势,不得不这样做。

    对天神地祗的祭祀,对列祖列宗的祭祀,其中体现出父父子子之道和君君臣臣之义。这就是个顺的问题。社稷的祭祀,山川的祭祀,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