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仔细品味就会知道,它确实是够散的。但是论语的突出特点是哲理性强,加上它的每个小章都比较短,就像浓缩得不能再浓缩的精华一样。根据论语的成书特点,我们在欣赏它的时候,可以把每一小章作为一句启迪心灵的格言去对待,再加上适当地总结,其实我们会收获很多的。毕竟,作为我们平日生活的参考书,论语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我们稍微休息一下,来欣赏一点其他的东西,然后再回归正题。
*********
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了“武林精神”这个词语,于是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武林精神。武林其实不是一个打打杀杀的世界,在武林中,我们看到众多师兄弟汇聚一堂,一方面是在练武,其实最重要的,是在修炼自己的内心。群体生活,展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首先我们要学会爱惜自己,其次就是要学会为他人着想,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换来的是一个有滋有味的群体生活。
很多武学宗师都说,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打伤对方,因为打伤对方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得用武术。练武的目的,是为了化掉自己的暴戾之气,浮躁之气,以静制动,终止争斗。习武,能更好地调控自己的气息,让气息顺畅的同时,不让气轻易地冲到头顶,扰乱自己清醒的思维,从而不让自己有冲动的举动,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不卑不亢,气场融合,本身就是恪守中道的一种体现。
漂泊了这么多年,我深刻地认识到一天之计在于晨的意义,所以我很少睡懒觉。早起一点,就感觉能多做不少事情,一切都显得那么轻松自如。浮沉之中,我最应该修炼的,还是自己的内心。适当地放慢自己的脚步,收获的是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这样的人生,反而变得长久了。我以前很浮躁,以至于一个人安静的时候也要听着歌,不能习惯于一点声音都没有的环境。这种躁动,现在想想,非但没有让自己实现目标,反而过度地消耗了自己的生命。
我尝试着安静下来,趴在河边的栏杆上。回想以前,总是希望活在别人的关注之中,无风也想弄起一点浪花,唯恐自己被别人遗忘。我现在终于把自己安置在一个安静的角落,可以踏踏实实地做一回观众,欣赏一下别人的精彩,为别人好好地喝彩了。
我的旁边是一对老夫妇,老头儿正坐在那里修理着车轱辘,老太太在择菜。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河边有很多老人在钓鱼,不远处,还有炊烟袅袅。原来,世界一直都是这样的,是我的内心焦灼了,所以才感觉这个世界也很繁乱。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片热土,曾经出现过多少英雄好汉和默默无闻的人?过客们在经过这里的时候,都多多少少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有的流血,有的流汗,有的流泪,有的留下了无比的怨恨。而这些留下来的东西,慢慢地都变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点浪花。
人这一生,过多地追求成功和失败,过多地在乎是是非非,有用处吗?拥有便会失去,放下方是拥有,愚人自愚,庸人自扰,作茧自缚。我们何曾想过,人活一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生命短暂,一切都如白驹过隙,我们何不看淡浮华,适当地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欣赏一下造物者的伟大呢?浮躁的内心,是不是让我们失去了发现美好事物的勇气和洞察力,甚至我们连快乐的能力都将不能再拥有了!
其实,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可以讲究一下自己的生活品质。生活的品质来源于对自己的忠诚热爱,是发自内心的,其实是不需要过多的物质色彩来粉饰的。我们只是意识到要快乐生活是远远不够的,一旦学会了快乐生活,我们会对生活的一切都心存感激,会用乐观的方式去评价生活。我们应该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学会快乐地生活!
第39节 孔子的思念()
(十一)先进篇
先进篇一共有26小章,其中有名的句子有:“还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鬼呢”;“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等等。这一篇包括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了“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以及孔子在对待鬼神、生死问题上的态度。在最后一章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反映出了孔子在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才是君子;如果要选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国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的身边受教了。(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从陈国到蔡国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了。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回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人先后离开孔子去其他地方任职,颜回也去世了。孔子时常想念他们,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孔门十哲中,德行好的有: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子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孔子说:颜回这个孩子,不能算是对我有帮助的人,因为他对我说的话从来都是心悦诚服,没有提出过任何异议。
闵子骞是个孝顺的孩子,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南容反复地诵读诗经中的“白玉有了瑕疵,还可以磨掉;人在说话上有了瑕疵,就没有办法补救了”这句,于是,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季康子向孔子打听: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过他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了。
颜回去世时,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买个棺材外的套棺;孔子听后回答:虽然颜回和孔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我都视他们为我的亲生骨肉;孔鲤死的时候,也只是有棺材而没有套棺;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而给他买套棺,是因为我还算个大夫,不可以步行的。
颜回死了,孔子大呼:唉!老天爷真是要了我的命呀!老天爷真是要了我的命呀!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安慰道:先生您悲伤过度了!孔子说:我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还能为谁呢?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颜回,而孔鲤去世的时候,孔子也没有隆重地安葬他,于是孔子不同意这样做;学生们最终还是隆重地安葬了颜回;孔子说:颜回把我当成亲生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成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子路向孔子请教应该怎样事奉鬼神的事情,孔子回答:你连人还没事奉好呢,怎么能事奉鬼呢?子路向孔子请教:请问夫子,死是怎么一回事?孔子回答他:你连活着的道理都还没弄明白呢,怎么能知道死呢?学生们侍立在孔子身旁的时候,闵子骞是一副和悦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一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看到后笑着说道:像子路这样,只怕会不得好死吧!鲁国要翻修国库,闵子骞针对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照老样子下去,不是挺好的吗?干嘛要改建呢?孔子听后说:闵子骞这个小孩儿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了要害上。
子路在孔子那里弹瑟,孔子听到瑟声后说:子路弹的这种瑟声,怎么可以在我这里出现呢?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了;后来孔子又说:子路这个人,他的修养已经达到登堂的地步了,但还没有达到入室的地步;就像他弹的瑟声,已经达到正大高明之域,但还是没有达到深入精微之秒。
子贡向孔子请教:您感觉子张和子夏两个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听后说道: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回答: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有还在帮季氏搜刮,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知道后叹息道:冉有已经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了!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zhuān)孙师偏激,子路鲁莽。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却常常贫困;子贡不听从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却往往猜中了。子张向孔子请教做善人的方法,孔子回答: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学问和修养就不会到家。孔子说:听到有人说起话来笃实诚恳,我们就应该表示赞许,但我们还应该看看他是真君子,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因为,君子是言行一致的。
子路问孔子:夫子,我感觉能行动了就行动,这样可以吗?孔子告诉他:你有父兄在,怎么能想行动就行动呢?冉有问孔子:夫子,我感觉能行动了就行动,这样可以吗?孔子回答:可以的。公西华在一旁听着,面对老师的回答,他不解地问:夫子,子路和冉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您怎么回答得完全不一样呢?我都被弄糊涂了,想问个明白。孔子回答:冉有总是退缩,所以我要鼓励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得适当地约束他。
孔子在匡地时,受到当地人的围困,颜回是最后一个逃出来的;孔子看到颜回成功脱险后高兴地说:你总算回来了,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答道: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季子然问孔子:子路和冉有可以做大臣吗?孔子回答: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子路和冉有他们两个呀!所谓大臣,是能够按照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的人,如果周公之道行不通,他宁愿辞职不干;现在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吧!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回答:杀父亲、杀君主,他们是肯定不会跟着干的。
第40节 四海之内皆兄弟()
子路在给季氏当差的时候,打算让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知道后说道:你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听孔子这么说不高兴了,答道:那个地方有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跟着您读书才算是学习吗?孔子生气地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子羔是孔门中比较年轻的弟子,孔子认为子羔的学业尚未圆满,还没有达到出仕的标准;何况要去季氏这种恶人手下做官,孔子害怕他会失去了原则。此时的孔子和子路应该都比较激动,子路理屈词穷,在情急之下说出了否定老师的话,但绝非内心所想;孔子也一改平时的温良恭谦让,呵斥起了子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开口说:不要因为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你们就什么都不敢说了。你们平日里总是说没有人了解我;假如现在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打算怎样做呢?子路听后,赶忙答道: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而且夹在两个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而且懂礼仪。孔子听后,只是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有,你会怎么样呢?冉有答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让百姓过上饱暖的日子。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需要等着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而是愿意一直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其他国家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最后问:曾皙,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皙的瑟声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他离开瑟站起来,回答道: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都不一样。孔子说:没关系,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答道:暮春三月,我们都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愿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道: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之后,曾皙问孔子:夫子,您感觉他们三个人说的话怎么样?孔子回答: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问道:那夫子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回答:治理国家要礼让,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是不是冉有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回答: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华讲的是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国家的事又是什么?像公西华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十二)颜渊篇
颜渊篇一共24小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这一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请教怎么做才是仁,孔子给予了他们比较详细的解释;孔子还谈到了怎样做才算是君子的问题。
颜回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孔子告诉他: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颜回接着问道:请问夫子,实行仁的具体条目是什么呢?孔子回答: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回听后欣喜地说:弟子虽然愚笨,但也要按照夫子说的这些话去做。
冉雍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孔子回答:出门办事就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时就如同举行重大的祭祀,都要严肃认真;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有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有人怨恨自己;冉雍听后回答:弟子虽然愚笨,也要按照夫子的话去做。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是仁,孔子告诉他: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又问道: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向孔子请教怎样做才算是一位君子,孔子告诉他: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还是没有太明白,接着问: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做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回答:自己问心无愧,那还会有什么忧愁和恐惧的呢?有一次,司马牛和子夏聊天,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听后回答: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别人恭敬而又合乎于礼,那么天下人就都会是自己的兄弟了;真正的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做人才算是明智的,孔子告诉他:像细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