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在兵败撤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不好意思地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我的马跑得不快。一个人,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那样的美貌,要想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还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孔子告诫子夏:你要做儒生中的君子,一定不要做儒生中的小人。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问他:你在那个地方得到人才的帮助了吗?子游回答: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从来都不走邪路,没有公事就不到我的屋子里来。
孔子说:出房间不走屋门怎么能出的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做人,质朴多于文采就会像个乡下人一样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得恰当才能算是君子。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懂得这件事的人不如爱好这件事的人,爱好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以做这件事为乐的人。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就不要给他讲高深的学问了。
樊迟向孔子请教怎样做人才算是明智的,孔子告诉他:应该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们,这样做就可以说是明智了;樊迟又问孔子怎样做才算仁,孔子回答:对于难做的事情,仁人总是做在普通人的前面;当有收获的时候,仁人总是站在普通人的后面。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喜欢到处走走,有仁德的人喜欢安静沉思;有智慧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齐国的政治经过一次改革,就可以达到鲁国现在的样子;鲁国的政治经过一次改革,就会和道同行了。
觚如果不像个觚了,那也算是觚吗?宰我问孔子:对于有仁德的人,当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时,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回答:傻子才会跟着跳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但不会一块掉进井里;君子可能一时被欺骗,但是不能永远被迷惑。君子平时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用礼来约束自己,时间久了,也就可以做到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想要去拜见南子,子路满脸的不高兴,不愿让孔子去。孔子发誓说:如果我要是做什么不正当的事,就让上天来惩罚我吧!(南子,卫灵公的夫人,比卫灵公要小三十岁,美貌倾于天下,后人对这个大美人的评价非常干脆,美而乱。她的作风不太好,不仅习惯性红杏出墙,还喜欢玩弄权术,卫灵公基本上都是听她的安排。孔子去拜见南子,可能是想通过南子来说服卫灵公推行治国之道,子路性情耿直,可能不太明白孔子的意图,面对老师要去拜见这样的一位女子,所以执意阻拦。)
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了,可惜的是,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很久了。子贡向孔子请教: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百姓,您感觉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回答:这样的人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就你刚才所说的,连尧、舜都是难以做到的。所谓仁人,就是自己能站得住,也要帮助大家一同站得住;想要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大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够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的方向了。
(七)述而篇
述而篇一共包括3章,是后人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学习而从不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这一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还有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欢古代的东西,这就是我,我私底下把自己比做老彭。(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了。道家的鼻祖是老子,据说,老子的始祖是老彭祖,老子如同老彭祖一样,也是述而不作。他们以长寿作为目标,最终弃官,开出世修炼之先河。老子弃官后,打算出去到处走走,他倒骑青牛,在西出函谷关的时候,被函谷关关尹拦住,函谷关关尹跪求老子:先生将要隐退,为什么不把自己的圣智写成书,传给后世以造福天下呢?老子不得已最终写下了五千言,赠给了关尹,而后西行而去。这部五千言就是道德经,是总结、阐述历代彭祖思想的著作,成为了世界上第一部哲学专著,也是哲学界的巅峰之作。)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认为学习是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情,教人知识从不知道疲惫,这些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困难的。许多人都不注重品德的修养,不懂得学问的重要性,听到义的事情也不能去做,做了不善的事情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孔子平时在家呆着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看起来很是悠闲自在。孔子以道为自己的志向,以德为做人的根本,凭借仁来做事,在六艺的范围之内活动。孔子说:看来我已经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都没有梦到周公了。
第34节 做君子的好处()
来见我的人,只要能够自愿拿出十条干肉作为礼,我都会给他教诲的。我教导学生,不到他非想弄明白不可的时候,是不会去开导他的;不到他想出来但说不出来的时候,是不会去启发他的;交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这种不能举一反三的学生,我就不会再教他了。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都没有吃饱过。如果这一天孔子因为吊丧而哭泣,那这一天他就不会再唱歌了。
用我呢,我就去做;不用我呢,我就呆在一边;这样的情怀,只有我和颜回有了。子路请教孔子:夫子,如果统帅三军的话,您愿意和谁一起共事呢?孔子回答:赤手空拳就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就直接渡河,死了都不会后悔,这样的一介武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所共事的那种人,是面临任务时就立刻变得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最终又能完成任务的人。
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有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富贵如果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了,那还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事情吧!孔子小心谨慎地对待三件事,它们是斋戒、战争和疾病。孔子在齐国时听到了韶这种音乐,竟然陶醉在其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尝不出肉的滋味来,他赞美道:想不到韶乐这么美,已经达到了迷人的地步。
冉有问子贡:你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做事情吗?子贡回答:嗯我去问问他;于是子贡走到了孔子的房间,问了一句:老师,您觉得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回答:古代的贤人呀!子贡又问:那他们有过怨恨吗?孔子听后,思忖片刻回答:他们求的是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会有怨恨呢?子贡行礼后从孔子那里走出来,回来对冉有说:老师是不会帮助卫君的。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会在其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在谈论易经时说道:过几年,等我五十岁的时候再学习易经,估计就可以能很好地理解它了。
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想知道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也没有回答上来;孔子得知后,连忙对子路说:你可以这么说嘛,他这个人,做学问发奋用功,有时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我不就是这样的嘛!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学问,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孔子在谈论问题时,不涉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这几个方面。孔子在读诗经、念尚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雅言同方言相对称,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会从他的身上学习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以此为鉴,对照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孔子在经过宋国的时候,有一回在大树下教弟子们礼,桓魋(tui)带着一帮人来砍周围的大树,以骚扰孔子;孔子在众多学生的保护下离开了这里;孔子笑着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的弟子们觉得孔子至高至大,怎么也学不到他的精髓,有人就怀疑是不是老师有所隐瞒了;孔子明白了弟子们的想法后说道:孩子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没有的,我不是整天和你们在一起吗?我一直不都是这个样子吗?孔子平时教授学生文、行、忠、信四项内容。
我这辈子是不可能看到圣人了,不过能看到君子,这就足够了;善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但能看到始终如一保持好品德的人,这也就足够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很难有恒心去保持好品德的。孔子在钓鱼时,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鱼竿,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射鸟时,只射飞鸟,从来都不射巢中歇宿的鸟。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从来都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东西来学习;多看,然后把有用的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孔子感觉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说话,但孔子却接见了互乡的一个童子,学生们都感到疑惑不解;孔子笑着解释道:我是在肯定他的进步,不是在肯定他的倒退;做人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为了进步,已经改正了错误,我们就应该肯定他,不要死抓着他的过去不放。孔子说:仁真的离我们很远吗?不是吧!只要我想到仁的时候,仁就来了。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懂礼吗?孔子回答:懂得。孔子离开后,陈司败向身旁的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离自己近些。陈司败对巫马期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之心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作为夫人,是国君的同姓,国君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后来,巫马期把这句话转告给了孔子。孔子听后笑道:我真是幸运,如果犯了错,别人一定会提出来的。
孔子和别人一同唱歌的时候,如果听到对方唱得好,就一定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跟着他一起唱。就书本上的知识来说,我和别人掌握得其实是差不多的,真正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我还是不能做到。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朝圣与仁的方向一直在努力着,这是我从来都没有厌烦过的事情;给别人教诲,从没感觉到疲惫,这是我可以承认的;公西华听后感慨道: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呀!
第35节 用心良苦的孔子()
有一回孔子生了重病,久久不能康复,于是子路就开始向鬼神祈祷,希望老师能赶快好起来;孔子听说后问他:有这么一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lěi)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前就开始祈祷了。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我宁可选择寒酸。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在仪态上,孔子能做到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八)泰伯篇
泰伯篇共21小章,其中著名的句子有:“鸟快死了,它的叫声也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也是善意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死了以后才会罢手”;“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等。这一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帝王的评价;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分析。
可以说,泰伯是一位品德最高尚的人了,他几次都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想赞美他,都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做人,只是恭敬的样子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的样子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敢的样子而不用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做到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自然就会兴起仁的风气了。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曾子病重后,把自己的学生召集到身边,说道:你们帮我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它们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弟子们,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再也不会受到损伤了!曾子生病了,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孟敬子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重视的道,应当有三个方面:让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让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让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的仪式,自然会有管这些事情的官吏来负责的。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已经很充实了,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了,却也不计较,从前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的。我们可以这样形容一个君子,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时不动摇屈服,这些都是君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追求,责任重大;他知道道路遥远,所以需要奋斗终身,死了之后才会罢手。
孔子告诉我们:人的修养,是从学习诗经开始的;人的自立,是从学习礼开始的;学习完乐之后,做人修养这一块的学问也就算是完成了。孔子说:对于老百姓来说,只能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事,不能让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原句为,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于断句的不同,解释就有了不同。关于这句话的争议,古来有之。之所以这句话重要,是因为断句不同,孔子所表达的思想就截然不同了。现在大概有五种断句方式,分别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看起来有点乱,上面的解释取的是第一种断句方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也是大部分人的断句方式。这样的断句解释起来,让我们感觉孔子有些愚民,但愚民和爱民似乎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去理解,春秋时期,孔子初开平民教育,此时的老百姓民智未开。老百姓本来是无知的,圣贤也不能一时给他们讲清楚所有道理,百姓需要一个自感自悟的过程,这应该是那个时期对待老百姓最合适的方式了。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老百姓按照上位者的意志去做事,不能给他们解释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