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国学梦我的中国梦- 第1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堂北偏东的地方。

    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东、西二阶,东阶供主人上下堂专用,所以称为主阶;西阶供来宾上下堂,所以称为宾阶。东阶是主人的位置,让嫡长子在这里加冠,意在突出他将来有资格取代父亲在家中的地位。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280节 姓名字() 
=〃('')〃 =》

    加冠之前,先由赞着为冠者梳头,再用帛将头发包好,做好一切准备。 。。为了表示洁净,正宾都要先到西阶下面洗手,然后上堂到将冠者的席前坐下,亲手将冠者头上包发的帛扶正,然后起身,从西阶走下1级台阶,从有司手中接过缁布冠,走到将冠者的席前,先端正他的容仪礼,然后致祝辞说:月份和时日都很吉祥,现在开始为你加冠;抛弃你的童稚之心,慎养你的****之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祝辞完毕,正宾亲手为他戴上缁布冠。接着由助手为冠者系好冠缨。冠者进入房中,脱去采衣,换上和缁布冠配套的玄端服走出房间,面朝南,来向宾客展示。

    二加、三加之礼的仪节和加缁布冠的仪节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的时候,正宾需要从西阶走下2级台阶,第三次加冠时要走下3级台阶,这是因为捧持皮弁冠和爵弁冠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辞会略有变化,但是意思是相同的,基本上都是勉励冠者抛弃幼小嬉戏惰慢之心,而树立进德修业的志向。这是前辈对冠者的衷心祝愿,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内容。祝辞之后,冠者都要应答。每次加冠之后,冠者都要进入房间换上相应的服装,然后走出房间,来向宾客展示。

    不难发现,冠礼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容体、颜色、言辞、口才的教育,其中有很深的含义。礼记中说道:礼仪该从哪里做起呢?应该从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然后礼仪才算完备;以此来使得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然后礼仪才算确立。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懂得礼仪,而礼仪是以容貌端正、神色庄敬、辞令恭顺为基础的。举行****之礼,首先要从容体、颜色、辞令的教育开始,因此,赞着、正宾才会不厌其烦地为之梳理头发、扶正帛巾,并且让他展示体貌。仪礼中说:冠礼,是****之礼的开始。刘向也曾说,冠礼的意义在于内修心德,外修礼文,既要修德,又要正容。孔子说: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使人见了就让人生敬畏之心,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三次加冠之礼完成后,就会举行醴(l)冠者的仪式,醴是甜酒的意思。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门西边,正宾向冠者敬醴酒,并致祝辞: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菜肴芳香,卿下拜受觯(酒器),祭献菜肴和醴酒,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长寿之年犹不忘怀。冠者按照规定的礼节饮酒,然后起身离席,为冠礼圆满完成而拜谢正宾,正宾答拜还礼。

    古人有姓、有名,还有字,如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根据礼记记载,上古时代,男孩生下来3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会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挠他的下巴,为他取名。20年之后,当孩子长大****,则要在冠礼上由正宾再为他取一个表字。

    在姓名之外取表字,是为了表示对父亲所起名字的敬重。在古代的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对晚辈,或者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用字相称,来表示尊敬,否则就是失礼。也就是说,“字”是****交际时使用的,所以礼记中说:对冠者要称字而不称名,这因为他已经是个成年人了。

    正宾为冠者取字是有严格仪式的,从西阶走下厅堂,站在正对西厢房的地方,面朝东。主人从东阶走下厅堂,站在正对东厢房的地方,面朝东。冠者站在西阶下的东侧,面朝南。正宾为冠者取表字,并致祝辞:礼仪已经齐备,在次良月吉日,宣布你的表字;你的表字无比美好,是适合英俊男子所有的;适宜就是福佑,愿你永远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

    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视情况而定;末尾的字“甫”,或者是“父”字,是对男子的尊称;中间的字,一般和名的字义有联系,比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和丘相对,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尾的那个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称为仲尼。

    当今时代,大家已经很少再有人取字了,但是,随着****礼的复兴,取字会不会是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时尚行为呢?

    冠礼完毕后,冠者需要拜见有关的尊长。冠者先从西阶走下厅堂,转身东行,走出庭院的东墙,面朝北,拜见在这里等候的母亲,并献上干肉,来表示敬意。母亲拜受后准备离开,冠者拜送,母亲又拜。这一过程中,作为儿子的冠者只对母亲拜一次,而母亲却拜了两次,这是上古时代妇人对成年男子的拜法,称为侠(jā)拜。

    冠者又去拜见站在堂下的亲戚,亲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礼,冠者答拜还礼。然后,冠者走出庙门、进入寝门,去拜见姑姑和姐姐,仪节和母亲一样。冠者拜见母亲、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从此以****之礼相见,所以礼记中说:加冠以后去拜见母亲,母亲答拜;去见兄弟,兄弟对他再拜;这都是因为他已经是****,家人对他施礼。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281节 冠礼中长者的教诲() 
=〃('')〃 =》

    冠者回家脱去爵弁服,换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里拿着一只雉鸟,前往拜见国君。 。。冠者和国君见面时,要将雉鸟放在地上,不能亲手交给国君,因为亲手授受是尊者和尊者之间的礼节。之后,冠者拿着雉鸟再分别去拜见卿大夫和乡先生。所谓的乡先生,就是指退休的卿大夫。这是冠者首次用****的身份去拜见国君、乡大夫、乡先生,所以礼记中说:戴上缁布冠,穿上玄端服,拿着礼去拜见国君,把礼放在地上,表示不敢直接授受;接着又拿着礼去拜见乡大夫和乡先生,都是用****的身份前去拜见。

    冠者拜见尊长之后,主人会用醴酒来酬谢正宾,用的是一献之礼。所谓一献之礼,包括献、酢、酬,献就是主人先向宾客敬酒,酢就是宾客用酒来回敬主人,主人先自饮,然后酬就是斟酒再回敬主人。为了表示对正宾的感谢,主人用5匹帛和两张鹿皮相赠。冠礼至此结束,正宾告辞,主人送到门外,再拜,并派人将盛有牲肉的礼送到正宾的家中。

    乡大夫、乡先生在接见冠者时,要对冠者有所教诲。在教诲的内容上,仪礼中未曾提及,幸运的是,国语中对赵文子行冠礼后拜见诸卿的情况有详细的记载,可以弥补仪礼的不足。国语中记载:赵文子先去拜见栾武子,武子说:我曾和你的父亲赵朔共过事,他这人有些华而不实,希望你今后注重务实;赵文子又去拜见范文子,文子说:从今以后你要懂得戒慎;有贤德的人,在恩**加深时总是更加谨慎,只有德行不足的人才会因为恩**而骄奢。

    赵文子又去拜见韩献子,献子说:记住!你成年之初就应该向善,要不断地由善进入更善的境界,这样,不善就无法靠近你了;如果你一开始就不能向善,不断由不善进入更加不善的地步,那么善就和你无缘了;犹如草木的生长,事物总是依类相从的;人有冠礼,好比宫室有墙屋,要勤加修整;除此之外,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赵文子又去拜见智武子,武子说:孩子要记住,你曾祖赵成子的文采,祖父赵宣子的忠诚,难道可以忘怀吗!孩子要记住:有赵宣子的忠诚,再加上赵成子的文采,侍奉国君就没有不成功的。最后,赵文子去拜见张孟,赵文子先把前面几位长者的教导叙说了一遍,张孟说:他们说得太好了!如果你听从栾武子的话,就可以达到范文子所教导的境界,就可以弘扬韩献子的告诫,将来就可以成就圆满;如果你牢记智武子说的道路就好了;这都是先王的阴德在滋润你啊!

    从国语的这段精彩叙述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冠礼和教育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周代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位的帝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纪长幼,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新王没有成年,就不能执掌朝纲。例如,周武王去世时,成王年龄幼小,虽然入承大统,但是并不具备亲政的能力,只能由周公摄政。直到成王成年之后,周公才还政于成王。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未成年者不具备成为王侯的资格。又比如嬴政13岁就即位秦王,根据史记记载,直到9年后的四月,也就是22岁的时候,他才开始亲政。可见,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如此,一般的士人如果没有行冠礼,也不得担任重要官职。

    西汉王朝对于帝王的冠礼非常重视,根据汉记载,汉惠帝行冠礼时,曾经宣布大赦天下,这也是历史上因为帝王行冠礼而大赦天下的开始。后来,又有因为太子行冠礼而赐百姓爵位的,根据汉记载,景帝即位后三年正月,皇太子行冠礼,赏赐百姓中作为父亲继承人的爵位一级;元凤四年,昭帝加冠,赐各侯王、丞相、大将军、列侯、宗室下至吏民金帛和牛酒,各自都有等级差别;赏赐天下臣民爵位等级,停止纳第四年、第五年的人口税;三年以前更税未交的,都免交;下令天下欢宴五天。如此看来,帝王冠礼颇似普天同庆的节日。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马防,在汉肃宗时担任过卫尉,他的儿子马钜经常跟从在马防的左右。根据后汉记载,肃宗六年正月,马钜到了冠礼的年龄,肃宗特拜马钜为黄门侍郎,并且亲临马钜的冠礼现场。可惜的是,历史中皇帝亲临臣子冠礼的记载仅此一例。

    从南北朝到隋朝,冠礼被废止而不再举行。柳宗元在答复韦中立的信中谈到,“冠礼,数百年来人们都不举行了”。从唐朝到宋朝,曾经在有级的官员中实行过冠礼,按照阶的高下,加不同的冠。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固有文化的迅速流失,主张要在全社会推行冠、婚、丧、祭等礼仪,以此来弘扬儒家的文化传统。司马光痛心疾首地说:废除冠礼,使得人情浅薄,从小到大也不知道****之道,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司马光在它的仪中,制订了冠礼的仪式,规定男子12至20岁,只要父母没有在服丧期,就可以行冠礼。

    本来自  。。/bk/hl/32/32419/nex。hl

第282节 婚礼() 
=〃('')〃 =》

    为了顺应时代变化,司马光将仪礼中的士冠礼加以简化,使之更加容易被大众掌握。(。。)    。      。   此外,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fu)头。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仪的主要仪节,但将行冠礼的年龄规定为男子15到20岁,并从学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果是敦厚喜欢古代文化的君子,他的孩子15岁以上,能通孝经论语,大概知道礼义的方法,然后就可行冠礼了”。

    北宋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也极力倡导冠礼,认为废掉冠礼,则天下就没有了成年人。左传中记载,晋悼公宴请鲁襄公时,问到鲁襄公的年龄,季武子说只有12岁。有人就根据这个例子,主张将行冠礼的年龄提前到12岁,这遭到程颐的坚决反对,说道:这不可以,行冠礼就是为了按****的标准来要求他,12岁不是****的时候。程颐认为,既然已经行了冠礼,就必须按照****的标准来要求他,否则冠礼就成为了虚礼;如果冠礼之后不能按****的标准来要求他,那这一生也不能期望他****,因此,即使是天子诸侯,也必须是20才行冠礼。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洪武元年下诏制定冠礼,从皇帝、皇太子、皇子、官,以及平民,都制订了冠礼的礼仪形式。明史中有关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礼的记载很多,说明在皇室成员中依然保持着行冠礼的传统;然而,从官往下,就很少有能做到的,礼官们所记载的,大概也只是故事而已。可见,在官员和民间已经很少有人行冠礼了。清人入主中原以后,朝廷颁定的礼仪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还是有五礼的名目,但长期作为嘉礼重点的冠礼不再出现在嘉礼的具体条目之中。

    古代男子有冠礼,女子则有笄(j)礼,这是女子的****礼。礼记中说:女子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取表字。笄礼的年龄要小于冠礼,礼记中说道:女子15岁许嫁,行笄礼、取表字。如此看来的话,许嫁的年龄是15岁。如果女子迟迟没有许嫁,就可以变通处理,礼记解释道:女子15岁尚未许嫁,就20岁行笄礼。笄礼的仪节,文献中没有记载,后世大多认为应当和冠礼相似。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的士冠礼的内容,我们现在进入士昏礼的学习中。

    (2)士昏礼

    古代的贵族把结婚看成上事宗庙、下继后世的神圣责任,这篇礼文就是记载了男女在家长的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纳采是婚姻六礼中的首礼,也就是男方想和女方结亲,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庙见是已婚女子成妇之礼的重要仪式,也就是婚后最迟3个月,必须带着新娘到夫家的宗庙祭告祖先,来表示婚姻已经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

    婚事的礼仪是:男家先派遣媒人向女家提亲,然后行纳采礼,用雁作为求婚的礼物。主人在父庙的堂上西侧布设筵席。筵席把西作为首位,案几设置在右边。使者身着玄端服到来,迎宾者出门询问,然后回来告诉主人。主人身穿和宾客相同的衣服,走出大门外迎接。主人两拜,宾客不答拜。宾客主人互相作揖进入大门。

    走到庙门时,宾客主人互相作揖进入。这个样子相对作揖3次,到达厅堂的前阶下,互相谦让三番。主人和宾客一同登上厅堂,面朝西站立。宾客从堂西台阶登上厅堂,走到厅堂的屋梁下,面朝东致辞。主人在东阶的上方面朝北两拜。使者在正厅当中的两根柱子之间授雁,面朝南方。之后,宾客走下厅堂,走出庙门。

    主人也跟随宾客走下厅堂,把雁交给年长的家臣。

    迎宾者出门向宾客询问,宾客执雁为礼,请问女子名字。主人许诺后,宾客走入厅堂的正门,进行授雁等仪式,这一过程和之前纳采的仪节相同。

    迎宾者走出门开始询问宾客,宾客答复事情已经完毕,之后迎宾者回去告诉主人。迎宾者再次走出门后,请求用礼来酬谢宾客,宾客会推辞一番,然后答应。

    主人撤去案几,重新布设筵席,把东作为首位。在房中设置一甒(u)(瓦器)甜酒。主人到庙门外迎接宾客,进入房门揖让的礼节和之前相同,宾客主人同时登上厅堂。主人面朝北两拜,宾客在堂西台阶的上方面朝北答拜。主人擦拭小的案几之后,把案几授与宾客,然后行拜送之礼。宾客手执案几谦恭退让一番,面朝北把案几设置在座位左边,而后在堂西台阶上方答拜主人。

    赞者斟好甜酒,在酒器上放置一个角质的小匙,匙头朝前,从房中走出直到厅堂之上。主人接过盛有甜酒的酒器,把匙柄转动朝前,走进到筵席前,面朝西北方。宾客作揖,进而接受盛有甜酒的酒器,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