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五牙大舰存在的干舷低矮等问题,更是使得其很难通过海路进入淮水,因此邗沟是最佳的选择。
“春耕之后就是邗沟的疏浚,”陆子才伸手在舆图上点了点,“现在我们同时从北侧和南侧进行疏浚,南侧这边刚刚开始,而北侧以军队作为主干,已经疏浚开了从淮水到梁郡的水路,预计在五个月之内就会完成整个邗沟的疏浚。”
李荩忱微微颔首,以现在大汉的国力,自然不容许重新开挖一条运河,能够借助邗沟的既有水路,他已经很满意了。实际上相对应的,江南那边的运河也已经开始疏浚,主要也都是借助既有水路,朝廷需要做的实际上也就是把几个主要的河道连起来罢了。
历史上隋朝的崩塌和隋唐大运河修建时候的劳民伤财有很大的关系,而整个修建过程中,最艰难的部分实际上还是中原那一段。
过了淮水就有很多河道可以利用,而且江南的工匠在这上面明显经验更为丰富,所以所面临的困难和需要的投入并不算大。
第一二三一章 动脉()
等到今年年底,应该就有一条水路能够连接南方的会稽和北方的钟离,彻底把江南和淮南连为一个整体。再加上大江、沔水、湘水、赣水以及大江上游的汉水等既有河道,整个大汉看上去地跨千里,但是至少南方的主要区域都通过这些流动的水连为一个整体。
换句话说,大江也通过这样的水利工程,彻底从原来的天堑变成了现在大汉内部流动的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
“融合和同化”实际上才是华夏民族相比于耕种更擅长的“种族特技”。华夏创造的文明影响着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们,华夏先进的物质生产技术吸引着这些人们,让他们留下。族群就是在这过程中不断的交流和融合,最终重新形成一个更加庞大和多元的族群,但是在文化的认同上,他们已经和最初的炎黄子孙没有什么两样。
通过这种源源不断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李荩忱相信那些归附于大汉的巴人、南蛮部落和岭南部落等等都会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整个大汉之中,这些人自然也就会有新的名字——汉人。
当然了就算是有长江这样的大动脉作为帮助,李荩忱也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因此他绝对不会强迫这些人去改变什么。对于这些一向喜欢“造反”的民族来说,李荩忱并不打算在短时间内就让他们完全融入大汉,只要他们能够逐渐的受到大汉文化的影响,出现一些改变就足够了。
不过这些人也的确和后世明清时期面临的一些情况并不一样,明清时代西南土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至少这个时代的巴人和南中部落等等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而且也没有占据山下的田地,李荩忱能够给他们土地、给他们更先进的耕种技术,他们自然都倾向于听从大汉的调遣和安排。
尤其是以杜齐和李迅等为首的巴人首领都清楚地意识到了一点,那就是大汉现在缺少的就是人口,只要他们这些部落能够听从于大汉的调遣、融入大汉的社会之中,那么大汉绝对不吝惜于给予他们实权,甚至让他们在朝堂上担任重要的官职。这是在之前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也是巴人屡屡想要造反的原因之一。
一条大江流淌,分出去的一条条支流就像是后世的铁路,连接着大汉的土地,也连接着沿江两岸人们的心。
“朕不需要时间,朕需要你们把这件事真的办成千秋功业。”李荩忱沉声说道,邗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战略工程,而且也是为了之后大汉一统天下之后把运河继续向北延伸做技术积累,因此绝对不能出现什么问题。
“臣等遵旨!”陆子才叔侄急忙说道。
而李荩忱的目光转而落在年轻的陆之武身上“现在我们和北方通商互市,白袍应该也趁着这个机会了解到了更多北岸的情况,你们军方是怎么想的?”
陆之武的手落在舆图上“陛下请看,现在实际上整个淮北的防务并没有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密不透风,关键还是因为王轨随时都得准备支援尉迟迥进攻关中,一心不能两用,再加上我们从淮西也能够威胁到他的侧翼,所以他更不能一门心思扑在对付我们上。根据白袍探子传回来的消息,王轨在淮北的防御还是采取重点防卫的方式,以北徐州作为中心向西展开一道弧形的防线。”
李荩忱感慨道“这样防守,进可攻、退可守,王轨的确是个将才。”
王轨可以说是李荩忱不折不扣的苦主了,当初他就是从王轨的手下逃出生天的,但是想着报仇归报仇,李荩忱也不能忽视王轨本身的能力。王轨安排的这个防线向前延伸可以压迫淮西、支援中原,向后退缩也能够保住淮北、遮护青州,可以说是一条颇有弹性、可以自由收放的防线。
陆之武的手最终落到一个点上“因此吴将军和臣都以为,想要北上击破王轨,还是得以此处为重点。”
李荩忱眉毛一挑,看过去“吕梁?”
这真的是一个魂牵梦萦的地方。
“是的,”陆之武沉声说道,“一旦我们渡过淮水拿下吕梁山地,可以向东和水师夹攻徐州,向西更是可以直接和淮西、南阳的大军汇合,最终让整个战线活起来。”
“此话当真?”李荩忱的声音都情不自禁的颤抖一下。
如果到时候大汉真的从吕梁北上,对于李荩忱来说自然也是一个最好的雪耻的机会。
实际上李荩忱已经看出来,陆之武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上一次吴明彻北上的时候就选择了吕梁山地作为进攻北徐州不成之后的另一个突破口,就是看中了这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一旦拿下此处,依托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就相当于在敌人的心腹之中镶嵌了一颗钉子。
只可惜当时的南陈后劲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派出足够的兵力从东西两侧支援吴明彻,导致吴明彻这一支大军反倒是成了深入的孤军,在长期无法突破敌人的防线之后,吴明彻反而被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若不是当时撤退的及时,不知道还会发生什么悲剧。
可是现在的大汉,和当初的南陈,已经截然不同了。
只要配合得当,突破吕梁之后,当真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一棋落定,满盘皆活。
李荩忱斟酌说道“成与不成,你们写一份奏章,朕会定夺。”
陆之武急忙应道“臣遵旨!”
他知道,李荩忱实际上已经在心中认可这个战略了,吕梁是当初南陈跌倒的地方,若是大汉能够在这里站起来,就算是多付出一些牺牲也不是不可取,更何况拿下这里本来就不是什么坏事。
“春耕之后,朕前往钟离。”李荩忱斟酌说道。
既然来了一趟淮南,李荩忱干脆就直接把淮南战略确定下来。陆之武毕竟只是一个年轻的杂号将军,真正可以作出决定的实际上还是吴惠觉,因此李荩忱也想当面看看吴惠觉是怎么分析这件事情的,同时也看看这困顿南朝百年的两淮防线。
第一二三三章 郡县与分封()
李荩忱似乎发现了她的尴尬,摆了摆手“朕等回去洗洗手就好了。”
而沈婺华鼓起勇气,径直走过去,细细的帮着李荩忱把嘴角的油渍擦干净,又用手帕沾了沾温水让李荩忱擦手。
这一次李荩忱并没有拒绝,任由沈婺华服侍,微笑着说道“朕看着陈叔陵这么大的书房,也在想这治理天下,到底应该是郡县制还是分封制?”
郡县制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萌芽,而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就是以郡县制治理天下,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个郡。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吸取其中的教训,认为秦朝在地方上的统治存在很大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过于信任地方的官吏,最终秦朝灭亡也是因为各地形如散沙、没有办法汇聚成一股力量抵抗导致的。
因此刘邦将自己的亲属分封在天下各处,形成了封国和郡县并存的格局,而事实证明,这些本来被刘邦寄希望于能够巩固汉室统治的刘氏宗亲们,不但成为祸害地方、扰乱超纲的主力之一,而且曾经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摧毁中央朝廷的统治并且取而代之,著名的七王之乱就是其中的典型。受到七王之乱的影响,大汉的国力长时间得不到恢复,进而自然也造成了边患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更可怕的是,数百年之后的西晋,七王之乱的翻版——八王之乱,竟然再一次在华夏大地上演,其结果自然就是持续了三百年的乱世以及五胡乱华的悲剧。
李荩忱甚至觉得,历史上看上去最风轻云淡,但是却也是最悲惨的一句话,就是“这促进了民族融合”。
而八王之乱能够让西晋变成华夏最没有存在感的大一统王朝,就是因为分封制给予了这些司马家族的皇室成员们太多的权力。
正是因为吸取了八王之乱的教训,所以之后的隋唐再到宋朝,都没有大规模分封的例子出现,甚至唐宋两朝之中,亲王的权力被大幅度的束缚,乃至于出现了“十六王府”,把这些亲王处于半囚禁的状态之中。
现在大汉完全在施行郡县制的翻版——州郡县三级制度,这和后世的行政管理制度别无二致。但是现在李荩忱也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大汉版图的继续扩张,有没有必要分封,以确保大汉国祚的稳固和延续。
可是李荩忱也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身边根本就没有什么兄弟叔父,要真的算血缘关系的话,应该也就只有弘农杨氏可能和李荩忱有一定的联系,而且李荩忱有可能的生父杨愔和现在弘农杨氏的杨素一脉实际上关系并不算密切,如果以此为借口直接分封弘农杨氏的话,未免有些牵强。
更何况李荩忱也知道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在历史上是什么货色,可以说这个家伙为隋朝的分崩离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李荩忱对杨素和杨氏也不能完全放下心来,毕竟有这么一个坑爹的儿子在。
因此就算是他要分封,肯定也是对萧世廉、裴子烈等忠诚度比较高的异姓进行分封。
然而历史又证明,即使是同姓尚且可能、甚至很大程度上会出现造反的情况,更何况是异姓。而且就算是异姓不造反,朝廷就真的对他们放心么,对他们放心难道就也对他们的子嗣放心么?
毕竟一旦分封,那这异姓王也就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再加上天高皇帝远,朝廷未尝能够节制他们。这陈叔陵都能够在南陈朝廷的眼皮子底下做出这样不轨的事情,那在其余地方远离朝廷的监视,谁知道又会出现什么?
因此长期以来李荩忱也在担忧这个问题。
“陛下或许多虑了,”沈婺华斟酌说道,“秦之灭亡,不在于郡县制度管理之不得当,而在于六国人心不在秦,秦之法过于苛刻,长此以往民心处于压抑之中,但有爆发之处,自然人心浮动,因此陈胜吴广得以揭竿而起,百姓赢粮影从。然究其原因,奴婢以为在于秦朝之律法没有变通之处,在于秦朝未能定六国之民心,而不在于郡县。相比之下,西汉七王之乱,前晋八王之乱,乃是皇室之人‘贪心不足蛇吞象’,反而引起国家之动荡。”
李荩忱微微颔首,秦朝之灭亡,在于百姓骨子里不想服从秦朝的严苛律法,同样的道理,唐朝的灭亡也在于黄巢等人不满于朝廷的苛捐杂税以及让人看不到进身之路的政策,实际上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并没有太大的联系,反倒是七王之乱险些让汉朝自己灭亡,八王之乱更不用说,整个就是时代的悲剧。
虽说最终得力的并不是草莽布衣,但是草莽布衣的确是最先搅动天下风云的人。
至少从历史的脉络来看,接下来的隋唐都没有再行分封制度,那么李荩忱以分封制度稳定地方自然是违反历史的规律的。
如果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百姓身上,那的确李荩忱在这里纠结郡县还是分封的区别也就变得没有意义。
“只要陛下可以安定民心、施展仁政、惩戒宵小,那么百姓肯定就会倾向于安居乐业,而这样朝廷派遣官员管理地方,就算这些官员心怀不轨,那也很难得到手下其余官吏和百姓的支持,”沈婺华沉声说道,“一地之管辖,不可能只是一个人就可以操控,只要地方上的吏员和百姓表示反对,那他也很难成气候。朝廷若是能够再建立起来完善的监察检举制度,那么这些官员对朝廷心存敬畏,自然也就不会再有别样心思。”
顿了一下,沈婺华紧接着说道“相反,一旦陛下分封他人于四方,那么就必然予之便宜行事之权力,如此一来,地方官吏和百姓知仁政出于他人,而非陛下,心有感怀也会感怀他人之恩情,而不会心念陛下之雨露,一旦他人有非分之想,百姓官吏未尝不会随从。”
历史上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能够以一座燕京孤城对抗朝廷数次进攻,甚至最后还可以一路直取金陵,把建文帝取而代之,成就了明成祖的一代霸业。
第一二三二章 鸡汤()
当初李荩忱走的时候匆匆忙忙不说,而且也没有这样居高临下的目光,现在时过境迁,李荩忱也不再是当初那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了,对于时局的看法自然也和之前截然不同。
当然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时局相比于几年前早就已经天翻地覆。
不实地走一走,李荩忱也不能确定现在的淮南就和自己当初记忆之中的淮南是一样的,更遑论淮北了。
更何况两淮防线不管怎么说都是李荩忱最关心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更因为两淮防线在政治上的因素。要真的说进攻的难度,已经快逼近三辅的汉中和直接顶到中原的南阳显然是最佳的选择,相比之下跨越数百里荒芜地带才能发动进攻、而且敌人防线颇为兼顾的两淮,应该是放在最后考虑的。
但是战争本身就是政治的延伸,丢开政治单纯的讨论如何发动一场战争,无疑就是耍流氓。因此李荩忱不可能不考虑一旦自己攻破淮北防线之后带来的重要的政治上的意义。
一来打破了困扰南朝数百年的两淮防线,自然是振奋民心士气的事,对于李荩忱巩固统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二来也能够打击北方的斗志,对于北伐自然也有非常多的好处。
所以即使是淮北是最难走的一条路,李荩忱也不打算放弃,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以来都把最熟悉两淮的吴惠觉牢牢地顶在淮南防线上。
李荩忱提出了前往钟离,让陆家叔侄也都吓了一跳。
钟离那是什么地方,淮水岸边,不折不扣的最前线。
李荩忱固然以此能够振奋士气,而且也表达自己对两淮的重视,但是未免危险了些吧?
“陛下三思,钟离和北徐州一水之隔,臣以为陛下不应该如此犯险。”陆子才急忙说道。
对于这位陛下他也不能算陌生,当然知道一旦她下了决定,谁都拦不住,但是为了让朝中的衮衮诸公不找自己的麻烦,陆子才还是得做出极力劝谏的态度。
实际上对于他们淮南的臣子来说,陛下多停留一会儿就是对他们多一分看重,所以他们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李荩忱眉毛一挑:“塞北江南,朕未曾怕过,朕也并非没有去过钟离,如何不能去?难不成大汉淮南之军已经糜烂不堪一战?!”
李荩忱的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