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这些问题是因为历史遗留还是因为当地的特殊情况,无疑都在官员委任的时候带来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让人根本无法判断一个州的刺史和一个郡的郡守到底孰大孰小。。。
可以说汉代建立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已经完全被打乱。
为了暂时解决这个问题,南陈和北周实际上都是采用的委任都督的方式。
第九百五十九章 新的行政区划()
委任都督的方式在汉末就已经比较常见,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都督主要都是掌管军事,比如著名的东吴大都督周瑜。
但是到了现在,所谓的都督军事,实际上是把当地的军政全部都交给了都督。比如之前的吴明彻都督淮南军事的职务,也就等于将淮南各处州府的军事和民事权力一股脑打包交给吴明彻,但是这种委任有点儿类似于后世清代的总督,毕竟只是战时才会用到。
现在李荩忱也是在通过这种办法在管理,比如都督泸州的骆牙、都督襄阳的裴子烈等等,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个区域的政治和军事不可能长久以来全部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而如果不设立这个职务的话,地方的州府又是一盘散沙。
因此李荩忱必须要考虑建设新的行政制度,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方行政的混乱程度。
趁着现在春耕还没有开始,李荩忱自然是打算将这个提上议程。
在李荩忱看来,真正合适的行政区划当然还是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如果是两级区划的话,无疑会划分的过于细密,现在的李荩忱也没有精力处理每一个郡的事情,所以还是要建立比郡高一级的行政单位。
“巴蜀、南中、汉中、西北还有襄阳,我们的地域已经足够大,也是时候统一郡县的划分和管理,”李荩忱斟酌说道,“尤其是巴蜀内部已经平定,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郡县划分,那么政策很难按部就班的下发下去,无论是我们耕种政策还是钱庄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完整和合理的州、郡和县的行政结构。”
唐亦舜等人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个问题他们当然也都清楚,李荩忱现在的后方已经稳定下来,如果继续使用这种很不合理的制度自然不切实际。
按照李荩忱的想法,自然还是州…郡…县的制度最为合适,这和后世的省市制度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汉代的时候州刺史还没有这么大的实权罢了,只是起到一个监察的作用,但是李荩忱不介意提高他们的民政权力,但是这个提高仅仅局限在民事上,不可能有如汉代末年那样将一个州的军政权力全部下放。
但是李荩忱还是想要听听其余人的意见,事实证明一个有效的从上到下的改革不可能只是一个人的一意孤行,必须要积极的吸取多方意见,换句话说知道要保证大家的部分利益,才能够获得支持。
没有这些臣子的支持,李荩忱就算是想要改革,也只会发现自己的政令根本影响不到地方。
“臣以为现在的我们正是难得的休战时期,所以趁此机会改良行政制度是合适的。”唐亦舜站起来朗声说道,“但是也不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来是因为现在我们的人才尚且不足,很多偏僻的郡县甚至是一个人担当两三个地方的管理,二来是襄阳、白帝城和汉中等地尚且属于前线,此时大规模改革,很有可能导致军队和地方的矛盾或者混乱,给敌人可趁之机。”
“司徒(作者按:唐亦舜官职,管民政,依南朝官制)所说无差,”姚察沉声说道,“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问题所在,而属下认为唐公所说的也正是我们这一次需要集中解决的。”
唐亦舜皱了皱眉,自己指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想告诉李荩忱在现在进行改革的话,很有可能带来的隐患,毕竟现在峡江唐氏等巴蜀世家因为从龙早的缘故,所以在地方行政上还是占据有很高的份额的,这也是因为当初李荩忱根本无人可用,自然就只能先抓着这些世家的子弟补充上去。
现在唐亦舜并不能确定李荩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所以就不敢确保会不会触动到巴蜀世家的核心利益。随着东南士族和北方世家的进入,巴蜀世家必然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肆无忌惮的发展,但是至少巴蜀地方上的行政是他们得以在这个团体之中立足的根本,如果连这个都要被削弱的话,那巴蜀世家可就要边缘化了。
从心底问,巴蜀世家和姚察往日无仇、近日无冤,这个家伙不会在这个时候发难,除非是背后受到了徐陵等东南士族的指使。尤其是姚察一向是寡言少语的人,如此积极地跳出来唱反调,更是让唐亦舜不得不怀疑这一点。
唐亦舜等人微妙的神情变化李荩忱也看到了,不由得笑了笑,姚察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看来还得试探一下:“那姚卿家觉得应该如何改进?”。。
姚察沉声说道:“首先第一个问题,之所以会出现一个人担任好几个地方的县丞,主要原因就是殿下所说的行政区划实在是混乱,很多县地处偏远、人口稀少,但是地域却并不广阔,还有一些县,其土地和周围的郡县犬牙交错,为了方便管理,委派一个人管理两三个地方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消掉这些不必要的行政区划,将这两三个县合并为一个县,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郡和州。”
顿了一下,姚察直接从袖子之中掏出来一份奏折:“这是属下考察前梁和周人的行政制度和行政规划总结出来的划分方法,其中还包括属下针对现在巴蜀的行政区划做出的建议,恳请殿下过目。”
李平急忙去将奏章接过来,李荩忱打开看了一眼,里面密密麻麻写的倒是真的详细。不得不说姚察是史官出身,在追溯历史方面的确有先天的优势。
而姚察接着说道:“至于第二个问题,属下认为现在实际上不需要考虑,虽然是想要实行新的行政制度,但是这行政制度的可行与否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验的,因此我们不妨先挑出来一块地方进行尝试,这样就算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也来得及改正。”
“而本身就处于前线的巴郡、汉中等地,属下认为不适合作为尝试的地区,就算是以后开始落实,我们也要将前线的州府分隔开来,前线州府的一切行政管理应当维持现状、以免生乱,我们针对的应该就是后方已经稳定的州府。”
第九百六十章 如何服从()
姚察明显是有备而来,而且其目标也应该不是针对巴蜀世家,唐亦舜微微松了一口气。。。
李荩忱沉声说道:“既然如此的话,姚卿家认为选择哪一块区域比较合适呢?”
姚察怔了一下,旋即想到前来的时候徐陵跟自己说过的话,汉中和巴郡等地都是不能动的,一来因为这里都是前线,二来这里也是巴蜀世家和关陇集团现阶段的势力范围所在,今天在场的人之中,能够代表东南士族的除了军方的萧世廉之外也就只有姚察了,而且从认同感上来讲,萧世廉对于东南士族实际上并不感冒,毕竟萧家只不过是寒门出身的家族,现在才勉强跻身世家的行列。
所以就算是姚察本来没有这个意思,话从姚察的嘴里说出去,就已经代表了东南士族的意志和想法。
东南士族并不是没有实力和勇气来和其余的两方出现什么冲突,而是不想。毕竟现在李荩忱还没有拿下天下,他们需要共同面对的外敌还多了去了,只要不傻就知道现在起冲突几乎没有什么好处。
按理说这个问题不是姚察这个负责教育的官员应该回答的,不过显然李荩忱对于他刚才对于唐亦舜所说困难的反驳非常欣赏,所以这个时候也直接问姚察的意见。
与此同时,一道道目光也都落在了姚察的身上,不知道这个一向很低调的老好人今天会说出什么话来。
姚察沉吟片刻,朗声说道:“属下认为应该挑选梓潼和葭萌关一带,这里地处蜀道中心位置,是进出巴蜀的门户,之后我们大军从巴蜀北上无论如何都绕不开这里,所以这个地区的民政和行政应该处理妥当,这样才能够避免在粮草供给、物质转运等等上面出现差池。”
唐亦舜等巴蜀世家出身的官员都轻轻松了一口气,看来姚察这一次并不是想要针对他们。
“司徒你怎么看?”李荩忱转向唐亦舜。
“微臣以为善,”唐亦舜急忙回答,“但是只是梓潼一带未免偏小,行政区划不合理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带,或许我们可以将阆中和巴中也加上。”
李荩忱微微颔首:“那么这件事你们觉得由谁去负责比较合适?”
“臣以为当以利州刺史、征北大将军行军主簿徐将军负责最为妥当。徐将军治理白帝城到南部郡一带,功勋卓著,现在汉中周围并无战事,让徐将军来操办此事最合适不过。”唐亦舜微笑着说道。
既然东南士族不想搞事情,那么他也不介意顺水推舟送个人情,让出身东南士族的徐德言来负责这件事。
“准了。”李荩忱倒是没有迟疑,蜀北、汉中一带的官员之中也的确让徐德言这个经验最丰富的出面来负责最合适,“那司徒府和尚书台也要尽快拟定章程。”
“遵命!”唐亦舜不敢怠慢。
李荩忱朝中官职还是遵循南朝宋梁以来的制度,主持朝政的是“三公”,也就是司徒、司马和司空,司马和司空都是军方的职务,现在都尚且悬着,大家都知道这个是留给之后吴明彻和萧摩诃的,而或者给萧世廉和裴子烈的,之不过萧世廉和裴子烈现在实在是年轻,资历还不够。
而司徒,也就是作为文官之首的唐亦舜实际上履行的是类似于之前汉代丞相的责任,这和南陈架空“司徒”而让左仆射来主持朝政还是有些区别的。
虽然现在的官职实际上和行政制度一样也颇为混乱,只不过李荩忱还不想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毕竟天下未定,不能露出任何的破绽,所以有所改变也只能从地方开始。等到到时候天下平定了,不用李荩忱说也会有人主动提出改革现在混乱的官制。
当群臣走出御书房的时候,太阳已经转西,唐亦舜轻轻呼了一口气,而唐正良快步追上他,苦笑道:“今天还真是一个难熬的下午。”
唐亦舜微微颔首:“是啊,姚察的背后肯定有徐孝穆的指点,否则平时稍有些木讷的人肯定不会如今日般如此出风头。甚至某怀疑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徐孝穆的算计之中。”
“老而不死是为贼啊。”唐正良感慨一声,下意识的想到了家族之中的那几个老家伙,钱庄的事情就是他们拍板决定的,而事实证明这绝对是对家族发展有利无害的事情,只可惜家中这些老一辈的见解和视野就算是再宽阔,也终究比不得徐陵。
“徐孝穆成名已久,”唐亦舜淡淡说道,“能够看穿一些事情也在情理之中,现在整个巴蜀行政区划最混乱的实际上就是巴郡和泸州周围,可是姚察分析如此透彻,却对此视而不见,分明是要卖我们一个人情,这也少不得徐孝穆的指点。而这才是徐孝穆最可怕的地方。”
“哦?”
唐亦舜苦笑一声:“卖给我们人情,而我们却不得不要。”
顿了一下,唐亦舜想到了什么,笑着说道:“不过倒是有一点,汉王殿下可是足够聪明,所以徐孝穆根本就不会走到台前,因为汉王殿下是绝对不会允许东南士族有这样一个顶梁柱光明正大的支持的。”
“所以徐孝穆也只能在背后做一些指点。”唐正良若有所思。
“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在乎的地方,”唐亦舜喃喃说道,“徐孝穆一生也算是传奇,陈顼如何枭雄人物,当时徐孝穆在朝堂上也没有对他客气几分,偏偏陈顼还得好生伺候着。可是现在呢,徐孝穆甚至连走到台前的勇气都没有,这说明什么?”
唐正良怔了一下,有些诧异。
唐亦舜紧接着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说明他自己也不想站出来面对汉王殿下,哪怕是随着他年龄上涨、经验更加丰富。显然在徐孝穆的眼中,和汉王殿下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直接的交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这······”
叹息一声,唐亦舜沉声说道:“我们几个世家在抱团的同时,更得好好想想了,这一次我们可以因为徐孝穆的示好而避免触怒汉王殿下,可是下一次呢,等到天下一统之后呢?我们几个家族可不能依靠有可能成为敌人的人来帮助自己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面对汉王这样的人物,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服从。”
第九百六十一章 春耕()
耕种永远都是华夏民族最重视的问题,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其他的一切才会变得有秩序,可以说整个华夏民族的存续,都是建立在农耕上的。
因此李荩忱就算是再怎么发展建设工业,也必须要把农耕放在第一位,没有足够的粮食,那么就算是有再多的工业产品也没有办法拿来当饭吃。
尤其是今年的这次春耕是李荩忱称王以来的第一次春耕,朝廷上下自然是倍加重视,而春耕大典已经早早地排练过了。
虽然已经快到春天,但是天还有些冷,寒风呼呼的吹过来,若是穿的单薄了少不了要打寒颤。而成都府外的所有耕地已经平整过一遍,就等着今年春耕大典之后准备播种。
去年冬天一连两场大雪,是个丰收的好兆头,久经战乱的巴蜀也总算是迎来了少有的安宁。
一头巨大的春牛绕着成都城转了三圈之后,抬到了城南向阳的耕地前,牛绝对在耕作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春牛的出现也是人们对于土地社稷之神的尊崇。
“恭迎汉王!”早就已经等候多时的百姓看到策马出现的年轻人,忍不住激动的躬身行礼。
他们的今天,都是眼前这个年轻人带来的。
李荩忱策马缓缓向前,接受着百姓的呼喊,他有些诧异的发现,这些身上衣服并不算厚重的百姓,看上去丝毫没有怕冷的意思,或许是因为今天这个日子,他们实在是等了太久了。
耕与战,国家根本啊。
李荩忱感慨一声,华夏民族从骨子里就是农耕文明诞生的民族,所以他并不妄求去改变什么,只是想要让这个民族在不忘本的前提下也不落后于时代。
“恭迎汉王!”成都郡守唐正良已经在典礼台下等候,见到李荩忱翻身下马,急忙上前迎接。
李荩忱也看到了典礼台上的那一头春牛,这泥塑的春牛当真几分憨厚老实的样子。而这正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最根本的性格。
周围已经彻底安静下来,李荩忱深深吸了一口气,拾阶而上,先毕恭毕敬的向着远方天地与山川的方向鞠躬行礼,然后从李平的手中接过锤子,看向那一头春牛。
一锤子下去,春牛破裂。
“万岁!”无数的百姓爆发出震天动地的呼喊声。
“汉王万岁!”
李荩忱哈哈笑着将锤子一丢,自己大步走下台阶。
田地中已经准备好了犁耙,按照唐正良的设想,随着春牛破裂,这几个犁耙会同时驱动,耕作今年的第一片土地。
只不过让他惊讶的是,原本应该在一旁观礼以表示“劝农桑”的李荩忱,竟然三下五除二去了靴子、挽起来裤腿,大步走入田中。
“殿下!”唐正良跺了跺脚,旁边的李平等亲卫显然也没有想到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