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势- 第6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众人捧腹大笑。

    秘书转身要走,秦时竹又叫住了他:“等等,在邀请中明确告诉对方,到北京访问可以走两条路,一是在香港登陆,然后到广州换火车沿广京铁路直接北京;另一条是坐船到天津登陆,然后到北京来;前一条路我们可以为其提供沿路安全保证,万一选后面一条路的话,考虑到现在正值战争期间,随时有不测风险存在,我们无能为力,只能劳驾丘先生自求多福了”

    这几句听得众人笑得差点连眼泪都掉下来。

    苏俄出兵的消息同样也到了日本,本已焦头烂额的日本当局因为内阁更迭,压根就没有什么想法和反应,但河合操却震惊地坐不住了。

    他清楚地知道,为了扭转对华作战的不利局面,日本可是向苏俄方面递过某些条件的,当时传来的消息说苏俄方面有意与日本合作,只是在合作条件和代价上尚未谈拢,这边还在谈,这边出兵的消息已传了过来,等于是日本狠狠地被人涮了一把,让他如何不恼?

    看来新政府成立一天也不能拖下去了,可为什么田中义一还不向殿下提交组阁名单呢?(。。)

    。。。

第094章 北上之行() 
一列黝黑发亮的蓝钢列车拖着长长的笛音缓缓地驶离了广州站,在炙热的ri光投she进来之后,第5号车厢的帘布才恋恋不舍地被拉满,这是一节头等车厢,里面全是一间间隔离开来的软卧,通常都是给在华外国商务贵宾准备的,不过今天整节车厢都成了丘吉尔代表团的所在。

    天气很热,空气中仿佛能直接拧出水来,虽然车站反面已尽可能地为头等车厢的旅客们准备了冰块,但依然显得无济于事。丘吉尔的大胖圆脸上时不时有一滴汗珠滚落下来,偏生这家伙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死活不肯将那身绅士礼服脱掉——也不知道已吸收了多少汗水。

    不过,虽然天气糟糕的可以,但丘吉尔却没有任何不适应的神情流露出来,亦或者说,他的心思全在如今微妙的国际形势上了。

    对beijing方面传递来的消息及背后可堪玩味的潜台词,他当然是心知肚明的——这是中国zhengfu在**裸地摆谱!不过,眼下大英帝国还真的不能在这种问题上与中国较真,充其量只能捏着鼻子装不知道了。

    所谓走海路风险大的借口是他压根不会采信的,再借给ri本zhengfu10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在海上攻击英国船,但海路的速度实在是慢了点,在这种火烧眉毛的时候,速度还是越快越好,广京铁路相对而言就具有比较优势。从另外一个角度,丘吉尔也能隐隐约约推测秦时竹的想法:历来各帝国主义列强都是凭借着坚船利炮直入大沽口在天津登陆的。在天津这个地方,不止一次地发生过战斗。满满地都是仇恨。而除了战斗之外,哪怕是各国使节从大沽口平和登陆,也被看做是屈辱的象征,因为这往往意味着这些“洋大人”又要提出中国方面所不能容忍但又不得不接受的要求。在中国已是国联五强的时代,这种屈辱更加地不能令人接受。

    此次丘吉尔动身赴京,当然是抱着交好中国方面的立场去的,无意再在这个关键点上失分。这只是旅途开始时的小插曲,丘吉尔也算得上是能屈能伸的人物。不会太在意这些个小节,他现在满脑子盘算的如何完成使命——伦敦方面在第一时间就对他的请示予以了同意,并且反复告诫他务必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尽快推动中ri议和,使远东地区能够形成有利于英国的新的均衡;第二,务必要遏制住布尔什维克的势力,滨海共和国眼下的局势更是当务之急。

    在他看来。这两个目标无论哪个都不好实现,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形成成熟的预案,更谈不上与自己的随从们商量,好在到beijing至少还有2天2夜的时间,他没有任何忧虑或者困惑,反而换上一付如释重负的神情。

    “这见鬼的天气。简直就在蒸笼里面一样。”嘟囔了一句不列颠最擅长的天气,他拉开了话题,“都说说看,先生们,对于今天我们所将面临的情形有什么观点?”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他又补充了一句:“或者说,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与众不同的变化。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呢”

    “大臣阁下,我很愿意就一些话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作为外交部常驻香港的官员,莫德迅经常往来两地,也给自己取了一个看上去异常中国化的名字,“中国的变化很多、很大。仅以广州为例,这座城市作为南方革命党的心脏城市,在中国革命以后变化得非常快,特别是在秦时竹政权确立全国统治后更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为近在咫尺的殖民地官员,莫德迅对于广州的认识有着直观的感受,他从黄花岗举事开始讲起,一直讲到陆战队进广州城定乱,将十余年将广州城的政治动荡讲述了一遍,同时又描绘了现今的广州经济情况——广州是华南地区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已形成了造船、机械、纺织、外贸和建筑五大支柱产业,在中国国内的重要地位仅次于上海。

    “听上去发展得不错。”丘吉尔点点头,“有多少是beijing方面的功劳?”

    “谦虚一点的说,beijing方面占了50%,香港方面占了30%,本地jing英占了20%。如果不谦虚的说,beijing方面的功劳在95%以上。”

    “这样是否太夸张了一点?”随行的秘书插话道,“虽然广京铁路的开通加深了与beijing的联系,但两者间毕竟间隔遥远——这个距离可是比伦敦到巴黎或者柏林的距离要大得多。”

    “丝毫没有夸张。”莫德迅认真地解释道,“广州的秩序,是国防军带来的,在他们入驻以后,没有任何大规模的不稳定情况;广州的资本,是辽阳集团引来的,确切地说,在辽阳集团投下巨资后,南洋的中国华侨才被吸引过来投资;广州的社会秩序与管理制度是beijing方面确定的,甚至于派遣官员到香港学习市政管理办法的决策也是beijing方面制定的”

    “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丘吉尔把玩着他心爱的烟斗问道,“秦时竹不是号称最讨厌租界和租借地么?怎么会派官员向我们学习?”

    “这一点上我没有夸大,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治安管理,无论是市政建设还是社会维护,广州一直以来都在学习香港的做法,一些年青官员——通常受过良好教育,被派遣过来学习,回去后过不了几年就变成了所在部门的骨干。您要知道,在中国的官僚体系里,真正掌握实权的不是一两个最高长官,而是密如织网、毫不起眼的部门负责人及其关系圈。因为市长3…4年就会更换,但局长和处长们只要他们愿意,可以在这些位置上呆个10、20年。更要紧的是,他们面临的利益集团不大甚至还来不及形成,因此在很多方面,政策的推行甚至比我们更彻底、更直接”莫德迅耸耸肩,“各位也许会将其视为minzhu体制的不健全,但从我理解的角度出发,这么做保证了决策效率和行政执行能力。更何况,谁都承认,秦时竹政权压根就不算minzhu体制,充其量只能说是威权体制。”

    恰好有人补充证明莫德迅讲的是实情,不仅香港,上海的工部局、天津的公共租界中都有派遣过来学习考察的中国官员。丘吉尔的笑容就有点儿僵硬,他原本以为秦时竹只是个自信心膨胀的民族主义者,如果真如莫德迅所言,应该是个不太好打交道的对手。

    “阁下,我刚才说的是广州自身的变化,不过,这还不算粤港之间最重要的变化,最重大的变化是目前的人员流动发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变化。”

    “有大量的中国人跑到香港去?”

    “可以这么说,但也有更多的人跑回中国去。”

    丘吉尔笑了,拍拍莫德迅的肩膀:“你似乎过于紧张了一点”

    “不,前段时间我利用空余时间做过分析。到香港来的中国人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清朝的遗老遗少,在斗争中失意的军阀政客,以及在竞争中被排挤出来的土豪,以及在治安整肃中被清扫出来的黑道头面人物;而另一类则是刚刚脱离了土地,差不多除了随身衣物外别无他物的赤贫人士前一类主要是消费者,除了钱没有特别的贡献,反而经常发生事端;后一类虽然为香港低端产业提供了急需的劳动力,但几乎都是文盲,只能做最简单、无用的重复劳动。”莫德迅将声音提高了八度,“而离开的人呢?除了一部分其他原因外,很大一部分是熟练劳动力及其家属”

    丘吉尔的脸se开始凝重起来,“你的意思是,香港的产业熟练工人正在逐步流失?”

    “没错,正是这个迹象。一方面是因为广州更为优厚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产业迁移,带动着工人随同前往;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广州有大量与香港类似的产业,他们同样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无形中就把人员给吸引走了。”莫德迅介绍道,“同样一个工人,到了广州之后能多拿15…30%的薪水,哪怕是同样的薪水,因为广州物价更低,他们能剩余更多。”

    丘吉尔沉住气,问道:“这种情况为什么我没有接到相关汇报?”

    莫德迅苦笑一声,别看他在香港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真到了英国国内其实什么也不是——别说他没有写这个报告,即便写了,也不见得能够呈递到高高在上的殖民地事务大臣手中,倘若没有这次赴京之行,他们之间可是相差着十万八千里呢,他可不想自讨没趣。丘吉尔也就是下意识地一问,以他多年在政坛纵横捭阖的洞察力,下一秒钟就完全明白了其间的前因后果。

    他拍拍对方的肩膀:“这次与中国方面谈判,你就做我的特别助手,我认为你要比beijing城里只知道风花雪月、附庸风雅的先生们可靠得多了。我有一种预感,这次与中国的谈判,绝对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斗争”(。(。)。)

【第084章】 关前激战() 
另一方的指挥所里,曹锟和何宗莲正为如何开展进攻而讨论。说实在话,曹锟和何宗莲是互相看不起,曹锟看不起何宗莲是因为他不是北洋系统的人,后者与清廷之间的关系更甚于与北洋袍泽之间的情谊,而他这个第一镇,也是因为有不少满人,清廷为了彰显满族的优势地位,故意列为第一镇,而原来袁世凯练出来的第一镇就变成了第二镇,那才是北洋的精锐所在。何宗莲看不起曹锟的理由也很简单,曹锟原先是个布贩,基本没什么文化,不能和段祺瑞、冯国璋这些喝过洋墨水的人相提并论,而且曹锟为人粗鄙,一副愚忠模样,事事都听上头的,活脱脱一个奴才,从打仗和带兵的能耐来说,那就更加差了,山海关这么要紧的地方,居然被他打成这个样子,连前沿阵地也丢了,还敢大言不惭地说歼灭多少敌军、奋勇抵抗云云,更让何宗莲在心里鄙视。

    围绕着进攻,曹锟知道何宗莲不服气,有心想让他去尝尝革命军的苦头,而何宗莲也想露些手段让曹锟看看,不然这么大老远派他来增援就失去了意义。最后,两人商定,四更造饭,五更出击。

    “轰!”多日不响的北洋军火炮又开始了发言。由于曹锟部的火炮在原先战斗中已被革命军摧毁了大半,故而一直不敢动弹,直到第一镇到来后才又有了像模像样地火炮部队。当然,他们这点实力比较革命军而言,还是远远不如的,听从曹锟的劝告,何宗莲也挺识相,把炮兵藏得好好地。不然革命军招呼到。而陆尚荣这边由于失去了飞艇的支援,只能依靠飞机轰炸,效果和战果不太明显。北洋军的炮兵也就基本无所损失。

    炮击一结束,天光也亮了一些。在陆尚荣的高倍望远镜里。出现了密密麻麻的北洋军进攻身影――开始集团冲锋了。他看得出来,这是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队伍,装备比较整齐,班与班、棚与棚之间保持着队形,巧妙地利用地形地物接近革命军的阵地。北洋军一律穿那套新军军服,剪短了的辫子缠在头上(这是袁世凯为新军争取来的优势,可以不用象巡防营那样留长辫),鼓鼓囊囊的子弹带背在肩上。从胸口斜挎下去,手中端着汉阳造步枪,枪尖的刺刀在晨曦中闪着寒光。他们成群结队,猫着腰小心翼翼地逼过来了。就在他们离阵地约200米时,随着一颗信号弹升空,忽然直起身子来,呐喊着冲锋猛进。“杀”千百个喉咙同时喊起,一时,杀声如雷!

    就在这个时候,原先一片沉寂的革命军阵地上。突然爆发出猛烈的枪声。多个布置巧妙的暗堡、掩体里马克沁重机枪吐出了粗大密集的火舌,而沿着战壕摆开,交相互通的壕沟里。革命军战士立刻到位,伏在枪位上。出枪,眯起眼睛,三点一线,瞄准敌人,连连扣动扳机,沉着地向进攻的北洋军射击。象海潮一样澎湃而上的北洋军,象秋天东北旷野上成片成熟的高粱,被一把把神奇硕大锋利的镰刀拦腰扫过。成片成片地倒了下去。躲过子弹的北洋军,也有不少踩中了革命军预先埋设的地雷。不时有爆炸声响起,然后就是几个人被送上西天。

    “好!打得好!”看到这里。陆尚荣一手握着望远镜,一手握紧了拳头,高兴地大喊。

    蒋方震同样也在观察着阵地,突然,他叫了起来:“师长,不好,那边有情况!”

    “什么?”陆尚荣一惊,连忙举起望远镜重新看,只见在阵地偏左的地方,正好两条战壕交错的地方,突然冒出了北洋军的敢死队。12月底的清晨,天气充满了寒意,风吹在身上象刀刮过似的,但就是这些敢死队,居然一个个只穿了贴身小衣,手中挥舞着雪亮的大刀冲了上来。在阵阵的硝烟战火中,嘶喊地朝革命军的阵地冲来――这是何宗莲的一着妙棋。趁着夜幕掩护,昨天晚上他就派出了这支敢死队,趁着大部队进攻,革命军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中间时,突然从地上冒了出来。

    陆尚荣仍然一动不动,可他的心却剧烈地跳动了起来。要知道,敌人突如其来的出现、奇袭,本身就是对守军心理上的一个极大震慑,他要看看自己的部队是怎样应付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的,不经历这种挑战,部队永远不能成为精锐。

    战壕里的轻机枪、步枪、手榴弹向突然跃起,奋勇冲上来的北洋军敢死队拼命射击。可是,虽然也扫倒了不少敌人,但更多的敢死队因为死角却打他不着,眼看就要冲进战壕了。就在这时,革命军的迫击炮开始了重点发言,集中所有的火力狠狠地砸在了那片阵地上,射击有死角不错,但曲射的迫击炮还是够得上的,炮弹接二连三地在敢死队中爆炸。得到了火炮的近距离支援,守军士气大振,临危不乱,用交叉火网封锁了意图前往增援的北洋军后续部队。

    火炮毕竟不能全部消灭敢死队,冲得快的还是杀进了战壕,“嗷嗷”叫着向革命军扑来,不巧的是,他们遇上的对手也不弱,负责这一片防御的正是宋哲元他们连,曾经奇袭过北洋军阵地的小伙子佟麟阁也在这里,此刻,他已是排长了。

    “弟兄们!杀啊!”他首先挺起步枪,向最近的一个敌人刺去,大刀力大,刺刀较长,两人纠缠在了一起,“铛铛”声不绝于耳,终于,他瞅准一个空隙,隔开了敌人的大刀,朝着对方胸口扎去,“啊!”的一声惨叫,鲜血直往外喷,溅了他一身。

    这时,训练时间长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佟麟阁他们排里,有好些是入伍仅仅2个月的新兵,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