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双方都没有信心的前提下,在鄂木斯克城外展开了谈判。
对布哈林带来的几条谈判纲领,孙传芳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反要求:
第一: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可暂时停火,但不得对鄂木斯克进行任何形式的增援,否则视为违约;
第二:基于人道主义考虑,允许城内的红军投降,由国防军给予战俘待遇,等和平协议达成后归还;
第三,俄国在18、19世纪吞并的远东、西伯利亚、中亚等领土都需要明确放弃,并按照保守势力范畴纳入中国版图;
第四,在两国缔结和平条约后,中国不会再承认沙俄及其他临时政府的正当性,但对于已经在中国境内避难且遵守中国法律的居民,允许他们按照自由愿望选择留下还是回国;
第五,红军必须赔偿费丧失;
第六,领土变更后涉及的人员迁徙,中国将尊重其个人财产权,但仅指动产,有关不动产都是领土附着物,理应为中国所享有;
第七,俄国从中国掠夺而去的文物必须如数归还;
按照大本营的要求,孙传芳一口气提了17条反要求,两人立场相距甚远,一开始就陷入了僵持。
!#
“
。。。
【第092章 】 最长的一仗(20)()
最长的一仗(20)
中俄双方在立场上差距如此之大,以至于要想达成协议根本就是困难重重,对此,布哈林感到无可奈何。,观看本最新更新)在抵达鄂木斯克之前,他原本对于局势还有不切实际的希望,直到抵达之后,了解到红军将士们真实的情况后才算是清醒了一番晨辉战神。
骑一军的失败表面上不过就是另一次华沙城下的失败,以至于规模和范畴还要小得多,但布哈林却敏锐地感觉到,根植于内心的失败感和恐惧感却更为深刻。从上到下,不论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还是普通士兵,都没有继续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要么开口就是援兵、资源。而从物资盘点的情况来看,也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但无论是他还是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或者别的什么高级军官,都不敢说接受中国人的条件。光放下武器就地投降这一条就做不到,契卡可是出了名的凶残,只需有过投降经历,将来无论怎么样都会留下历史污点,除非和布尔什维克对着干,否则这样的代价是承受不起的。可不接受又能怎么样呢?中国人的飞机、坦克、大炮都已经让人充分领教了,别说现在士气低落、粮弹两缺的骑一军根本不是对手,就是兵强马壮的时候,骑一军也没有把握。
布琼尼已经不止一次派遣部队尝试突围,除了给对方增加记录以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结局。更让他焦躁不安的是,谈判进行得非常艰难,对方根本就不重视这个谈判,非但没有派遣任何谈判代表——在潜意识里,布哈林没有将孙传芳当做是谈判代表,因为对方根本就没有任何谈判的诚意,反而恨不得谈判破裂,以造就军人的不世之功。
他原来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不趁势发动进攻,以便速战速决,尽快处理隐患,接触以后才明白,对方根本就不屑与红军交战,困都能够将布琼尼困死。这种条件下的谈判,自然谈不上有多少热衷,说不定对方还盼望着谈判破裂,好方便继续放手行事——这才是军人的热切。
想到孙传芳提出这些要求的时候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出来的场景,他就恨得牙痒痒。
“馨远兄可真是威风啊,大涨了咱们中国人的志气”指挥部里,所有人都乐呵呵,原因无他,在布哈林第二次前来商量的时候,孙传芳斩钉截铁地说出:“所有条款,已经我国大总统审阅,代表我国最终立场,所有文字不许改动一个,贵方只有允或者不允的选择”
孙传芳摆摆手:“这怎么能说是我的威风呢?明明是前面部队打得好嘛!大总统做出这个指示才真是威风”
蔡锷笑道:“可人家不知道啊,风头都让你抢去了,我看布哈林当场脸都绿了,恐怕吃了你的心都有。,观看本最新更新)”
“吃不怕撑坏就吃。”孙传芳心情明显极好,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一贯是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哪里有如此硬气的话来?虽然是秦时竹明确指示,但借自己的口说出来,想必将来也是要青史留名的。他斟酌着词句,“硬话是说了,眼看3天的考虑时间也快到了,对方没个答复,恐怕还是要攻城。”
“攻城不怕铁道炮已经运到前线了,明天正好试试能力。”提到这门铁道炮的时候,所有的参谋们都是跃跃欲试,恨不得设身处地以便一睹为快。说起来铁道炮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概念,前几年德国用来攻打巴黎的“巴黎大炮”就是最标准的铁道跑,不过这门标注为“太行山号”的铁道炮有个十分引人关注的焦点,就是上面那门口径20的火炮是国产自铸的。
得益于德国的技术输出与扶持,在基本军工领域,中国进步很快,20虽然在西方列强眼里算不得什么,可在中国就是一等一的巨炮了,别看早在“镇远”、“定远”时期中国就有305mm口径的舰炮,但那都是舶来品,上面没有一个中国自造的铆钉,而这回“太行山”上的火炮,却是标准的国产货,正经的48倍径8英寸舰炮。当然,整个铁道炮系统还是德国工程师帮着援建的,但从火炮到机车,已经是全套国产了,还不值得大特?
按照何峰为总装拟定的规划,8英寸舰炮技术成熟后,海军就要开始大规模建造巡洋舰,而舰炮顶用与否则是关系巡洋舰有无能力的根本保证——还有什么比现场轰击更好的试验效果呢?所以一听有这样的好机会,硬是将整套装备从包头基地挪到鄂木斯克城外。
3天的日期很快就到了,布哈林只能无奈地坐等国防军的上门末世涅凰。
有关谈判条件,对方既然一个字也不允许更改,他也只有实话实说,将消息传导到莫斯科去。当然,他一直认为这并不是北京完全真实意思的表达,外交嘛,漫天要价就地还钱是最合理的,哪能一个字也不允许改呢?布列斯特条约如此苛刻,列宁也是反复与德国商量才确定下来的,目前局势可是比当初要好过多了,中国人虽然在远东耀武扬威,可红军已经在欧俄部分站稳了脚跟,按照布哈林的想法,只需把红军主力调过来,中国人哪怕再多也不够打的。倒是这样一个集团军一个集团军的添油战术很容易让中国人各个击破。所以,很多时候他不止一次地流显露埋怨托洛茨基、斯大林过于保守的情绪,倘若当初间接大军压境,现在就没有这么多麻烦事情。自然,庞大的后勤保障与物资补给压力被他选择性地予以了遗忘。
老资格的布尔什维克布哈林能够**对托洛茨基和斯大林的不满,但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可不敢说这个话,要知道对方连列宁都敢反对,现在说几句领导人的牢骚话自然不在话下,可这么耗着并不是办法。布琼尼只好提出自己的建议,委婉地劝道到:“布哈林同志,你看我们能不能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呢?中国人的条件我们大能够答应,但也只是一纸合约而已,只需等我们恢复过来,想怎么办就能够怎么办。布列斯特合约不也没有捆住我们的手脚么,我们能够”
布哈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霎时又摇摇头:“现在和布列斯特条约不同,现在并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党中央还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只需我们坚持下去,就会有援兵抵达。至于其他,不是你我考虑的问题。别的条件都能够忽略,光是让你们放下武器投降享受战俘待遇的条件就绕不过去,布琼尼同志,你能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么?”
布琼尼嘴唇动了动,他心底当然是能接受的——只需中央将来不秋后算账,到中国人的战俘营走一圈也比在这里等死好。但他也知道这也只是他的臆想而已,布哈林是绝不会同意的,更不必指望托洛茨基、斯大林等人点头。
伏罗希洛夫见布琼尼有点失落,cha嘴问道:“既然中央拒绝中国人的提议,也表态要我们坚定守住,是不是能够给我们派遣援兵呢?只需有足够的兵力,不但鄂木斯克的围困能够解除,以至于中国人只能退回老家去。”
布哈林撇撇嘴:“援兵会来的,我走的时候,沙波什尼科夫同志已经在组建远东集团军了,可时间没这么快,还需要我们维持至少1个月。”
伏罗希洛夫满脸苦笑,别说1个月,中国人说不定明天就打过来,仅仅依靠目前这点实力,还真是不够瞧的。他只能无奈地发出:“唉”的长叹。
就在叹息声还没有完的时候,一声尖锐的啸叫猛然响起,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第一发20炮弹劈头盖脑地就砸了下来,紧接着,仿佛拉开了交响曲的序幕一般,大大小小的炮弹好像雨点般地落在鄂木斯克城内与红军的防御阵地上。
“敌人开始进攻了。”布琼尼看了看脸色发白的布哈林,明显后者对刚才如地震般的声音不适应,注释道,“刚才落下炮弹的口径,至少在8寸以上看来,中国人是铁了心要吃掉我们了。”
鄂木斯克整座城市笼罩在硝烟之中:头顶,是四周盘旋,不断投弹轰炸的飞机,要么是一枚枚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要么是让人胆战心惊的烧夷弹,这些玩意落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火海,大火以至能把金属都烧融化掉;外围,则是300余门各种口径的火炮,领衔的自然就是“太行山”号,布哈林原本是深信士气决定战争结果的,但到现在他也明白,没有强有力的支持与工业基础,仅凭一腔热血是注定会失败的他在笔记本中刷刷刷地写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必须建设一个强大的苏维埃国家,这样才能够赢得未来”
赢得未来自然是虚无缥缈的事情,可现在这等被动挨打,只能接受不能反击的局面却不是大家所要的。
在炮声轰鸣中,理论家布哈林在拼命寻找出路
“
。。。
【第093章 】 最长的一仗(21)()
最长的一仗(21)
ps:本章为上周欠债,本周至少还有2次更新。'小说'
在铁道炮重点发言的轰鸣中,围攻鄂木斯克的战役打响了。与事前人们想象的不同,国防军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并没有出动任何地面部队,落在鄂木斯克城里的,全部是炮弹和炸弹。在兵站建成以后,各类抢运囤积的物资保障大大地缓解了前线的压力,使得部队长官能够放手用火力开路。
但这种稠密的火力却是红军所承受不起的,在连绵不绝、无止无休的炮击和轰炸中,所有人的精神都接近崩溃,即便是意志最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也对未来的前景发生了动摇汉鼎记。虽然红军已经预料到了猛烈的火力,也敦促士兵挖掘了防空洞、防弹洞,但在缺乏大规模机械力量的时候,用人工挖掘无疑是个最费力不讨好的局面。更不必说,鄂木斯克本来地方就不大,再拼命挖掘也不可能每个人找到合适的掩蔽所。那些高大的建筑物根本就挡不住从天而降的炸弹。当250公斤以至500公斤的航弹落下来时,每个人都只能祈祷,而虽然不那么沉重,但却更令人恐怖的烧夷弹迸发时,则让人躲无可躲。
根据大本营的要求,蔡锷将鄂木斯克的围攻战当成了新式武器的检验场所,各种各样的新式武器轮番上阵,但他知道,头几天展示的还不是国防军的全部家当,他手头标着绝密字样的这份清单,才是最厉害的杀手。
在这份清单上面,赫然印着几个大字——特种弹。到蔡锷这个级别,当然能够明白,所谓的特种弹是什么东西。在德军掀开毒气使用的盖头后,西方各国竞相发展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何峰主管的总装自然不会视而不见。现实上,各类毒气的配方应有尽有,难的只是实现工业化生产。但在这几年的化工建设浪潮中,国内的化工水平大幅度增长,再加上与德国的技术合作,特种弹的生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德国投降以后,根据事先安排,大批军事专家、技术专家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到了中国,随同而至就是各类技术。除了铁道炮,特种弹自然也是合作的成果之一。除了已经大规模制造,并且运抵前线的芥子气外,在更高密级的实验室里,有关沙林毒气也在紧张地研制。'小说'
与此同时,大本营亦秘密组建了毒气战部队,这种徽章上有骷髅标记的部队被人称为“夜叉”,即便是最**的特种部队看到夜叉,也是汗毛倒竖,不敢轻易招惹。兵站建设完成之后,大本营在补给完常用物资外,也把“夜叉”部队发给了蔡锷。此刻,捏在蔡锷手里的,就是沉甸甸的“特种弹”清单,累计共有50公斤航弹8000枚,105mm口径炮弹3000发,几乎是将全部库存的特种弹都拿到了前线。
“林中校这个,特种弹的能力到底如何?”
“蔡长官,理论上说,就鄂木斯克这点地方,只需有1000发就能够全部覆盖了。但考虑到城市地形的复杂性以及各种各样的掩蔽所,效果会打很多折扣,因而必须追加数量,我的意见是将这批弹药分3天实施,第一天4000,第二天4000,第三天3000。”林中校是夜叉部队的负责人,听说是留学归国的高材生,面上看上去文质彬彬的,活脱脱一个学问分子,如果放在其他地方,蔡锷还真不敢将他与夜叉部队联系起来,可现在对方胸口赫然就别着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骷髅章。
“那行,我会安排下去。”蔡锷沉吟了半天,最后还是忍不住问道,“这个假如全部投下去,会死多少人?”
“这个说不好”对方看来也很慎重,想了又想,“国内的实验全部是用动物来做的,虽然德国专家给了一部分德国使用的效果数据,但与目前这种情形存在很大差异。德国的战场实践多半是在宽阔地,对战壕有生力量进行杀伤,类似于对一个聚集在城市的敌人进行投掷还没有过先例。另外,风速、温度对特种弹的效果均有很大的影响,微风、温度高更容易让弹药挥发与扩散,目前温度已经足够了,就是风稍微有点大。”
“那么,你估计有多少人呢?我说的是大概。”
“也许4…5万。”林中校估算了一番后,得出了一个数字,“如果人口再稠密点,杀伤力会更大。”
一枚特种弹是普通弹药造价的十余倍,但如果真能达到这个效果的话,效费比也能划得来,蔡锷沉吟了一番,似乎若有所思,但手上的笔好像千钧重量,一下子竟然僵持在半空中,落不下去。
看着蔡锷凝重的脸色,林中校忽然笑了起来:“我知道蔡长官的想法,但残酷又怎么样?战场本来就是残酷的,难道用子弹用炮弹就仁慈一点?我本来有点负罪感,但一想到毛子当年用排枪、马刀对付我们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一想到海兰惨案,我所有的不安都消失了——这才是以牙还牙剑道独神!”
蔡锷点点头:“你说的不错,倒是我犹豫了。”说罢,他在演讲上大笔一挥,签署了同意的字样。
直到签署完毕,蔡锷都还没有弄明白“同意”两个字的分量。
对于鄂木斯克的红军来说,白天简直是噩梦般的一天。中国人的轰炸和炮击仿佛无休无止,所有人都只能在各种各样的掩蔽场所里瑟瑟发抖,现实证明,那些看上去结实的土木工事抵挡中小口径还行,在150mm重型榴弹炮,250公斤以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