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都没有称得上的优势和实力。
次日上午十时。就在日军纠集大部队。准备突破当面35团所构筑的防线时,沉寂多时的国防军炮群开始发威。无数的大口径炮弹带着炙热的温度,劈头盖脑地朝鬼子扫去。
在前些日子的交锋中,国防军的炮群曾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日军第一次登陆崂山湾时,隐蔽巧妙、火力密集的国防军炮群给滩头登陆的日军好好上了一课,让他们体会到了被弹雨覆盖的滋味。其后,这一炮群仿佛消失了一般,任由日军舰炮群发力,自身却毫无还击,让担负主要防御任务的11师官兵吃了不小的苦头。
在一片呐喊声中,以为逮住华军主力的日军发动了猛烈的冲击,他们到现在为止,由于信号传递和情报的缘故,正在冲锋的日军官兵并不知道自己已是笼中之鳖,还在做着一举歼敌的美梦。突如其来,准确无比的炮火让他们吃了一惊,已做好进攻准备的部队被猛烈的炮火所压制,已直起身子,准备冲锋的部队被满天飞舞的弹片割去性命,还没有看见敌军,进攻部队就出现了不小的伤亡,每个日军的心头都是沉甸甸的。
这种炮火让他们想起了第一次登陆时的可怕情景,华军的火力如同地底下冒出来一般,劈头盖脸却又异常精确,那种暴风骤雨般的打击让人喘不过气来。后来,在进攻当中虽然还能遭遇国防军的火力打击,但无论力度还是范围都没有这样震撼人心,难道又遭遇了这样的炮群?每个日军都把脸埋在地上,耳畔回响着炮声的呼啸,心头却在苦苦思考这样的问题。他们心中也有疑问,我们的火炮呢?炮火很密集,威力和气浪同样扣人心弦,但日军将士不无遗憾地发现,在这曲修罗安魂曲中,唯一缺少的却是本方的还击火力。
在神尾加强师团的建制中,原本拥有一个山炮兵中队、两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四个独立攻城重炮兵大队和一个重炮兵中队,可惜的是,因为物资搬运不便,除山炮兵中队和一个重炮兵中队跟随大部队展开行动外,重炮兵联队和攻城重炮兵大队尚逗留在滩头阵地,苦于运输能力和机动力的不足,只能干瞪眼空着急。与他们相伴的还包括两个独立工兵大队、临时铁道部队、野战电信部队、无线电中队、架桥工程大队、野战探照灯部队、野战医院担架队及兵站后勤部队等各种各样师团直属部队,兵急如火,依靠这些显然是不行了。
炮弹一发接着一发的落下,仿佛廉价地不要钱,日军步兵所遭受的摧残和折磨与时俱增,躲在后面的山炮和野炮压根就不能压制住对面强大的火力。刚才有几门38式野炮(75mm口径)试图还击,才刚刚打了几炮,还没练熟身手,位置和弹道就已被测出,很快国防军的炮火就调整了方向,炮弹像长了眼睛一般飞了过来,毫不留情地将重达900公斤的火炮炸飞,受惊的骡马四处乱窜,也根本顾不上它们蹄子下踩着的生灵是不是以前熟悉的主人,只管夺路狂奔,被牲畜们伤到的日军居然比被炮弹片击中的还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
华军的炮火怎么打得那么准?联队长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终于发现在不远处的空中漂浮着国防军的飞艇,正是后者将日军阵地上的情况源源不断地通报给35团及他们身后的炮群,日军阵地上有高射机枪和气球炮可以防止飞艇低空轰炸,但对于远远地担负观测职能的飞艇,留着仁丹胡的联队长只能感叹爱莫能助了。虽然在神尾师团的编成内原本还有陆军飞机队,可是那几架可怜的、结构简单的飞机如同若宫丸上的水上飞机一般,已成为国防军战斗机的枪下之鬼了。虽然神尾师团长一句轻描淡写的话就过去了,但联队长现在却着实尝到了苦头。无法摧毁、无法压制、无法躲避、无法撤退,那么,便进攻吧。希望能用尸山血海冲出一个大胜来!
。。。
【第121章】 拼死进攻()
第121章拼死进攻
从个人的勇武作风和战术素养来说,国防军和日军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在尖端兵力上,国防军因为拥有后世的经验和陆尚荣的悉心调拨,国防军有一支训练有素、格外强悍的特种兵部队,他们往往以正常兵种身份为掩盖,或是栖身于内务部直属武警,或是潜伏于中央卫戍师、中央教导师或者总统卫队,如果以此为基数,进行中日两国的大比武,那么在各自庞大的兵力群中,在前1000名这个层次,日军将败得体无完肤,虽然战争不是靠1000人就能打赢的,但这1000人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要用1万甚至更多的兵力付出牺牲才能做到。
在精锐兵力层面上,国防军两个中央师因为得天独厚,实力自然也非同凡响,他们不仅拥有当时中国所能装备的最先进武器(指实际开发成功并可用于大规模使用的武器),而且在人员、物资、待遇等各个方面都处以最好水平,甚至在军官上,这些师几乎拥有这个时空秦大总统所能搜集到的被历史证明是无比优秀的中国年轻军官团体(包括一大批国共名将帅),他们不但接受了现代战争的熏陶,而且拥有或多或少的实战经验,再加上近乎志愿兵役制的优越性,构成了国防军最为精锐的部分,他们不但是常备中的常备,更是整个国防军的样板部队。而日军虽然也强调刻苦训练、精兵报国,也有所谓的“常设师团”。但就战斗力和受到地待遇而言,不会像国防军那样有如此“突出重点、突出核心”的情况。以日军近卫师团为例,虽然号称是“天皇陛下的御亲军”,在政治地位上和中央卫戍师几乎一致,但在军事地位上未必比其余常备师团高多少,甚至于在日军内部,很多师团的战斗力相当于甚至高于近卫师团。但在国防军中,两个中央师是明文规定的战略预备单位。优先享受各种装备和补给,更编有当时中国两个唯一的装甲团部队,实力高出其余各基干师团一大截。如果选择让中央卫戍师和任意一个日军师团进行单挑,赢面非常大。如果将这种比较推广至各自的基干部队,在15万人层面上,国防军依然能够不落下风。
在普遍兵力地层面上,日军储备面广、储备量大、后续兵员构成丰富与质量高的优势就体现出来。因为日军除了军官外。所有师团地士兵都是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一满将退出现役而转为预备役,虽然一个部队的战斗力在不断补充新兵的过程中难以达到顶峰状态,也不容易发挥出最大的配合性,但这种体制无疑能为国家培养大批接受过训练的、有一定从军经验的士兵,一旦基干部队出现较大规模的兵力损耗,他们能够在动员后迅速补上而不至于战斗力下降地太多。而且,日本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民基础教育体系。几乎每个日军士兵在入伍前或多或少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准,相对于中**队90%以上是文盲组成的比例显得相当惊人。经验显示,充分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士兵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训练要领,有利于迅速领会作战意图和战术指南,也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形成战斗力。再考虑日本政府的动员能力和丰富地举国战争经验,一旦战争长期化。日军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占据主动。
眼下出现在35团面前的日军就是如此,虽然除了一小部分中高级军官有过日俄战争或日清战争的经验,其余下级军官和士兵机会都没有实战经验。但他们所接受的良好训练使他们形成了近乎条件反射的作战本能,一听炮击,几乎所有地日军都迅速趴下,用娴熟的技巧寻找遮蔽物,一听进攻口令,被压制地抬不起头的日军士兵用平时练就的匍匐前进的速度继续朝35团的战壕推近。除了被炮火命中的倒霉蛋,其余部队都保持着进攻发起时的进攻队形和梯队层次,虽然做不到无视炮火杀伤的威力。但能继续保持进攻精神和士气本身已经就足以让人称道了。因为这不是国防军的训练水准所能达到地。
在国防军军内例行地演习中,排、连级小规模集团战术要求尚称得上令人满意。营、团级中规模作战的水平就有些参差不齐了。国防军将士并不畏死,但这种能够在猛烈地炮火中,在复杂地地形和客观环境中仍然能够保持较强战术素养和作战配合能力的部队却是不多,在防守时尚能够咬牙坚持,一旦转入进攻,配合不够紧密、协同纪律差的弱点就暴露得很明显。
说大了,这和中**人的国民性有关系,作为老实巴交的农民后代,不懂得协同和团队是很正常的;说深奥了,这和中**人较低的文化素质有很大关系,作为一支文盲居多的新式军队,肯定存在着对较为复杂、较为理论化的东西不够理解和不够明白的现象,同样一个文绉绉的命令,如果没有适当的解释,士兵们肯定摸不清,过于高深的演说和动员,同样也不是这批朴素的汉子可以认同的;说直接了,这和中**队中军官理论层次较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说在连排长等基层军官中单纯依靠勇武和小聪明还能有所成就的话,那么在营团级军官中再试图依靠个人勇武和小聪明则只能是自寻死路,不幸的是,国防军中血气方刚、头脑简单、理论水平较低的中低级军官占了一大批,虽然也有部分留学日本、接受过系统军事教育的军官,但毕竟属于凤毛麟角,那些没有接受过严格而又完整的军事训练地中低级军官,单纯凭着热情和摸索来进行战争。
强调用防御作战来消灭敌人。固然有保存自己实力的考虑,却也或多或少考虑到了部队协同能力差的因素。将防线画地为牢、层层分解落实到连的做法笨是笨了点,却深得大本营方面的肯定,副总参谋长陈宦就断言:“只要各家把各家的篱笆扎紧了,甭管日军怎么折腾,他们逃不了。”于是,在防线上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语——团长命令手下地营长:某某你把阵地给我看好了。就是把部队打光也不许放走一个敌人,否则我要你脑袋。等团长一回头。营长就命令手下的连长们:xxx,你小子把x段阵地给我盯紧了,要是丢了,团长要我地脑袋,我要你的脑袋!
偌大的包围圈,就是通过这样层层分解的方式将日军给包了饺子,按照前指的意思。不要考虑战术,不要考虑漂亮和好看——那是战争天才们追求的,咱们只要结结实实地胜利。甭管你怎么折腾,看好自家的阵地就成,别地事情就不用你操心了。4万打4万咱也许打不过,但12万打4万总该没问题了吧!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尽量将战争短期化,力争用速战速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理所当然成为国防军对日作战的指导方针。虽然有过论持久战的光辉先例。但秦时竹等人还是认为:持久战对于国家元气伤害太大,牺牲太大,即便胜利也是惨胜,最好就利用料敌之先、出其不意、精心准备等三方面的优势来对敌作战。山东前指布置的秋风计划,虽然胃口和野心显得有些庞大,但通过打大规模歼灭仗的形式却能有效遏制敌人的野心和后续作战计划。是大本营方面极为欣赏地,为了必要的利益当然值得冒风险。毕竟,如果只是将神尾师团打残,一旦敌人进行补充,用不了三个月就又会恢复到原有的实力,倘若将这个加强师团一口吃掉,部队丧失了原先成建制的传统和作战精神,即便在编制上予以补全,在战斗力方面也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看着地图上标注蓝色的国防军将标注为膏药旗的日军团团围住(国防军采用不同地标注法,蓝军代表自己。红色代表敌军)。在大本营观战的秦时竹一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兴奋地对众人说:“夏海强干得不错。已经将神尾装进了笼子,现在就看怎么关门打狗了。”
“总统,虽然目前的战场态势对我军有利,但能不能将这几万日军顺利吞下去,避免造成消化不良,我们还不敢说有完全的把握!”总参谋长张绍曾用教鞭指点沙盘,“其一,日军炮击舰队在崂山湾虎视眈眈,如果日军此时发现自己被围,转身向崂山湾方向的我军阻击阵地冲击,再配以舰队炮击,有可能冲破一条口子而逃之夭夭,我们充其量只能抓住一小部分断后日军;其二,如果日军明白被围,但没有按照刚才第一条那样突围而是等待援兵,那么在几日后等援兵来到再配合被围部队合力攻破口子,恐怕不但被围日军消灭不了,我们自己倒也很有可能搭进去;其三,日本军部明白神尾师团被围,也积极派遣援兵,但却通过‘围魏救赵’的方式进攻我国他处,我们防不胜防,总参做过推演,一旦日军依仗其海军优势在上海以南登陆,我军无还手之力,如果在大沽口或者东北挑起第二战场,我军应付的困难也将成倍增加。”
秦时竹眉头一皱,问道:“假设现在日本大本营方面已经收到神尾师团被围电报,他们要多久才能派出援军?”
张绍曾和蒋方震都曾在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对于日军体制和军力素有研究,两人一商量,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利用日军本土舰队进行运输,则48~72个小时内日军可以运出1个师团的兵力增援山东方面,如果利用崂山湾附近地舰队进行运输,则要再至少增加18个小时。也就是说,日军增援部队最快6天,最慢8天就可能抵达我军包围圈外围。”(前述时间包括日军登陆后地行军时间)
“6天么?”秦时竹点点头,“山东方面压力不小啊,把时间告诉他们,让他们自行掌握好分寸。”
分寸?鬼子联队长脑海里没有这个词语,他的意识里始终只有乃木希典这个军神所发明地“肉弹攻击法”和争夺203高地的情景,在火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以指挥刀压阵,硬是逼得部队持续不断地发起进攻,虽然步兵们屡屡在距离华军战壕不到300米的地方止步,虽然那里已堆积起一具具被打死的躯体,但日军士兵犹如扑火的飞蛾一般,仍旧是前赴后继地往前冲锋。
机枪的冷却水沸腾了,炮击炮发射筒温度高得可以直接烫熟鸡蛋,但战斗还在进行着。到处是机枪弹链快速传动的声音和快速地拉枪栓声,在日军死战不退的情况下,35团第2营阵地上将士的血性被激发了出来——我要让你看一看,到底是你们的性命多还是我的子弹多?很多战士在激烈的战斗中,打完了随身携带的、整整250发的步枪子弹,要知道,这可意味着50个弹夹呢!在重机枪手的周围,横七竖八地躺着弹药箱,没有人去做过统计到底打了多少箱,大家只知道,为了维持这么一挺重机枪的火力,需要5个士兵为其输送弹药。所幸的是,咱们有着足够的弹药!
每个人心里都这么想,在瓢泼的弹雨中,在遍布手榴弹弧线的情景中,费了好大力气,毫不容易攻到距离战壕只有不到30米的日军第7次冲锋又被打退了。你们到底有完没完?
神尾中将和他留在军舰上的参谋班子已意识到整个师团所面临的危机了,在联系通道被掐断,断后部队被吃掉的消息明确后,他万分沮丧地发现,自己精心准备了多时的,以为可以出奇制胜的两路钳形夹击已经彻底破产,不仅如此,原本还想一举包围国防军的他们现在却不折不扣地落入了对方的范围,并且,这个包围圈越来越严密、越来越缩小。虽然情报并不完全,但从前线各路指挥官的只言片语中,神尾的参谋班子很快便判断出这样一个事实——在师团的前后左右都是支那军队,而且,数量还不小
。。。
【第122章】 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