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势-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不是说东北方面也赞同建都北京嘛,前两天章太炎还在报纸上说‘金陵地处偏倚,备有五害。不可为国都之居不可以意气争也’。怎么他们也变卦了?”

    “恐怕与北疆案有关,两家做了笔交易。”赵秉钧苦笑一声。“这是当天通过的另一件重要提案,设立北疆委员会。”

    “混蛋!”老袁粗粗看了一遍,“这等于把长城以北都给了他秦时竹,前面人干吃的?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反了,反了。”

    “大总统息怒,也怪不得他人,听说是吴景濂在选举当天紧急提出来的,他们来不及汇报。”赵秉钧将前因后果讲了一遍。

    “这下两边搅到一起了,没有一个善辈啊。”袁世凯火了,“不行,立刻以我地名义发布命令,撤销这个所谓的北疆委员会。”

    “大总统,不行呐,按照临时政府章程,议案通过,总统签字,就算正式具有法律效力了,是撤销不了的。”赵秉钧告诉他,孙文已经签字,并且准备明日公布。

    “胡闹,我已被选举为总统了,怎么还轮得到他签字?不行,不行,此案一定要收回,这个口子一开,到处裂土分封,我更是空头总统了。”

    “定都案上面有一条,只有您亲到南京就任后,孙中山才解职。”赵秉钧指着条文告诉他,“现在,等于南北有两个临时政府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两个?只有一个,我才是正宗的。”话虽然这么说,袁世凯到底是枭雄,很快就冷静下来了,“从这个委员会来看,基本是秦时竹现有的地盘,还包括蒙、疆两块,蒙古已宣布独立,我看他怎么办?”

    “现在这块烫手山竽就让秦时竹自己去接手吧,小心别烫着我们就好。”赵秉钧说,“甘肃、新疆都还在我们的控制范围内,他秦时竹手再长,也伸不过去。”

    “就是要让他烫着,等他烫到手了,才有咱们的机会。只是孙中山拼命让我南下,倒是很伤脑筋。”袁世凯沉吟一番,“硬来恐怕不行,还是以我的名义发道通电,注意。一定要给秦时竹先发一封专电,看他反应?另外,你再去朱尔典先生那跑一趟,说明这中间地意思。”

    “是!”

    国都问题牵动四方,隐藏在这场争执后面,实际上是谁主沉浮地较量。袁世凯决心和孙文在建都问题上斗一斗。晚上,他将徐世昌、冯国璋、王士珍及杨度、赵秉钧等心腹找来。商议对策。

    袁世凯说:“诸位,南方倒是同意我做总统了。但是附带了三项条件,头一条就是‘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不得更改’,你们说怎么办?”

    “,把国都搬到南京,到那里去当总统,这不是调虎离山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冯国璋愤愤地说。

    “绝不能弄个金箍帽戴在头上。”王士珍说。“都城在北京,说也不能南迁。”

    “这是当然。”徐世昌立马附和,“北京是咱们的根基,左右逢源,去了南京,就是无根的浮萍。”翰林就是翰林,连说话都这么文绉绉。

    赵秉钧比较现实:“北京好是好,可总得想出个不去南京而又比较冠冕堂皇的理由吧?无错小说网不少字”

    众人一时没有妙计。都沉默不语。袁世凯见大家都埋头思索,也不急躁,接着说:“这第二条,‘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日,本总统及各国务员始行解职。’”

    “这一条就更绝了,就是说宫保不把都城搬到南京去。他孙大炮就赖在位子上不走。”

    “我看”徐世昌拖长了声音说,“第一条和第二条无非是一个意思,就是说都城必须建立在南京,宫保只有南去。”

    “南去,南去,依我说,他催咱们南迁,咱们就给他出难题,再鼓动洋人帮忙。”杨度沉默了许久,开始发言了。

    “对。出难题。再说第三条。‘临时参议院所制定的临时约法,新总统必须遵守。’”

    “简直是笑话!”冯国璋再度放炮。“遵守他孙大炮地约法,那不成了**党?”

    “哼哼。”徐世昌冷笑两声,“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只要把大总统的印玺拿到手,还怕临时约法,不过是一张废纸。”

    经过几个智囊地献计献策,袁世凯已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道:“几位说得很对。我在北京经营多年,岂能轻易放弃,孙文让我把都城迁到南京,我就能听他的?现在,咱们分头行动,皙子你立刻给卓如、季老发密电,让他们向南京那个临时政府疏通;让汪精卫密赴南方,在**党人内部做工作,孤立孙文,迫使他放弃逼我南迁地计划;劳驾菊人兄去拜访各国公使,让他们出面干预,也可以派兵给**党施加压力,反对南迁。你可以告诉洋人,谁不帮我说话,我袁某人就不保护他们的在华利益,也别跟我说借款、开矿这类的事;华甫,你负责联络咱们的北洋诸将,必要时联名通电孙中山,芝泉前阵子已经领衔过了,要是再领衔,你排第一比较妥当;智庵,你多联系五行八作,三教九流,让他们在报纸上造舆论,反对政府南迁。另外,赶紧把咱们的责任内阁,换个招牌,就叫‘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照会各驻京使节,就说政权已经变更,让孙文赶紧滚蛋。”

    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表示:“若专为个人职任计,舍北而来,则实有无穷窒碍。北方军民意见,尚多分歧险象环生,大局益危,反复思维,与其孙大总统解职,不如世凯退居”

    他装出一副痛苦无奈的样子,以退为进,企图骗取声援。秦时竹接到电报后,微微一笑,用密电发给袁世凯,恳请他留任,并表示国都一事,仍可再议。

    袁世凯也发电报给张謇,邀请他北上襄赞。张謇自然是不会去地,却让密友刘厚生密函袁世凯为其出主意:“目前第一难题,是要公南来。解此题者只有两法:一从在京外交团入手;一从北数省人民着手”

    第二天,南方各大社团也争相发表声明:“北都关系内政外交最巨,若舍北而取南,帝党有死灰复燃之虑,强敌有趁机侵略之虞”

    章太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公开指责孙中山“致启争端”,要求袁世凯在京就职,“以顺舆情”;江苏都督庄蕴宽也通电全国:“三项办法,蕴宽以为不妥一现势上地观念,如袁公南来,北方各省能保持秩序否?二,南京能控制西北诸省否?三则,中国古时,除洪武一代外,南京有建都之价值否?蕴宽本系南人,岂不以南都为便利?顾以大局所系,只当尊公理而舍私图,统一政府必在京津毫无疑义”

    在他的带动下,各地都督纷纷发言,通电赞同

    这样,秦时竹地地位就显得比较尴尬,一来,北方秩序不能维持的话他不能讲,刚刚成立了北疆委员会就说不能维持秩序,岂非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二来为了通过北疆案,他授意吴景濂用定都案做了交易,现在刚刚通过,墨迹未干,不能出尔反尔。

    关于定都,他和葛洪义迅速交换了意见。

    “定都南京,老袁是明摆着不会去的,我们没有必要硬坚持,还是让孙中山去当头吧,只是南京方面给我来了电报,让我表态支持定都南京,然后他支持我担任北方留守,将北疆委员会驻地移至北京。”秦时竹说,“夹在中间不好做人呐。”

    “如果真定都南京,北京以北就是北疆委员会的天下,从短期来看,似乎我们捞取了极大的便宜,但实际上,却是把我们和同盟会捆绑在了一起。目前地态势,北京城被我们三面包围,可以动用军力发挥影响,但一旦去了南京,我们的影响就微乎其微。而且,孙中山也是空头支票,北方留守,袁世凯能同意吗?”无错小说网不跳字。

    。。。

【第010章】 此消彼长() 
第010章此消彼长

    “我脑子里在假设另一个可能,如果真的定都南京,老袁南行,那么倒真有可能搞成议会制,孙、袁结合打压我们。我宁可让老袁赤luo裸地打压议会,也不愿孙中山用议会来束缚我们。”秦时竹想的是另外一种危险,“在当代中国,议会政治、民主共和还只是字面口号,要落实还是要靠强权政治。议会就是一把双刃剑,很可能伤到我们自己。”

    “有一点我需要提醒你,北疆案的通过,江浙代表出了不少力,但果真袁世凯南行,他们会不会站到我们这一边就很难说了。人民党南方局虽然在组建,可万一我们给老袁做了嫁衣裳就亏大了。眼下的局面,正是历史发展的轨迹,我们比较熟悉,在没有把握改变走势前,最好不要轻易去触动。”

    “再接下去就该老袁闹兵变了,通知大黑,做好准备,到时候听我命令进京弹压。”

    “弹压?你企图?”

    “告诉老袁,演戏不要太多,让他明白我们的份量,短期内不至于对我们下手。”秦时竹说,“整顿军备要时间,发展经济要时间,稳定社会秩序也要时间。我们要尽量把老袁的第一刀引向南方,引向同盟会。”

    “老袁已开始大规模补充军队了,说要‘募足十成,一个不少’,你打算如何应对?”

    “不要怕。”秦时竹微笑着说,“老袁的手下。已有不少被我们打怕了,他再招募新兵,只能进一步削弱自己地战斗力,没有一年半载,发挥不了作用。”

    “你的意思是,二次**的时间要推迟?”

    “也许吧,起码北洋军的战斗力已比历史上要降低不少了。二次**失败会不会这么迅速。老袁镇压**有没有那么足的把握,我们都可以观望观望。”

    “最好能摘到桃子。”葛洪义说。“蓝天蔚已发来贺电来祝贺你担任北疆巡阅使,表示愿意服从你的领导,将山西建设好,希望你春节过后能去山西巡视。他现在主要是和温寿泉、张士秀协商,尽快取消河东军政分区,实现山西统一,并提出了两个方案。方案甲是由温担任山西民政长。由张士秀任民政次长;方案乙是由温任河东镇守使,张为民政长。本来还有一个方案是温担任副都督,张为民政长,经初步协商,被否决掉了,这两个问题,他想听听你的意见。只有决定了河东军政分区地命运,才能进一步执行军队改编。”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河东军政案,那是阎锡山为了夺权而捣的鬼。温、张两人心向**,在队伍中比较有威信,遭受阎地嫉恨,而且阎锡山本土意识严重,排斥非五台籍的军官。终于酿成此案。虽然现在是蓝天蔚当政,他心胸开阔而且本身就是外省之人,不会有这个问题,但如果处理不好仍然棘手。我看可以同意甲案,温、张两人不要再掌兵权,将他们余下的军队改编成一个旅,叫河东守备旅或晋南守备旅都可以,以李鸣风为旅长,续桐溪为副旅长,军械方面等过段时间由东北方面供给。”

    “这样挺好。我看还要有个补充说明。即大同和大同以北的防务由李春福的骑一师暂时负责,万一有变。我们可以方便弹压。”葛洪义说,“再发密电给海强,主力部属在离山西近一点的地方,万一有变,立即出兵。”

    “好,复电蓝天蔚,把我的意图先告诉他,并说我过了正月半去山西巡视。”

    没有人我所不能,即使是无所不知地穿越者也不行。好在南边几位都把秦时竹所要表达的真实心思讲了,东北的尴尬,各方面心知肚明,章太炎再疯,也不会拿这个做文章,更为重要的是,连一向坚持定都武昌的黎元洪一看风向不对,也马上调头表态支持定都北京。

    黄兴是定都南京的忠实拥护者,与章太炎等人大打笔战,南方军队虽有不少人存在着定都南京的强烈情绪,但高级将领中,尤其联军参谋团中的将领,如浙军司令朱瑞、第一军团长柏文蔚等都主张定都北京。黄兴使出莽手,不是用说服地办法,而是用陆军部的权威下令解散联军参谋团,造成众将不服,拒不执行解散敕令。

    围绕着定都问题,各方吵成一团,形成了新旧总统交接的危机

    一切都按照袁世凯所想的那样发展着,一场政治旋风越刮越猛,目标就是要将首都南京吹向北京。在人民日报刊登相关文章后,民立报――当时颇有影响的**党人所办的报纸,也发表了建都私议地社论,公开与孙中山唱反调,提出了八大理由论证建都北京的好处,并批驳用“北京风俗**”和“防袁世凯胡为”的理由来反对迁都北京的主张。

    张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建都北京,取其近蒙、疆,裨益治理。”

    以朱尔典为首的各国公使,对袁世凯的主张极表赞同,并且拍胸脯表示,将来共和政府若不是建立在北京,各国断然不予承认。

    第四天,天刚蒙蒙亮,外交总长王宠惠手持一份电文,直奔临时大总统办公室

    “何事?是不是又收到了通电?”

    “是安徽都督孙毓筠的通电。”

    “内容,念念吧。”

    “袁某称北京秩序不易维持,若举足南来,大局必为所牵动,故定都宁、鄂之说,目前绝不能行”

    “又一个不能行。”孙中山不禁动了气,一拳击在办公桌上。“亮畴啊,反对的人很多啊,这些**同志难道就真地看不出来?”

    面对重重压力,孙文毫不动摇,坚持要袁世凯南下就职,针对袁世凯要“退归”的威胁,15日。他再次致电袁世凯,“请推荐人才。维持北方,以便南来受任”,甚至隐隐约约提到,既然秦时竹已经为北疆巡阅使,可让他担负起这个职位和责任。

    次日(即大年三十),孙中山再次电告袁世凯:“此间派出教育总长蔡元培为欢迎专使,外交次长魏宸祖、海军顾问刘冠雄、参谋次长钮永建、法制局局长宋教仁、陆军部军需局长曾绍文、步兵第31团团长黄恺元、湖北外交司长王正廷、前议和参赞汪兆铭为欢迎员。协同唐绍仪前往北京,专迎大驾。”

    袁世凯见多数舆论倾向自己,各地方实力派也大都主张定都北京,特别是接到秦时竹地密电后,形势变得对他分外有利,他压根就没有把欢迎使团当回事,对南下就职一事也无意让步。他地心思和重点,还是放在了北洋军的补充、整顿上。

    和东北军大战地那几个回合。除了禁卫军所部一直在京城没有受到损失,其余各镇,尤其是第一、三、六、二十镇等都受损严重。老袁首先下令从备补军中补充各部队,备补军是预备役性质的部队,当时总人数为13314人,除补充给第三镇地外。还剩余将近一万补充给其它各镇;除了这个来源,各地各种名目的旧式军队都成为他搜罗地对象,无论是毅军残部、甘军余部、王永庆、张勋等在战场上溃退的部队,还是各地原先的巡防营、江防营等等,统统都是兵力来源。他结合各方面的报告,短期内兵力已恢复到近20万,但只有不到5万是真正达到新军要求的部队,是各镇的核心力量,其余部队,不仅士兵的训练不足。军纪颓丧。最为要紧地是武器不足。

    全国三大兵工厂,两大不在自己的手里。唯一在手里的北洋机器局,重点却是弹药而非枪支。老袁是靠军队发家的,自然深知部队的重要性,眼下这种局面让他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只好招来冯国璋、曹锟、赵秉钧、段芝贵等人商议:

    “部队累经大战,损失惨重,但稳定秩序,统一国家,没有军力作为后盾万万不行,你们几个可有好办法?”

    “报告大总统,我们都已在补充兵员了,您放心,不出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