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守城,他亲率三万军队驻兵崤山险要之处,虎视眈眈李孝恭的军队。
李孝恭的主力军队驻扎在陕县以西约二十里处,紧靠黄河,另外他又派部将黄治功率军三千守函谷关,又派副将刘弘基率军五千守弘农城,牢牢控制住了弘农郡的几处战略要地,形成了与王世充的对峙之势。
而就在这时,河东郡探子传来消息,杨元庆亲率四万大军从河内郡转到了河东郡,分兵两路,一路驻扎风陵渡,一路在黄河对岸的河北县一带驻军,与他们隔河相望。
突来的情况使李孝恭十分担忧,杨元庆四万大军在河北岸驻扎给他带来极大的压力,一旦王世充发动攻击配合杨元庆大军渡河,如果风陵渡的隋军再同时渡河,截断他的退路。他的三万军将遭遇灭顶之灾,李孝恭紧急派人回长安向李渊报告。
。。。。。。。
崤山大营内,王世充也站在一座沙盘前久久凝思不语,杨元庆使用沙盘作战的事迹已经被很多人知道。王世充也是其中之一,他派斥候细探河南山川,也做了一台河南道十二郡的沙盘,虽然不如杨元庆沙盘那么准确细致,但也比地图要有用得多。
王世充虽然看着沙盘,可脑海里却在想着朝堂之事,抗击瓦岗军两个多月。使他逐渐掌握了军权,但他和卢楚及皇甫无逸等人的矛盾也开始激化,而他只是一个外来和尚,在朝廷控制上,他远远比不上卢楚这些老臣,皇泰帝也明显偏向于卢楚,这让他十分被动,虽然他掌握了大部分军队。但护卫皇城的一万御林军却控制在卢楚族侄卢祖尚手中,使他虽然想发动军事政变,却又迟迟动不了手。
最近王世充听到一个传闻。说朝廷打算招降李密,这使他十分紧张,如果传闻是真,那么他就将面临一个生死之劫,李密的大军过来便不再是对付洛阳,而是对付他王世充个人,朝廷上没有人会支持他,这使王世充在政治上有一种四面楚歌之感,使他极为孤立。
王世充不是朱桀、李子通那样的造反乱匪,头脑简单。只知道杀人掠夺,他也不是杨义臣、张须陀那样的名帅忠臣,他善于作战,有统帅能力,也有谋略,而且阴险狠毒。同时,他也有一定政治头脑和眼光,他知道现在已经不是大业七年那种乱匪四起,群雄并立的年代,想参与争夺天下,必须要有政治基础,要得到文人的支持,得到掌握着各种资源的名门士族的支持。
如果仅凭勇力把朝中文武大臣和皇帝都杀光,那也是他王世充灭亡的时刻,他必须要得到政治势力的支持,现在他内忧外患,内有卢楚等人的敌视,外有李渊和李密的威胁,令他深感压力,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杨元庆,他希望能得到杨元庆的支持,有粮食援助,维持他的军队,有军事支持,使他外来的压力减弱。
此时王世充也到了情报,杨元庆出兵河东郡,北压李渊的军队,这使他大喜过望,这就意味着侄子王仁则的出使有了收获,只是侄子怎么还不回来,令王世充心中焦急不已。
就在这时,帐外有亲卫禀报,“仁则将军回来了!”
王世充大喜,刚想到侄子,侄子就回来了,他连忙令道:“速令他进来见我!”
片刻,王仁则匆匆走了进来,单膝跪下,“侄子仁则参见叔父!”
“快快起来!”
王世充将侄儿扶起,两人坐下,王世充便急不可耐地问:“怎么样,杨元庆是什么态度?”
王仁则在路上已经听到了杨元庆转道河东郡的消息,这就是实现了他的承诺,从北面威压李渊之军,表达他的诚意,这个消息令王仁则也感到很兴奋。
“叔父,杨元庆在大局上愿意和叔父合作,只是一些细节上还需要叔父让步。”
王世充点点头,“你先告诉我和他会面的详细情况,他的每一句话都不能省略。”
王仁则便将他和杨元庆会面的详细情况一一告诉了王世充,王世充一言不发,脸上也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在王仁则说得杨元庆称杨侗为越王时,王世充的眼睛才闪过一道异亮,他随即又不露声色继续聆听,当他听到杨元庆愿意支持他再上一步时,他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兴奋,站起身来回踱步。
他已确信杨元庆支持他取代南隋,隋朝只有一个,在太原而不在洛阳,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他和杨元庆合作的基石,也味着他夺取洛阳政权后能得到杨元庆的支持,能使他渡过最开始的艰难时期。
“叔父,那关于三万石粮食换取三千名军器监工匠,我们能答应吗?”
王世充微微一笑,这个是小问题了,只要能换取杨元庆的支持,这个条件他完全可以答应,而且杨元庆也并没有提出弘农郡这样让他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接受。”
“可是。。。。。朝廷那边会答应吗?”王仁则担忧地问道。
王世充犹豫了一下,虽然军器监是受他的控制,但把三千良匠和他们的家人送走。这却不是那么容易之事,他想了想便道:“杨元庆也没有说马上要,可以稍微等一等给他,辛苦你再去一趟河东郡。和杨元庆商量一下细节,告诉他,只要李渊军队退兵后一个月内,我可以把工匠给他。”
“侄儿明白,我立刻前去再见杨元庆。”
王世充索性写了一封给杨元庆的亲笔信,命侄儿一并带去。
。。。。。。。
清晨,弘农县城门处和往常一样熙熙攘攘。尽管弘农郡局势紧张,但对普通民众并没有什么影响,一大群农民挑着担聚在城门前,吵嚷着要进城卖菜。
这时,一名骑马的男子带着一辆马车从远处而来,拥挤的人群使他们不得不放慢速度,耐着性子跟着箩筐扁担一起进城。
男子约三十余岁,皮肤白皙。瘦长脸,颌下留一缕黑须,虽然显得有点憔悴。但目光却十分清澈明亮,此人便是曾经担任五原郡太守的杨师道,他也是杨雄之子,大隋皇族,杨元庆在丰州自立后,他不得不离开五原郡回京,被杨广任命为梁郡太守,可梁郡又被瓦岗军攻占,他只得回京出任鸿胪寺卿,皇泰帝即位后。他又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昨天中午,杨师道得到确切消息,卢楚等人已经说服了皇泰帝,准备接受李密的投降,这便使杨师道十分紧张,他意识到一场兵乱将至。他连夜带着妻儿逃离了洛阳城,来兄长杨恭道这里避一避。
杨师道昨晚赶了一夜的路,也考虑了一路,尽管他也听说兄长投降了李渊,但杨师道本人却想去太原,原因很简单,他的亲妹杨佩华化名江佩华,嫁给了杨元庆,被封为楚王侧妃。
而且他曾担任五原郡太守,有很强的丰州人脉,和崔君素、杜如晦、张庭等北隋高官关系都很不错,他相信自己能得重用,说不定还能入相。
但有些话他要和长兄杨恭仁交代一下,杨师道的妻子在去年病逝,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由他的小妾白玉娘照顾,这次逃出洛阳,一并将他们带了出来。
马车缓缓在郡衙后门停下,这里是太守府宅,府门前十分忙碌,十几辆马车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箱笼,几十名衙役正在帮忙搬运物品。
杨师道心中微微一怔,大哥这是要搬家了吗?正好杨恭仁从大门内走出,安排他的书箱。
“大哥!”
杨师道喊了一声,杨恭仁一回头见是三弟,他愣住,三弟不是在洛阳任礼部尚书吗?怎么来弘农郡。
“大伯!”杨师道的两个儿子也车窗探头向他招手。
杨恭仁呵呵笑着迎了上来,伸手摸了摸两个侄儿的脑袋,对杨师道笑问道:“你怎么不先写封信来,再晚一个时辰,我就要走了,你到哪里找我去?”
“大哥是去哪里?”
杨恭仁笑了笑,“这里说话不方便,去屋里说吧!”
杨恭仁吩咐家人将马车牵进府,又命人把妻子找来带孩子,他则带着兄弟进了书房,杨恭仁和杨师道是同父异母,而且杨恭仁要比师道大十岁,虽然如此,他们兄弟间的感情却非常深厚。
两人进书房坐下,杨恭仁便问:“洛阳出什么事了吗?”
杨师道叹了口气,“卢楚一帮蠢人引狼驱虎,洛阳要估计要兵变了。”
杨师道便将卢楚说服皇泰帝准备接受李密投降之事说了一遍,他叹息道:“王世充是心狠手辣之辈,他岂肯束手就擒,必然会先下手,南隋朝廷迟早要改姓王了。”
杨恭仁沉吟一下道:“不如你跟我去长安吧!李渊已封我的户部侍郎,我也可以保你为太守。”
杨恭仁注视着兄弟,杨师道摇摇头,“我决定去太原,想请兄长给我弄一艘船。”
杨恭仁沉思良久,终于答应了,“也好,将来杨元庆和李渊尚不知鹿死谁手,我们兄弟确实要给对方留一条后路。”
第二十三章 火油风波
黄河内,一队由三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正沿着黄河北岸疾速向东航行,风帆扬起,西北风强劲,使大船航行如飞,渐渐地,将北岸一座座山岭抛到身后。
“禀报王爷,前面就是河北县了。”
第二艘大船上,杨元庆站在船舷边眺望着延绵不断的山势,旁边是这艘船的掌舵人,姓钱,一个五十余岁的老船工,在黄河上已经航行了四十年,皮肤黝黑,橘子皮一般的脸上沟壑纵横,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杨元庆顺他手指方向望去,只见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隘口,隘口中修建了一座城池,那里便是河北县,几个月前,李世民的大军便是从这里撤回了南岸,此刻紧靠河北县的黄河边上已经停泊了数百艘大大小小的船只,这是从各地征来的渡船,一次可以运送上万士兵。
杨元庆是从风陵渡过来,风陵渡那边由李靖率领两万军队已做好了渡河的准备,而杨元庆则率领两万余军队在河北军渡口一带驻扎,他们并不急于发动对黄河对岸的攻势,而是在等待时机。
事实上,杨元庆并不太愿意南下和唐军血战,他的军队需要休整,而攻打弘农郡并不符合他的战略计划,他只是想把李渊逼回关中,然后将王世充这支力量扶持起来,他便可以寻找机会发动对河北的攻势。
时间已经到了十月初,天气开始变得寒意十足。杨元庆望着滔滔黄河水,又问船工老大,“一般黄河的结冰日期是什么时候?”
“一般是在十一月中旬,现在还早,至少要在一个半月后,那时黄河便冻得结结实实,也不用行船。直接可以走到对岸。”
杨元庆点点头,还要一个半月,确实还早。这时,船队开始减速,慢慢向河北县码头驶去。迎面一艘小船驶来,船上有士兵大喊:“总管可在船上?”
有士兵指向第二艘船,小船驶了上来,靠近船舷,一名报信兵焦急禀报道:“启禀总管,巡哨的士兵刚刚在黄河中拦截到两艘满载火油的大船。”
这个消息让杨元庆也微微吃了一惊,怎么回事?居然在黄河上查获装满火油的船只,哪里来的火油,要运给谁?他立刻追问道:“运火油的船只在哪里?”
“就在码头边上,那两艘大船就是!”
杨元庆顺着士兵手指方向望去。只见在码头上停着两艘大船,船上站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杨元庆立刻命令船老大道:“靠上那两艘大船!”
船老大调整方向,杨元庆乘坐的船只缓缓靠近了两艘被拦截的货船,这是两艘千石货船。在黄河上很常见,船夫和船主都已被抓捕,船只货物都被隋军控制,杨元庆跳上大船,立刻有一名校尉上前单膝跪下禀报,“禀报总管。我们查获这两艘船内都各装载了五百桶火油。”
“审问过了吗?这些火油从哪里来,要运给谁?”杨元庆阴沉着脸问道,火油是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资源,延安郡的油井有专门的士兵看守,他想不通黄河上居然有运火油的船只。
“回禀总管,我们已经审问过,这两艘船都从靠近潼关的阌乡县出发,他们要进入永济渠,将火油运到幽州去,我们审问过船夫,他们也不知火油是从哪里来?我们抓捕时,有几名唐军士兵抗拒而被杀,说明这些火油是唐军的物资。”
杨元庆一言不发,走进货仓,货仓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木桶,几名士兵正在清点物资,货仓弥漫着一股火油的腥臭,火油也就是石油,从井里流出后,在专门的油脂池里沉淀数日,便能得到比较轻质石油,适合于燃烧。
其实杨元庆心里明白,高颎之子高德弘曾在蜀中为官,他告诉自己,蜀州也有火油井,漆黑如浆,取之不竭,当地村民用来照明,还用来治病,自己利用火油几次大败突厥人,满朝皆知,李渊他们难道会想不到吗?
其实不止李渊,所有的势力都在四处寻找火油井,区别只是找得到和找不到,像窦建德的降兵便招供,窦建德也在四处寻找火油,但一直找不到。
李建成几个月前攻下延安郡时,他们并没有派重兵去守护延安郡的火油井,裴行俨轻而易举地夺了回来,那时杨元庆便隐隐猜到,李建成之所以不看重火油井,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他们已经掌握了火油资源,这个资源应该在蜀中。
今天这两艘船证实了他的猜测,唐军果然有了火油,很明显,李渊是想把火油运给幽州罗艺,以抵抗自己对幽州的进攻。
“把船东带来上!”
很快,士兵们将一名中年男子抓上船,他便是这两艘船的船主,他听说运的东西是军用禁品,吓得他腿都软了,跪下连连磕头,“将军饶命,我们只是民船,被他们雇佣,我们只管运货,别的什么都不知道啊!”
“我来问你,你们之前已经有人运这种东西去幽州了吗?”杨元庆注视着他问道。
船东慌忙摇头,“阌乡县的船只一共五十多艘,大家彼此都认识,我们的船是第一个被他们征用,之后有没有我们不知,但之前肯定没有。”
杨元庆一颗心稍稍放下,又问:“你们怎么去幽州?我是问你们从哪里进入永济渠?”
“回禀将军,汲郡那边走淇水进入永济渠查得很严,每艘船都要盘查,我们从来不敢往那边走,一般是从河内郡的温县进入永济渠,然后就直接北上。”
杨元庆点点头,他已经不需要再问下去了,唐军绝对不会只运两艘船的火油去幽州,后面肯定还有。也不仅是火油,还会有别的军资,他当即吩咐身旁亲兵:“立刻赶去河内郡找徐将军,就说是我的命令,命他严格盘查每一艘北上船只,一艘也不能放过。”
亲兵答应一声,立刻上岸赶去河内郡了。杨元庆感到很庆幸,今天幸亏拦截住了这两艘船,否则他将来和罗艺交战时。就会面对对方火油的袭击。
杨元庆赞许地对巡哨校尉道:“这次你们拦截有功,每人赏百吊钱,记你甲等功一次!”
校尉大喜。两次甲等功即可升一级,他单膝跪下谢恩,“谢总管封赏!”
船主脸都吓白,原来这位将军就是传说中的杨元庆,他砰砰磕头求饶,“杨总管饶命啊!小人再不敢给他们运货了。”
杨元庆随即吩咐校尉:“把火油卸下,这两艘船就地征用,让他们立功赎罪!”
。。。。。。。。
虽然李渊也拥有了火油在杨元庆的意料之中,但他心中还是有些感慨,一次火油风波使他意识到了军事技术在战争中传播的迅速。像火油,一旦它在战争中发挥了威力,那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