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联系,他便带刘文静去了突厥牙帐,昨天晚上才回来,便得知刘武周也造反了,这正合他意。
这时,刘武周奔了出来,拱手笑道:“听说王东主去突厥做买卖去了,是几时回来的?”
“昨天晚上刚回来。”
王金富眼睛笑眯成一条缝,却不回礼,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在他眼中,刘武周不过是一个新嫩反王罢了,而自己却是突厥在大隋的总代言人,地位可比他高得多。
刘武周见神情颇为傲慢,心中有些不高兴,但他现在有求于王金富,只得忍住心中恼火,依然恭恭敬敬道:“听说王东主和突厥时有联系,能不能帮在下一个小忙。”
“你找突厥有什么事,你尽管说,我想有些事情我也能做主。”
话说到这个程度,刘武周便已明白了几分,这个王东主身份非同寻常,他慌忙道:“王东主请郡衙说话!”
两人来到郡衙,走进了一间密室,刘武周把门关上,他请王金富坐下,便急不可耐道:“王东主,我想奉突厥可汗为主,不知王东主能否牵线?”
王金富倒没有想到刘武周这么直接,有点出手他的意料,他想了想便笑道:“我可以先告诉你一个消息,突厥可汗现巴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就在定囊郡北面,你想见始毕可汗也可以,不过你需要先拿出诚意来。”
“诚意?”
刘武周有些不解,他想了半晌便道:“这样,我把马邑郡内所有的商行都关闭,只留雁北商行一家,如何?”
王金富摇了摇头,笑道:“刘将军误会了,我说的诚意不是给我王金富的诚意,而是你给始毕可汗的诚意,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刘武周点点头,转身出去了,片刻他抱来一只三十斤重的金佛,这是王仁恭的受贿品之一,他将金佛放在王金富面前,躬身长施一礼,“这是武周给王先生的一点心意,看在同乡的份上,请王先生指点武周一条出路。”
闪闪发光的金佛使王金富的小眼睛又渐渐眯了起来,他不仅喜欢这种光彩,同时他也喜欢刘武周对他的恭敬。
“好吧!看在同乡的份上,我提醒刘将军一次,离此地不到百里便是楼烦郡的汾阳宫,刘将军想到什么了吗?”
刘武周恍然大悟,他知道该怎么办了,不过汾阳宫有五千守兵,他需要打一场硬战。
定襄郡北,始毕可汗再次率领三十万大军南下,此时离雁门之败不足半年,虽然雁门之败让他损失了十几人马,但大多数都是铁勒各部的兵马,突厥自身的伤亡并不惨重,没有伤到元气,而雁门的失败却使突厥贵族们非但没有捞到好处,反而赔了无数的牛羊,这种亏本买卖使突厥内部怨声载道,质疑始毕可汗的声音此起彼伏,使始毕可汗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压力。
他急须一场收获丰厚的掠夺战来挽回他的声望,平息突厥内部的质疑声,恰好此时太原留守李渊派人来和他联系,这让始毕可汗看到了隋朝的混乱和分裂,也弄到了他的机会。
初春时节,始毕可汗以突厥军为主、铁勒军为辅,动员三十万大军再次南下。
始毕可汗的大军驻扎在伏乞泊畔,一方面是在等后勤的到来,他不能再犯上一次的错误,另一方面,他在等李渊的正式答复,他给李渊提出了三个条件,李渊必须完全答应,他才会依约进攻丰州,否则,他不会这么白白便宜李渊。
在突厥大营的王帐内,一片欢歌笑语,火不思弹出一阵阵悠扬的乐曲,伴随着激烈的鼓点声,几十名突厥少女跟着乐声翩翩起舞,周围坐了一圈将领,每个人面前摆满了大块的烤肉和一袋袋醉人的马奶酒,他们大声喧哗,不对待来爽朗的大笑,这是一次极为普通的宴会,这是一次很普通的宴会,没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只是可汗咄吉想和大将们一起吃饭,交流一下感情。
咄吉一边喝酒,一边注视着大将们的情绪,这是他的一种御下之术,如果他发现某个大将在宴会中情绪反常,他就会留意此人,说不定背后就藏着一个推翻他的阴谋,这几个月,咄吉对他手下的领军大将极为关注。
这时他发现万夫长豪达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喝酒,这个蒙达是他手下三勇士之一,其中一个勇士沙咭利死在西陉关下,另一个博速达是他的近卫军首领,一般不离开他身旁,再一个勇士就是这个蒙达。
咄吉知道蒙达闷闷不乐的原因,当年他差点成为自己的妹夫,但阿思朵跑了,使蒙达遭受奇耻大辱。
咄吉低声对自己亲卫低语几句,亲卫快步去了,片刻将蒙达领了过来。
“可汗有事吗?”
咄吉拉了一把这个长得像黑熊一般的突厥大汉,笑道:“坐在我身边喝酒!”
蒙达在可汗身旁坐下,可他依旧高兴不起来,闷闷不乐地低头喝酒,他有过很多女人,但始终无法忘记阿思朵,这倒并不是他喜欢阿思朵,实在是因为阿思朵留给他一个无法抹去的耻辱。
咄吉拍拍他的肩膀,笑着安慰他道:“她是你的女人,你把她夺回来,想怎么处置由你决定,我不会干涉,如果你想要杨元庆别的女人,我也给你。”
蒙达因喝酒而变得血红的眼睛渐渐露出一种野兽般的凶光,他重重一锤桌子,咬牙道:“可汗,什么时候去丰州?”
“快了,最多十天,我要的东西就会到来,那时我们杀向丰州,将它彻底夷为平地,杨元庆再强也挡不住我三十万大军。”
第三十章 三个条件
随着初春渐渐来临,黄河冰面已经完全融化了,大大小小的冰块漂浮在河面上,跟随着暴涨的河水向东迅速流去。
在大利城北面的黄河边,杨元庆带着数十名文武官员在视察黄河,远处便是黄河浮桥,像一条黑龙般漂浮在河面上,在南北黄河,这样的浮桥共有三十座。
一名经验丰富的河道官在给众人介绍黄河水情变化,“根据以往的经验,黄河冰层从破冰到完全消融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由于冰凌锐利,冲击力强,对草原胡人的羊皮筏子破损极大,这段期间,突厥人无论如何不敢用羊皮筏子渡黄河。”
“那么到可以用羊皮筏子渡河还剩多少时间?”杨元庆问道。
“回禀总管,照眼下的冰雪融化速度,大概还有半个月时间。”
只剩下半个月时间了,每个官员脸上都露出了担忧之色,他们已经接到斥候紧急情报,突厥三十万大军抵达伏乞泊,虽然还没有明确转向朝丰州而来,但大家谁都清楚,这一次突厥不会放过丰州。
尽管整整一个冬天他们都在忙碌搬运物资,但丰州积存的物资量太大,军需物资基本上已经运走,粮食还有一半没有来得及运走。
最麻烦的还是居民撤退,一方面是灵武郡那边造房子来不及,另一方面冬天太寒冷,老弱之人经不起路途的寒冷和颠簸,但此时已经顾不上这么多了,沉思片刻,杨元庆当即对杨思恩道:“发鹰信给九原县,命令郡衙通知所有县,立刻开始撤离,除了民团和军队留下,所有居民全部撤往灵武郡,再发信给张庭,命灵武郡准备十万顶帐篷。
。。。。。。。。。
声势浩大的丰州大撤退开始了,五原郡地界内所有的村庄、县城,所有的居民都陆陆续续开始向南撤离。
在黄河两岸,数千挽马在马夫的驱赶下,拉拽着一条长长船队向南方缓缓前行,船队有数百艘之多,船上满载着粮食,中间夹杂着十几艘官船,官船里坐着一些丰州官员和他们的家眷。
在离黄河百步外的驰道上,挤满了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延绵数十里,一队队全副武装的骑兵则在队伍两边护卫,不时警惕地向东边的戈壁滩望去。
平民们以宗族为纽带结伴而行,大族百余户,小族四五户,几乎每家都有畜力,牛车、马车、驴车,男主人赶着大车,简陋的平板大车上满载着他们的财物,被子、箱子、粮食、家禽、小羊以及各种陶罐。
在各种物品中坐着年迈的老人和幼小孩子,老人则小心地看护着车上的财物,用苍老而长满了皱纹的手护着几只陶罐,生怕颠簸的路面震碎了它们,幼小的孩子们则兴奋异常,这种大规模的搬家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新奇和乐趣。
家中主妇则骑马跟在丈夫旁边,不时回头看一眼大车内的情况,低声提醒赶车的丈夫,很多十几岁的少年也骑马跟在车旁,少年们的眼中充满了坚毅和对未来的希望,但也有少年眼中却是担忧。
“爹爹,你说突厥人会不会杀到灵武郡去?”一名骑在毛驴上,身子略显单薄的十二三岁少年有些担忧地问赶车的父亲。
这是一户在丰州很平常的家庭,有两头牛、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妻子抱着小儿子骑马而行,问话的是长子,骑驴跟在另一边,年迈的老母亲则抱着小女儿坐在牛车上,小女儿的怀中却抱着一只小羊羔,两边堆满了各种物品,还有几只绑着腿的鸡鸭,三只羊挤在大车角落里。
大车满载着各位家什,用两头牛来拉拽,赶车的父亲约三十余岁,长得憨厚而健壮,他笑着对儿子道:“不用担心,官府既然叫咱们撤往灵武郡,这就说明灵武郡比五原郡安全,我还听说灵武郡一年能两熟,和咱们陇右老家一样,这样赶得及的话,爹爹还可以先种一季粟,等五月时再种水稻,咱们家肯定不会挨饿。”
父亲的话虽然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关于他们的生命安全还是没有能说服已经能独立思考的儿子,少年眉头一皱道:“可是,学堂里的先生说,突厥骑兵可以在马上睡觉,一天一夜可奔出三百里,五原郡到灵武郡也就千余里,突厥骑兵三天就可以杀到了,我也觉得也不安全。”
儿子已经上了几年学堂,而父亲却大字不识一箩,关于这个深奥的问题,父亲憨厚地嘿嘿直笑,却无法回答。
这时,旁边的一名年轻校尉听到了他们父子间的谈话,他插口笑道:“突厥骑兵一般不会进攻灵武郡,除非是五原郡沦陷,否则后勤补给就会成问题,灵武郡那边,他们捞不到一粒粮食。”
“可以他们如果是分兵来攻打呢?”
少年虽然很担忧,可他却问到了点子上,使年轻的校尉不得不思索一下,才回答他的问题。
“灵武郡我们也有守军,可以防御,而且我们在五原郡的兵力也不少,如果突厥人分兵来攻,少了不起作用,可如果分兵多了,五原郡他们就不一定打得过我们,他们突厥人不傻,这个问题应该考虑到。”
少年还想再问,他的父亲却伸手在他头发上揉搓一下,他虽然不懂部兵打仗,但懂人情世故,这名军官明显是急着要走了,便对儿子笑道:“这位将军是在执行公务,你就不要打扰人家了。”
少年不好再问,年轻校尉向他们父子二人笑了笑,催马向前方疾驶而去,少年望着他的背影走远,他眼中担忧消失,渐渐变得坚毅起来,向父亲请求道:“爹爹,明年我想再读郡学!”
他母亲在一旁笑道:“别说傻话了,家里就只有你爹爹一人干活,就指望你明年开始帮忙呢!”
父亲沉思良久,他毅然点了点头,“你既然想继续读书,爹爹支持你,家里的事情爹爹一个人撑得起来。”
“大郎!”
母亲有些埋怨孩子父亲,“你别这样宠着他,家里需要人手你不是不知道,而且二郎从军,你还要帮他们家里耕地,你一个人哪里忙得过来?”
父亲慈爱地在儿子头上又摸了一下,态度却很坚定道:“让儿子读书一直是我的心愿,我们陶家几辈子都是农民,我就希望我的儿子能出人头地,将来也能考上郡试,穿上官服,你就不用担心了,这两年都是我一个人撑着,我才三十三岁,再多撑几年也没有问题。”
父亲说完,他的目光向远处的黄河望去,他希望将来有一天他们也能像官员家眷一样,坐船南迁。
。。。。。。。。。
就在丰州开始大规模南迁之时,太原里李府的一间密室内,李渊在听取刘文静的突厥之行汇报,房间里只有刘文静和记室参军温大雅,一共三人。
“突厥始毕可汗我见到了,和他详细谈过,他答应全力支持我们,也答应出兵丰州,不过他开出了三个条件。。。。。”
说到三个条件,刘文静也忍不住轻轻叹息一声,从刘文静的表情,李渊便知道这三个条件很苛刻,他背着手站在窗前,平静地问:“三个什么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明公必须质子突厥,只有公子抵达突厥后,突厥和明公的约定才会生效。”
李渊眉头一皱问:“他有没有指定谁为质子?”
刘文静摇摇头,“这个倒没有,只说必须是明公之子。”
刘文静明白李渊的意思,又补充道:“突厥不像隋朝这样看重嫡庶,明公不妨让五郎前去为质。”
五郎就是李渊的第五子李智云,是庶出之子,今年只有十一岁,李渊也是这个意思,建成、世民、玄霸、元吉都是大才,让他们出使突厥为质,他一个都舍不得。
他点点头又问:“那第二个条件呢?”
刘文静有些为难,半晌才道:“第二个条件是明公必须向突厥称臣,起兵时不准使用隋朝赤旗,必须使用突厥白旗,不仅夺关中,将来争霸天下,也要用白旗。”
这个条件着实苛刻了,李渊沉吟良久,又问:“那第三个条件呢?”
“第三个条件是隋朝的土地、男子突厥不要,但隋朝的财宝和女人必须归突厥,如果明公接受,突厥可以派兵助明公起事。”
李渊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其实第一个条件他可以接受,关键是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太苛刻了,让他难以接受。
可是如果不接受突厥的条件,那么他夺取关中就必然会遭到杨元庆的强力阻击,以丰州军的精锐,他很难是其对手,可如果不占领关中,他就无法获得关陇贵族的支持,那么他夺取天下就将变得渺茫,无论如何,他必须要让突厥出兵丰州,使杨元庆难以参与关中之争,甚至突厥可以帮他灭了杨元庆这个最强劲的对手。
这时,刘文静劝他道:“卑职听说马邑郡刘武周已经造反,他必然也会谋取突厥的支持,那这样一来,明公率兵南下争关中就有了后顾之忧,太原空虚,刘武周焉能不夺,明公北联突厥,有助于稳住后方,以解后顾之忧,其实第二个条件,卑职倒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李渊急问道。
“很简单,我可以用白旗,但衣着也一并用白衣,这样天下人就不会知道我们的白旗是因为突厥人,同时,我们再广传图谶:法律存;道德在;白衣天子出东海,表示明公用白衣白旗是顺应天意,和突厥没有半点关系,同时也符合了突厥的要求。”
刘文静之计使李渊捋须暗赞,其实财宝女人他也并不在意,天下之大,突厥人能掠走多少?关键是向突厥称臣,这个有失大义,只要天下人不知这一点,等自己夺取天下后再改一改史记,问题就没有了。
李渊想到杨广召自己去江都,他没有时间了,而关中的机会已经出现,他心中便有些急不可耐,当即写下一封给突厥可汗之信。
‘当今隋国丧乱,苍生困穷,若不救济,终为上天所责。我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
渊平靖天下,与突厥和亲更似开皇之时,岂非好事?今日隋朝圣上虽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