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谈艺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博尔赫斯谈艺录-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贝雅特丽齐最后的微笑
本文 目的是对 文学中一 些最伤 感的诗句 作些评论 。那几句 诗在 《天国篇》第三十一歌里,尽管有名,但似乎谁都没有辨出其中的悲 痛,谁都没有完整地听过。事实上,其中的悲剧成分与其说是属于作 品,不如说是属于作者;与其说是属于作为主角的但丁,不如说是属 于作为撰写者和创作者的但丁。 情况是这样的:到了炼狱的山顶,维吉尔突然不见了。但丁在贝 雅特丽齐 的引导下 ,游历 了一重又一重的 同心圈 ,直到最 外面的一 重,也就是第一动力圈,与此同时,他们每上新的一重天,贝雅特丽 齐就越来越美丽。恒星都在他们脚下;恒星之上是最高天,但已不是 实体的,而是完全由光组成的永恒的天国了。他们登上了最高天,在 那无限的领域(正如前拉斐尔派画幅所表现的那样),远处的景色仍 同近在咫 尺一般清晰 。但 丁看到了高处的 一条光河 ,看到 成群的天 使,看到由正直人的灵魂组成阶梯剧场似的天国的玫瑰。突然间,他 发现贝雅特丽齐离开了他。只见她在高处一个玫瑰圈里。正如海底深 处的人抬 眼望雷电区域一 样 ,他向她崇拜 祈求 。他感谢她 的恩惠慈 悲,求她接纳他的灵魂。接着,文中这么写道: 我祈求着,而她离得很远, 仿佛在微笑,又朝我看了一眼
然后转过脸,走向永恒的源泉。① 上面的诗句该如何解释呢?寓意派说:理智(维吉尔)是获得信 仰的工具,信仰(贝雅特丽齐)是获得神性的工具,目的一旦达到, 两者就都消失。读着一定注意到,解释既不热情,又不完美;那几句 诗一直没有跳出那种解释的狭小圈子。 我提出 质疑的评 论在贝雅 特丽齐的微 笑里看到 的只是同 意的表 示。弗朗切斯科 托拉卡指出:“最后的一瞥,最后的微笑,然而是 彼得罗博诺证实说:“她之所以微笑,是 确 凿 无 疑 的 允 诺 。路 易 吉 ”
想对但丁说他的祈求已被接受;她之所以瞅他,是再一次向他表示对 他的爱。”我觉得那种见解(卡西尼也有同样的看法)固然合理,但 显然同当时的情况没有什么关系。 奥扎南 (《但丁与天主教哲学》, 是贝雅特丽齐的神化,圭多 认为《神曲》的原始主题
维塔利认为促使但丁构筑他的“天国”
的首要目的,可能是为他所崇拜的女人建立一个王国。《新生》里有 一句名言(“我想用谈论任何一个女人的话来谈论她”)可以证实或者 认可这一猜测。我还想作进一步的探讨。我觉得但丁创作这部文学杰 作的目的,是为了插进一些他同无法挽回的贝雅特丽齐重逢的场面。 说得更明确些,煎熬灵魂的地狱层、南方的炼狱、同心圈的九重天、 弗朗切斯卡、半人半鸟怪、狮身鹰头兽、贝特朗
德博恩等等都是插
入的东西 ;他知道已经一去不返的 那个微笑和声音才是 最重要的 。 《新生》开头说,他有一次在一封信里一口气提到了六十个女人,以 便偷偷地塞进贝雅特丽齐的名字。我认为他在《神曲》里重复了这个 伤心的手法。 不幸的 人向往幸 福 ,这种 事情毫不奇 怪 ,我们 大家每天 都这么 做。但丁和我们一样,但是某些东西始终让我们隐约看到那些自得其
①原文为意大利文。
它 乐的妄想所掩饰的可怕。切斯特顿有一首诗谈到愉悦的梦魇 ; 包
含的矛盾修饰法多少表明了引自《天国篇》的三行诗。然而,切斯特 顿的短句里的重点在“愉悦 三行诗里的重点在“梦魇”。 我们不妨再回想一下当时的场景。有贝雅特丽齐在旁边的但丁身 在最高天。覆盖在他们头上的是无边无际的、由正直人灵魂组成的玫 瑰圈。玫瑰圈很远,但是其中的景象十分清晰。这种矛盾虽由诗人作 了解释(《天国篇》,第三十歌第一百一十八行),也许构成隐秘的不 和的第一个迹象,贝雅特丽齐突然不在他身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 老人(他以为看到的是贝雅特丽齐,却看到一位老人)。但丁失魂落 魄似的问贝雅特丽齐在哪里。她在哪里?
老人指点最高处的一个玫
瑰圈。头上有光晕的贝雅特丽齐在那里,目光始终使他充满难以承受 的幸福感的贝雅特丽齐,爱穿红衣服的贝雅特丽齐,他朝思暮想的贝 雅特丽齐,以致一天早晨他在佛罗伦萨遇到几个从未听说过贝雅特丽 齐的朝圣者竟然使他诧异万分。一度不理睬他的贝雅特丽齐,二十四 岁就去世的贝雅特丽齐嫁给巴尔迪的贝雅特丽齐
德福尔科
波尔蒂
纳里。但丁望见她在高处,一个在明净的天穹,一个在最深的海底。 但丁祈求她,像祈求上帝似的,也像祈求一个他所渴想的女人: 啊,夫人,你是我的希望所在, 我祈求你拯救 我地狱里的灵魂……③ 贝雅特丽齐瞅了他一眼,微微一笑,然后转过身,朝永恒的光的 源泉走去。 弗朗切斯科 德 桑 克蒂 斯 (《 意 大利 文 学史 》 , 七 章) 第 对这 几 句诗是这么理解的:“当贝雅特丽齐离去时,但丁没有发出哀叹,他
① 原文 为英 文 。 ②③原文为意大利文。
身上的所有尘世浮渣已经焚烧殆尽。”如果我们从诗人的意图考虑, 情况确实如此;如果从诗人的感情考虑,那就错了。 我们应该记住一个不容争议的、十分难堪的事实,这个场面完全 出自但丁的想像。对我们来说相当真实,对他却不然。(对他来说, 现实是贝雅特丽齐生前死后已被夺走。)他永远失去了贝雅特丽齐, 形单影只,或许还感到屈辱,为了在想像中同她一起,他想像出那个 场面。对他固然不幸,对读到他作品的后代却是好事,意识到邂逅出 于虚构会歪曲幻象。于是出现了那些糟糕的情况,正因为发生在最高 天,更令人难以忍受:贝雅特丽齐的消失、取代她的老人、她突然升 到玫瑰圈、倏忽即逝的微笑和目光、永远扭过去的脸。 年的译文是这样处理的:
我祈求着;而她离得那么远, 仿佛在微笑,又朝我看了一眼……② “永 恒 ” 词 似 乎 也 牵 连 到 一 “转 过 脸 ” 。 王永年译
言词之中流
露 出 恐 惧: 仿 佛 ” 形 容 远 ” , 牵 连 到 微 笑 ” 因 此 朗 费 罗 “ 是 “ 的 但 “ ,
福。
①翻译过《新生》的罗塞蒂的著名诗作《神女》中,登仙的少女在天国也感到不幸 原注 原文为英文。
文学“新生代”
我在一本年轻杂志令人崇敬的书页中(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是令人 崇敬的,他们选择的是温文尔雅的美名,而不是痛苦折磨的美名)看 到:“新一代或者人们常说的英雄一代,彻底地完成了它的使命:横 扫文学偏见的巴士底狱,把新的美学思想提出来让虚弱无力的象征主 义者考虑……”这个强制的、横扫一切、说到做到的一代就是我这一 代人:因为我,尽管是集体地被称作英雄。我不知道我那些崇拜的朋 友们对于这种高升有何感想。就我来说,我敢发誓,感激的心情并没 有排斥麻木、忧虑、轻微的内疚和相当不舒服的感觉。 英雄的一代……我刚才摘引的坎博斯 到了《棱镜》、 《船头》、 《起始》、 《马丁 是说,是指
奥坎波颂扬性的段落中提
菲耶罗》和《评价》。也就
年到
年间。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的滋味是
很丰富多样的。但是我发誓,主要还是虚假那种酸甜味。如果需要用 更礼貌些的词汇的话,那是一种不真诚的味道。这是一种不寻常的不 真诚,什么懒散、忠诚、捣鬼、忍受、自尊心、朋友情意,也许还有 仇恨等等都交织在一起。我不埋怨任何人,也不埋怨当初的我;我只 是
通过塔西佗提出的“巨大的时间空间”
尝试透明的反省。
对于一向漠不关心的世界,揭示一个路人皆知秘密的恐惧(这一点也 不奇怪)并没有使我畏缩。我肯定我讲的是事实,我清楚地知道,这 是一个表面而且过了时的事实,但是它必须通过某个人表现出来,恰
①此篇初刊


日《家庭)杂志。
恰是通过“英雄的一代”中的某个人表现出来。 没有人不知道(说得更确切些,大家都忘了)这一代文学的区别 点乃是滥用某种宇宙的或者公民的比喻。无论是不虔诚的比喻(例如 塞尔希奥、皮涅罗、索莱尔 尔多 马雷查尔或者安东尼奥 兰赫、布兰丹 (例如诺拉 达拉斯、奥利维里奥 卡拉法、爱德华多 路 希龙多、莱奥波 拉 纳 萨、 巴列霍等等笔下的)还是仁慈的比喻 冈萨雷斯 皮内罗、弗朗西斯科
卡洛斯
马斯特罗纳迪、弗朗西斯科
路易斯
贝纳德斯、吉列尔莫
胡安或者豪
博尔赫斯等等笔下的。 ) ,
这些令人惊恐的形象将永恒的事实与当前的现实结合在一起,将永恒 的 、甚至 没有周期的天上 的东西与不稳定 的城市里的东西 结合在一 起。我记得,就像所有的新生代那样,我们也建议回归大自然,反朴 归真以及让空洞的比喻死亡。我们也有勇气成为我们时代的人 一次冲动时,我们就取消了 哦,多么极端的用词啊! 好 标点符 像做同代人只是一种困难的自觉行为,而不是致命的特点。在我们第 号 ,取消 一切没有用的东 西 ,因为我们中 有人用 “停顿” 来代替它 们。尽管这些停顿(按照其大胆的理论)成了“永远地纳入文学的新 创造”,其实(在可悲的实践中),只不过是一些大的空当,粗鲁地代 替了那些标点符号。后来我想,如果尝试新的标点符号也许会更加迷 人 :例如 犹豫号 、同情号 、柔情号 、代表 心理或者音乐含 义的符号 ……我们还认为 等人的赞许
我觉得挺有道理,而且会得到荷马式史诗作者、 布莱克、海涅和惠特曼 韵律要比莱奥波尔多 卢戈内斯所认为的次要得多。 毫无疑问,这 菲耶罗》
《圣经》赞美诗作者,还有莎士比亚、威廉
这种意见 的重要性是显而 易见的 ,它使我 们不至于老是充 当不自愿 的、命中注定的、决裂性的《伤感的月历》的学生 里用“继承者”一词会更好些。 卢戈内斯于 前的所有作品
年出版了这一卷。我认为给《马丁
和《船头》撰稿的诗人的作品
在允许我们尝试个人多样化著作之
绝对是按照《伤感的月历》的某几页预先考虑好
的。在《烟火》,在《城市之月》,在《月球学拾遗》,在《颂月》令 人眼花缭乱的定义中……在此卷的序言中,卢戈内斯要求丰富多样的 比喻和韵律。我们,十二三年以后,热情地积累着种种比喻而明显地 拒绝韵律。我们是卢戈内斯单方面的晚期继承人。谁也没有指出这一 点 ,简直叫 人难以置信 。没有半押 韵或者押韵总是会影 响我们的读 者,他们 少量的、不用心的和暴躁的 倾向于认为我们的诗乃 是一种混乱,疯狂时或者无奈时偶然而可悲的作品。另一些年轻人, 他们对这种不公平的藐视报以同样不公平的颂扬。卢戈内斯的反应是 合理的。我们的比喻习作不能引起他的丝毫兴趣,我觉得这是很正常 的 ,这是因 为他早就用尽了 。我们 不押韵的做法也没能 得到他的赞 同 ,这也并不是不符合逻辑和难以置信的 。不可思议的乃是在 年的今天,居然仍有人抱着简直是自言自语的争论不放。 而我们呢?如果我们脑中对于卢戈内斯的某些形象,没有一种挡 不住的、美妙的回忆,我们的眼睛也就不会停留在院子上空或者窗前 的明月;也就不会激情满怀地看着日落而不重复“永恒的太阳像猛虎 般死去”这样的诗句。我知道我们在捍卫着一种美以及它的创造者, 尽管带着一种不公平,带着一种轻蔑和嘲笑。我们做得对,我们有义 务成为另一些人。 让不肯轻信的读者去审视《伤感的月历》好了,让他们再去审视 《有轨电车读诗二十首》或者我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或《阿 尔康达拉》,他们将感觉不到一种气候过渡到另一种气候。我不是说 某种线性的重复,尽管是有这种重复;也不是说每本书错综复杂的价 值概念,这些自然是不可比的;也不是说它们不尽相同的目的;幸运 或者倒霉等等情况。我说的是他们文学的习惯,使用的手法以及句法 的完全等同性。从这些书的第一本到最后一本,相隔有十五年之久, 但这并不影响这四本书属于同一时代。从本质上它们确确实实是同时 代的,只是时间上的差异想说它们不是。 众所周知,没有哪一代文学不挑选两三位先驱人物:几位受尊敬
的、不合时代的男子,他们由于一些特别的原因而能免遭厄运。我们
这一代挑选了两位。一位是毋庸置疑的天才马塞多尼奥
未成年的吉拉尔德斯 ,这本书中卢戈内斯的影响 中幽默的卢戈内斯 有利。
费尔南德
斯,他除了我以外没有别的模仿者;另一位是《水晶颈铃》的作者,
《伤感的月历》
是相当明显的。确实,事实对我的论点也很
陈 泉译
曹雪芹《红楼梦》

克韦多去世的同一年
泱泱中国已被满族人征服,
征服者是些文盲和骑马的人。于是发生了在这类灾难中无情地发生的 事:精野的征服者看上了失败者的文化并发扬光大了文学和艺术,出 现了许多今天已是经典的书。其中有一部杰出的小说,它由弗兰茨 库恩博士译成了德文。这部小说一定会使我们感兴趣的;这是优于我 们近三千年的文学中最有名的一部小说的第一个西方文学版本(其他 都是缩写本)。 第一章叙述一块来自天上的石头的故事,这块石头原是用来补天 穹的漏洞的,但是这件事没有做成。第二章叙述主人公出生时在舌头 下含着一块玉。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主人公“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 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晴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 。然后, 小说稍不负责或平淡无奇地向前发展,对次要人物的活动,我们弄不 清楚谁是谁。我们好像在一幢具有许多院子的房子里迷了路。这样, 我们到了第五章,出乎意料,这是魔幻的一章,到第六章,“初试云 雨情”。这些章节使我们确信见到了一位伟大作家。而第十章①又证 明了这一点,该章绝不逊于埃德加 瑞误照风月镜。 全书充斥绝望的肉欲。主题是一个人的堕落和最后以皈依神秘来
爱伦
坡或弗兰茨
卡夫卡:贾
①此段文字见《红楼梦》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对贾宝玉的描写。中文原文“眉如墨画” 后还有“鼻若悬胆”一词,不见博尔赫斯原文。
赎罪。梦境很多,更显精彩,因为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是在做梦,而 且直到做梦人醒来,我们都认为它们是现实(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 与罚》的最后使用过一次,或连续两次使用过这个手法)。有大量的 幻想:中国文学不了解“幻想文学”,因为所有文学,在一定的时间 内,都是幻想的。 徐鹤林译
伊萨克
巴别尔
伊萨克
巴别尔
年底出生于呈梯形的敖德萨海港杂乱的
地下室中。父亲是基辅的旧货商,母亲是摩尔达维亚的犹太人。这 样,他也就自然地成了犹太人。他一生充满灾难。在大屠杀不定期的 间歇期间,他不仅学会读书写字,而且也学会欣赏文学。他喜欢莫泊
桑、福楼拜和拉伯雷的作品。
年,成为萨托拉夫法律系的律师。
年,他冒险去彼得堡。当时,“叛逆者、心怀不满者、不满足的 人和犹太人”都是禁止去首都的。这种分类似乎有点任意性,但是它 不可避免地将巴别尔也包含在其中。这样,他就不得不通过一位在咖 啡店当侍者的朋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